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海

《內經評文》~ 卷三 (1)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

1. 經脈第十

雷公問於黃帝曰。禁脈之言。(經有禁服篇所敘皆脈事疑彼處服字誤有謂脈字誤者恐未必然)凡刺之理。經脈為始。營其所行。制其度量。內次五臟。外別六腑。願盡聞其道。黃帝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骨為幹。脈為營。筋為剛。肉為牆。皮膚堅而毛髮長。谷入於胃。

白話文:

雷公請問黃帝:「古籍記載的『禁脈』是指什麼?」(《黃帝內經》中有一篇〈禁服〉,其中所述皆為脈絡相關的事務,懷疑該處的「服」字有誤,而有的人認為「脈」字有誤,可能不是這樣的)凡是用針灸治療的原理,都是以經脈為起點,調理經脈的運行,掌握針灸的加減用量,內部連接五臟,外部區分六腑。我希望能詳細瞭解它的道理。

黃帝答:「人一開始出生,首先形成精華,精華形成後,腦髓便產生,骨骼形成軀幹,脈絡形成運行通道,筋骨形成強壯的部位,肌肉形成包裹,皮膚堅硬而毛髮生長。食物進入胃中。

脈道以通。血氣乃行。雷公曰。願卒聞經脈之始生。黃帝曰。經脈者。所以能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肺手太陰之脈。起於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從肺系橫出腋下。下循臑內。行少陰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內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魚。循魚際。

白話文:

經脈通暢,氣血才能運行。雷公問:「能不能徹底瞭解經脈的發源?」黃帝回答:「經脈能夠決定生死,處理各種疾病,調和虛實,不可不通暢。肺經是手太陰經,起源於中焦,向下連接大腸,再沿著胃口向上經過膈肌,屬肺。從肺系橫向延伸出腋下,向下沿著肘內側,行於心包經之前,到達肘部中央。沿著手臂內側上骨下緣,進入寸口,上行魚際穴,沿著魚際穴形成通路。

出大指之端。其支者。從腕後。直入次指內廉。出其端。是動則病。肺脹滿膨膨。而喘咳上氣。缺盆中痛。甚則交兩手而瞀。此為臂厥。是主肺所生病者。咳逆上氣。喘喝。煩心。胸滿。臑臂內前廉痛厥。掌中熱。氣盛有餘。則肩背痛。風寒。汗出中風。小便數而欠。氣虛。

白話文:

從大拇指的指尖出來(經脈)。它的支脈從手腕後方,直接進入食指內側,從指尖出來。如果此經脈受阻,就會導致:

  • 肺部脹滿,喘息咳嗽,胸悶氣短
  • 盆骨中間疼痛
  • 嚴重時,兩手交叉握住,頭暈目眩

這是臂厥證,是由肺部疾病引起的。症狀包括:

  • 咳嗽發作,氣息上逆
  • 喘息,氣急
  • 心煩意亂
  • 胸部脹滿
  • 前臂內側疼痛麻木
  • 手掌發熱
  • 氣血過剩時,肩背疼痛
  • 受風寒,出汗後中風
  • 小便頻繁,打哈欠
  • 氣虛

則肩背痛寒。少氣不足以息。溺色變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寸口大三倍於人迎。虛者則寸口反小於人迎也。大腸手陽明之脈。起於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兩骨之間。上入兩筋之中。循臂上廉。

白話文:

如果肩背疼痛發冷,氣息微弱,不夠維持呼吸,尿液顏色發生改變,都是這些疾病的症狀。病情嚴重時就瀉出體液;虛弱時就補益;發熱時就驅逐熱氣;發冷時就留住熱氣;下陷時就用艾灸。病情既不嚴重也不虛弱,就用經絡取穴來治療。病情嚴重時,寸口脈搏比人迎脈搏大三倍。病情虛弱時,寸口脈搏比人迎脈搏小。大腸手陽明經脈,起於大拇指和食指的端部,沿著手指的側面向上,在合谷穴兩骨之間進入,向上貫穿兩條肌腱之間,再沿手臂的側面向上。

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於柱骨之會上。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其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中。還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是動則病。齒痛。頸腫。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黃。口乾。鼽衄。喉痹。肩前臑痛。

