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慎齋遺書》~ 卷四 (1)
卷四 (1)
1. 卷四
2. 用藥權衡
用藥如用兵,醫之有方法,如兵之有軍法也。醫用藥而無準繩,猶將之用兵而無紀律也。凡用藥須擇一味為主帥,其餘分佐使而驅用之。治上必達下,下病必升舉,法固然也。若治病無法,雖輕病亦不宜措手。如有邪固宜攻邪,攻邪而邪不退者,因正氣虛,不能勝邪故也。必要扶正為主,正氣足,邪自然不能藏匿,求路而出矣。
然又必順其開窾。令邪得有出路,而其出無難矣。如補中益氣湯,加羌活、防風,頭痛加川芎、蔓荊子,使邪從汗散。若自汗表虛,邪因虛入,補中正法,無如緩治最宜,或補中,或保元,加桂枝、白芍,因表虛也。故正氣未虛,邪氣獨盛,邪在於表,當卻邪而存正,作傷寒治之,若病久則不可用此法。
寒熱往來,仲景用小柴胡湯,黃芩清肺,柴胡行表,半夏豁痰,甘草和中是矣。又用人參者何?為肺虛也。內熱見渴,病在上焦,加麥冬、乾葛。熱而不渴,是未達也,加豬苓、木通。
五苓散,散表之裡藥,白朮、茯苓各一錢五分,豬苓、澤瀉各二錢,四味是矣,又用肉桂者何?是暑熱之藥,能行表裡,熱飲通表,水調達下,煩渴飲水過多,水入則吐,心中痰濕在內,即當利之。五苓用肉桂,補中用升麻,當知其為引使通達之妙也。潮熱,病在上焦,宜表;病在中焦,宜理;病在下焦,宜升不宜降,宜緩不宜急。
使血氣歸於中道,斯無偏勝之患。
諸藥方有用氣留味者,有用味留氣者。如補中益氣湯,用之入陽分以補氣,黃耆、當歸氣厚者,宜重用,人參、白朮味厚者,次之,升麻、柴胡升散,陳皮破滯,俱於氣不利,用之宜最少,故味先而氣後,後至者成功,是為用味留氣。用之入陰分以補血,人參、白朮味厚者,宜重用,黃耆、當歸氣厚者,次之,升麻、柴胡提氣,陳皮行氣,俱於血有益,用之不妨多。(張東扶曰:提氣所以有益於血者,陽生則陰長也。
行氣所以有益於血者,氣行則血生也。)故氣先味後,後至者成功,是為用氣留味。自余諸方,大約仿此而已。補中益氣湯,升麻、柴胡升提走表,黃耆、陳皮氣藥,余皆血藥。
凡服溫補藥,調理莫過於參苓白朮散;服大熱藥,調理莫過於八珍散。
凡病先用熱藥太過,現出熱證,用清涼和解,二三劑即愈。用寒涼太過,現出寒證,用溫中理脾,三五劑即愈。
上通,益氣湯。下達,六味丸。
如用補中益氣湯,汗少肺氣不開,重用黃耆;汗多里氣不守,重用人參;熱不退,重用甘草;臍以下無汗,加黃柏三分;渾身拘急作脹,加羌活、防風;不拘急,但作痛,宜用附子。
如保元湯、益氣湯、歸脾湯,用木香同煎,令其氣味浸入,則能助參耆成功,是謂補正卻邪。四君、十全大補用木香,但以湯磨,沖和藥內,不入藥器同煎,令其氣味不散,則能行參耆之滯,是謂去邪存正。
白話文:
用藥權衡
用藥如同用兵,行醫有其方法,如同用兵有軍法。醫生用藥若無準則,如同將領用兵無紀律。凡是用藥,都需選擇一味藥材為主藥,其他藥材則輔佐主藥,配合使用。治療上焦的病症,藥效必達下焦;治療下焦的病症,藥力必提升到上焦,這是醫理。如果治療疾病沒有章法,即使是輕微的病症也不應輕易用藥。如有邪氣,就應該攻邪;但若攻邪後邪氣仍不退,是因為正氣虛弱,無法戰勝邪氣。此時必須以扶正為主,正氣充足了,邪氣自然無法隱藏,就會自行排出。
