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海

《內經評文》~ 卷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

1. 九針十二原第一(法天)

黃帝問於岐伯曰。餘子萬民。養百姓。而收租稅。余哀其不給。而屬有疾病。(略頓)余欲勿使被毒藥。無用砭石。欲以微針通其經脈。調其血氣。營其逆順出入之會令。可傳於後世。必明為之法。令終而不滅。久而不絕。易用難忘為之經紀。異其章。別其表裡。為之終始。

白話文:

黃帝問岐伯說:「我統治萬民,養育百姓,卻收取賦稅。我哀憐百姓無法自給自足,而且還疾病纏身。(省略號)我希望能不讓他們服用有毒的藥物,也不使用砭石治療。我想用細小的鍼灸來疏通他們的經脈,調和他們的氣血,調整他們逆順出入的會合規則。希望這些方法能流傳後世。一定要明確制定方法,讓它們永遠不滅失,永不間斷。要制定容易使用、不易忘記的準則。要區分不同的篇章,分別記載表裡,制定它們的開始和結束。」

令各有形。先立針經。願聞其情。(以上第一節總冒全篇)岐伯答曰。臣請推而次之。令有綱紀。始於一終於九焉。請言其道小針之要。易陳而難入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門。未睹其疾。惡知其原。刺之微。在速遲。粗守關。上守機。機之動。不離其空。空中之機。

白話文:

總冒

每種事物都有其形狀。請先建立經絡針刺的規律。希望聽到它的原理。

岐伯答

我會按部就班地闡述,讓它有條理。從一開始到最後,共分九部分。現在來說明小針法的要點。

針刺的要點

(1)先觀察外形,再掌握神氣。

(2)神氣微弱,病邪入侵。

(3)刺針的深淺,在於快慢。

(4)先觀察孔竅,再掌握時機。

(5)時機的變化,在於空隙。

(6)空中的時機,就是針刺的關鍵。

清靜而微。其來不可逢。其往不可追。知機之道者。不可掛以發。不知機道。叩之不發。知其往來。要與之期。粗之暗乎。妙哉工獨有之。往者為逆。來者為順。明知逆順正行無問逆而奪之。惡得無虛追而濟之。惡得無實之迎。隨之以意和之。針道畢矣。(以上第二節渾寫大意全篇綱領也觀其隨手分合舒捲自如筆底純是靈氣往來)凡用針者。

白話文:

精妙玄妙,只有時機合適才能遇到。它來時無法預測,去時無法追趕。懂得把握時機的人,不會因為錯失良機而憂傷。不懂得時機的人,即使敲擊也不會有所反應。明白時機的往來,就可以約定相見。粗糙的人對此感到困惑。妙哉!只有熟練的針灸師才能掌握。過去的時機已逝,未來的時機尚未到來。明白順逆和順勢而行,就不必違逆時機而強求。怎麼能沒有虛構的追趕和現實的迎合呢?隨著意念配合時機,針灸之道就圓滿了。

(以上第二段概括了全篇的要義。從其隨機應變、收放自如的筆法中,可以看出字裡行間盡是靈氣流動。)

凡是使用針灸的人,

虛則實之。滿則泄之。宛陳則除之。(宛音義並同郁菀之省字也)邪勝則虛之。大要曰。徐而疾則實。疾而徐則虛。言實與虛。若有若無。察後與先。若存若亡。為虛與實。若得若失。虛實之要九針最妙補瀉之時以針為之。瀉。曰。必持內之。放而出之。排陽得針。邪氣得泄。

白話文:

虛弱就以補養的方式充實它。飽滿就用瀉下的方式來疏通它。鬱結壅滯就用清除的方法來疏導它(「宛」與「鬱菀」同義,意為鬱結壅塞)。邪氣強盛就用虛損的方式來減弱它。總的來說,進補速度慢且作用持續時間長,就會使身體充實;進補速度快且作用持續時間短,就會使身體虛弱。虛與實的交替變化,如同有若無、若即若離。觀察疾病的後續變化和先兆症狀,如同既存在又不存在。虛實轉化如同似得似失。掌握虛實轉化的關鍵,針灸是最有效的。進補瀉下的時機,可以用針灸來決定。瀉下時,必須先在體內蓄積,然後再排出體外。針灸時遇到陽經得氣,邪氣就能得到疏泄。

