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評文》~ 卷一 (2)
卷一 (2)
1. 九針十二原第一(法天)
邪氣在上,濁氣在中,清氣在下。(至此遂捉住氣字不放矣)故針陷脈,則邪氣出;針中脈,則濁氣出;針大深,則邪氣反沉,病益。(據小針解二字是衍)故曰:皮肉筋脈,各有所處;病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以任其所宜。無實無虛,損不足而益有餘,是謂甚病,病益甚。取五脈者死。
取三脈者恇;奪陰者死,奪陽者狂。針害畢矣。刺之而氣不至,無問其數刺之;而氣至乃去之,勿復針。針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任其所為。刺之要,氣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風之吹雲,明乎若見蒼天。刺之道畢矣。(以上第五節分兩段,一敘針害,一敘針效,九針之義畢矣,是前半篇)
黃帝曰:願聞五臟六腑所出之處。岐伯曰:五臟五腧,五五二十五腧;六腑六腧,六六三十六腧。經脈十二,絡脈十五;凡二十七氣,以上下。所出為井,所溜為滻,所注為腧,所行為經,所入為合。二十七氣所行,皆在五腧也。節之交,三百六十五會。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
所言節者,神氣之所遊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觀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復一其形。聽其動靜,知其邪正。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氣至而去之。凡將用針,必先診脈,視氣之劇易,乃可以治也。五臟之氣已絕於內,而用針者反實其外,是謂重竭。重竭必死,其死也靜。治之者,輒反其氣。
取腋與膺。五臟之氣已絕於外,而用針者反實其內,是謂逆厥。逆厥則必死,其死也燥。治之者,反取四末。刺之害:中而不去則精泄(傷於深也);不中而去則致氣(傷於淺,不字原誤作害,深淺之說詳素問刺齊論)。精泄則病益甚而恇;致氣則生為癰瘍。(以上第六節,論針必審氣,是針與原之交際,全篇之中樞也)五臟有六腑;
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於四關;四關主治五臟。五臟有疾,當取之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臟之所以稟三百六十五節氣味也。五臟有疾也,應出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應,而知五臟之害矣。陽中之少陰,肺也。(造句順逆有法,若云肺者陽中之少陰也,文氣便不峻)其原出於太淵,二。
陽中之太陽,心也,其原出於大陵,二。陰中之少陽,肝也,其原出於太衝,二。陰中之至陰,脾也,其原出於太白,二。陰中之太陰,腎也,其原出於太谿,二。膏之原,出於鳩尾,一。肓之原,出於脖胦,一。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臟六腑之有疾者也。
脹取三陽,飧泄取三陰。(以上第七節,實發十二原,亦本題正面也,末忽帶出治法,以起下文,經文篇法每多如此)今夫五臟之有疾也,譬猶刺也,猶汙也,猶結也,猶閇也。刺雖久,猶可拔也;汙雖久,猶可雪也;結雖久,猶可解也;閇雖久,猶可決也。或言久疾之不可取者,非其說也。夫善用針者,
白話文:
邪氣在身體上部,濁氣在身體中部,清氣在身體下部。(這裡牢牢抓住「氣」這個字不放)所以,針刺入脈搏深處,可以使邪氣排出;針刺在脈搏中間,可以使濁氣排出;針刺得太深,反而會使邪氣沉入體內,加重病情。(根據《小針解》的說法,這裡的「病益」二字是衍文)所以說,皮膚、肌肉、筋、脈,各有其所在的位置,不同的疾病各有適合的治療方法,各有不同的形態,要根據它們各自適合的部位來治療,沒有所謂的實證或虛證。如果把不足的補起來,把有餘的洩掉,就會使病情更加嚴重,這就是所謂的重病。如果同時刺五條脈,病人會死亡;如果只刺三條脈,病人會感到恐懼。奪走陰氣會導致死亡,奪走陽氣會導致發狂。這樣用針就會造成危害。針刺之後,如果氣沒有到達,就不要管針刺的次數,一直刺到氣到達才停止,不要再刺第二次。針刺各有其適合的部位,各有不同的形態,各按其所需來進行。針刺的要點在於,氣到達時就有效,效果就像風吹散雲一樣明顯,清楚得像看見晴朗的天空一樣。這就是針刺的最高境界。(以上第五節分兩段,一段敘述針刺的危害,一段敘述針刺的效果,闡述了九針的意義,是這篇文章的前半部分)
黃帝問:我想知道五臟六腑所出之處。岐伯回答說:五臟各有五個腧穴,五五共二十五個腧穴;六腑各有六個腧穴,六六共三十六個腧穴。經脈有十二條,絡脈有十五條,總共有二十七處氣血上下流通。氣所發出的地方稱為井穴,氣所流過的地方稱為滎穴,氣所灌注的地方稱為腧穴,氣所行走的地方稱為經穴,氣所會合的地方稱為合穴。二十七處氣血運行,都通過這五個腧穴。關節交會之處,總共有三百六十五個穴位。懂得其中要領的人,一句話就能明白;不懂得其中要領的人,就會迷失方向。
這裡所說的關節,是神氣遊走、出入的地方,並不是指皮膚、肌肉、筋骨。觀察病人的臉色、觀察病人的眼睛,就能知道病氣的散亂情況,再通過針刺將病氣重新歸於正常。聽病人的呼吸動靜,就能知道病氣的邪正。右手負責推動,左手負責控制。氣到達後就要拔針。凡是用針之前,必須先診脈,觀察病人的氣息,病情嚴重時才能進行治療。如果五臟的氣已經在內部衰竭,而用針的人反而去補實外部,這就叫做重度虛竭,重度虛竭一定會導致死亡,而且死狀是安靜的。治療的人,反而會使氣向反方向運行。
如果五臟的氣已經在外部衰竭,而用針的人反而去補實內部,這就叫做逆厥。逆厥一定會導致死亡,而且死狀是燥熱的。治療的人,反而應該從四肢末端入手。針刺的危害,在於刺中卻不拔針,就會導致精氣外泄(這是傷於深處);沒有刺中就拔針,就會導致氣血逆亂(這是傷於淺處,這裡「不」字原本是「害」,深淺的說法詳見《素問·刺齊論》)。精氣外泄會使病情加重,導致虛弱;氣血逆亂會導致癰腫瘡瘍。(以上第六節論述針刺必須審慎觀察氣息,這是針刺與原穴的交接點,也是全文的樞紐)五臟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穴。十二原穴出自四關,四關主治五臟。五臟有疾病,應該取十二原穴來治療。十二原穴是五臟稟受三百六十五個關節節氣滋養的地方。五臟有疾病,應該取十二原穴來治療。十二原穴各有其所出之處,明確知道原穴,就能觀察到相應的徵兆,從而知道五臟的病變。屬於陽性的少陰,是肺(造句有其規則,如果說成「肺是陽中的少陰」,語氣就顯得不夠嚴謹)。它的原穴在太淵穴,太淵有兩個。屬於陽性的太陽,是心,它的原穴在大陵穴,大陵有兩個。屬於陰性的少陽,是肝,它的原穴在太衝穴,太衝有兩個。屬於陰性的至陰,是脾,它的原穴在太白穴,太白有兩個。屬於陰性的太陰,是腎,它的原穴在太谿穴,太谿有兩個。膏的原穴,在鳩尾穴,鳩尾有一個。肓的原穴,在脖胦穴,脖胦有一個。總共這十二個原穴,主要治療五臟六腑的疾病。
脹氣的病症,取三陽經的穴位治療,腹瀉的病症,取三陰經的穴位治療。(以上第七節實際闡述十二原穴,也正是本篇的主題,末尾突然帶出治法,用來引出下文,經文的寫作方式常常這樣)現在說五臟有了疾病,就像被刺傷一樣,就像被污染了一樣,就像被結住了,就像被閉塞了一樣。刺傷即使很久了,還是可以拔出來;污染即使很久了,還是可以洗乾淨;結住即使很久了,還是可以解開;閉塞即使很久了,還是可以疏通。有人說,病久了就無法治療,這種說法是不對的。那些善於用針的人,是能做到這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