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慎齋遺書》~ 卷四 (4)
卷四 (4)
1. 用藥權衡
骨髓中熱,加知母、杜仲,補脾陰之不足,且能走腎。諸藥得牛膝下引,能退骨髓中邪熱,而助諸藥成功,故曰牛膝下部藥也。
用川芎,不得用牛膝,嫌其行血行氣也。如氣血大虛,十全大補湯,加杜仲、補骨脂、枸杞子,勿用牛膝。
凡用陽藥宜和,陰藥宜急。行氣藥宜少不宜多,少則效,多則無效。
凡發散藥內,不得用白朮,白朮性滯入脾,反能令邪氣滯而不散也。
凡怒氣傷肝,不可用白朮,當用人參、黃耆、五味,清理肺氣。
凡用藥必須求得君藥。如渾身脹痛,羌活為君;血病,當歸、肉桂為君;氣虛,人參為君;表虛,黃耆為君。余仿此。
汗後虛煩不安,麥冬五錢,黃耆二錢,當歸二錢,甘草、五味各一錢,煎服。麥冬引甘草,瀉心中之火,加燈草之清空,則麥冬、甘草,降火下行甚速。
凡病勢已亟,議用薑、桂、附子熱藥,須脈帶緩沉無力,或豁大而胃氣尚存者可用。倘脈細小數,外現氣促神昏,形脫音啞,自汗潮熱泄瀉者,切忌用之。防風,黃耆所畏。用黃耆,則防風只可用一分,多則反致不效。用羌活須用歸身制之。
凡病和之不足須補,補而不愈宜發。
中氣足,則清升濁降,諸病皆愈。倘宜用寒涼藥,須用一二味,引入小便去,能使中氣不寒。
傷寒證中,須知有內傷。雜病證中,須知重脾胃。胃氣不傷,百病皆易痊。
五味味酸,從參、耆、甘草,則入脾助參耆,補上焦元氣,宜槌碎少用。從當歸、麥冬,則主收斂,助歸、麥,滋下焦陰氣,宜全用多用。入溫肺湯中,收斂下行,補益真陰,桂、姜導火,藏於九地之內,反不熱而涼矣。
木香行痰導氣,磨服;入補藥,煎服。
升麻升氣,用三分氣可升至胸,用五分可升至頂,過此不可再增矣。
黃連去心肝之火。引入心用一分,引入肝用三分,俱不宜制。若酒炒入肺,則能引熱入腸胃,慎之!
黑山梔清中帶補,瀉肺肝脾三經之火,胃口痛尤宜多用。
傷血重用芍藥,傷氣重用甘草。白朮水煮爛成餅曬乾,能補脾陰之不足。鹿茸溫腎,其性走而不守。白膠溫腎,能走表上巔頂。鹿角霜能補氣血兩虛。胡椒由里達表,花椒由表達里。蓽茇但能溫肺,肉豆蔻溫腎,宜去油。白芥子破脅下痰積,不可輕用。蘿蔔子破痰破氣。蘇子下痰下氣,且能發散。
馬兜鈴,大寒之藥,用以治咳,取其清空。紫菀補血補陰。款冬劫藥,必須斟酌用之。
川芎、補骨脂二味,殊不宜輕用。一則太竄散,一則太竄燥,最宜斟酌。
檳榔、枳殼,俱行氣破滯之藥。如胃口作痛,用良薑溫散,不有檳榔,其何能使鬱積下行?上焦虛弱,用參耆溫補,不有枳殼,其何能使胸膈無滯?
專於補益,而不加之以行氣,補益者何能成功?偏於行氣,而不先之以補益,行氣者何能獲效?
