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評文》~ 卷二 (1)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

1. 卷二

2. 根結第五(法音)

岐伯曰:天地相感,寒暖相移。陰陽之道,孰少孰多?陰道偶,陽道奇。發於春夏,陰氣少,陽氣多,陰陽不調,何補何瀉?發於秋冬,陽氣少,陰氣多,陰氣盛而陽氣衰,故莖葉枯槁,濕雨下歸。(刺節真邪曰:熱則滋雨而在上,根荄少汁,義正與此相證。)陰陽相移,何瀉何補?奇邪離經,不可勝數;不知根結,五臟六腑折關敗樞,開闔而走,陰陽大失,不可復取。

九針之玄,要在終始。故能知終始,一言而畢;不知終始,針道咸絕。(以上總括大意,是通篇之總冒也。)太陽根於至陰,結於命門;命門者,目也。陽明根於厲兌,結於顙大;顙大者,鉗耳也。少陽根於竅陰,結於窗籠;窗籠者,耳中也。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故開折,則內節瀆而暴病起矣。

故暴病者,取之太陽,視有餘不足。瀆者,皮肉宛膲而弱也。(宛膲音郁焦蓄爇也。)闔折,則氣無所止息而痿疾起矣。故痿疾者,取之陽明,視有餘不足。無所止息者,真氣稽留,邪氣居之也。樞折,即骨繇而不安於地。故骨繇者,取之少陽,視有餘不足。骨繇者,節緩而不收也。

所謂骨繇者,搖故也,當窮其本也。太陰根於隱白,結於太倉。少陰根於湧泉,結於廉泉。厥陰根於大敦,結於玉英,絡於膻中。太陰為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故開折,則倉廩無所輸,膈洞。膈洞者,取之太陰,視有餘不足。故開折者,氣不足而生病也。闔折,即氣絕而喜悲。

悲者,取之厥陰,視有餘不足。樞折,則脈有所結而不通。不通者,取之少陰,視有餘不足。有結者,皆取之不足。(以上根結之事畢矣,下乃推論陰陽多少之事。)足太陽根於至陰,溜於京骨,注於崑崙,入於天柱、飛揚也。足少陽根於竅陰,溜於丘墟,注於陽輔,入於天容、光明也。足陽明根於厲兌,

溜於衝陽,注於下陵,入於人迎、豐隆也。手太陽根於少澤,溜於陽谷,注於少海,入於天窗、支正也。手少陽根於關衝,溜於陽池,注於支溝,入於天牖、外關也。手陽明根於商陽,溜於合谷,注於陽谿,入於扶突、偏歷也。此所謂十二經者,盛絡皆當取之。(此節敘三陽之盛絡,是陽多之極致也。)一日一夜,五十營。

以營五臟之精;不應數者,名曰狂生。所謂五十營者,五臟皆受氣,持其脈口,數其至也。五十動而不一代者,五臟皆受氣;四十動一代者,一臟無氣;三十動一代者,二臟無氣;二十動一代者,三臟無氣;十動一代者,四臟無氣;不滿十動一代者,五臟無氣,予之短期。要在終始。

所謂五十動而不一代者,以為常也;以知五臟之氣。予之短期者,乍數乍疏也。(此節敘五臟之無氣,是陰少之極致也。二節固是分敘陰陽多少,而上節每條承前節「根」字,此節以「五十營」承上「十二經」,草蛇灰線,鉤連有致。)黃帝曰:「逆順五體」者,言人骨節之小大,肉之堅脆,皮之厚薄,血之清濁。

白話文:

岐伯說:天地之間,寒暑交替,陰陽消長,陰陽的多少並不均衡,陰經的運行是偶數,陽經的運行是奇數。春天和夏天,陰氣少,陽氣多;秋天和冬天,陽氣少,陰氣多。陰氣盛而陽氣衰弱時,就會導致莖葉枯萎,就像雨水過多而植物無法吸收一樣。(《刺節真邪》中「熱則滋雨而在上,根荄少汁」的說法與此相符)。陰陽消長,該瀉什麼,該補什麼呢?奇邪離經,變化多端,難以預料,不知其根結在五臟六腑的關節樞紐,導致陰陽失調,難以挽回。

