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慎齋遺書》~ 卷六 (1)
卷六 (1)
1. 熱·暑·燥
傷寒熱病之由,火先動於火未動之時,水乃虧於水正旺之日。治法以救陰為主,宜清潤也。
汗多,禁利小便;小便多,禁汗。
暑病有二:曰中,曰傷。中暑者,動而得之,因天時亢熱,致傷肺氣,非形體受病也。人參白虎湯主之。傷暑者,當暑之時,為房屋陰寒所迫,周身陽氣不得發越,靜而得之,非陰證也。(王胥山曰:此證是先已微受暑氣於內,外又為陰涼之氣所抑而成,即欲所謂寒包暑也。
有謂此是直中於寒,與暑證有何干涉者,其說未免有誤。)調中益氣湯加附子飲之,退後以清暑益氣湯調之。中暑,脈沉洪大,大渴引飲,身熱心煩。傷暑,脈沉實,身形拘急,肢節疼痛,心煩,肌熱無汗。初病微惡寒,可表之。
中熱、中暍者,暑證也,行人勞碌得之。惡熱,肌膚大熱,大渴引飲,汗泄無氣以動,熱傷肺氣,白虎湯加生脈散主之。
燥熱之病有似熱證,胃氣不行,內無津液而乾涸、求湯飲以自救,非渴也,乃口乾,舌雖干而舌根多潤,欲飲而飲湯不多,脈豁大無力。燥甚者,亦鄭聲而不譫語,此血枯之證也。宜黃耆當歸湯主之,服白虎湯、五苓散則死矣。
驗,案
一人年十七,初秋病身熱如火,至六日鄭語不止,尋衣撮空,昏不識人,瀉利日三、四十次,目開不眠。用甘草四錢,歸身三錢,麥冬五錢飲之,目稍合,脈之豁大者稍斂,重用生地黃、白芍、歸身、麥冬、五味子、甘草,然後神清瀉止,調理而愈。此真象白虎湯之燥病也。其泄瀉者,腎燥也。故以生地黃澀之。
白話文:
傷寒等熱病發生的原因,是身體內的火氣在尚未完全發作時就開始蠢動,而體內的水分則在水分最旺盛的時候反而開始虧損。治療方法應以滋養陰液為主,適宜使用清涼滋潤的藥物。
出汗過多時,禁止使用利尿藥;小便過多時,禁止發汗。
暑病有兩種:一是中暑,一是傷暑。中暑是因活動時,因天氣過熱,導致肺氣受損,並非身體直接受病。可用人參白虎湯治療。傷暑則是在炎熱時,因待在陰涼的房屋內,全身陽氣無法發散,靜止不動而得病,並非陰證。(王胥山認為:這種情況是先在體內稍微感受到暑氣,又因外在的陰涼之氣壓制而形成,就是俗稱的「寒包暑」。
有人認為這是直接中了寒氣,與暑病無關,這種說法不免有誤。)宜用調中益氣湯加附子來治療,之後再以清暑益氣湯來調理。中暑,脈象會呈現沉而洪大,會感到非常口渴想喝水,身體發熱、心煩意亂。傷暑,脈象會呈現沉而實,身體感到僵硬不適、肢體關節疼痛,心煩意亂,肌肉發熱卻沒有汗。剛開始可能稍微怕冷,可以先用解表的藥物。
中熱、中暍,都屬於暑病,是行走勞累的人容易發生的。會感到厭惡熱氣,皮膚非常熱,非常口渴想喝水,汗出很多且虛弱無力,這是熱氣傷了肺氣,可以用白虎湯加生脈散治療。
燥熱的病症與熱病相似,但這是因為胃氣運行不暢,體內沒有津液而乾燥枯竭,想喝水是為了自我救濟,並非真的口渴,而是口乾舌燥,舌頭雖然乾燥,但舌根通常是濕潤的,雖然想喝水但喝得不多,脈象呈現鬆散且無力。乾燥嚴重者,會自言自語,但不會說胡話,這是血枯竭的病症。應該用黃耆當歸湯來治療,如果服用白虎湯或五苓散反而會死亡。
驗證案例
曾有一個十七歲的年輕人,在初秋時發病,身體發熱如火,到了第六天,自言自語不止,還會亂抓衣服、胡亂摸索,神智昏亂、不認得人,一天腹瀉三、四十次,眼睛睜著無法入睡。給予甘草四錢、當歸身三錢、麥冬五錢服用後,眼睛稍微合上了,鬆散的脈象也稍微收斂,再使用生地黃、白芍、當歸身、麥冬、五味子、甘草,之後神智清醒,腹瀉也停止,經過調理後痊癒。這確實是白虎湯證的燥病,腹瀉的原因是腎臟乾燥,所以用生地黃來收澀。