白話文:

。是動而目生。齒痛。耳腫。是主喉痹。生齒而下竊!=。腹動。痛。齒!=。是動則齒いで。齒動。是生。故!=。是主腹。動。是生。醫。是腹動痛。齒!=。是齒!=動。腹!=。

大指次指痛不用。氣有餘。則當脈所過者熱腫。虛則寒慄不復。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人迎大三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胃足陽明之脈。起於鼻之交頞中。(頞鼻莖也交頞中者鼻莖起處山根是也左右脈交於此兒科謂山根有青脈者肝熱非也人皆有脈第皮薄者脈露故易受風邪)旁納太陽之脈。下循鼻外。

白話文:

大拇指和食指疼痛,不用治療。如果氣太盛,那麼脈絡經過的地方會發熱腫脹。如果氣虛,就會寒顫,且無法恢復正常。導致這些症狀的原因是,氣血太盛則瀉之,氣血虛則補之;發熱則散之,寒冷則留之;內陷則灸之。氣血既不盛也不虛,則通過經絡取調。氣血太盛的人,人迎穴的脈搏比寸口穴的脈搏大三倍。氣血虛弱的人,人迎穴的脈搏反而比寸口穴的脈搏小。胃足陽明經絡,起始於鼻樑中間。(鼻樑,也稱鼻莖。交頞中,指的是鼻莖起處的山根。左右脈絡在此交匯。兒科認為山根有青脈的人是肝熱,這是錯誤的。每個人都有脈絡,只是皮薄的人脈絡容易顯露,所以容易受到風寒侵襲。)在太陽經旁邊匯入脈絡,然後向下沿著鼻子的外側走。

入上齒中。還出。挾口。環唇。下交承漿。卻循頤後下廉。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循髮際。至額顱。其支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嚨。入缺盆下膈。屬胃。絡脾。其直者。從缺盆下乳內廉。下挾臍。入氣街中。其支者。起於胃口。下循腹裡。下至氣街中而合。

白話文:

沿著上齒內側進入,再出來,經過口角,繞過嘴脣,向下與承漿穴相交。然後沿著下頜後緣下行,到達大迎穴。沿著顴骨向上行,至耳前,經過過客穴和主人穴。沿著髮際線至額頭和頭頂。其分支從大迎穴前向下至人迎穴,沿著喉嚨,進入缺盆穴和橫膈膜下,與胃相連,與脾相絡。其正經從缺盆穴下行,沿著乳房內側,向下經臍旁,進入氣街穴。其分支起於胃口,向下沿著腹部內側,至氣街穴處與正經相合。

以下髀關。抵伏兔。下膝臏中。下循脛外廉。下足跗。入中趾內間。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別下入中趾外間。其支者。別跗上。入大趾間。出其端。是動則病。洒洒振寒。善呻。數欠。顏黑。病至則惡人與火。聞木聲則惕然而驚。心欲動。獨閉戶塞牖而處。甚則欲上高而歌。棄衣而走。

白話文:

以下為髀關穴,位於大腿外側,抵著伏兔穴。從膝蓋骨下方往下,沿著小腿外側邊緣,到足背。進入中趾(第二趾)內側。它的分支:在小腿外側邊緣往下三寸後,分出另一條分支,進入中趾外側。它的分支:從足背分出,進入大趾(第一趾)的縫隙,從大趾頂端穿出。如果此穴受到刺激就會生病,表現為:渾身發抖發寒,經常呻吟,頻頻哈欠,臉色發黑。病情加重時,會討厭人和小火。聽到木頭發出的聲音就會驚嚇而戰慄。心有想要活動的衝動。會獨自關門閉窗待著。病情嚴重時,會想要爬上高處唱歌,甚至會脫光衣服逃跑。

賁響腹脹。是謂骭厥。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瘧。溫淫汗出。鼽衄。口喎。唇胗。頸腫。喉痹。大腹水腫。膝臏腫痛。循膺乳氣街股伏兔骭外廉足跗上皆痛。中趾不用。氣盛。則身以前皆熱。其有餘於胃。則消穀善飢。溺色黃。氣不足。則身以前皆寒慄。胃中寒。則脹滿。為此諸病。

