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慎齋遺書》~ 卷十 (8)
卷十 (8)
1. 疳瘡濕瘡
黃柏,黃連(各五錢),黃丹(一兩,水飛),輕粉(一錢),洗瘡後以藥敷之。
白話文:
將黃柏和黃連各取五錢,黃丹取一兩(用水研磨成細粉),再加入輕粉一錢,混合均勻。先將瘡洗淨,再將此藥敷在患處。
2. 濕癬
蛇床子為末,韭根煎洗,臘豬油調敷。
東丹,綠豆粉,白礬(各一錢),調敷。
白話文:
將蛇床子磨成粉末,用韭菜根煮水清洗患處,再用融化的豬油調和塗敷。
東丹、綠豆粉、白礬(各一錢),混合調勻後塗敷。
3. 痘疹
蓋痘本先天之氣,感父母受胎時火毒而藏於左腎者也。輕者其發緩,其流遠,故心、脾、肺為易治;重則其發驟,驟則其流近,故發於肝、腎者難療。初發宜溫,所以象春夏,遂其生生之意;後宜清涼,象秋冬之氣,所以符其收藏之義也。此其大略。其間有時令、稟氣、輕重、水火、寒溫、陰陽之不同,宜溫矣而反涼之,宜涼也反當溫之。
其人稟賦本強,清之可發;本弱者扶之可興。時炎也,非清不流;時寒也,非溫不行。火盛涼之,水盛溫之。發於陽者,清以和之;發於陰者,溫以暢之。最忌者,知發而不知收,蓋發之易而收之難,收而不收者,發而過傷者也。最喜者,扶而不重,顧其歸路,保其真元也。
故非大風大寒固結其腠理者,毒不可輕服也,非大虛大弱者,補不重劑也。治在溫涼寒熱之間,調其出入,無過不及,則得過半矣。初熱疑似之間,而辨法有四:一看脈,二看耳,三視目,四辨指。總以時氣決之,遇火多疹,遇木多痘。一看脈者,蓋痘出於左腎,疹出於右腎,如左腎尺部脈氣動,疾正逢痘發之候,則二三月前可知矣。
變動而甚則近,微則尚遠,總之與傷寒一樣,但傷寒起於膀胱腑而表,痘起於腎而里,傷寒與痘俱先看尺,但有表裡臟腑之別耳,未用此脈不變動以行其兆者。此看脈也。二看耳者,腎通竅於耳,其初發必先動於少陽膽經,木主動,膽與肝為表裡,肝主筋,故耳邊必有青筋見於耳輪及廓者,盛則啟發近,微者淺而遠,倘微而發近,則痘必輕。此看耳也。
三視目,目者五臟精華外見之所也,瞳子屬腎,腎氣欲發,必有浮光見於目,腎主水,目中有水氣,是腎氣動而欲痘也,其遠近輕重,亦以色之淺深驗之。此視目之法也。四辨指者,三焦亦少陽也,三焦之脈,貫五臟六腑之經,三焦少陽屬手,其氣動必見於五指。寒者,水之氣也,故發熱而五指獨寒者,乃腎氣見於三焦而痘之候也。
此四者再以時令合之,無不驗矣。痘證養陽救陰,蓋二陽之病發心脾也。六日之前,清涼解毒;六日之後,當作虛證治之。五日之前,消毒解咽喉;五日之後,宜補。
人之一身,以胃氣為主,胃氣即天氣,天氣升則地氣方化而後萬物生長。痘初出於陽而後傳於陰,左腎足,胃亦足,木行旺地,是真陰也,氣血沖和,邪從何來?黑陷乃胃欠真氣,邪化於火,心以血養,血被火涸,心神失守,故病歸腎。
邪深因虛而起,有餘易治,不足難扶,腎防受邪,初出宜滋陰解毒,不使火土乾涸,一出闇昧,神昏氣促,帶白腰痛,非腎而何?何從救解?若解而不散,陽陷於陰分,血之陽無上升耳。宜養陽為主,不可再攻,攻則正空而邪反實,損傷胃氣,不救一也。
白話文:
痘疹