2. 濕
中濕,渾身強直,四肢多倦怠不舉,法宜疏利小便,切不可輕易下之。
雨中露天,濕衣濕地,皆能受濕為病,在肝、脾二經,大便泄,小便赤,脈微而緩,五苓散主之。
白話文:
身體感受濕邪,會感到全身僵硬,四肢疲勞無力抬不起來,治療方法應該是疏通水道,讓小便順暢,千萬不能輕易使用瀉下的藥物。
淋雨、露宿野外、穿著潮濕的衣服、或是身處潮濕的環境,這些都可能導致感受濕邪而生病,病邪多侵犯肝經和脾經。症狀會出現大便稀瀉,小便顏色偏紅,脈象微弱而和緩,這種情況可以用五苓散來治療。
3. 求汗
有初病而自汗出,其後熱甚而反不得汗出者,此陽氣發泄,而陰氣不足故也。(張東扶曰:陽氣發泄,故初病即有汗;陰血不足,故熱盛反無汗。)宜用芎歸湯一、二帖後,再加蘇梗一、二分,則汗出而愈矣。
又有寒熱交作,汗出熱退,少頃又寒,此陰陽不和,宜小柴胡湯加川芎、當歸、白芍。蓋餘邪未盡,則陰陽不和。用人參、甘草、半夏以和陽;川芎、當歸、白芍以和陰;柴胡、茯苓以徹半表半裡之熱也。
有六脈空大而遲緩,裡氣已虛,身微惡寒,而表邪未盡,用白朮一錢,附子三分,加桑葉二錢。
又有夏秋之交,身熱惡寒而脈豁大,宜耆歸湯加桑葉。
白話文:
剛開始生病就自己流汗,後來發燒很嚴重反而流不出汗,這是因為身體的陽氣向外發散,而陰氣不足的緣故。(張東扶說:陽氣發散,所以剛生病的時候會有汗;陰血不足,所以發燒很厲害反而沒有汗。)應該服用一到兩帖的芎歸湯,之後再加入一點點蘇梗,就會流汗而痊癒了。
另外,有時候會忽冷忽熱,流汗後退燒,過一下又覺得冷,這是因為身體的陰陽不協調,應該服用小柴胡湯,並加入川芎、當歸和白芍。這是因為還有殘餘的邪氣沒有清除乾淨,導致陰陽不協調。用人參、甘草和半夏來調和陽氣;用川芎、當歸和白芍來調和陰氣;用柴胡和茯苓來清除停留在身體半表半裡的熱邪。
還有,如果六脈呈現空虛、浮大而遲緩,代表身體內部的氣已經虛弱,身體微微怕冷,但表面的邪氣還沒完全解除,應該用白朮、附子,再加入桑葉。
另外,在夏秋交替的時候,如果身體發熱怕冷,脈象呈現鬆散而浮大,應該服用耆歸湯,再加入桑葉。
4. 求吐
或寒氣,或寒飲,食留滯在胸膈之間,用理中湯和之,托住正氣,自然得吐。
有食在胃中,用平胃散、二陳湯,升其胃氣,自能吐矣。
膈上有痰,滿悶壅滯,宜吐,炒鹽調滾開水吐之。
絞腸痧,用鹽調滾開水探吐之。
夾食停痰,木曲而不直,平胃、二陳消導自吐。
痰涎壅塞,膽礬三分,硼砂二分,研末滾水調服吐之。
白話文:
可能是因為寒氣、寒飲,或是食物停留在胸口與橫膈膜之間,可以用理中湯來調和,扶助身體的正氣,自然就能吐出來。
如果有食物積在胃裡,可以用平胃散、二陳湯,使胃氣上升,自然就能吐出來。
如果橫膈膜上有痰,感到胸悶堵塞,應該催吐,用炒過的鹽調和滾燙的開水喝下催吐。
如果是絞腸痧,可以用鹽調和滾燙的開水探吐。
如果是食物、痰液混合堵塞,導致腸胃彎曲不順暢,可以用平胃散、二陳湯來幫助消化疏導,身體自然會吐出來。
如果是痰液阻塞,可以用膽礬三分、硼砂二分,磨成粉末用滾燙開水調服催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