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慎齋遺書》~ 卷四 (3)
卷四 (3)
1. 用藥權衡
凡嘈雜,脾陰不足,山藥宜多用;火旺,甘草宜多用;大便艱,血燥,當歸宜多用;心不寧,蓮心,苡仁宜多用。忌生熟地,脾惡血藥故也。
陽虛下陷,填入命門,上無氣以養而枯槁,大升大舉,使氣上歸於肺,皮毛遂潤澤。蓋陽不可下陷,下陷則陽為火而陰氣絕矣。陽升則肺氣下滋,氣歸於肺,澤及皮毛矣。
調理脾胃,有治理、調和、養補之不同。用山楂、神麯、麥冬等藥謂之治。用消克之藥,以攻其病,是治賊邪也,故云治。用四君子湯謂之理,是清理之也,故云理。用參苓白朮散加益智謂之調,此藥能上能下能中,故云調。用四君子湯,寒加乾薑,熱加川連,謂之和,有熱去熱,有寒去寒,故云和。
四君子湯等分用之謂之養,等分均平,不攻不入,故云養。補者不必正治,但補腎令脾土自濕,謂之補。補者補其母也。土之母,命門火是也。
六味丸湯,用山藥、白茯苓,皆脾經藥也,如單補腎,不宜加入。(張東扶曰:此論殊不然,山藥滋精固氣,白茯苓極降腎逆,俱是腎精對證藥。古人用此專以補腎,而兼以補脾,所謂治病莫忘脾胃者此也,若六味去此二味用之,便不成方矣。)
命門脈實,六味丸;脈弱八味丸。如痰嗽腹脹者不宜。咳嗽夜間舌乾口燥,亦可酌用。口乾不渴,血虛血燥故也,宜耆歸湯。
凡用溫暖藥,細辛切忌用之,以其引陽氣上升故也。
脾多血少氣,患其不醒,藥味帶醒,則入脾矣,如四君用陳皮之類。胃多血少氣,患其不舉,藥味帶舉,則入胃矣,如四君、八珍用半夏之類。
藥有必不可用者,如肝病之於白朮,脾病之於當歸,肺病之於生地,腎病之於桔梗,心病之於桂附,此則必不可用者也。有必不可已者,如納氣用地黃,脾病用茯苓,肺病用參耆,肝病用白芍,肺火用門冬,心火用川連,膽火用黃芩,腎火用澤瀉,小腸用木通,大腸用萆薢,膀胱用羌活,有其證,不可不用其藥也。縱有未宜處,亦當以他藥制之,如藏附於術,藏附於烏藥,藏桂於芍之類也。
所謂熱因寒引者,如用熱藥佐以辛涼,則由表達里,榮衛和而熱者不燥。所謂寒因熱引者,如用寒藥,佐以溫熱,則上通下達,炎焰消而寒者不滯。故退熱用紫蘇、葛根、前胡、桔梗,攻熱用黃連一分,炮姜四五分之類。
病在肝,用白朮則引肝邪入脾。病在脾,用當歸則引脾邪入肝。蓋白朮走脾,當歸走肝故也。脾虛亦忌當歸,白朮,用之反致脹滿。
凡腰痛小腹痛者,陰中之氣滯,用小茴、補骨脂行氣破滯。陽痿多屬於寒,瑣陽固精,蓯蓉壯陽,菟絲子添精明目,杞子升發陽氣,隨見證用之。腰以下腳膝痿軟無力,多屬濕熱,若大便結燥,四物加蒼朮、黃柏、虎骨、龜板、漢防己之類。脾胃虛,四君子加入前藥。腹脹用蒼朮煮白朮入藥,參苓白朮散亦可。
白話文:
用藥權衡
如果感到心煩意亂,多半是脾陰不足,這時山藥應該多用一些;如果體內火氣旺盛,甘草就應該多用一些;如果大便困難,這是因為血燥,當歸應該多用一些;如果心神不寧,蓮子心和薏仁應該多用一些。要避免使用生地和熟地,因為脾臟不喜歡血藥。
如果陽氣虛弱下陷,應該將陽氣補入命門,如果陽氣無法向上供給而使身體枯槁,就應該用藥大補陽氣,使陽氣上升歸於肺部,這樣皮膚毛髮才能得到滋潤。陽氣不應該下陷,如果下陷,陽氣就會變成虛火,而陰氣就會衰竭。當陽氣上升,肺氣就能夠下降滋養身體,氣歸於肺,就會滋潤皮膚毛髮。