痘瘡本是先天之氣,在父母受孕時因火毒而藏於左腎。輕症發病緩慢,病邪傳播範圍廣,因此心、脾、肺三臟容易治療;重症發病迅速,病邪傳播範圍窄,因此發病於肝、腎者難以治療。初期應溫和治療,如同春夏季節,順應其生長之意;後期應清涼治療,如同秋冬季節,順應其收藏之意。這是痘瘡治療的大致原則。但實際治療中,還需考慮季節、體質、病情輕重、水火寒溫、陰陽等因素的不同,有時應溫和治療卻反而用清涼法,有時應清涼治療卻反而用溫和法。
病人的體質原本強健,清熱方法可以促進痘疹發出;體質原本虛弱,則需扶持正氣才能使痘疹發出。當天氣炎熱時,非清熱方法不可使痘疹順利排出;當天氣寒冷時,非溫熱方法不可使痘疹順利排出。火盛則用清熱法,水盛則用溫熱法。痘疹發於陽經,用清熱法調和;痘疹發於陰經,用溫熱法疏通。最忌諱的是知道痘疹發出卻不知道如何收斂,因為痘疹發出容易,收斂卻困難,收斂不當,就會導致痘疹發出過度而傷及正氣。最理想的情況是,扶持正氣但不過度,觀察其病邪消退的過程,保護其元氣。
因此,如果不是大風大寒導致皮膚毛孔閉塞者,不可輕易服用解毒藥物;如果不是極度虛弱者,不可服用過於滋補的藥物。治療痘疹需掌握溫涼寒熱之間的平衡,調和其出入,避免過度或不足,就能取得一半的療效。初期發熱疑似痘疹時,辨證方法有四:一看脈象,二看耳朵,三觀看眼睛,四辨別手指。總體上要根據季節氣候來判斷,遇火邪盛則多為疹,遇木邪盛則多為痘。一看脈象,痘瘡由左腎而來,疹子由右腎而來,如果左腎尺脈部脈氣動盛,正值痘疹將發之時,則在二三月前即可預知。
脈象變動劇烈則痘疹將發,脈象微弱則痘疹尚遠,總之與傷寒類似,但傷寒起於膀胱等腑表,痘瘡起於腎臟內部,傷寒與痘瘡都先看尺脈,但有表裡臟腑之別。如果尺脈不變動,則無痘疹徵兆。這是看脈象的方法。二看耳朵,腎經與耳朵相通,痘疹初發必先影響少陽膽經,木主升發,膽與肝臟互為表裡,肝主筋,因此耳朵邊緣必有青筋出現於耳輪和耳廓,青筋明顯則發病將近,青筋微弱則發病尚遠,如果青筋微弱但發病卻臨近,則痘疹必輕。這是看耳朵的方法。
三觀看眼睛,眼睛是五臟精華的外在表現,瞳孔屬腎,腎氣將發,必有浮光出現在眼睛裡,腎主水,眼睛裡有水氣,是腎氣活動將發痘疹的徵兆,其遠近輕重,也以顏色深淺來判斷。這是看眼睛的方法。四辨別手指,三焦也屬於少陽,三焦的經脈貫穿五臟六腑,三焦少陽屬手少陽三焦經,其氣活動必見於五指。寒為水之氣,因此發熱而五指獨寒者,是腎氣影響三焦而出現痘疹的徵兆。
以上四種方法再結合季節,無不驗效。痘瘡證候應養陽救陰,因為這是二陽經的病邪侵犯心脾所致。發病六日前,用清涼解毒的方法;六日後,應當採取治療虛證的方法。發病五日前,用消毒解毒咽喉的方法;五日後,宜補益。
人體以胃氣為主,胃氣就是天氣,天氣上升則地氣才能化生,萬物才能生長。痘瘡初起於陽經,然後傳至陰經,左腎足,胃也足,木氣旺盛於地,這是真陰,氣血調和,邪氣從何而來?黑陷(指痘瘡顏色)乃因胃氣不足,邪氣化為火邪,心臟依靠血液滋養,血液被火邪所傷,心神失守,因此病歸於腎。
邪氣深入是因正氣虛弱所致,正氣有餘則容易治療,正氣不足則難以治療,腎臟容易受邪氣侵犯,痘瘡初起應滋陰解毒,避免火邪和土邪耗傷津液,一旦痘瘡顏色晦暗,神昏氣促,腰痛伴有白色分泌物,必定是腎臟受損,如何才能解救呢?如果解毒方法不能使毒邪散去,陽氣陷於陰分,血之陽氣不能上升。應以養陽為主,不可再攻邪,攻邪則正氣虛空而邪氣反而充實,損傷胃氣,無濟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