九針的奧妙,在於掌握疾病的始末。能了解疾病的始末,一句話就能說明問題。如果不了解疾病的始末,針灸之道就徹底不通了。(以上是全文的總綱)太陽經的根在至陰穴,結在命門穴(命門穴在眼睛)。陽明經的根在厲兌穴,結在額大穴(額大穴在耳夾)。少陽經的根在竅陰穴,結在窗籠穴(窗籠穴在耳中)。太陽經主開,陽明經主闔,少陽經主樞,所以開闔樞的經脈受阻,就會導致內部經絡阻塞而暴病發作。

因此,暴病患者,要從太陽經入手治療,觀察其是氣血有餘還是不足。經絡阻塞,則皮肉腫脹而虛弱。(宛膲,音同郁焦,指腫脹)開闔樞的經脈受阻,則氣機無法正常運行而導致痿病發作。因此,痿病患者,要從陽明經入手治療,觀察其是氣血有餘還是不足。氣機無法正常運行,是指真氣停滯,邪氣侵犯。樞紐受阻,則骨節疼痛,不能安穩站立。因此,骨節疼痛的患者,要從少陽經入手治療,觀察其是氣血有餘還是不足。骨節疼痛,是指關節鬆弛而不能收縮。

所謂骨節疼痛,就是搖晃的意思,要追究其根本原因。太陰經的根在隱白穴,結在太倉穴;少陰經的根在湧泉穴,結在廉泉穴;厥陰經的根在大敦穴,結在玉英穴,並與膻中穴相連。太陰經主開,厥陰經主闔,少陰經主樞,所以開闔樞的經脈受阻,就會導致倉廩(五臟)無法輸送營養,出現膈肌痙攣。膈肌痙攣的患者,要從太陰經入手治療,觀察其是氣血有餘還是不足。開闔樞的經脈受阻,就是氣不足而生病。闔樞受阻,就會導致氣機阻滯而出現悲傷的情緒。

悲傷的患者,要從厥陰經入手治療,觀察其是氣血有餘還是不足。樞紐受阻,則脈絡阻塞不通。脈絡阻塞的患者,要從少陰經入手治療,觀察其是氣血有餘還是不足。所有經絡阻塞的患者,都要從氣血不足的角度治療。(以上是關於根結的論述,以下是關於陰陽多少的論述)足太陽經的根在至陰穴,循行經過京骨穴,到達崑崙穴,進入天柱穴,向上飛揚。足少陽經的根在竅陰穴,循行經過丘墟穴,到達陽輔穴,進入天容穴,光輝照耀。足陽明經的根在厲兌穴,循行經過衝陽穴,到達下陵穴,進入人迎穴和豐隆穴。手太陽經的根在少澤穴,循行經過陽谷穴,到達少海穴,進入天窗穴,支撐著正氣。手少陽經的根在關衝穴,循行經過陽池穴,到達支溝穴,進入天牖穴和外關穴。手陽明經的根在商陽穴,循行經過合谷穴,到達陽谿穴,進入扶突穴和偏歷穴。這就是所謂的十二經脈,其盛絡之處都應該治療。(這段描述了三陽經的盛絡,是陽氣過盛的極致表現)

一天一夜有五十個營氣運行,用以滋養五臟的精氣。如果營氣運行不符合數目,就會出現狂病。所謂五十個營氣,是指五臟都接受氣的滋養,掌握其脈搏的跳動次數。五十次跳動而不間斷,說明五臟都接受氣的滋養;四十次跳動間斷一次,說明有一個臟腑缺乏氣;三十次跳動間斷一次,說明有兩個臟腑缺乏氣;二十次跳動間斷一次,說明有三個臟腑缺乏氣;十次跳動間斷一次,說明有四個臟腑缺乏氣;不到十次跳動間斷一次,說明五臟都缺乏氣。給予短期治療,關鍵在於掌握疾病的始末。

所謂五十次跳動而不間斷,是正常的現象。通過觀察這個現象,可以了解五臟的氣機;所謂給予短期治療,是指脈搏時快時慢。(這段描述了五臟缺乏氣的極致表現,與上文十二經脈的描述相互呼應)黃帝說:逆順五體,是指人體骨節的大小、肌肉的堅實與鬆軟、皮膚的厚薄、血液的清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