《周慎齋遺書》~ 卷六 (2)
卷六 (2)
1. 寒熱
(自「微者調之」以下二十八字,亦至真要大論中語,「假如小寒」以下八十八字,乃啟元子注也。)
陽盛陰虛,下之則愈,汗之則死,此熱證也。陽盛生外熱,陰虛生內熱,下之者寒藥清之也,寒涼之性下行也。
陰盛陽虛,汗之則愈,下之則死,此寒證也。陽盛生內寒,陽虛生外寒,汗之者熱藥溫之也,非正發汗也。用藥以助生浮、升長之氣,所以扶其陽也。
帝曰:論言治熱以寒,治寒以熱,方士不能廢繩墨而更其術也。有病熱者,寒之而熱,有病寒者,熱之而寒,二者皆在,新病復起,奈何?岐伯曰:諸病寒之而熱者,取之陰,熱之而寒者,取之陽,所謂求其屬也。蓋益火之原,以消陰翳,壯水之主,以制陽光也。
帝曰:服寒而反熱,服熱而反寒,其故何也?岐伯曰:治其旺氣,是以反也。帝曰:不治旺氣而然者,其故何也?岐伯曰:悉乎哉問也!不治五味屬也。夫五味入胃,各歸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腎。久而增氣,物化之常也;氣增而久,夭之由也。
(以上亦是至真要大論中語,以下則啟元子注也。)入肝為溫,入肺為清,入心為熱,入腎為寒,入脾為至陰,而四時兼之,皆為增其味而益其氣,故久服黃連、苦參而反熱者,此類是也。故曰久而增氣,物化之常也。氣增不已,則臟氣偏勝;臟氣有偏勝,則有偏絕;臟氣有偏絕,則有暴夭。
故曰氣增而久,夭之由也。
問:寒病服熱藥而寒不退,熱病服寒熱而熱不退,何也?答曰:熱不得寒,是無水也;寒不得熱,是無火也。寒之不寒,責其無水;熱之不熱,責其無火。經云:滋其化源,化源已絕,藥之假,焉能滋其真水火也。(至真要大論。)帝曰:脈從而病反者,何如?岐伯曰:脈至而從,按之不鼓,諸陽皆然。
(啟元子注言:)病熱而脈數,按之不鼓動,乃陰盛格陽所致,非熱也。此一節言證屬陽,脈亦從證,雖屬熱而反病寒也,諸陽皆然,謂諸陽概數而不鼓,太陽標本不同之脈也。(又至真要大論云:)帝曰:諸陰之反,何如?岐伯曰:脈至而從,按之鼓盛而甚也。(啟元子注言:)形證皆寒,按之而脈鼓擊於指下盛者,此為熱甚拒陰所致,病非寒也。
此一節言證屬寒,脈亦從證,雖似寒而反病熱也。是故百病之起,有生於本者,有生於標者,有生於中氣者,有取本而得者,有取標而得者,有取中氣而得者,有逆取而得者,有從取而得者。逆,正順也。若順逆也。故曰:知標與本,用之不殆,明知順逆,正行無間,此之謂也。
不知是者,不足以言診,足以亂經。故大要曰:粗工嘻嘻,以為可知,言熱未已,病寒復始,同氣異形,迷診亂經,此之謂也。夫標本之道,要而博,小而大,可以言一而知百病之害,言標與本,易而勿損,察本與標,氣可令調,明知勝復,為萬民式,天之道畢矣。(自「百病之起」至此亦是至真要大論中語,)六氣之病,標本相反者,惟太陽少陰之病為最。蓋太陽標熱本寒,少陰標寒本熱,啟元子釋諸陽脈至而從為病熱,脈數者,太陽之標也。
白話文:
陽氣旺盛、陰液不足,用瀉下的方法治療就會好轉,如果用發汗的方法就會死亡,這就是熱證。陽氣旺盛會產生體表發熱,陰液不足會產生體內發熱。用瀉下的方法,是用寒涼的藥物來清除熱邪,因為寒涼的藥物性質是向下走的。
陰氣旺盛、陽氣虛弱,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就會好轉,如果用瀉下的方法就會死亡,這就是寒證。陰氣旺盛會產生體內虛寒,陽氣虛弱會產生體表虛寒。用發汗的方法,是用溫熱的藥物來溫補陽氣,這不是真正的發汗。用藥的目的是幫助陽氣向上升發,增強陽氣的功能。
黃帝問:醫書上說治療熱證要用寒性藥物,治療寒證要用熱性藥物,醫生不能偏離這個原則。但是,有的熱證病人,用了寒性藥物反而更熱;有的寒證病人,用了熱性藥物反而更寒。這兩種情況同時存在,新的疾病又開始出現,這該怎麼辦呢?岐伯回答:凡是寒證用了寒藥反而變熱的,應該從陰的方面去尋找原因;熱證用了熱藥反而變寒的,應該從陽的方面去尋找原因。這是要找到疾病的根源。應該增強腎中陽氣的根源,來消除陰邪的影響;應該強盛腎中陰液的主宰,來制約陽氣的過度亢盛。
