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之千

《周慎齋遺書》~ 卷六 (1)

回本書目錄

卷六 (1)

1. 卷六

2. 寒熱

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重寒則熱,重熱則寒。陽勝則身熱,腠理閉,喘粗為之俯仰,汗不出而熱,齒乾,以煩冤,腹滿死,能冬不能夏。陰勝則身寒,汗出,身常清,數慄而寒,寒則厥,厥則腹滿死,能夏不能冬。(錄《素問·陰陽應象論》中語。)

諸有過者切之,(有過,即有病也。)澀者,陽氣有餘也;滑者,陰氣有餘也。陽氣有餘,則身熱無汗;陰氣有餘,則多汗身寒。陰陽有餘,則無汗而身寒,陰陽不足,則多汗而身熱。予謂病之重者,莫大於此,如刀削肌肉,危甚不能久矣。(「諸有過者切之」至「無汗而身寒」止,皆《素問·脈要精微論》中語也。

其「陰陽不足」二句,乃慎齋所補。以此證甚危險,不可以經中未言而忽之也。故既補之,而又詳言以申之。)

經云:邪生於陽者,得之風雨寒暑。又云:陽虛生外寒,陽受氣於上焦,以溫皮膚分肉之間,今寒氣在外,則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則寒氣獨留於外,故寒慄。又云:陽盛生外熱,上焦不通利,則皮膚緻密,腠理閉塞,玄府不通,衛氣不得泄越,故外熱。又云:邪生於陰者,得之飲食起居,陰陽喜怒。

又云:陰虛生內熱,有所勞倦,形氣衰少,穀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氣熱,熱氣熏胸中,故內熱。又云:陰盛生內寒,厥氣上逆,寒氣積於胸中而不瀉,不瀉則溫氣去,寒獨留,則血凝澀,血凝則脈不通,其脈盛大以澀,故中寒。

視其顏色,黃赤者多熱氣,青白者多寒氣,黑色者多血少氣。(錄《靈樞·五音五味篇》中語,「青白者多寒氣」,原文是「青白者少熱氣」,其語勝此,似不必易。)

凡診絡脈,脈色青則寒且痛,赤則有熱。胃中寒,手魚際之絡多青矣;胃中有熱,魚際之絡赤。其暴黑者,留久痹也。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熱氣也。其青短者,少氣也。(錄《靈樞·脈經》中語。)

浮絡多青則痛,多黑則痹,黃赤則熱,多白則寒,五色皆見則寒熱也。(錄《素問·皮部論》中語。)

數則為熱,遲則為寒,諸陽為熱,諸陰為寒。

人迎盛則為熱,虛則為寒,氣口盛則脹滿,寒中熱不化。虛則熱中,出糜,少氣,溺色變。(錄《靈樞·禁服篇》中語。)

岐伯曰: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微者逆之,盛者從之。帝曰:何謂逆從?岐伯曰:逆者正治,從者反治。從少從多,觀其事也。帝曰:反治何如?岐伯曰:熱因寒用,寒因熱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主,而先其所因。其始則同,其終則異。可使破積,可使潰堅,可使和氣,可使必己。(錄《素問·至真要大論》中語。)

微者調之,其次平之,盛者奪之,汗之下之,寒熱溫涼,衰之以屬,隨其攸利。假如小寒之氣,溫以和之;大寒之氣,熱以取之;甚寒之氣,則下奪之;奪之不已,則逆折之;折之不盡,則求其屬以衰之。小熱之氣,涼以和之;大熱之氣,寒以取之;甚熱之氣,則汗發之;發之不盡,則逆制之;制之不盡,則求其屬以衰之。

白話文:

寒熱

陰氣過盛則陽氣受損而生病,陽氣過盛則陰氣受損而生病。陽氣過盛則表現為發熱,陰氣過盛則表現為畏寒。寒邪過重則轉為發熱,熱邪過重則轉為畏寒。陽氣過盛則身體發熱,毛孔閉塞,呼吸粗重,呼吸急促,汗液無法排出而發熱,口乾舌燥,煩躁不安,腹部脹滿而死,冬天能耐受,夏天卻不能耐受。陰氣過盛則身體畏寒,汗出,身體常覺清冷,經常顫抖畏寒,寒邪加重則四肢厥冷,厥冷則腹部脹滿而死,夏天能耐受,冬天卻不能耐受。

