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之千

《周慎齋遺書》~ 卷五 (3)

回本書目錄

卷五 (3)

1. 二陽之病發心脾(陰陽別論)

人肝開竅於目,凡九九八十一竅,六六三百六十五節,凡所以動而運者,皆肝之氣,木之性也。故一以觀動靜,在人為天一之所生,在天為水之所生,升而為火。蓋肝主動,火亦主動也,所以候五色。七星為十二月轉運之星,亦主動,故在天為火,而其動處應於七星也,以候發者,發在頭而居火之分,故在上者為應也。

母澤缺三句(三句字疑,)水為木母,水旺則木盛而發澤,五色在天,五聲在人,宮、商、角、徵、羽,變而為六律,其中有餘不足,則於音別之,故曰有餘不足,應之也。五色在天,人多見於面;五聲在地,人多見於胸喉,故下言地二也,地二以候高下有餘。九野在人,五臟六腑也,一節俞應之。

俞,背也,俞為臟腑之門戶,此又有地通乎天。蓋腹為陰,為地;背為陽,為天也,故曰應之以候關節。(「關」字是慎齋所改,原文是「閉」字。)此二也。三則在人多變動,一分以候齒,泄多則血少,十分角之變,蓋角屬木,木為肝,肝主動,動則變,故曰十分角變。可見凡病從肝而發者十之九也。

五分以候緩急者,肝為將軍之官,易急而難緩,急則病發驟而猛,緩則雖發而易制也。六分不足三分,因寒在關節也。第九分四時者,在天為四時,在人為寒、溫、燥、濕。人之寒、溫、燥、濕,即天之四時也。一應之以候相反,如天之冬而暑,暑而寒,反則病,順則安,然四方高下,九野遠近不同,又當因地而推天時人事之不同,不可一例解也。故用藥解病,一宜參之天時,又宜察之地宜,則無不解矣。

(王胥山曰:針解篇中所云「人肝目應之,九」下一百餘字,經文蠹缺,難以盡通,故古人於此節皆無註釋,蓋遵缺疑之義也。慎齋則以古聖微言,有同至寶,不可竟等於史傳之缺文,置而不論。故因其可通者而發明之,以見珍惜之至意。夫前賢於殘編蠹簡,猶視同金書玉格,一字不肯捨棄如此。

今之習業者,於《靈》、《素》古經,竟有終身未曾省視,而猶自矜其藝術之精良。籲!其所謂精良者亦可知矣!)

冬病在陰,夏病在陽,春病在陰,秋病在陽。(金匱真言論)

冬時陽藏於內,內者,陰也,能藏於陰,則無病矣。倘至冬而陽不藏,則陰為陽氣所抑,能無病乎?故曰冬病在陰。夏時陽發於外,外者,陽也,倘至夏而陽不能發,則陽為陰氣所抑,能無病乎?故曰夏病在陽。春時陽雖欲發而氣尚微,倘因七情、勞役、外感所侵,則陽亦抑於陰分而陰病矣,故曰春病在陰。秋時陽氣當漸降,苟至時而不能降,是陽氣弱也,弱則病由此而生矣,故曰秋病在陽。

白話文:

二陽的疾病會影響心脾

人的肝臟開竅於眼睛,總共有九九八十一竅,身體有六六三百六十五個關節。所有能夠活動和運轉的,都是肝臟的氣在作用,這屬於木的特性。所以觀察萬物的動靜,在人體就如同天一之氣所產生,在自然界就像水所產生,然後上升變成火。肝臟主導活動,火也主導活動,所以可以藉此觀察人體的五色。北斗七星是十二個月運轉的星體,也主導著動,所以在天象來說屬火,而它運轉的影響對應到人體的七竅,觀察發病的情況,因為頭部屬於火的部位,所以發病時上面會有反應。

水是木的母親,水充足則木茂盛而有光澤。五色在天空中呈現,五聲在人體內發出,宮、商、角、徵、羽五音,變化成六律,如果有餘或不足,可以從聲音辨別出來,所以說有餘或不足,就是指這個。五色在天,人們多從臉上觀察到;五聲在地,人們多從胸腔和喉嚨聽到,所以下面說到地二,地二用來觀察高低是否平衡。九野代表著人體內的五臟六腑,每一個關節都有相對應的俞穴。

俞穴,指的是背部,是臟腑的門戶,這又代表著地和天的相通。腹部屬陰,屬於地;背部屬陽,屬於天,所以說可以通過俞穴來觀察關節的狀況。(這裡的「關」字,是慎齋先生改的,原文是「閉」字。)這是第二方面。第三方面,人體多變動,可以分為十分,一分用來觀察牙齒,如果腹瀉過多則血液減少,這是從十分中變化出來的,因為角音屬木,木對應肝臟,肝臟主動,活動就會產生變化,所以說是十分角變。可見疾病從肝臟發生的,十之八九。

五分用來觀察病情的快慢,因為肝臟是將軍之官,容易急躁卻難以緩和,急躁則發病快速而猛烈,緩和則發病雖慢但容易控制。六分不足三分,是因為寒氣在關節的緣故。第九分指的是四季,在天象是四季,在人體則是寒、溫、燥、濕。人體的寒、溫、燥、濕,就是天象的四季。用來觀察人體相反的現象,就像天候冬天卻炎熱,夏天卻寒冷,反常則生病,正常則平安。然而四方地勢高低不同,九野遠近不同,又應該根據各地情況來推論天時人事的不同,不能用相同的標準來解釋。所以用藥治病,一方面要參考天時,另一方面要觀察地勢的適宜性,這樣就沒有無法解決的病症了。

王胥山先生說:《針解篇》中所說的「人肝目應之,九」以下一百多字,因為古經文字殘缺,難以完全理解,所以古人對這一段都沒有註釋,這是遵循存疑的原則。慎齋先生則認為古代聖人的微言,如同至寶,不可以和史傳的殘缺文字相提並論,置之不理。所以他從可以理解的地方加以闡發,可見他珍惜古籍的用心。前賢對於殘缺的書籍,尚且視為金科玉律,一字不肯捨棄。

現在的學醫者,對於《靈樞》、《素問》等古經,竟然有終身沒有仔細看過,卻還自誇自己的醫術精湛。唉!他們所謂的精湛,也可見一斑了!

冬天疾病多發生在陰分,夏天疾病多發生在陽分,春天疾病多發生在陰分,秋天疾病多發生在陽分。(出自《金匱真言論》)

冬天陽氣收藏於體內,體內屬於陰,能夠藏於陰分,就不會生病。如果到了冬天陽氣不能收藏,則陰氣會被陽氣抑制,怎麼可能不生病呢?所以說冬天疾病多發生在陰分。夏天陽氣發散於體外,體外屬於陽,如果到了夏天陽氣不能發散,則陽氣會被陰氣抑制,怎麼可能不生病呢?所以說夏天疾病多發生在陽分。春天陽氣雖然想要發散,但是氣還微弱,如果因為情緒波動、過度勞累、外感侵襲,則陽氣也會被抑制在陰分而導致陰病,所以說春天疾病多發生在陰分。秋天陽氣應該逐漸下降,如果到了時節卻不能下降,是陽氣虛弱的表現,虛弱就會因此而生病,所以說秋天疾病多發生在陽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