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評文》~ 卷一 (4)

回本書目錄

卷一 (4)

1. 本輸第二(法地)

黃帝問於岐伯曰:「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經脈之所終始、絡脈之所別處、五輸之所留、六腑之所與合、四時之所出入、五臟之所溜處、闊數之度、淺深之狀、高下所至。願聞其解。」

岐伯曰:「請言其次也。」

肺出於少商,少商者,手大指端內側也,為井木。溜於魚際,魚際者,手魚也,為滎。注於太淵,太淵,魚後一寸,陷者中也,為腧;行於經渠,經渠,寸口中也,動而不居,為經。入於尺澤,尺澤,肘中之動脈也,為合。手太陰經也。

心出於中衝,中衝者,手中指之端也,為井木。溜於勞宮,勞宮,掌中中指本節之內間也,為滎。注於大陵,大陵,掌後兩骨之間,方下者也,為腧;行於間使,間使之道,兩筋之間,三寸之中也,有過則至,無過則止,為經。入於曲澤,曲澤,肘內廉下,陷者中也,屈而得之,為合。手少陰也。

肝出於大敦,大敦者,足大趾之端,及三毛之中也。(是其穴有兩處也,皆可刺之。經脈云起於大指叢毛之中,蓋以三毛者為主矣。)為井木。溜於行間,行間,足大趾間也,為滎。注於太衝,太衝,行間上二寸,陷者中也,為腧;行於中封,中封,內踝之前一寸半,陷者之中,使逆則宛,使和則通,搖足而得之,為經。(使者,氣之流通於經脈者也。《素問》曰:「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道閉塞而不通」,「宛」已見前篇。)入於曲泉,曲泉,輔骨之下,大筋之上也,屈膝而得之,為合。足厥陰也。

脾出於隱白,隱白者,足大趾之端內側也,為井木。溜於大都,大都,本節之後下,陷者中也,為滎。注於太白,太白,宛骨之下也,為腧;行於商丘,商丘,內踝之下,陷者中也,為經。入於陰之陵泉,陰之陵泉,輔骨之下,陷者中也,伸而得之,為合。足太陰也。

腎出於湧泉,湧泉者,足心也,為井木。溜於然谷,然谷,然骨之下者也,為滎。注於太谿,太谿,內踝之後,跟骨之上,陷者中也,為腧;行於復溜,復溜,上內踝二寸,動而不休,為經。入於陰谷,陰谷,輔骨之後,大筋之下,小筋之上者,按之應手,屈膝而得之,為合。足少陰經也。

膀胱出於至陰,至陰者,足小趾之端也,為井金。溜於通谷,通谷,本節之前,外側也,為滎。注於束骨,束骨,本節之後,陷者中也,為腧;過於京骨,京骨,足外側大骨之下,為原;行於崑崙,崑崙,在外踝之後,跟骨之上,為經。入於委中,委中,膕中央,為合,委而取之。足太陽也。

膽出於竅陰,竅陰者,足小趾次趾之端也,為井金。溜於俠谿,俠谿,足小趾次趾之間也,為滎。注於臨泣,臨泣,上行一寸半(自俠谿直上行一寸半也),陷者中也,為腧;過於丘墟,丘墟,外踝之前下,陷者中也,為原;行於陽輔,陽輔,外踝之上,輔骨之前,及絕骨之端也,為經。入於陽之陵泉,陽之陵泉,在膝外,陷者中也,為合,伸而得之。足少陽也。

胃出於厲兌,厲兌者,足大趾次趾之端也,為井金。溜於內庭,內庭,次趾外間也,為滎。注於陷谷,陷谷者,上中趾內間(中趾內間即次趾外間,在兩趾之中本節之後,且上云「次趾外間」,下云「上行二寸」,正當以內庭起數,不當牽及中趾,反使人無所審其處也),上行二寸,陷者中也。

白話文:

黃帝問岐伯:針灸的要訣,必須了解十二經脈的起止點、絡脈的分佈、五輸穴的留針時間、與六腑的相關聯繫、四時氣候的影響、五臟氣血的流注部位、穴位的寬窄尺寸、針刺的深淺、以及針刺部位的高低位置,請您為我解說。

岐伯回答:讓我依次說明。

肺經起於少商穴(手大拇指內側指尖),屬井穴,木性;氣血循行至魚際穴(手掌大魚際處),屬滎穴;再循行至太淵穴(手腕橫紋橈側,凹陷處),屬輸穴;接著循行至經渠穴(手腕橫紋中點,動脈搏動處),屬經穴;最後到達尺澤穴(肘關節內側橫紋中點,凹陷處),屬合穴。這是手太陰肺經。

心經起於中衝穴(中指指尖),屬井穴,木性;氣血循行至勞宮穴(手掌心,中指第二指節掌面中央),屬滎穴;再循行至大陵穴(腕橫紋中點,兩筋之間,凹陷處),屬輸穴;接著循行至間使穴(腕橫紋上三寸,兩筋之間),屬經穴;最後到達曲澤穴(肘內側橫紋處,凹陷處),屬合穴。這是手少陰心經。

肝經起於大敦穴(足大拇指末端,趾甲旁三毛交匯處),屬井穴,木性;氣血循行至行間穴(足大拇指與第二趾之間),屬滎穴;再循行至太衝穴(足背第一、二趾間,凹陷處),屬輸穴;接著循行至中封穴(內踝前方一寸半,凹陷處),屬經穴;最後到達曲泉穴(膝內側,股骨內髁下方,屈膝時可觸及),屬合穴。這是足厥陰肝經。

脾經起於隱白穴(足大拇指內側趾甲角旁),屬井穴,木性;氣血循行至大都穴(足大趾本節後下方,凹陷處),屬滎穴;再循行至太白穴(內踝下方),屬輸穴;接著循行至商丘穴(內踝下緣,凹陷處),屬經穴;最後到達陰陵泉穴(膝內側,脛骨內髁後下方,凹陷處),屬合穴。這是足太陰脾經。

腎經起於湧泉穴(足心湧泉處),屬井穴,木性;氣血循行至然谷穴(內踝後下方,凹陷處),屬滎穴;再循行至太谿穴(內踝後,跟腱上緣,凹陷處),屬輸穴;接著循行至復溜穴(內踝上二寸,動脈搏動處),屬經穴;最後到達陰谷穴(內踝後上方,屈膝時可觸及),屬合穴。這是足少陰腎經。

膀胱經起於至陰穴(足小趾外側趾甲角旁),屬井穴,金性;氣血循行至通谷穴(小趾本節前方外側),屬滎穴;再循行至束骨穴(小趾本節後方,凹陷處),屬輸穴;接著循行至京骨穴(足外踝後下方,跟骨上緣),屬原穴;循行至崑崙穴(外踝後方,跟腱上緣),屬經穴;最後到達委中穴(膕窩中央),屬合穴。這是足太陽膀胱經。

膽經起於竅陰穴(足第四趾外側趾甲角旁),屬井穴,金性;氣血循行至俠谿穴(第四、五趾之間),屬滎穴;再循行至臨泣穴(俠谿穴直上1.5寸,凹陷處),屬輸穴;接著循行至丘墟穴(外踝前下方,凹陷處),屬原穴;循行至陽輔穴(外踝上緣,腓骨前緣),屬經穴;最後到達陽陵泉穴(膝外側,腓骨頭下方,凹陷處),屬合穴。這是足少陽膽經。

胃經起於厲兌穴(足第二趾外側趾甲角旁),屬井穴,金性;氣血循行至內庭穴(第二趾與第三趾之間),屬滎穴;再循行至陷谷穴(第二、三趾之間,本節後方向上二寸,凹陷處),屬輸穴;接著循行至…(原文缺失,此段敘述不完整)。這是足陽明胃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