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之千

《周慎齋遺書》~

回本書目錄

1. 卷七

2. 虛損

虛損一證,或從上而損下,如金衰衛弱,而多外感之來,則氣傷而肺損,肺損則不能制木,木邪乘土,土又不能生金而水益枯,火益旺,此由上而下,故有毛落、喉啞等證。斯時若遂用六味、七味,則脾益傷而病益重矣,當以四君、保元加減。或從下而損上,如因情欲抑鬱所致,則精傷而損腎,腎損則木枯而生火,此由下而上,故有足痿、口乾、寒熱等證。斯時若遽投四君、保元補中,則多滯而火起,病益增矣。

當用六味、金匱等方,而後以保元、白朮散調之,然白朮、白茯苓泄陰傷水,亦當慎用。凡由上損下、由下損上,最要一關,皆在脾胃。脾胃一傷,便不可救;脾胃不傷,雖百病雜出,不過陰火為患。故雜證不必顧,久近亦不論,生死凶吉,只視脾、胃二經也。

凡虛損之病,命門火旺,腎水不足,陽明化燥火,肝氣與胃氣相聯,胃火旺,故肝火亦旺,木燥土乾,心火炎上,金無養,水無生,五火交熾之時,若用黃柏、知母滋陰降火,是猶乾鍋煉紅,傾以一杯之水,激助火勢,立地碎裂矣!甚可畏也。若脈帶緩,是胃氣未絕,猶可調理,用四君加山藥,引入脾經,單補脾陰,再隨所兼之證而用之,俟脾之氣旺,旺則上能生金,金轉能生水,水升而火自降矣,此合三之治法也。若脈見短數、緊數、細數者,斷不可治。

火與元氣勢不兩立,一勝則一負。蓋元氣藏於二腎之中,靜則為水,動則化而為火。腎者,肝之母也,元氣足則肝子以承乎心主,神明出焉,為化為育而生生不息。若房勞辛苦之人,七情六慾損傷元氣,心神失養,相火亢烈,亢烈之火不能生土,則脾土有傷矣。脾傷則金氣不足,不能平肝木,木轉以剋土,則後天傷;金氣不足,則水無從以生,而先天傷;二天俱傷,則不能轉相滋養,五臟失其生成之職,相火不期燃而燃矣。

水竭無以制之則死,其中亦有可救者,胃氣不絕,用藥力以養脾胃,生脈散加黃耆,兼滋生之藥佐之,或保元湯加減。但見潮熱,宜補中益氣湯專用,火熾宜升陽散火湯發之。若不治其脾,則五六相煽,不可治矣!若虛而不瀉,宜血分中補氣,保元湯加滋降之藥。若作瀉困熱,宜氣分中補血,保元、四君加白芍、炒松花。

如自汗乃陽虛,宜加附子。胸中火爍痛如刀割,用四聖丸,痛愈則止。久瀉傷腎,用保元兼四神丸;或腹脹,和中散合補中益氣湯。脈見平和而病不愈,藥力未至也,不可更換;倘脈見細數、緊數,皆邪脈變異,若兼嘔吐,不祥之兆也。又口失滋味,不思飲食,不可看作胃絕,是胃有虛火,當滋生元陰之氣。

若用燥藥,以火投火而心失其所養,則上無以益下,下無以奉上,五臟空燥,反用燥藥,不死而何?蓋萬物賴脾以生,脾氣一傷,則九竅不通,諸病生焉。治病不愈,必尋到脾胃之中,方無誤也。

虛損久病,皆是傷脾,脾傷則肺先受之,肺病則不能管攝一身,脾病則四肢不能為用,當養胃氣。胃非善食之謂,要有生髮之氣,以養萬物生化之原也。養者,保元氣為主,以溫佐之也。火旺者,乃血虛也,十全大補湯,再隨證加減用之。但前從瘧、痢、吐瀉而來,縱有變證,只從脾胃治法,保元兼溫脾血藥。

雖有雜證,火旺不必治火,有痰不必治痰,宜參苓白朮散,隨證加減。吐加炮姜;腰腹痛加益智、吳茱萸少許,腹中痛脹亦宜;噯氣加神麯。蓋久病心火為主,火為養命之原也。又凡病急者緩治,攻則離散。書曰:大毒治病,十去二三,中毒治病,十去其五,無毒治病,十去八九,余以飲食穀味養之也。

虛損由內傷而起,先因飲食不節,勞役所傷,房欲所損。病初起與外感相似,但外感頭痛、發熱、惡寒,其脈浮緊有力,治宜汗解;從表入里,脈洪大,大便燥,治宜通利之。內傷亦頭痛,痛而不盛,發熱惡寒,其脈緊數無力,宜補中益氣湯加羌活、防風。不表之表,若表之太過,汗至頸而還,一日一次,似瘧又似痢,若作瘧、痢治之,發熱更加,有似傷寒矣。但傷寒脈洪大有力,內傷脈豁大似洪而無力。

