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評文》~ 卷一 (1)
卷一 (1)
1. 卷一
2. 九針十二原第一(法天)
黃帝問於岐伯曰:「餘子萬民,養百姓,而收租稅。余哀其不給,而屬有疾病。(略頓)余欲勿使被毒藥,無用砭石;欲以微針通其經脈,調其血氣,營其逆順出入之會,令可傳於後世。必明為之法,令終而不滅,久而不絕,易用難忘,為之經紀。異其章,別其表裡,為之終始。令各有形,先立針經。願聞其情。」(以上第一節總冒全篇)
岐伯答曰:「臣請推而次之,令有綱紀,始於一,終於九焉。請言其道:小針之要,易陳而難入。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門,未睹其疾,惡知其原?刺之微,在速遲。粗守關,上守機。機之動,不離其空;空中之機,清靜而微。其來不可逢,其往不可追。知機之道者,不可掛以發;不知機道,叩之不發。知其往來,要與之期。粗之暗乎!妙哉,工獨有之。往者為逆,來者為順。明知逆順,正行無問。逆而奪之,惡得無虛?追而濟之,惡得無實?之迎,隨之以意和之。針道畢矣。」(以上第二節渾寫大意全篇綱領也觀其隨手分合舒捲自如筆底純是靈氣往來)
凡用針者:虛則實之;滿則泄之;宛陳則除之。(宛音義並同郁菀之省字也)邪勝則虛之。大要曰:徐而疾則實,疾而徐則虛。言實與虛,若有若無;察後與先,若存若亡;為虛與實,若得若失。虛實之要,九針最妙;補瀉之時,以針為之。
瀉曰:必持內之,放而出之。排陽得針,邪氣得泄。按而引針,是謂內溫;血不得散,氣不得出也。(隨手帶出氣字尚在無意之間)
補曰:隨之,隨之意。若妄之,若行若按,如蚊虻止,如留如還,去如弦絕。令左屬右,其氣故止;外門以閉,中氣乃實。必無留血,急取誅之。持針之道,堅者為寶。正指直刺,無針左右。神在秋毫,屬意病者。審視血脈,刺之無殆。方刺之時,必在懸陽,及與兩衛。神屬勿去,知病存亡。血脈者,在腧橫居,視之獨澄,切之獨堅。(以上第三節緊跟虛實中明用針補瀉之法)
九針之名各不同形: 一曰鑱針,長一寸六分。 二曰員針,長一寸六分。 三曰鍉針,長三寸半。 四曰鋒針,長一寸六分。 五曰鈹針,長四寸,廣二分半。 六曰員利針,長一寸六分。 七曰毫針,長三寸六分。 八曰長針,長七寸。 九曰大針,長四寸。
鑱針者,頭大末銳,去瀉陽氣。(氣字越點越認真) 員針者,針如卵形,揩摩分間,不得傷肌肉,以瀉分氣。 鍉針者,鋒如黍粟之銳,主按脈勿陷,以致其氣。 鋒針者,刃三隅,以發痼疾。 鈹針者,末如劍鋒,以取大膿。 員利針者,大如氂,且員且銳,中身微大,以取暴氣。 毫針者,尖如蚊虻喙,靜以徐往,微以久留之而養,以取痛痹。 長針者,鋒利身薄,可以取遠痹。 大針者,尖如挺,其鋒微員,以瀉機關之水也。 九針畢矣。(以上第四節敘九針之名數體用也是本題之正面)
夫氣之在脈也。
白話文:
黃帝問岐伯:我治理百姓,收取賦稅,卻憐憫他們貧困且疾病纏身。我希望不用毒藥、砭石,而用細小的針灸疏通經脈,調和氣血,使其順逆出入有度,並將此法傳於後世,使其延綿不絕,易學易記,並詳細闡述其章法、表裡、始終,使每一種針法都有其獨特的形狀。因此,我想先建立針灸的經絡理論,請您詳細說明。
岐伯回答:我將按順序闡述,建立一套規範體系,從一到九針依次講解。小針灸的精要,容易描述卻難以領悟。粗略掌握針刺的部位,精微則把握神氣。神氣微妙,如同客人站在門外,尚未看到疾病,怎能知道病根所在?針刺的輕重緩急,粗略把握穴位,精微則把握機理。機理的運作,不脫離虛空,虛空中的機理,清靜微妙,其來無蹤,其去無影。懂得機理的人,不會勉強針刺;不懂機理的人,針刺則無效。懂得氣血的運行規律,就能把握其時間。粗淺的針法暗淡無光,精妙的針法則只有技藝高超者才能掌握。逆行之氣為逆,順行之氣為順。清楚了解逆順,就能正確施針,不要逆勢而奪,這樣會造成虛損;要順勢而補,這樣才能使之充實。迎合其氣機,隨順其意,和緩調治,這就是針灸之道。
凡是用針者,虛者則實之,實者則瀉之,鬱結者則除之。邪氣盛則虛之。總而言之,緩慢然後迅速則補,迅速然後緩慢則瀉。虛實之間,若有若無,觀察其先後,似存似亡,把握虛實,似得似失,虛實的運用,是九針的精妙所在。補瀉的時機,以針灸來實現。瀉法,必須先將針尖向內,然後向外拔出,排出陽氣,邪氣就能得以泄出。按壓並緩慢地拔出針,稱為內溫,這樣血氣就不會散失。補法,則要順應氣機,或輕按,或提插,如同蚊蟲停留,或留或回,拔出時如同弦斷。使左側配合右側,其氣就能停止,外門閉合,中氣就能充實,必然不會留血,迅速取效。持針的方法,堅實穩妥最重要。針尖直刺,不偏不倚,神氣集中,如同秋毫之微。治療疾病時,要仔細觀察血脈,針刺時要準確無誤。針刺的時機,必須在陽氣充沛之時,以及兩側的衛氣充足的時候。神氣集中,不要離開,才能了解疾病的盛衰。血脈在穴位上橫行,觀察時要仔細,切記,要準確。
九針的名稱和形狀各不相同:一曰鑱針,長一寸六分;二曰員針,長一寸六分;三曰鍉針,長三寸半;四曰鋒針,長一寸六分;五曰鈹針,長四寸,寬二分半;六曰員利針,長一寸六分;七曰毫針,長三寸六分;八曰長針,長七寸;九曰大針,長四寸。鑱針,頭大尾尖,用來瀉去陽氣。員針,針身如卵形,用來輕輕摩擦穴位之間,不可傷及肌肉,用來瀉去分氣。鍉針,針尖如黍米般銳利,主要用來按壓脈搏,不可過深,用來調和氣機。鋒針,針身有三棱,用來治療頑固性疾病。鈹針,針尾如劍鋒,用來治療大膿腫。員利針,針身粗細如氂牛毛,又圓又尖,中間稍粗,用來治療暴邪。毫針,針尖如蚊蟲的口器,用輕柔緩慢的方法,久留針體以達到滋養的目的,用來治療疼痛痹症。長針,針身鋒利而薄,用來治療遠處的痹症。大針,針尖如錐,針尖略圓,用來瀉去關節的積水。九針的介紹完畢了。氣在經脈中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