凡是身體出現異常的症狀,都要及時治療。脈象澀滯者,表示陽氣過盛;脈象滑利者,表示陰氣過盛。陽氣過盛,則身體發熱但不冒汗;陰氣過盛,則多汗畏寒。陰陽都過盛,則不冒汗但畏寒;陰陽都不足,則多汗且發熱。我認為疾病中最危險的,莫過於此,如同用刀削割肌肉一樣,病情危急,難以持久。

陰陽不足導致多汗而發熱。以此證甚危險,不可以經中未言而忽之。

外邪從陽氣入侵,多因風雨寒暑所致。陽氣虛弱則產生外寒,陽氣本應溫暖皮膚和肌肉之間,現在寒邪在外,則上焦不通暢,上焦不通暢,寒邪就滯留在體表,所以寒慄。陽氣過盛則產生外熱,上焦不通暢,則皮膚緻密,毛孔閉塞,玄府不通,衛氣不能宣洩外出,所以外熱。外邪從陰氣入侵,多因飲食起居,以及情志(喜怒)失調所致。

陰虛則生內熱,因勞累過度,形體和氣血都衰弱,谷氣不足,上焦不通,下脘不通,胃中積熱,熱氣熏蒸胸中,所以出現內熱。陰盛則生內寒,厥氣逆上,寒邪積聚在胸中而不宣洩,不宣洩則溫煦之氣散失,寒邪獨留,導致血液凝滯,血液凝滯則經脈不通,脈象雖盛大但澀滯,所以出現內寒。

觀察患者的面色,黃赤色者多為熱邪,青白色者多為寒邪,黑色者多為氣血不足。

診斷絡脈時,脈色青黑者為寒邪且疼痛,赤色者為熱邪。胃中寒邪,手魚際的絡脈多呈青色;胃中有熱邪,魚際的絡脈呈赤色。脈色突然變黑者,是寒邪久留導致痹證。脈色有赤、黑、青三色者,為寒熱夾雜。脈色青而短者,為氣血不足。

浮絡脈多呈青色則疼痛,多呈黑色則痹證,黃赤色則熱邪,多呈白色則寒邪,五種顏色都出現則為寒熱夾雜。

脈象頻數者為熱邪,遲緩者為寒邪,所有陽脈脈象均為熱邪,所有陰脈脈象均為寒邪。

人迎脈盛則為熱邪,虛弱則為寒邪,氣口脈盛則脹滿,寒邪之中夾雜熱邪則熱邪不能消散。人迎脈虛弱則熱邪在裡,排出米粥樣大便,氣血不足,小便顏色改變。

岐伯說:寒邪用熱邪治療,熱邪用寒邪治療,病邪輕微的用相反的方法治療,病邪盛的用相同的方法治療。黃帝問:什麼是相反和相同的方法治療?岐伯說:相反的方法治療是正治,相同的方法治療是反治。相同的方法治療,要根據病邪的輕重來決定。黃帝問:反治的方法是怎麼樣的?岐伯說:熱邪因寒邪而起,則用熱邪治療;寒邪因熱邪而起,則用寒邪治療;阻塞的用疏通的方法治療,通暢的用阻塞的方法治療。必須抓住疾病的主症,而先治療其病因。治療的開始相同,而結果卻不同。可以使積聚的邪氣消散,可以使堅硬的邪氣潰破,可以使氣機和暢,可以使疾病痊癒。

病邪輕微的用調和的方法治療,其次用平和的方法治療,病邪盛的用消減的方法治療,汗法可以排出體內邪氣,寒熱溫涼的治療方法,可以利用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來治療。比如,輕微的寒邪,用溫和的方法來調和;嚴重的寒邪,用熱的方法來治療;極嚴重的寒邪,則用下瀉的方法治療;下瀉的方法如果用得過度,則用相反的方法治療;相反的方法如果用得不夠,則利用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來治療。輕微的熱邪,用涼的方法來調和;嚴重的熱邪,用寒的方法來治療;極嚴重的熱邪,則用發汗的方法治療;發汗的方法如果用得過度,則用相反的方法治療;相反的方法如果用得不夠,則利用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