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海

《內經評文》~ 卷二 (3)

回本書目錄

卷二 (3)

1. 終始第九(法野)

凡刺之道。畢於終始。明知終始。五臟為紀(四字似衍)陰陽定矣。陰者主臟。陽者主腑。陽受氣於四末。陰受氣於五臟。故瀉者迎之。補者隨之。知迎知隨。氣可令和。和氣之方。必通陰陽。五臟為陰。六腑為陽。(先從陰陽臟腑說到氣復從氣說到陰陽臟腑小小段落用筆亦有往復迴環之致)傳之後世。

白話文:

刺針治療的基本原則是貫穿始終的。明確它的起始和終止,五臟作為準則,陰陽就會確定。陰主內臟,陽主腑臟。陽氣從四肢末端吸取,陰氣從五臟吸取。所以瀉法是逆氣而行,補法是順氣而行。知道逆行和順行,就可以使氣調和。調和氣的方法,必定要溝通陰陽。五臟屬陰,六腑屬陽。

以血為盟。敬之者昌。慢之者亡。無道行私。必得夭殃。謹奉天道。請言終始。(以上敘陰陽補瀉大意總冒通篇)終始者。經脈為紀。持其脈口人迎以知陰陽。有餘不足。平與不平。天道畢矣。所謂平人者。不病。不病者。脈口人迎應四時也。上下相應而俱往來也。六經之脈不結動也。

白話文:

以血為盟誓。尊敬它的人會昌盛,輕慢它的人會滅亡。無道行私,必定會遭到夭折和災禍。謹慎遵循天道,請教導我從開始到結束的道理。(以上是對陰陽補瀉大意通篇的概括)

所謂從開始到結束,就是以經脈為規範。通過把持脈搏和觀察人迎穴來瞭解陰陽。有餘不足、平穩不平穩,天道的規律便盡在其中。所謂健康的人,就是不生病的人。不生病的人,是因為脈搏和人迎穴與四時相應,上下相應,並且都往來暢通。六經之脈也不結動。

本末之寒溫之相守司也。形肉血氣必相稱也。是謂平人少氣者。脈口人迎俱小而不稱尺寸也。如是者則陰陽俱不足。補陽則陰竭。瀉陰則陽脫。如是者。可將以甘藥。不可飲以至劑。如此者弗灸。(據此是古法固以灸為補也)不已者。因而瀉之。則五臟氣壞矣。(此節凡三段總敘平與不平一段分敘平字一段不足一段而以有餘一層留於下文發揮支對參差詳略互出極篇法之變幻。少氣者一段前半句法與上段起處作對待後半句法與下節收處作對待)人迎一盛。

白話文:

它說明瞭寒氣和熱氣的相生相剋關係。身體的形體、氣血必須協調,這才能算健康。所謂氣血不足的人,按脈搏時,手腕關節近拇指的「人迎脈」和肘關節近拇指的「尺脈」都很弱,相互不協調。像這樣的人,說明陰陽兩氣都虛弱。如果只補陽氣,陰氣就會耗竭;如果只瀉陰氣,陽氣就會脫離。對於這樣的人,可以用甘味藥物治療,不能用峻烈藥物。如果這樣還不行,就用瀉法進行治療,否則五臟的氣就會崩壞。

(這一段總共有三部分:第一部分概括說明健康與不健康;第二部分分別說明「健康」的含義;第三部分說明氣血不足的含義,同時把「氣血有餘」的問題留到下一段展開說明,形成了參差對照的結構。)

「氣血不足的人」一段的前半句跟上文的「寒與熱」形成對比關係;後半句跟下一節的「人迎脈盛」形成對比關係。

病在足少陽。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陽。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陽二盛而躁。病在手太陽。人迎三盛。病在足陽明。三盛而躁。病在手陽明。人迎四盛。且大且數。名曰溢陽。溢陽為外格。脈口一盛。病在足厥陰。厥陰一盛而躁。在手心主。脈口二盛。病在足少陰。二盛而躁。在手少陰。

白話文:

疾病在足少陽經,脈象浮盛而急躁。

疾病在手少陽經,人迎穴脈象兩道浮盛。

疾病在足太陽經,脈象兩道浮盛且急躁。

疾病在手太陽經,人迎穴脈象三道浮盛。

疾病在足陽明經,脈象三道浮盛且急躁。

疾病在手陽明經,人迎穴脈象四道浮盛,且脈又大又數。這種現象稱為「溢陽」,是外來的邪氣導致。

脈口脈象一道浮盛,疾病在足厥陰經。厥陰經脈象一道浮盛且急躁,疾病在手心主經。

脈口脈象兩道浮盛,疾病在足少陰經。少陰經脈象兩道浮盛且急躁,疾病在手少陰經。

脈口三盛。病在足太陰。三盛而躁。在手太陰。脈口四盛。且大且數者。名曰溢陰。溢陰為內關。內關不通。死不治。人迎與太陰脈口俱盛四倍以上。命曰關格。關格者。與之短期。人迎一盛。瀉足少陽。而補足厥陰。二瀉一補。日一取之。必切而驗之。疏取之上。(上指所驗之病脈上也)氣和乃止。

白話文:

如果脈象三盛,則疾病位於足太陰經。如果三盛脈還伴有煩躁,則疾病位於手太陰經。

如果脈象四盛,脈象又大又數,則稱為「溢陰」。溢陰表示內關經絡不通,不通就會死亡,難以治療。

如果人迎穴的脈象與太陰脈同時盛大四倍以上,則稱為「關格」。關格者的預後很差,生命期短。

如果人迎穴脈象盛大,則瀉足少陽經而補足厥陰經。兩瀉一補,每天取穴一次。取穴時應仔細切脈,驗證脈象。在氣血調和後再停止取穴。(這裡的「上」指的是所驗證的脈象)

人迎二盛。瀉足太陽。而補足少陰。二瀉一補。二日一取之。必切而驗之。疏取之上。氣和乃止。人迎三盛。瀉足陽明。而補足太陰。二瀉一補。日二取之。必切而驗之。疏取之上。氣和乃止。脈口一盛。瀉足厥陰。而補足少陽。二瀉一補。日一取之。必切而驗之。疏取之上。

白話文:

人迎脈搏跳動兩次很強,就瀉足太陽經,補少陰經;兩次瀉一次補,兩天取一次針。一定要仔細觀察針灸效果,順著經脈緩慢地取針,氣血調和才停針。人迎脈搏跳動三次很強,就瀉足陽明經,補太陰經;兩次瀉一次補,一天取兩次針。一定要仔細觀察針灸效果,順著經脈緩慢地取針,氣血調和才停針。脈口跳動一次很強,就瀉足厥陰經,補少陽經;兩次瀉一次補,一天取一次針。一定要仔細觀察針灸效果,順著經脈緩慢地取針,氣血調和才停針。

氣和乃止。脈口二盛。瀉足少陰。而補足太陽。二補一瀉。二日一取之。必切而驗之。疏取之上。氣和乃止。脈口三盛。瀉足太陰。而補足陽明。二補一瀉。日二取之。必切而驗之。疏取之上。氣和乃止。所以日二取之者。陽明主胃大富於穀氣。故可日二取之也。人迎與脈口俱盛。

白話文:

當氣血和調時,症狀就會停止。如果脈搏兩側都盛大,則瀉足少陰,補益太陽。兩次補益,一次瀉法,兩天取血一次。一定要密切觀察驗證。如果症狀得到緩解,那就繼續這樣做。氣血和調時,症狀就會停止。如果脈搏三側都盛大,則瀉足太陰,補益陽明。兩次補益,一次瀉法,每天取血兩次。一定要密切觀察驗證。如果症狀得到緩解,那就繼續這樣做。為什麼要每天取血兩次?因為陽明主胃,胃氣充裕,所以可以每天取血兩次。人迎和脈搏都盛大的情況。

四倍以上。命曰陰陽俱溢。如是者不開。(據此是古法固以刺為瀉也)則血脈閉塞氣無所行流淫於中。五臟內傷如此者。則變易而為他病矣。(此節敘有餘將病與治法分作兩截寫上節則平與不足兩項連寫詳略懸殊無理而有趣蓋凡事之對待而頭緒多寡不同者均可用此體例也)凡刺之道氣調而止。補陰瀉陽。

白話文:

四倍以上,稱為陰陽俱溢。如果這樣,就無法打開(根據這個,古法是用針刺放血)那麼血脈閉塞,氣不能運轉,流溢於體內。五臟受傷,如此這樣,就會轉變為其他疾病。(此節敘述有餘將病與治法分作兩截寫上節則平與不足兩項連寫詳略懸殊無理而有趣蓋凡事之對待而頭緒多寡不同者均可用此體例也)所有針刺的方法,調和氣血止住。補陰瀉陽。