若用清涼汗下,大傷脾胃,必致肺臟亦虧,又增咳嗽、吐痰、吐血等證;又作陰虛火動治之,則脾胃更傷。雜證多端,潮熱似瘧,皆因脾虛不統故也。

火盛脾陰不足,血枯之證,滋陰不宜,救陰可也,陰從陽生,陽從陰長。用人參、白朮、蓮心、五味子、白茯苓、甘草,噁心加炮姜,不思飲食加砂仁,胸中氣滯加陳皮。(泄瀉者不宜。)汗多加黃耆,惡寒加肉桂。(吐血者不宜。)若泄瀉而諸藥不效。胃虛難以受藥,用陳臘肉骨灰、鍋心飯焦各三錢,炒松花一錢,米糊丸,人參看輕重虛實,用以煎湯,送下六、七十丸。此法治人多效。

,案

一女人吐血發熱,熱甚而喘,用生脈散熱更甚,脈或大,或小,或浮,或數,或弦,或澀,變易不常,知其脾陰虛而脈失信也。脈者,血之府,脾統血,血枯故變易不常耳。用保元湯加五味子、山藥、杞子,白茯苓,人參重用至五錢,二帖而效,二十帖而愈。

白話文:

虛損這種病症,可能從上損及下,例如金(肺)衰弱,防禦能力下降,容易受到外感侵襲,氣力受損,肺功能受損,無法有效抑制肝(木)的過度活躍,導致肝氣過剩,影響脾胃(土),脾胃功能減弱,不能滋養肺(金),同時腎水也會逐漸枯竭,心火(火)變得更旺盛。這是從上到下的影響過程,會出現脫髮、聲音嘶啞等症狀。此時如果使用六味地黃丸、七味都氣丸等補腎藥物,可能會進一步傷害脾胃,使病情加重。應當使用四君子湯、保元湯等方劑,根據具體情況調整。

或者從下損及上,如因情感壓抑或性生活過度引起,會導致精氣損耗,腎功能受損,腎功能減退引發肝火旺盛。這是從下到上的影響過程,會有腳部無力、口乾、寒熱交替等症狀。此時如果突然使用四君子湯、保元湯等補中藥物,可能導致藥物滯留,火氣上升,病情加劇。

對於虛損病,關鍵在於脾胃的健康。脾胃一旦受損,病情往往難以挽回;但如果脾胃未受損,即使多種疾病同時出現,也只是陰火的問題。因此,對於複雜的病症不必過度擔心,病情持續時間也不是決定因素,生死存亡取決於脾胃的狀況。

虛損病患者常見的特徵是腎水不足,命門火旺,陽明經化為燥火,肝氣與胃氣相互影響,胃火旺盛,進而導致肝火旺盛,身體呈現木燥土乾的情況,心火上炎,肺金缺乏滋養,腎水無法得到補充,五臟之火相互激發。若在此時使用黃柏、知母等滋陰降火的藥物,就像在乾鍋中倒入少量水,反而會助長火勢,造成更嚴重的後果。然而,如果脈象顯示胃氣尚未完全消失,仍有調理的機會。可以使用四君子湯加上山藥,調理脾經,專門滋補脾臟的陰氣,再根據其他併發症選擇適當的治療方法。等到脾氣旺盛,能夠滋養肺金,肺金再滋養腎水,腎水上升,心火自然下降,這是遵循「合三」的治療原則。

然而,如果脈象顯示短促、緊急或細微,則通常無法治癒。火氣與元氣存在著對立關係,一方強盛,另一方就會衰退。元氣儲存在雙腎中,靜態時表現為水,活動時轉化為火。腎是肝的根源,元氣充足時,肝能夠接受心的主管,產生精神活力,促進生命成長。然而,長期勞累或情緒壓力會損傷元氣,心神失去滋養,相火過度旺盛,無法滋養脾土,脾臟功能受損。脾臟受損導致肺氣不足,無法平衡肝木,肝木反過來剋制脾土,影響後天健康;肺氣不足,腎水無法獲得滋養,損害先天健康;先天後天都受損,身體各部位無法相互滋養,五臟無法正常運作,相火無預警地燃燒起來。

若腎水枯竭,無法控制相火,最終會導致死亡。但有些情況仍有救治的希望,只要胃氣未盡,可以使用藥物調理脾胃,使用生脈散加上黃耆,輔以滋養藥物。或者使用保元湯進行調整。若出現潮熱,宜使用補中益氣湯專門治療;火氣旺盛時,宜使用升陽散火湯進行調理。如果不調理脾胃,脾腎功能會相互影響,病情難以治癒。對於虛弱但不洩瀉的情況,應在血分中補氣,使用保元湯加上滋補和降火的藥物。對於洩瀉伴隨熱困的情況,應在氣分中補血,使用保元湯、四君子湯加上白芍、炒松花。