黃帝問:服用了寒性藥物反而發熱,服用了熱性藥物反而發寒,這是什麼原因呢?岐伯回答:這是因為治療的是旺盛的邪氣,所以才會出現相反的反應。黃帝問:不治療旺盛的邪氣也會這樣,這是什麼原因呢?岐伯回答:你問得真是太深入了!這與沒有考慮藥物的五味歸屬有關。藥物的五味進入胃部,會各自歸屬於它們喜歡的臟腑。所以酸味先入肝,苦味先入心,甘味先入脾,辛味先入肺,鹹味先入腎。長期服用,會增加這些臟腑的氣,這是物質變化的自然規律;如果臟腑之氣長期增長,就會導致夭折。
(以上也是《至真要大論》中的內容,以下是啟元子的注解。)藥物進入肝臟,屬性為溫;進入肺臟,屬性為清涼;進入心臟,屬性為熱;進入腎臟,屬性為寒;進入脾臟,屬性為至陰,而脾臟的功能又與四時的變化相兼。這些藥物都會增加臟腑的氣,所以長期服用黃連、苦參等苦寒藥物反而會出現熱證,就是這個道理。所以說長期服用會增加臟腑之氣,這是物質變化的自然規律。如果臟腑之氣不斷增長,就會導致臟氣偏盛;臟氣偏盛就會導致臟氣偏衰;臟氣偏衰就會導致突然夭折。
所以說,臟腑之氣長期增長,是導致夭折的原因。
問:寒病服用熱藥而寒證不退,熱病服用寒藥而熱證不退,這是為什麼呢?回答:熱證得不到寒涼之氣的滋潤,就像沒有水一樣;寒證得不到溫熱之氣的溫煦,就像沒有火一樣。寒證用了寒藥還不退,是因為體內缺乏陰液;熱證用了熱藥還不退,是因為體內缺乏陽氣。醫書上說:要滋養陰陽的化生之源,如果化生之源已經衰竭,那麼藥物的力量再大,又怎麼能滋養陰陽之氣呢?(《至真要大論》)黃帝問:如果脈象和病證相反,那又該怎麼辦呢?岐伯回答:脈象雖然與病證相符,但如果按下去沒有搏動的感覺,那就是陽氣虛衰的表現,這時雖然表現為熱證,但實際上是寒證。
(啟元子注解說:)病人表現為熱證,脈搏跳動很快,但按下去卻沒有搏動的感覺,這是因為陰氣過盛而排斥陽氣,並不是真的熱證。這一節說明,病證屬於陽,脈象也符合病證,雖然表現為熱證,但實際上是寒證。所有的陽氣都遵循這個規律,指的是所有的陽脈都表現為脈數而不搏動,這是太陽經標本不一致的脈象。(《至真要大論》又說:)黃帝問:那麼陰證出現相反的情況,又是怎樣的呢?岐伯回答:脈象與病證相符,但按下去卻感到脈搏強勁有力,甚至更加明顯。(啟元子注解說:)形體和病證都表現為寒證,但按下去脈搏卻強勁有力,這是因為熱邪太盛而拒絕陰氣,這種病證實際上不是寒證。
這一節說明,病證屬於寒,脈象也符合病證,雖然表現為寒證,但實際上是熱證。所以說,各種疾病的發生,有的源於疾病的根本,有的源於疾病的表象,有的源於中氣的失調。有的治療根本就能見效,有的治療表象才能見效,有的治療中氣才能見效,有的需要逆向治療才能見效,有的需要順應病證治療才能見效。逆,就是相反;順,就是相應。所以說,了解疾病的根本和表象,用藥才不會有危險。明白順逆的道理,才能準確地用藥。
不了解這些道理的人,不足以談論診斷,反而會擾亂經絡的氣機。所以《大要》說:粗淺的醫生自以為什麼都懂,剛說完熱證,寒證又開始出現,相同的病氣卻表現出不同的形態,導致診斷錯誤,擾亂經絡的氣機,就是指這種情況。疾病的根本和表象的道理,既重要又廣泛,既細微又廣大,可以從一個方面了解到許多疾病的危害,談論根本和表象,要簡要且不要有損壞。觀察根本和表象,就能調整氣機,明白相勝和相復的道理,才能成為萬民的典範,這就是醫道的全部精髓。(從「百病之起」到這裡也是《至真要大論》中的內容)六氣所引起的疾病,標本相反的情況,只有太陽經和少陰經的疾病最為典型。太陽經的表證為熱,本證為寒;少陰經的表證為寒,本證為熱。啟元子解釋說,陽脈至而從為病熱,脈數是太陽經的表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