音氣益彰。耳目聰明。反此者。血氣不行。(此下當接邪氣來也緊而疾至其脈皆實下再當接凡刺之屬三刺至穀氣)所謂氣至而有效者。瀉則益虛。虛者脈大如其故。而不堅也。堅如其故者。適雖言故(故字疑誤)病未去也。補則益實。實者脈大如其故而益堅也。大如其故而不堅者。

白話文:

如果你的聲音和氣色都很洪亮,耳聰目明,就是健康狀態良好。反之,如果血氣運行不暢,那你的脈搏就會顯得很實硬。如果醫生說你的脈搏很實,表示邪氣已經侵犯了你的身體,必須趕緊治療。

當治療時,如果醫生用針灸或放血的方式,結果你的氣色變好了,就表示治療有效。但是,如果你的脈象雖然變大了,但是還是很虛弱,就表示你的病情還沒有好。如果你的脈象既變大了,又變得很堅實,就表示你的病情加重了。而如果你的脈象變大了,但是沒有變得很堅實,就表示你的病情正在好轉。

適雖言快病未去也。故補則實。瀉則虛。痛雖不隨針。病必衰去。必先通十二經脈之所生病。而後可得傳於終始矣。故陰陽不相移。虛實不相傾。取之其經。(以下當接陰盛而陽虛文義相屬也)凡刺之屬。三刺至穀氣。邪僻妄合。陰陽易居。逆順相反。沉浮異處。四時不得。

白話文:

儘管症狀暫時緩解,但疾病本身並沒有痊癒。所以如果使用補法,就會導致實證;如果使用瀉法,就會導致虛證。疼痛雖然沒有隨著針灸而消失,但疾病肯定會逐漸消失。必須先疏通十二經脈發病的部位,然後才能從頭到尾傳遞治療效果。因此,陰陽不能相互轉化,虛實不能相互傾斜,而應根據經絡取穴治療。(以下應接著陰盛而陽虛的內容)凡是針灸治療,刺到三刺就可達穀氣。邪氣和謬誤的結合會導致陰陽易位,順逆相反,沉浮各異,四季失常。

稽留淫泆。須針而去。故一刺則陽邪出。再刺則陰邪出。三刺則穀氣至。穀氣至而止。所謂穀氣至者。已補而實。已瀉而虛。故以知穀氣至也。邪氣獨去者。陰與陽未能調而病知愈也。故曰補則實。瀉則虛。痛雖不隨針。病必衰去矣。(此下當接所謂氣至而有效者正申釋此段之義也)陰盛而陽虛。

白話文:

如果身體內有不良的津液滯留,需要用針灸來去除。因此,第一針可以排出陽邪,第二針可以排出陰邪,第三針則能使正氣到達。正氣到達後,就可以停止針灸。這裡所說的正氣到達,是指已經補了虛的地方,已經瀉了實的地方。因此,可以通過這些徵兆來判斷正氣是否已經到達。如果只是邪氣排出,而陰陽還沒有調和,那麼疾病的症狀也會逐漸好轉。因此,針灸補虛瀉實,雖然疼痛可能不會馬上消失,但疾病一定會逐漸減輕。

(後文所謂「氣至而有效」正是對這一段話的進一步闡釋)陰盛而陽虛。

先補其陽。後瀉其陰。而和之。陰虛而陽盛先補其陰。後瀉其陽而和之。(此下當接故曰從腰以上者)三脈動於足大趾之間必審其實虛。虛而瀉之。是謂重虛。重虛病益甚。凡刺此者。以指按之。脈動而實且疾者。疾瀉之。虛而徐者。則補之。反此者。病益甚。其動也。陽明在上。

白話文:

先補陽氣,後瀉陰氣,達到陰陽平衡的狀態。如果是陰虛陽盛,就先補陰氣,後瀉陽氣,達到陰陽平衡。

三條脈絡在足大趾之間跳動,必須仔細辨別它們的實虛。如果虛弱就瀉之,會導致加重虛弱的症狀。凡是刺灸這些穴位,要用手指按壓,脈動有力且急促的,就急速地瀉之。脈動虛弱且緩慢的,就補之。如果相反,會導致病情加重。它們的運動方式是,陽明脈在上。

