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海

《內經評文》~ 卷一 (5)

回本書目錄

卷一 (5)

1. 本輸第二(法地)

為腧。過於衝陽。衝陽。足跗上五寸。陷者中也。為原。搖足而得之。行於解谿。解谿。上衝陽一寸半。陷者中也。為經。入於下陵。下陵。膝下三寸。胻骨外。三里也。為合。復下三里三寸為巨虛上廉。復下上廉三寸為巨虛下廉。也大腸屬上。小腸屬下。足陽明胃脈也。大腸小腸皆屬於胃。

是足陽明也。三焦者上合手少陽。出於關衝。關衝者。手小指次指之端也。為井金。溜於液門。液門。小指次指之間也。為滎。注於中渚。中渚。本節之後。陷中者也。為腧。過於陽池。陽池。在腕上。陷者中也。為原。行於支溝。支溝。上腕三寸。兩骨之間。陷者中也。為經。

入於天井。天井。在肘外大骨之上。陷者中也。為合。屈肘乃得之。三焦下腧。在於足太陽之前。少陽之後。(太陽原作大指考邪氣臟腑病形篇曰三焦病者候在足太陽之外大絡在足太陽少陽之間取委陽於大指何涉)出於膕中外廉名曰委陽。是太陽絡也。手少陽經也。三焦者足少陽。

太陰之所將太陽之別也。(太陰之陰原注一本作陽今尋本篇前後文義非陰誤陽乃太誤少也少陰腎也三焦之氣發於腎而通於膽故曰將將者氣化之相通相使也以臟腑之氣言也其經氣別行於足太陽故曰別別者經氣之所分所注也)上踝五寸。別入貫腨腸。出於委陽。並太陽之正入絡膀胱約下焦。

(謂三焦下腧非有專脈乃足少陽少陰之合氣以行於太陽之別絡上踝貫腨出委陽遂並太陽之正經入絡膀胱約下焦也)實則閉癃。虛則遺溺。遺溺則補之。閉癃則瀉之。手太陽小腸者上合於太陽。出於少澤。少澤。小指之端也。為井金。溜於前谷。前谷。在手外廉。本節前。陷者中也。

為滎。注於後溪。後谿。在手外側。本節之後也。為腧。過於腕骨。腕骨。在手外側。腕骨之前。為原。行於陽谷。陽谷。在銳骨之下。陷者中也。為經。入於小海。小海。在肘內大骨之外。去端半寸。陷者中也。伸臂而得之。為合。手太陽經也。大腸上合手陽明。出於商陽。

商陽。大指次指之端也。為井金。溜於本節之前二間。為滎。注於本節之後三間。為腧。過於合谷。合谷。在大指歧骨之間。為原。行於陽谿。陽谿。在兩筋間。陷者中也。為經。入於曲池。在肘外輔骨陷者中也。屈臂而得之。為合。手陽明也。是謂五臟六腑之腧。五五二十五腧。

六六三十六腧也。六腑皆出足之三陽上合於手者也。(總釋前文上合之義即巨虛上廉下廉及三焦下腧之事也。以上敘十二經之終始而五臟所溜即在其中是就各經直敘之)缺盆之中。任脈也。名曰天突。一次任脈側之動脈。足陽明也。名曰人迎。二次脈。手陽明也。名曰扶突。

三次脈。手太陽也。名曰天窗。四次脈。足少陽也。名曰天容。五次脈。手少陽也。名曰天牖。六次脈。足太陽也。名曰天柱。七次脈。頸中央之脈。督脈也。名曰風府。腋內動脈。手太陰也。名曰天府。腋下三寸。手心主也。名曰天池。刺上關者呿不能欠刺下關者欠不能呿刺犢鼻者屈不能伸刺兩關者伸不能屈。

白話文:

這段文字講述了人體經絡穴位的一些知識,主要闡述了足陽明胃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手陽明大腸經,以及任脈、督脈的穴位分佈和功能。

足陽明胃經:

  • 腧穴: 位於腳背上的衝陽穴。
  • 原穴: 衝陽穴,搖動腳可以找到。
  • 經穴: 解谿穴,位於衝陽穴上方約一寸半的凹陷處。
  • 合穴: 下陵穴,位於膝蓋下方三寸,脛骨外側,即足三里穴。
  • 下肢穴位: 從足三里穴往下三寸是巨虛上廉穴,再往下三寸是巨虛下廉穴。
  • 與臟腑關係: 大腸屬於上方,小腸屬於下方,都歸屬於胃。

手少陽三焦經:

  • 井穴: 關衝穴,位於手小指次指的指端。
  • 滎穴: 液門穴,位於小指次指之間。
  • 腧穴: 中渚穴,位於本節後方凹陷處。
  • 原穴: 陽池穴,位於手腕上方凹陷處。
  • 經穴: 支溝穴,位於手腕上方三寸,兩骨之間凹陷處。
  • 合穴: 天井穴,位於肘部外側大骨上方凹陷處。
  • 與其他經絡關係: 三焦經與手少陽相合,其下腧穴位於足太陽經的前方,足少陽經的後方,在膕窩外側的委陽穴。三焦經是足少陽經。
  • 經氣流動: 足少陽和少陰經的氣結合,通過足太陽的支絡,從腳踝上方貫穿小腿,到達委陽穴,然後和足太陽正經一起進入膀胱,調節下焦。
  • 病症表現: 實證會導致小便不通,虛證會導致遺尿。遺尿要補,小便不通則要瀉。

手太陽小腸經:

  • 井穴: 少澤穴,位於手小指的指端。
  • 滎穴: 前谷穴,位於手外側,本節前方凹陷處。
  • 腧穴: 後谿穴,位於手外側,本節後方。
  • 原穴: 腕骨穴,位於手外側,腕骨前方。
  • 經穴: 陽谷穴,位於手腕銳骨下方凹陷處。
  • 合穴: 小海穴,位於肘內側大骨外側,距離肘尖半寸的凹陷處。
  • 與其他經絡關係: 手太陽小腸經與足太陽膀胱經相合。

手陽明大腸經:

  • 井穴: 商陽穴,位於食指指端。
  • 滎穴: 二間穴,位於本節前方。
  • 腧穴: 三間穴,位於本節後方。
  • 原穴: 合谷穴,位於大拇指和食指歧骨之間。
  • 經穴: 陽谿穴,位於兩條筋之間凹陷處。
  • 合穴: 曲池穴,位於肘部外側輔骨凹陷處。
  • 與其他經絡關係: 手陽明大腸經與手陽明胃經相合。

其他經脈與穴位:

  • 五臟六腑的腧穴總數: 五臟各有五個腧穴,共二十五個;六腑各有六個腧穴,共三十六個。
  • 經脈總述: 六腑的經脈都起於足三陽經,然後向上與手部相合。
  • 頸部穴位:
  • 天突穴: 位於缺盆(鎖骨上窩)中央,屬於任脈。
  • 人迎穴: 位於天突穴旁側動脈,屬於足陽明胃經。
  • 扶突穴: 位於頸部第二次動脈,屬於手陽明大腸經。
  • 天窗穴: 位於頸部第三次動脈,屬於手太陽小腸經。
  • 天容穴: 位於頸部第四次動脈,屬於足少陽膽經。
  • 天牖穴: 位於頸部第五次動脈,屬於手少陽三焦經。
  • 天柱穴: 位於頸部第六次動脈,屬於足太陽膀胱經。
  • 風府穴: 位於頸部中央脈搏處,屬於督脈。
  • 腋下穴位:
  • 天府穴: 位於腋窩內側動脈處,屬於手太陰肺經。
  • 天池穴: 位於腋窩下方三寸,屬於手厥陰心包經。
  • 特定穴位刺法的反應: 刺上關穴會使人張口不能打呵欠,刺下關穴會使人打呵欠不能張口,刺犢鼻穴會使人無法彎曲膝蓋,刺兩關穴會使人無法伸直膝蓋。

這段文字總結了經絡穴位的基本知識,包括穴位的位置、所屬經脈,以及一些臨床上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