然而,又必須順應邪氣的排出,讓邪氣能順利排出,而不致於受阻。例如補中益氣湯,可以加入羌活、防風,頭痛則加川芎、蔓荊子,使邪氣從汗液排出。如果自汗,表示表虛,邪氣因虛弱而入侵,此時補中益氣是正法,但緩治最宜,可以補中益氣,或保元,再加入桂枝、白芍,因為是表虛。所以,如果正氣未虛,而邪氣獨盛,邪氣在表,應該祛除邪氣而保全正氣,用治療傷寒的方法;但若疾病久治不癒,則不可用此法。
寒熱往來,張仲景用小柴胡湯,黃芩清熱解肺熱,柴胡疏通表邪,半夏豁痰,甘草調和脾胃。再用人參,是因為肺氣虛弱。內熱口渴,病在上焦,就加入麥冬、葛根。有熱但不渴,表示藥力未達病灶,就加入豬苓、木通。
五苓散,是治療表裡病症的藥方,白朮、茯苓各一錢五分,豬苓、澤瀉各二錢,這四味藥就是五苓散的主要成分,再加肉桂的原因是,肉桂是治療暑熱的藥物,能通達表裡,熱水服用可通達表層,水調服可達下焦;如果因煩渴飲水過多而嘔吐,心中痰濕阻滯,就應該使用利水藥物。五苓散用肉桂,補中益氣湯用升麻,這都體現了引導藥力通達的妙用。潮熱,病在上焦,宜疏表;病在中焦,宜調理;病在下焦,宜升不宜降,宜緩不宜急。
使氣血運行於正常狀態,就不會有偏盛的病症。
各種藥方,有用氣味先留後散的,也有用氣味後留先散的。例如補中益氣湯,用於補充陽氣,黃耆、當歸氣味濃厚,宜多用;人參、白朮味厚,用量次之;升麻、柴胡升散,陳皮破滯,對氣的益處不大,用量宜少。所以,是先用味厚之藥,再用氣厚之藥,後用之藥才能發揮作用,這就是氣味後留先散法。用於陰分補血的藥方,人參、白朮味厚,宜多用;黃耆、當歸氣味濃厚,用量次之;升麻、柴胡提氣,陳皮行氣,對血都有益處,用量可以多一些。(張東扶說:提氣之所以有益於血,是因為陽氣生則陰氣長;行氣之所以有益於血,是因為氣行則血生。)所以,先用氣厚之藥,再用味厚之藥,後用之藥才能發揮作用,這就是氣味先留後散法。其餘藥方,大致也是如此。補中益氣湯中,升麻、柴胡升提藥力至表,黃耆、陳皮為氣藥,其餘皆為血藥。
凡是服用溫補藥物,調理方法莫過於參苓白朮散;服用大熱藥物後,調理方法莫過於八珍散。
凡是先用熱藥過度,出現熱症,就用清涼和解之法,二三劑即可痊癒;若用寒涼藥過度,出現寒症,就用溫中理脾之法,三五劑即可痊癒。
治療上焦病症,用補中益氣湯;治療下焦病症,用六味地黃丸。
例如服用補中益氣湯,如果汗少肺氣不暢,就增加黃耆用量;如果汗多,里氣不守,就增加人參用量;如果熱不退,就增加甘草用量;如果臍以下無汗,就加黃柏三分;如果渾身拘急脹滿,就加羌活、防風;如果不脹滿,只是疼痛,就用附子。
例如保元湯、益氣湯、歸脾湯,用木香同煎,使氣味浸入藥中,就能增強人參、黃耆的療效,這就是補正祛邪。四君子湯、十全大補湯用木香,只需將木香研磨成末,沖入藥液中,不用與其他藥材同煎,這樣可以使氣味不散失,就能行氣化滯,增強人參、黃耆的功效,這就是去邪存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