白話文:
用藥權衡
如果骨髓中有熱,可以加入知母、杜仲,來補足脾的陰氣不足,並且能引導藥性到腎。這些藥如果加上牛膝來引導向下,就能夠去除骨髓中的邪熱,並幫助其他藥物發揮作用。所以說牛膝是引導藥性向下走的藥物。
使用川芎時,就不要用牛膝,因為川芎本身就具有活血行氣的作用。如果氣血極度虛弱,應該用十全大補湯,再加上杜仲、補骨脂、枸杞子,不要用牛膝。
凡是使用補陽藥,藥性要溫和;使用補陰藥,藥效要快速。行氣藥要少量使用,少量則有效,過多反而無效。
凡是發散的藥物中,不能加入白朮,因為白朮性滯,容易停留在脾胃,反而會使邪氣滯留而無法散去。
凡是因怒氣傷肝的人,不能使用白朮,應該使用人參、黃耆、五味子,來清理肺氣。
凡是用藥都必須找到主要的藥物。例如全身脹痛,就用羌活為主藥;血病,就用當歸、肉桂為主藥;氣虛,就用人參為主藥;表虛,就用黃耆為主藥。其他情況可以以此類推。
如果發汗後出現虛煩不安,可以用麥冬五錢、黃耆二錢、當歸二錢、甘草和五味子各一錢,煎服。麥冬可以引導甘草,瀉除心中的火氣,再加上燈草來清熱,就能使麥冬和甘草降火下行的速度加快。
凡是病勢危急,需要使用生薑、桂枝、附子等熱藥,必須要脈象呈現緩慢沉弱無力,或者脈象空大,但胃氣仍然存在時才能使用。如果脈象細小且快,外表呈現呼吸急促、神志不清、身體虛脫、聲音沙啞、自汗、潮熱、腹瀉等症狀,就絕對不能使用。防風是黃耆所畏懼的藥物,如果使用黃耆,防風就只能用一分,如果用多了反而會沒效果。使用羌活時,一定要用當歸身來制約它的藥性。
凡是疾病因虛弱而不足的,就要用補藥;如果補藥效果不佳,就應該改用發散的藥物。
中氣充足,就能使清氣上升,濁氣下降,各種疾病都能痊癒。如果需要使用寒涼藥,只要用一、兩種就好,並要引導它們從小便排出,這樣才能不使中氣受寒。
在治療傷寒時,必須要知道是否有內傷的情況。在治療雜病時,必須要重視脾胃的功能。胃氣不受到損傷,各種疾病都容易痊癒。
五味子味酸,如果與人參、黃耆、甘草一起使用,就能夠進入脾胃,幫助人參、黃耆補益上焦的元氣,應該搗碎少量使用。如果與當歸、麥冬一起使用,就能夠起到收斂的作用,幫助當歸、麥冬滋養下焦的陰氣,就應該完整使用且多用。加入溫肺的藥方中,能夠收斂向下,補益真陰,桂枝、生薑引導藥性,藏於身體深處,反而不會感到熱而會感到涼爽。
木香可以行氣化痰,磨成粉服用;如果加入補藥中,則需要煎服。
升麻可以提升氣機,用三分能把氣提升到胸部,用五分能把氣提升到頭頂,超過這個劑量就不能再增加了。
黃連可以去除心肝的火氣。如果要引導藥性到心,就用一分;引導到肝,就用三分。都不應該經過炮製。如果用酒炒後引導到肺,反而會把熱引到腸胃,要特別注意!
黑山梔清熱中帶有補益作用,可以瀉除肺、肝、脾三經的火氣,對於胃痛尤其適合多用。
傷血的情況,要多用芍藥;傷氣的情況,要多用甘草。將白朮用水煮爛後做成餅曬乾,可以補足脾的陰氣不足。鹿茸可以溫補腎陽,但藥性走竄而不守。白膠可以溫補腎陽,能將藥性引導到身體表面和頭頂。鹿角霜可以補氣血兩虛。胡椒可以由裡向外散熱,花椒可以由外向內散寒。蓽茇只能溫肺,肉豆蔻可以溫腎,宜去除油脂使用。白芥子可以破除脅下的痰積,不可輕易使用。蘿蔔子可以破痰破氣。蘇子可以降痰降氣,並且能發散。
馬兜鈴是大寒的藥物,用來治療咳嗽,是取其清熱的功效。紫菀可以補血補陰。款冬的藥性強烈,必須仔細斟酌使用。
川芎和補骨脂這兩味藥,都不應該輕易使用。一個過於竄散,一個過於燥熱,使用時最需要仔細考慮。
檳榔和枳殼,都是行氣破滯的藥物。如果胃痛,用良薑溫散,若沒有檳榔,如何能使鬱積之氣向下運行?如果上焦虛弱,用人參、黃耆溫補,若沒有枳殼,如何能使胸膈沒有滯礙?
專注於補益,而不加入行氣的藥物,那麼補益的效果很難達成。偏重於行氣,而不先用補藥來補益,那麼行氣的效果很難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