厥陰在中。少陰在下。(自三脈動於足大趾之間至重虛病益甚當在此下)膺腧中膺。背腧中背。肩膊虛者。取之上。重舌。刺舌柱。以鈹針也。手屈而不伸者。其病在筋。伸而不屈者。其病在骨。在骨守骨。在筋守筋。補須(補須二字疑有脫誤下文所敘乃一人之病虛實互見而各據於一偏者非可以補字統之也)一方實。深取之。

白話文:

厥陰在中間,少陰在下(從三條脈絡在足部大腳指之間開始跳動到病情加重,治療重點應在此處)。前胸區對應中膺,後背區對應中背。肩胛虛弱的病人,針刺取穴部位應在上面(肩井穴或肩貞穴)。舌頭重疊(不能伸展開)的,針刺舌柱(在舌繫帶與舌尖之間)。用針尖鋒利的三棱針。手彎曲不能伸展的,病症在經筋。手能伸展不能彎曲的,病症在骨頭。病症在骨頭,就治療骨頭;病症在經筋,就治療經筋。根據虛實情況,一側實就深刺。

稀按其痏。以極出其邪氣。一方虛。淺刺之。以養其脈。疾按其痏。無使邪氣得入。(自凡刺此者至此當在後一刺陽也之下)邪氣來也緊而疾。穀氣來也徐而和。脈實者。深刺之。以泄其氣。脈虛者。淺刺之。使精氣無得出。以養其脈。獨出其邪氣。刺諸痛者。其脈皆實。(自邪氣來也至此當在前反此者血氣不行之下。

白話文:

針灸時應根據病症輕重,掌握刺入的適當深度,盡可能排除邪氣。

如果某處虛弱,就淺刺,以保護經脈。如果病勢嚴重,就快速深刺,防止邪氣入侵。(自從針刺此處,就應該理解為在後文中「再刺太陽穴」的下方。)

邪氣來襲時,脈搏會緊而快;人體正氣來臨時,脈搏會徐而和。脈絡實的人,應深刺以泄氣;脈絡虛的人,應淺刺以防止人體精氣外泄,從而保護經脈。特定部位有疼痛的,針刺時其脈絡通常是實的。(自「邪氣來襲」至此,應放置在「血氣不通」的上方。)

自三脈動於足大趾之間至此皆前後文錯簡今各分移前後擅易經文非徒論文亦欲明理也讀者諒之)故曰從腰以上者。手太陰陽明皆主之。從腰以下者。足太陰陽明皆主之。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頭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膕。病生於頭者頭重。生於手者臂重。

白話文:

(由於此古代中醫文本中三脈的部分順序不正確,所以調整了前後順序。不僅是為了討論文本,也是為了釐清其道理。希望讀者理解。)

因此說,從腰部以上的部分,手太陰經和手陽明經都主控。從腰部以下的部分,足太陰經和足陽明經都主控。

如果疾病在上半身,則從下半身取穴治療。如果疾病在下半身,則從上半身取穴治療。

如果疾病在頭部,則在腳上取穴治療。如果疾病在腰部,則在小腿後方取穴治療。

疾病發生在頭部,會頭重。疾病發生在手上,會手臂重。

生於足者足重。治病者先刺其病。所從生者也。春氣在毛。夏氣在皮膚。秋氣在分肉。冬氣在筋骨。刺此病者。各以其時為齊。故刺肥人者。以秋冬之齊。刺瘦人者。以春夏之齊。病痛者陰也。痛而以手按之不得者陰也。深刺之。病在上者陽也。病在下者陰也。癢者陽也。淺刺之。

白話文:

長在腳上的病,腳部就會變重。治療時,要先針刺病症的部位,因為它是病症的根源。春天的氣在毛髮,夏天的氣在皮膚,秋天的氣在肌肉,冬天的氣在骨頭。針刺針對不同的病症,要配合不同的季節。因此,針刺肥胖的人,應在秋冬季節;針刺瘦弱的人,應在春夏季節。疼痛但按壓時不痛的,是陰邪;疼痛而按壓時不得力的,是陽邪。對陽邪,要深刺;對陰邪,要淺刺。

病先起陰者。先治其陰。而後治其陽。病先起陽者。先治其陽。而後治其陰。刺熱厥者。留針反為寒。刺寒厥者。留針反為熱。刺熱厥者。二陰一陽。刺寒厥者。二陽一陰。所謂二陰者。二刺陰也。一陽者。一刺陽也。(前文凡刺此者至少陰在下再自三脈動於足大趾之間至重虛病益甚再自膺腧中膺至無使邪氣得入當依次移置於此)久病者。邪氣入深。