若出現自汗,表明陽氣虛弱,可以加入附子。胸中灼熱疼痛如刀割,使用四聖丸,疼痛緩解後即可停藥。長期洩瀉傷及腎臟,使用保元湯配合四神丸;或出現腹部脹滿,可以使用和中散合補中益氣湯。脈象平和但病情未改善,說明藥力尚未充分發揮,不宜隨意更換治療方案;如果脈象顯示細微、緊急,屬於邪氣的變化,若伴有嘔吐,可能是不祥之兆。此外,口淡無味,不想飲食,不能簡單認為是脾胃功能喪失,實際上可能是脾胃虛火所致,應當滋養元陰之氣。

若使用燥熱藥物,等於向火堆裡添加燃料,心神失去滋養,上下無法相互支持,五臟變得乾燥,再使用燥熱藥物,結果可想而知。萬物依賴脾胃而生,一旦脾胃受損,全身器官都會受到影響,各種疾病隨之而來。治療疾病時,如果病情沒有好轉,必須從脾胃著手,才能避免誤診。

長期虛損的疾病,大多是脾胃受損所致。脾胃受損首先影響肺臟,肺病後無法管理全身機能;脾病後四肢無法正常運作。應當注重養護胃氣。這裡的「養護」並非僅指吃得多,而是要讓脾胃具有生髮之氣,滋養萬物生長的根本。養護主要是保護元氣,並輔以溫補方法。火氣旺盛往往是因為血虛,可以使用十全大補湯,根據病情進行加減調配。無論是瘧疾、痢疾、嘔吐、洩瀉等疾病,即便出現變證,也應從脾胃入手治療,使用保元湯加上溫補脾胃的藥物。

即使出現複雜的病症,火氣旺盛不必專門治療火氣,有痰不必專門治療痰,可以使用參苓白朮散,根據具體病情進行加減調配。嘔吐可以加入炮姜;腰腹痛可以加入益智、少量吳茱萸;胸中氣滯可以加入陳皮。長期疾病中,心火是最主要的因素,火氣是維持生命的基礎。對於急病,應採取緩慢治療,若過於強烈的治療會造成身體機能分散。古籍記載,使用劇毒藥物治療,只能去除病因的二三成;使用中等毒性藥物治療,可以去除病因的五成;使用無毒藥物治療,可以去除病因的八九成,剩餘部分通過飲食調養恢復。

虛損病起因於內傷,最初可能因飲食不節制、勞累過度或性生活過度引起。病情初期可能類似外感,但外感會有頭痛、發熱、怕冷等症狀,脈象浮動且有力,應使用汗法治療;如果病情從表層進入內層,脈象洪大,大便乾燥,應使用通利法治療。內傷同樣會引起頭痛,但程度較輕,伴有發熱、怕冷,脈象緊數且無力,宜使用補中益氣湯加上羌活、防風。對於看似外感但實際上是內傷的情況,若過度使用汗法,汗液只到達頸部就回流,一天發作一次,類似瘧疾或痢疾,如果按照瘧疾或痢疾治療,發熱會更加嚴重,類似傷寒。但傷寒脈象洪大有力,內傷脈象雖大卻無力。

若使用清涼或瀉下藥物,會嚴重傷害脾胃,導致肺臟也受損,進而出現咳嗽、咳痰、咯血等症狀;若按照陰虛火旺進行治療,脾胃會進一步受損。複雜的病症有很多種,潮熱類似瘧疾,都是由於脾虛無法控制所致。

對於火氣旺盛、脾陰不足、血液乾涸的情況,滋陰可能不合適,應當考慮救陰的方法。陰從陽生,陽從陰長。可以使用人參、白朮、蓮子心、五味子、白茯苓、甘草,若感到噁心可以加入炮姜,不想飲食可以加入砂仁,胸中氣滯可以加入陳皮。(但瀉瀉情況下不宜使用。)出汗過多可以加入黃耆,感到寒冷可以加入肉桂。(但咯血情況下不宜使用。)若瀉瀉情況下各種藥物均無效,胃虛難以承受藥物,可以使用陳年豬骨灰、鍋底飯焦各三錢,炒松花一錢,米糊製成丸,根據病情輕重和虛實情況使用人參煎湯,每次服用六七十粒。這種方法治療效果良好。

有一個案例,一位女性患者出現咯血、發熱、呼吸困難等症狀,使用生脈散後熱度反而更高,脈象時而大、時而小、時而浮、時而數、時而弦、時而澀,變化無常,推測是脾陰虛弱導致脈象失去準確性。脈象是血液的反映,脾負責統攝血液,血液乾涸導致脈象變化無常。使用保元湯加上五味子、山藥、枸杞子、白茯苓,人參用量達到五錢,服用兩劑後病情好轉,連續服用二十劑後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