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之千

《周慎齋遺書》~ 卷六 (4)

回本書目錄

卷六 (4)

1. 寒熱

不溫服而冷服,此以假寒治太陽標之假陽,故為真假相對之治法。用藥處治者,當知其脈之空虛,則是內伏陰寒之氣,外顯熱證,大渴引飲,目赤口乾,面紅身熱,四肢熱如火者,此浮陽將絕於外,而內則為寒所拒也。手少陰之心經,乃寒因熱用,少陰之經真陰,其心根本是真火也。

故曰:少陰經標陰本熱,是內則以陽為本,外則真陰為標也,其脈沉細,按之洪大緊甚而盛者,心火在內,則緊甚洪大,真陰為標,則脈沉細,蓋寒水之體也。故仲景以大承氣湯煎成熱服之,以除標寒,用大黃、芒硝辛苦鹹寒之氣味,以瀉本熱,其用藥可以為萬世之法矣!蓋治熱以寒,溫而行之也。

經云:治熱以寒,溫而行之,其義有三:大熱在身,用人參、黃耆、甘草退之。此三味者皆甘溫之品,雖表裡皆熱,躁發於內,捫之肌熱於外,能和之,汗自出而愈矣。此甘溫能治大熱之理,一也;熱極生風,乃左遷入地,補母以實其子,使天道右遷順行,諸病得天令行而必愈,二也;況大熱在外,其寒必伏於內,溫能退寒以助地氣,地氣者,在人乃胃中之生氣,使其生氣旺,三也。經云:治寒以熱,涼而行之。

仲景治少陰病下利脈微者,與白通湯,利不止,厥逆無脈,乾嘔煩者,白通湯加豬膽汁主之。此治寒以熱,用膽汁涼而行之也。治寒以熱,涼而行之,其義有三:北方人為大寒所傷,其足脛脹,乃寒勝則浮,理之常也,若以火灸湯浴,必有脫皮見骨之害,須先以新汲水浴之,即時完復矣。

其有大寒凍其面或耳,若見火湯,必脫皮成瘡,須先以涼水浴之,少時即溫手熨烙,必能完復,此涼而行之,能除大寒,一也。大寒之氣,必令母實,乃地道左遷入肺,逆行於天,以涼藥投之,使天道右遷而順行,諸病得天令行而必愈,二也。況大寒在外,則大熱伏於九地,人身之內,乃三焦、包絡,天真之氣所居之根蒂也,熱伏於中,原氣必傷,人身原氣乃胃也,以涼藥和之,使原氣充足而不傷,三也。經曰:惡寒戰慄者,皆屬於熱。

又曰:戰慄如喪神守,皆屬於火。惡寒者,雖當炎月,若遇風雨重綿在身,仍覺凜凜戰慄,如喪神守,惡寒之至也。《原病式》曰:病證熱而反覺身寒,此為病熱,實非寒也。或曰:往往見服熱藥而愈者,何也?病熱之人,其氣炎上,郁為痰飲,抑遏清道,陰氣不升,病熱猶甚,積痰得熱亦為暫退,熱勢助邪,其病益深。或曰:寒勢如此,誰敢以寒藥投之?投之是殺之也。

予曰:古人遇戰慄之證,有以大承氣湯下燥屎而愈者,則惡寒戰慄,明系熱證,但有虛實之分耳。

經曰:陰虛則發熱,夫陽在外為陰之衛,陰在內為陽之守。精神外馳,嗜欲無節,陰氣耗散,陽無所附,遂致浮散於肌表之間而發熱,實非是熱,當作陰虛治之,而用補陰之法可也。或曰:傷寒發熱,俱系邪氣何耶?予曰:傷寒熱邪,自外而入;陰虛發熱,自內而出也。火鬱之熱,當看熱在何經,輕者可降,重者隨其性而升之。

白話文:

寒熱

不應該用溫熱的藥,反而用寒涼的藥,這是用來治療太陽經表面出現的虛假陽熱現象,所以這是真假相對應的治療方法。使用藥物治療的人,應當知道患者的脈象是空虛的,這表示體內潛藏著陰寒之氣,而外在卻表現出熱證,例如口渴得厲害想喝水,眼睛發紅,口乾舌燥,臉色紅潤,身體發熱,四肢像火燒一樣。這種情況是浮在表面的陽氣將要耗盡,而體內則被寒氣所阻礙。手少陰心經,是寒氣因為熱象而被使用,少陰經的真陰,它的根本是真火。