白話文:

如果疾病最初從陰氣開始,就先治療陰氣,再治療陽氣。如果疾病最初從陽氣開始,就先治療陽氣,再治療陰氣。

針灸治療熱厥時,久留針反而會變成寒症。針灸治療寒厥時,久留針反而會變成熱症。

治療熱厥時,針灸兩陰穴,一陽穴。治療寒厥時,針灸兩陽穴,一陰穴。

所謂兩陰是指針灸兩個陰經穴位,一陽是指針灸一個陽經穴位。(在前面的文章中,針灸時應至少先扎陰經穴位,再從三脈動穴逐漸移到足大趾之間,直至嚴重虛弱的疾病惡化,再逐漸移到胸鎖乳突肌穴,讓邪氣無法進入。應按照這個順序依次移針。)

久病的人,邪氣深入體內。

刺此病者。深內而久留之。間日而復刺之。必先調其左右。去其血脈。刺道畢矣。(自凡刺之道氣調而止至此新訂次序當分兩節上節從凡刺之道至可得傳於終始矣是重發氣字下節從故陰陽不相移至此是重發陰陽補瀉之事也)凡刺之法。必察其形氣。形肉未脫。少氣而脈又躁。

白話文:

躁厥者必為繆刺之。散氣可收聚氣可布。深居靜處。占神往來。閉戶塞牖。魂魄不散。精氣之分。專意一神。毋聞人聲。以收其精。必一其神。令志在針。淺而留之。微而浮之。以移其神。氣至乃休。男內女外。堅拒勿出。謹守勿內。是謂得氣。凡刺之禁。新內勿刺。新刺勿內。

躁厥症狀的人一定要用繆刺法治療。散發出來的氣能匯聚,匯聚起來的氣能散發。

病人應在幽靜的環境中休養,保持精神專一。關閉門窗,讓魂魄安寧。精氣分佈均勻,專心一志。不要聽到人聲,以收斂精氣。一定要專注,全神貫注於針刺治療上。淺淺刺入,停留片刻。緩緩移動,保持輕浮。以此調動患者的神志。氣血到來後才能停止針刺。

男子在內,女子在外,堅決禁止針刺和內服。嚴格遵守,避免內外相侵。這樣做叫做「得氣」。

凡是針刺治療的禁忌:

* 剛剛內服藥物的,不可針刺。

* 剛剛針刺的,不可內服藥物。

白話文:

躁厥症狀的人一定要用繆刺法治療。散發出來的氣能匯聚,匯聚起來的氣能散發。

患有躁厥症狀的人,必須使用繆刺法治療。這個方法可以將體內的氣散發出去,又可以將散發出去的氣匯聚回來。

病人應在幽靜的環境中休養,保持精神專一。關閉門窗,讓魂魄安寧。精氣分佈均勻,專心一志。不要聽到人聲,以收斂精氣。一定要專注,全神貫注於針刺治療上。淺淺刺入,停留片刻。緩緩移動,保持輕浮。以此調動患者的神志。氣血到來後才能停止針刺。

病人應該在安靜的環境中休息,保持心神專注,專心養神。關閉門窗,讓魂魄安定下來。讓精氣在體內運行順暢,不要分心。避免聽到任何聲音,以收斂精氣。要專注地進行針刺治療,全神貫注。針刺時要淺淺刺入,停留片刻,然後緩緩移動,保持針刺的輕浮。通過這種方法可以調動患者的神志。只有當氣血運行到針刺處時,才能停止針刺。

男子在內,女子在外,堅決禁止針刺和內服。嚴格遵守,避免內外相侵。這樣做叫做「得氣」。

男子應該在房間內,女子應該在房間外,嚴格禁止對男子進行針刺和內服藥物。要嚴格遵守這個原則,避免男女之間的氣血相沖。這樣才能達到針刺治療的最佳效果,叫做「得氣」。

凡是針刺治療的禁忌:

  • 剛剛內服藥物的,不可針刺。
  • 剛剛針刺的,不可內服藥物。

針刺治療時,要注意以下禁忌:剛服用過藥物的病人,不可進行針刺;剛進行過針刺的病人,不可服用藥物。

已醉勿刺。已刺勿醉。新怒勿刺。已刺勿怒。新勞勿刺。已刺勿勞。已飽勿刺。已刺勿飽。已飢勿刺。已刺勿飢。已渴勿刺。已刺勿渴。大驚大恐。必定其氣乃刺之乘車來者。臥而休之。如食頃。乃刺之。出行來者。坐而休之。如行十里頃。乃刺之。凡此十二禁者。其脈亂氣散。