按而引針。是謂內溫。血不得散。氣不得出也。(隨手帶出氣字尚在無意之間)補曰。隨之。隨之意。若妄之。若行若按。如蚊虻止。如留如還。去如弦絕。令左屬右。其氣故止。外門以閉。中氣乃實。必無留血。急取誅之。持針之道堅者為寶。正指直刺。無針左右。神在秋毫。

白話文:

將針刺入穴位,隨著針柄的方向引導。這種手法稱為「內溫」,可以使血氣不能散逸。

補註:這個「隨」字,是指順著穴位的走向。隨意而行,好像蚊蟲叮咬一樣,忽上忽下,似停似行。離穴的時候要像弓弦斷了一樣,快速果斷。這樣針刺後,左邊的氣就會歸屬於右邊,中氣就會得到充實。如果留針時間太長可能會淤血,所以要及時拔出。

持針的方法,以堅實為佳。刺入穴位時,針柄要垂直,不能左右搖擺。神態專注,細微入神。

屬意病者。審視血脈。刺之無殆。方刺之時。必在懸陽。及與兩衛。神屬勿去。知病存亡。血脈者在腧橫居視之獨澄切之獨堅。(以上第三節緊跟虛實中明用針補瀉之法)九針之名各不同形一曰鑱針。長一寸六分。二曰員針。長一寸六分。三曰鍉針。長三寸半。四曰鋒針。長一寸六分。

白話文:

治療有病之人。觀察血脈,刺針時不要猶豫。刺針時,一定要在陽經旺盛和陰陽交界的地方。神志清明,不要走神。通過觀察血脈,可以判斷疾病的存亡。血脈在輸穴處橫著,看它很清澈,切它很堅硬。

以下是九種針具的名稱和形狀:

  1. 鑱針,長一寸六分。

  2. 員針,長一寸六分。

  3. 鍉針,長三寸半。

  4. 鋒針,長一寸六分。

五曰鈹針。長四寸。廣二分半。六曰員利針。長一寸六分。七曰毫針。長三寸六分。八曰長針。長七寸。九曰大針。長四寸。鑱針者。頭大末銳。去瀉陽氣。(氣字越點越認真)員針者。針如卵形。揩摩分間。不得傷肌肉。以瀉分氣。鍉針者。鋒如黍粟之銳。主按脈勿陷。以致其氣。

白話文:

第五種為鈹針。長四寸,寬二分半。第六種為員利針。長一寸六分。第七種為毫針。長三寸六分。第八種為長針。長七寸。第九種為大針。長四寸。

鑱針:針頭大、針尾尖銳,用於驅散陽氣。

員針:針形如雞蛋,用於按摩穴位,不得傷及肌肉,用於疏通部分氣血。

鍉針:針鋒頭尖銳如黍粟,用於按壓脈搏,使其不陷入,用於引導氣血。

鋒針者。刃三隅以發痼疾鈹針者。末如劍鋒。以取大膿。員利針者。大如氂。且員且銳。中身微大。以取暴氣。毫針者。尖如蚊虻喙。靜以徐往。微以久留之而養。以取痛痹。長針者。鋒利身薄。可以取遠痹。大針者。尖如挺。其鋒微員。以瀉機關之水也。九針畢矣。(以上第四節敘九針之名數體用也是本題之正面)夫氣之在脈也。

白話文:

鋒針:有三個鋒利的角,用於治療慢性疾病。

鈹針:末端像劍尖,用於引流膿液。

圓利針:形狀像豬鬃,又圓又尖,中間稍粗,用於引出突然出現的氣。

毫針:尖端像蚊子或虻的喙,緩慢插入,長時間留針以治療。用於治療疼痛和痹症。

長針:鋒利而身薄,可用於治療遠處的痹症。

大針:尖端像矛,鋒利略圓,用於瀉出關節積液。

這九種針灸用針的介紹已經結束。(以上第四節介紹了九種針灸用針的名稱、形狀和用途,這是本文的主題)

至於氣在經脈中的運行,

邪氣在上。濁氣在中。清氣在下。(至此遂捉住氣字不放矣)故針陷脈。則邪氣出。針中脈。則濁氣出。針大深。則邪氣反沉。病益(據小針解二字是衍)故曰皮肉筋脈。各有所處。病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以任其所宜。無實無虛。損不足而益有餘是謂甚病病益甚。取五脈者死。

白話文:

病邪在上部,濁氣在中部,清氣在下部。(從此就抓住「氣」字不放了)所以針刺到脈絡淺層,邪氣就會出來。針刺到脈絡中層,濁氣就會出來。針刺太深,邪氣反而會沉積下來,病情會加重。(根據小針解一書,後面兩個「病益」字是多餘的)所以說,皮膚、肌肉、筋脈、脈絡,各有不同的位置。病症也有不同的類型,各不相同。各按其適宜的部位治療,不論虛實,減少不足的,增加有餘的。這就是非常嚴重的疾病,病情會越來越嚴重。取五百條脈絡(治療),病人會死亡。

取三脈者恇。奪陰者死。奪陽者狂。針害畢矣。刺之而氣不至。無問其數刺之。而氣至乃去之。勿復針。針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任其所為。刺之要。氣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風之吹雲。明乎若見蒼天。刺之道畢矣。(以上第五節分兩段一敘針害一敘針效九針之義畢矣是前半篇)黃帝曰。

白話文:

我想請問五臟六腑的出處。岐伯說:五臟有五腧,一腧對應一臟,共有五五二十五腧。六腑有六腧,一腧對應一腑,共有六六三十六腧。經脈有十二條,絡脈有十五條,一共二十七條氣脈。上、中、下各有一腧,合稱「三部」;「三部」的出處稱為「井」,液體流經的地方稱為「滎」,液體匯集的地方稱為「腧」,液體通過的途徑稱為「經」,液體匯合的地方稱為「合」。二十七條氣脈的運行,都經過五腧。經脈與絡脈交會的地方,共三百六十五處。瞭解其要領的人,一言以蔽之。不瞭解其要領的人,會迷失在無窮繁雜的細節中。

願聞五臟六腑所出之處。岐伯曰。五臟五腧五五二十五腧。六腑六腧。六六三十六腧。經脈十二絡脈十五。凡二十七氣以上下。所出為井。所溜為滎。所注為腧。所行為經。所入為合。二十七氣所行。皆在五腧也。節之交。三百六十五會。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

所言節者神氣之所遊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觀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復一其形。聽其動靜。知其邪正。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氣至而去之。凡將用針必先診脈視氣之。劇易乃可以治也。五臟之氣已絕於內。而用針者反實其外是謂重竭。重竭必死。其死也靜。治之者。輒反其氣。

白話文:

所說的「節」,是指神氣運行的通道,而不是皮肉筋骨。觀察病人的氣色和眼神,就能知道神氣是否渙散。再檢查病人的形體,聽他的聲音,看他的動作,就能分辨出是邪氣還是正氣。用右手按壓病人的身體,用左手拿針進行治療。神氣到了,就用針把它驅散出去。凡是準備用針治療的,一定要先診脈,觀察病人的氣色。如果病人的脈象劇烈變化,才能用針治療。如果病人的五臟之氣已經衰竭,而用針者反而在外部施力,這就是「重竭」。重竭必死,而且死得安詳。治療這種情況,就要逆轉病人的氣機。

取腋與膺。五臟之氣已絕於外。而用針者。反實其內是謂逆厥。逆厥則必死。其死也燥。治之者。反取四末。刺之害。中而不去則精泄。(傷於深也)不中而去則致氣(傷於淺也不字原誤作害深淺之說詳素問刺齊論)精泄則病益甚而恇致氣則生為癰瘍。(以上第六節論針必審氣是針與原之交際全篇之中樞也)五臟有六腑。

白話文:

取腋下與胸膛的穴位。五臟之氣已經在體表終止了。這個時候如果用針灸,反而強逼氣血深入體內,這叫做逆厥。逆厥必定會死,而且死後身體會乾枯。治療這個病症,應該取四肢末端的穴位。針灸時如果針尖傷及深處而沒有拔出來,就會導致精氣外泄。(因為傷到深處)不傷及深處而拔出,就會引發氣血積聚。(傷到淺處,不字原文有誤,深淺之說詳見《素問》中的《刺齊論》)精氣外泄,病情會加重而心神昏亂;氣血積聚,會發展成癰瘍。(以上第六節討論針灸時必須審慎氣血,這是針與灸交接處,也是全篇的核心)五臟對應六腑。

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於四關。四關主治五臟。五臟有疾。當取之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臟之所以稟三百六十五節氣味也。五臟有疾也。應出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應而知五臟之害矣。陽中之少陰。肺也。(造句順逆有法若云肺者陽中之少陰也文氣便不峻)其原出於太淵。

白話文:

六腑有十二條經脈的源頭。十二條經脈的源頭由四道關口發出。四道關口主治五臟。五臟有疾病,應取十二條經脈的源頭來治療。十二條經脈的源頭,是五臟接收三百六十五種節氣的氣味之處。五臟有疾病,也會從十二條經脈的源頭表現出來。十二條經脈的源頭各自有不同的位置。我們只要清楚知道這些源頭,見到相應的表現,就能知道五臟受到的損害。陽中屬陰的臟腑是肺。(造句順序有規則:如果說「肺是陽中屬陰的臟腑」則文章氣勢會不順暢)它的源頭在太淵穴。

太淵二。陽中之太陽。心也。其原出於大陵。大陵二。陰中之少陽。肝也。其原出於太衝。太衝二。陰中之至陰。脾也。其原出於太白。太白二。陰中之太陰。腎也。其原出於太谿。太谿二。膏之原。出於鳩尾。鳩尾一。肓之原。出於脖胦。脖胦一。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臟六腑之有疾者也。

白話文:

太淵穴:屬陽中之太陽經,與心臟相關。其根源出自大陵穴。

大陵穴:屬陰中之少陽經,與肝臟相關。其根源出自太衝穴。

太衝穴:屬陰中之至陰經,與脾臟相關。其根源出自太白穴。

太白穴:屬陰中之太陰經,與腎臟相關。其根源出自太谿穴。

太谿穴:為膏液之源頭,出自鳩尾穴。

鳩尾穴:為肓膜之源頭,出自脖胦穴。

脖胦穴:這十二個原穴,主要治療五臟六腑的疾病。

脹取三陽飧泄取三陰(以上第七節實發十二原亦本題正面也末忽帶出治法以起下文經文篇法每多如此)今夫五臟之有疾也。譬猶刺也。猶汙也。猶結也。猶閇也。刺雖久猶可拔也。汙雖久猶可雪也。結雖久猶可解也。閇雖久猶可決也。或言久疾之不可取者。非其說也。夫善用針者。

白話文:

脹證治療三陽,泄瀉治療三陰(以上第七條實證發作十二經絡,也是本問正面問題。最後突然帶出治法,用於引出後文。醫經的章節結構經常如此)

現在五臟產生疾病,就像有刺刺入、有污穢沾染、有包裹結聚、有阻塞堵塞。刺入時間長了,還是可以拔除的;污穢時間長了,還是可以洗淨的;包裹時間長了,還是可以解開的;堵塞時間長了,還是可以打通的。有人說久病不能治癒,這種說法是不對的。善於使用針灸的人,

取其疾也。猶拔刺也。猶雪汙也。猶解結也。猶決閇也。疾雖久猶可畢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術也。(此段本可以數語了之乃故意繁複其詞逐句也字著紙欲飛)刺諸熱者。如以手探湯。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陰有陽疾者。(謂里分有上逆之熱邪也)取之下陵三里。正往無殆。

白話文:

拔除疾病,就像拔出刺一樣。去除污垢,就像下雪洗淨一樣。解開結,就像打開鎖一樣。打開障礙,就像打通堵塞一樣。即使疾病已經很嚴重,也能夠徹底治癒。說無法治癒的,是還沒有找到合適的方法。(原文本可以用幾句話表達,但作者故意用繁複的語言描寫,每個句子都用了「猶」字)給那些發熱的人針灸,就像用手探入熱水。給那些寒氣清冷的人針灸,就像人不願意走路。陰中有陽性疾病的(指體內有上沖的熱邪),取穴在下陵三里。循著正經刺入,不會有危險。

氣下乃止。不下。復始也疾高而內者取之陰之陵泉。疾高而外者取之陽之陵泉也。

通篇只重九針。十二原只是帶敘。前半筆力堅整自見挺拔。後半筆氣清超一往無前。是極酣暢之文。此篇敘九針之體與其用也。九針之用在於審氣之虛實順逆。而調之。前半每於起筆見崢嶸。後半每於收筆見勁切。

白話文:

這篇文章的重點只在講述九針,十二原經脈只是帶過。前半部分筆鋒穩健有力,自成一格。後半部分文氣超然,一往無前,極其酣暢淋漓。這篇文章論述了九針的本質及其作用。九針的作用在於診察氣的虛實、順逆,並加以調和。前半部分每每在開頭就彰顯出氣勢,後半部分每每在結尾時表現得簡潔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