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評文
《內經評文》是清代著名醫家周學海對中醫經典《黃帝內經》進行深入研析並撰寫的評註著作,問世於光緒乙未(1896年)。這部著作的獨特之處,不僅在於其作為《內經》註解的學術價值,更在於其「評文」的體例,展現了周學海對古籍閱讀與理解的深刻洞見,以及他力圖將醫理與文本結構、行文脈絡相結合的治學方法。全書由《素問評文》二十四卷(附《遺篇》)和《靈樞評文》十二卷兩部分組成,共計三十六卷,其篇章編次基本上遵循通行本《內經》的順序,為讀者提供了循序漸進的閱讀路徑。
周學海所處的清代,是乾嘉學術影響深遠的時代,考據、訓詁之風盛行,對經典文本的嚴謹處理是學術主流。《內經評文》正是在這樣一個背景下產生,它不是單純的醫理闡述或經驗總結,而是將《內經》視為一篇篇具有嚴謹結構和特定表達方式的古代文章來加以分析。正如書名所示,「評文」即是品評文章,周學海運用了類似於古文批評的方式來解讀醫經。他通過註文和旁註,引導讀者理解原文的詞句、章法、氣勢,甚至指出其抑揚頓挫、起承轉合之處,力求還原《內經》作為古代文本的本真面貌及其內在邏輯結構。這種方法對於當時以及後世醫家理解深奧晦澀的《內經》原文,掌握其行文規律,無疑提供了全新的視角和有效的工具。
從本書的基本介紹中提到「書中用品評文章的方式,根據誦讀古文的要求,通過註文及旁註予以評述」,以及「略於原書的醫理及字義的解釋」的說法,似乎與「對《內經》的內容進行了詳細的解釋,並對其中的醫理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存在一定程度的張力。然而,結合書中實際內容(例如提供的卷一節選)及周學海「評文」的本意來看,這種張力實則反映了其獨特的側重點。周學海的「詳細解釋」和「深入探討」,並非全然獨立於文本之外的發揮,而是緊密圍繞《內經》原文展開。他深入探討的是《內經》文本 如何 闡述醫理,字詞在特定文脈中 如何 傳達意義。他「略於」的,可能是脫離文本的過度哲學化引申,或是拘泥於某一家一派的說法,而更注重揭示《內經》原文本身的「行文脈絡」和「立意」。例如,在卷一《九針十二原第一》的旁註中,周學海就明確指出了篇章的結構:「以上第一節總冒全篇」、「以上第二節渾寫大意全篇綱領也觀其隨手分合舒捲自如筆底純是靈氣往來」、「以上第三節緊跟虛實中明用針補瀉之法」、「以上第四節敘九針之名數體用也是本題之正面」。這些旁註完全是從文章結構和寫作手法角度進行評論,這正是其「評文」體例最顯著的特徵。
卷一的內容節選清晰地展示了《內經評文》的風格。首先是《九針十二原第一》篇,這是《靈樞》的第一篇,開篇即提出黃帝與岐伯討論針刺療法的基本原理。周學海在旁註中點出這是「總冒全篇」和「全篇綱領」,並讚歎原文「隨手分合舒捲自如筆底純是靈氣往來」,這是典型的文學評論筆法,用來形容醫經文本的結構精妙與氣勢磅礴。隨後,原文深入探討針刺的要旨,如「粗守形,上守神」、「虛則實之,滿則泄之」等核心概念及補瀉手法,最後詳細列舉了九針的名稱、形狀和功用。周學海的評註則在闡釋醫理的同時,不忘指出這些內容在文章中的位置和作用。
接著是《本輸第二》篇,這是《靈樞》中關於十二經脈五輸穴的重要篇章。原文逐一列出各經脈的井、滎、輸、經、合穴及其位置。周學海在此篇的評註更多的是對原文中關於穴位位置描述的補充解釋,如對肝經「大敦」穴的註解指出其「有兩處」並以「三毛者為主」,對脾經「太白」穴註解「宛骨之下也」,對肝經「中封」穴註解「使者氣之流通於經脈者也」,對胃經「陷谷」穴註解「不當牽及中趾反使人無所審其處也」。這些註解更偏向於釐清原文描述,幫助讀者準確理解和定位穴位,儘管不像《九針》篇那樣頻繁出現結構性評語,但其註解的目的是服務於對原文的理解,而非獨立於文本之外的發揮。
最後是《小針解第三》篇,這篇實際上是對《九針十二原》篇中某些關鍵詞語和概念的解釋。例如,「易陳難入」、「粗守形上守神」、「迎而奪之」、「追而濟之」等。周學海在《小針解》的評註,基本上是順著原文的解釋進行闡述,這顯示出他對《內經》原文自帶的解釋體系非常重視。他將《內經》中不同篇章之間的互證關係也納入其評註體系中,這有助於讀者從整體上把握《內經》的思想。
綜合來看,《內經評文》的核心特色在於其「評文」的學術立場。周學海不滿足於簡單的字詞或醫理註解,而是力圖從文本構成、行文邏輯、詞句氣勢等多個層面去理解和闡釋《內經》。他認為《內經》作為古代醫經,其表述方式有其獨特的規律,掌握這些規律對於深入理解醫理至關重要。因此,他的評註不僅解釋醫學內容,更著重於指導讀者如何「誦讀古文」,如何體會原文的寫作手法和結構佈局。書中的旁註尤其是對文章結構和筆法的點評,是這種「評文」體例最直接的體現。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內經評文》忽視了醫理本身。周學海畢竟是一位醫家,他「評文」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理解和應用醫理。他通過分析文本,使醫理的脈絡更加清晰,概念之間的關係更加明確。他對穴位、針法、診斷原則等的解釋,雖然是圍繞原文展開,但其中也蘊含著他對這些醫理的認識和理解。可以說,他將醫理的深入探討寓於文本結構和行文方式的品評之中,認為只有真正讀懂了《內經》這本書是 如何寫的,才能更好地理解它 說了什麼。
《內經評文》對後世醫學研究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對於志在深入研讀《內經》的醫家而言,周學海的評註提供了一條理解古文、把握醫理的有效途徑。他獨特的「評文」視角,開闢了《內經》研究的新方法,促使後人不僅關注《內經》的「道」,也關注其「文」,認識到醫理的傳達與表達方式同樣是理解經典的關鍵。許多後來的《內經》研究者在面對原文的難點或結構的困惑時,都會參考《內經評文》的解析。
總之,《內經評文》是清代周學海一部具有獨特風格和重要學術價值的醫學著作。它以品評文章的方式,結合註文和旁註,深入剖析了《黃帝內經》的文本結構、行文邏輯和醫理闡述方式。通過這種方法,周學海不僅提供了對《內經》內容的細緻解釋,更重要的是,他揭示了閱讀和理解這部古老醫經的有效途徑,強調了文本分析對於醫理學習的重要性。雖然其側重點與某些傳統的註解有所不同,可能在字詞訓詁或醫理發揮上相對「略」些,但其對《內經》文本本身的結構與氣脈的把握,為後世讀者深入理解《內經》原文提供了寶貴的指導,至今仍是研究《內經》不可或缺的重要參考書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