白話文:

逆其營衛。經氣不次。因而刺之。則陽病入於陰。陰病出為陽。則邪氣復生。粗工勿察。是謂伐身。形體淫泆。乃消腦髓。津液不化。脫其五味。是謂失氣也。太陽之脈其終也。戴眼反折瘛瘲。其色白絕皮乃絕汗。絕汗則終矣。少陽終者。耳聾。百節盡縱。目系絕。目系絕。

逆轉人體的營氣和衛氣的運行,導致經絡中的氣血失衡。如果此時進行針灸,陽性的疾病會轉入陰性,而陰性的疾病會轉化為陽性。這樣一來,邪氣會再次滋生。庸醫難以察覺,這會損傷身體。身體虛弱,就會消耗腦髓,津液無法轉化,五味感知喪失。這是因為喪失了元氣。

太陽經的末端,會出現頭暈、抽搐、目盲。皮膚失去光澤,汗液乾枯,表示生命即將結束。少陽經的末端,會出現耳聾、全身關節鬆弛、眼睛閉不上。

白話文:

如果逆轉人體的營氣和衛氣運行方向,導致經絡氣血失衡,此時針灸反而會使陽性疾病轉為陰性,陰性疾病轉為陽性,導致邪氣再次滋生。庸醫難以察覺,反而會損害身體。身體虛弱,會消耗腦髓,津液無法轉化,五感失靈,這是因為元氣耗損。

太陽經末端出現頭暈、抽搐、目盲,皮膚失去光澤,汗液乾枯,代表生命即將結束。少陽經末端則會出現耳聾、全身關節鬆弛、眼睛閉不上。

一日半則死矣。其死也。色青白乃死。陽明終者。口目動作。喜驚。妄言。色黃。其上下之經。盛而不行。則終矣。少陰終者。面黑齒長而垢。腹脹閉塞。上下不通。而終矣。厥陰終者。中熱。嗌乾。喜溺。心煩甚。則舌卷卵上縮。而終矣。太陰終者。腹脹。閉不得息。氣噫。

善嘔。嘔則逆。逆則面赤。不逆則上下不通。上下不通。則面黑皮毛燋。而終矣。

白話文:

如果一個人昏迷了半天,那麼他就快死了。臨死前,他的臉色會發青發白。如果陽明經絡的症狀持續到最後,那麼他的嘴巴和眼睛會動,表現出喜悅或驚訝的表情,胡言亂語,臉色發黃。如果任督兩條經絡的氣血旺盛卻不流動,那麼他就會死亡。如果少陰經絡的症狀持續到最後,那麼他的臉色會發黑,牙齒又長又髒,肚子脹,大便不通,氣血運行不暢,直到死去。如果厥陰經絡的症狀持續到最後,那麼他會感到體內發熱,喉嚨乾渴,喜歡小便,心煩意亂非常嚴重,最後舌頭捲曲縮進咽喉上方而死亡。如果太陰經絡的症狀持續到最後,那麼他的肚子會脹,閉著嘴不能呼吸,打嗝放屁。

以經氣終始為綱。以虛實補瀉為緯。前敘經脈陰陽之氣。虛實之診。隨手拖到治法中間。即接敘刺法。處處跟定氣字後。分敘得氣失氣兩段。是從補瀉推出。末敘六經終證。近承失氣。遠映關格。有神龍掉尾之勢。通篇看似散亂不續無意為文。而局陣自工。其訓詞之深厚。每讀一句。

即令人涵味不盡。以煉字精也。篇中有意緒不相承接者。略依事理重訂。而分注之。以待高明之指正。

白話文:

以經絡運行氣血的終始,稱作「藏」;以充足實質的氣血來補充虛損之處,稱作「補」;診察前陰經和陽經的氣血;實證的診斷;隨手拖延到治病的方法當中;緊接著接上針刺的步驟;處處跟著氣這個字後面;分出得氣和失氣兩種情況;根據調補而推導出來;最後六經終止的徵象;近接失氣,遠照閉阻;有如神龍擺尾的氣勢;通篇看起來看似散亂不連貫沒有寫文章的章法;而佈局卻自成一格;其訓誡的內容深厚,每次讀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