所以說,少陰經表面是陰,根本是熱,指的是體內是以陽氣為根本,外在表現為真陰為標。它的脈象是沉細的,但按下去卻是洪大、緊而且很強盛,這是因為心火在體內,所以脈象緊盛洪大;而真陰表現為標,脈象則是沉細,這是因為寒水之體。所以張仲景用大承氣湯煎好後熱服,來去除表面的寒象,利用大黃、芒硝辛、苦、鹹、寒的氣味,來瀉掉體內的熱。這種用藥方式可以作為後世的法則。也就是說,治療熱證要用寒藥,但要用溫熱的方法來使其發揮作用。

經典說:治療熱證用寒藥,要用溫熱的方法來使其發揮作用,這裡面有三種含義:第一種,如果身體出現大熱,用人參、黃耆、甘草來退熱。這三味藥都是甘溫的藥物,即使表裡都有熱,躁動不安在體內,觸摸皮膚感覺發熱,用這三味藥可以調和,使汗自然而出而痊癒。這是甘溫藥可以治療大熱的道理。第二種,熱到極點會生風,這是氣機左遷而下降入地,用補母的方法來使子得實,使天氣運行右遷而順暢,各種疾病得到天時的運行而痊癒。第三種,況且大熱在體外,體內一定潛藏著寒氣,溫補的藥物可以退掉寒氣來幫助地氣上升。所謂地氣,在人體中就是胃中的生氣,使生氣旺盛。經典說:治療寒證用熱藥,要用寒涼的方法來使其發揮作用。

張仲景治療少陰病,患者出現下痢,脈象微弱,使用白通湯。如果下痢不止,出現厥逆,沒有脈搏,乾嘔煩躁,就用白通湯加上豬膽汁來治療。這是用熱藥來治療寒證,但要用膽汁的寒涼之性來使其發揮作用。治療寒證用熱藥,要用寒涼的方法來使其發揮作用,這裡面有三種含義:第一種,北方人容易受到大寒的傷害,腳和小腿會腫脹,這是寒氣旺盛所導致的浮腫,是常理。如果用火灸或熱水浸泡,一定會出現脫皮見骨的傷害,必須先用新汲取的冷水浸泡,才能馬上恢復。

如果臉或耳朵被大寒凍傷,碰到火或熱水,一定會脫皮成瘡,必須先用涼水浸泡,過一會兒再用溫熱的手來熨燙,才能恢復,這就是利用寒涼來疏通,可以去除大寒的道理。第二種,大寒之氣,必定會讓母氣充實,使地氣左遷而入肺,逆向於天,用寒涼的藥物來治療,使天道運行右遷而順暢,各種疾病得到天時的運行而痊癒。第三種,況且大寒在體外,大熱則潛藏在體內深處,也就是三焦、包絡,是人體先天之氣所居的根本,熱潛伏於中,元氣必定受損。而人體的元氣指的是胃氣,用寒涼的藥物調和它,使元氣充足而不受損害。經典說:怕冷發抖的,都屬於熱證。

又說:發抖好像失去了魂魄,都屬於火證。怕冷的人,即使在炎熱的月份,如果遇到風雨,還是會覺得冷得發抖,好像失去了魂魄一樣,這表示怕冷到了極點。《原病式》說:病症明明是熱,反而覺得身體發冷,這表示病是熱證,實際上並不是寒證。有人說:常常看到服用熱藥而痊癒的,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熱病的人,氣機容易向上升,鬱積成痰飲,阻礙了清陽上升的通道,導致陰氣無法上升,熱病更加嚴重。累積的痰得熱也會暫時消退,但熱勢會助長邪氣,使疾病更加嚴重。又有人說:寒勢這麼強烈,誰敢用寒藥來治療?用寒藥就是殺死病人啊。

我說:古人遇到發抖的病症,有使用大承氣湯來瀉掉燥屎而痊癒的,那麼怕冷發抖明顯是熱證,只是有虛實之分而已。

經典說:陰虛就會發熱,陽在體外是陰的護衛,陰在體內是陽的守護。如果精神向外耗散,嗜欲沒有節制,陰氣耗散,陽氣沒有地方依附,就會浮散在肌膚表面而發熱,實際上並不是真的熱,應當作為陰虛來治療,用補陰的方法就可以。有人說:傷寒發熱,都是邪氣造成的嗎?我說:傷寒的熱邪,是從體外侵入的;陰虛發熱,是從體內發出的。火鬱的熱,應當看熱在於哪條經絡,輕微的可以降火,嚴重的則應當順著它的性質向上升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