調理脾胃,有治理、調和、滋養和補益的不同方法。使用山楂、神曲、麥芽等藥物叫做「治」,是用藥物來攻克病邪,所以稱之為「治」。使用四君子湯這類的藥方叫做「理」,是清理身體的病邪,所以稱之為「理」。使用參苓白朮散加上益智仁這類的藥方叫做「調」,因為這種藥可以上行、下行、中和,所以稱之為「調」。使用四君子湯,寒症加入乾薑,熱症加入黃連,這類藥方叫做「和」,針對熱症去除熱,針對寒症去除寒,所以稱之為「和」。
四君子湯等份使用叫做「養」,藥物成分平和,不攻也不補,所以稱之為「養」。補益不一定是要直接針對病症,只要補腎使脾土自然濕潤,就叫做「補」。補益的重點在於補其母,脾土的母親就是命門的火。
六味丸湯使用了山藥和茯苓,這些都是脾經的藥物,如果只是單純地補腎,不應該加入這些藥物。(張東扶說:這個說法並不正確,山藥能夠滋養精氣、固澀腎氣,茯苓可以幫助腎氣下降,都是針對腎精的藥物。古人用六味丸就是為了補腎,同時兼顧脾胃,這就是所謂「治病莫忘脾胃」的道理。如果六味丸去掉山藥和茯苓,就不是原本的藥方了。)
命門脈象強盛,可以用六味丸;脈象虛弱,可以用八味丸。如果痰多咳嗽、腹部脹氣的人不適合使用。如果咳嗽在夜間加重,同時口乾舌燥,也可以酌情使用。如果口乾但不口渴,這是因為血虛血燥的緣故,應該使用耆歸湯。
凡是使用溫熱藥物,絕對不能使用細辛,因為細辛會引導陽氣上升。
脾臟多氣少血,需要用帶有醒脾作用的藥物,才能讓藥力進入脾臟,像是四君子湯中加入陳皮。胃多氣少血,需要用帶有提升胃氣作用的藥物,才能讓藥力進入胃,像是四君子湯、八珍湯中加入半夏。
有些藥物是絕對不能使用的,像是肝病不能使用白朮,脾病不能使用當歸,肺病不能使用生地,腎病不能使用桔梗,心病不能使用桂枝和附子。有些藥物是絕對不能缺少的,像是納氣需要生地黃,脾病需要茯苓,肺病需要人參和黃耆,肝病需要白芍,肺火需要麥門冬,心火需要黃連,膽火需要黃芩,腎火需要澤瀉,小腸病需要木通,大腸病需要萆薢,膀胱病需要羌活。如果出現這些病症,就絕對不能不用這些藥物。即使藥性有些不適合,也應該用其他藥物來制約,像是把附子藏在白朮中,把附子藏在烏藥中,把桂枝藏在白芍中。
所謂「熱因寒引」,意思是使用熱藥,佐以辛涼藥,就可以使熱氣由表進入里,使榮衛調和而熱不燥。所謂「寒因熱引」,意思是使用寒藥,佐以溫熱藥,就可以使上通下達,使虛火消散而寒不滯。所以退熱用紫蘇、葛根、前胡、桔梗;攻熱用黃連一分,乾薑四五分。
如果病在肝,使用白朮就會把肝邪引入脾臟;如果病在脾,使用當歸就會把脾邪引入肝臟。這是因為白朮走脾經,當歸走肝經的緣故。脾虛的人也要避免使用當歸和白朮,使用了反而會導致腹脹。
凡是腰痛、小腹痛,都是因為陰氣停滯,可以使用小茴香、補骨脂來行氣破滯。陽痿多半屬於寒症,可以用鎖陽來固精,肉蓯蓉來壯陽,菟絲子來補精明目,枸杞來升發陽氣,可以根據病症來選擇使用。如果腰部以下、腿腳軟弱無力,多半屬於濕熱,如果同時大便乾燥,可以用四物湯加入蒼朮、黃柏、虎骨、龜板、漢防己等。如果脾胃虛弱,可以在四君子湯中加入上述藥物。如果腹部脹氣,可以用蒼朮煮白朮入藥,也可以使用參苓白朮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