白話文:

賁門脹痛,腹部隆起。這叫做骭厥。這是因氣血不足導致的狂熱。身體發熱,冒虛汗。鼻子出血,嘴歪。嘴脣麻木。脖子腫脹。喉嚨沙啞。腹部水腫。膝蓋和小腿腫脹疼痛。從胸口到乳房、大腿內側、小腿外側、腳背上部全都疼痛。中腳趾不能動。氣血旺盛的話,身上以前面的部位為主都會發熱。胃氣過盛的話,就會消化不良,很容易餓。小便顏色發黃。氣血不足的話,身上以前面的部位為主都會發冷。胃中寒冷的話,就會脹滿。會導致這些疾病。

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人迎大三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脾足太陰之脈。起於大趾之端。循趾內側白肉際。過核骨後。上內踝前廉。上踹內。循脛骨後。交出厥陰之前。上膝股內前廉。入腹屬脾。絡胃。

白話文:

寸寸寸寸寸寸寸寸寸寸寸寸寸寸寸寸寸寸寸寸寸寸寸寸寸寸寸寸寸寸寸寸寸寸寸寸寸寸寸寸寸寸寸寸盛寸足寸盛寸虛虛盛寸盛三虛盛寸派寸虛寸虛盛盛陰盛盛虛寸寸盛上寸虛盛陰脈陰脈虛寸:盛陰派虛盛盛3虛盛盛寸足派虛盛盛虛足盛盛上盛盛3虛盛千虛盛3虛3虛足派虛盛盛3虛盛盛陰派盛餘3盛盛:派盛3虛盛陰足盛盛陰3盛陰盛陰盛盛

上膈。挾咽。連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是動則病。舌本強。食則嘔。胃脘痛。腹脹。善噫。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身體皆重。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體不能動搖。食不下。煩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閉黃疸。不能臥。強立。股膝內腫厥。足大趾不用。

白話文:

上膈:緊貼著咽部,連接舌根,散佈於舌下。它的分支又從胃部分出,上升到膈肌,通注於心中。它一旦活動就會引起疾病。

舌根僵硬、吃東西就吐,胃脘疼痛、腹脹、愛打嗝,遇到寒氣或風氣就會感到舒服,身體感到沉重。這些症狀主要是脾臟疾病引起的。

舌根疼痛、身體不能活動、吃不進東西、心煩、心下劇烈疼痛、大便稀爛、水腫、黃疸、不能躺下、勉強站著、大腿和膝蓋內側腫脹、腳的大拇指不能活動。

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寸口大三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心手少陰之脈。起於心中。出屬心系。下膈。絡小腸。其支者。從心系上挾咽。系目系。其直者。復從心系。卻上肺。下出腋下循臑內後廉。

白話文:

為了治療這些疾病,必須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調整:

  • 病情嚴重時,應瀉法治療。
  • 身體虛弱時,應補法治療。
  • 邪熱亢盛時,應發散治療。
  • 寒邪過盛時,應溫補治療。
  • 疾病深入臟腑時,應灸法治療。
  • 如果病情既不嚴重也不虛弱,則根據經絡原理進行治療。
  • 病情嚴重時,寸口脈比人迎脈大三倍。
  • 身體虛弱時,寸口脈比人迎脈小。
  • 心手少陰經脈:從心臟開始,連接心繫,下行經過膈肌,絡屬小腸。它的分支從心繫上行,夾著咽喉,與目系相連。它的主幹部分從心繫再次向上,穿過肺部,向下出腋窩,沿著手臂內側後緣走行。

行手厥陰心主之後。下肘內。循臂內後廉。抵掌後銳骨之端。入掌內後廉。循小指之內。出其端。是動則病。嗌乾。心痛。渴而欲飲。是為臂厥。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黃。脅痛。臑臂內後廉痛厥。掌中熱痛。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

白話文:

手厥陰心包經從心臟出來後,沿著手肘內側向下。經過手臂內側後緣。抵達手掌後緣銳骨的末端。進入手掌內側後緣。沿著小指內側。從小指末端出來。如果此經絡不通暢,就會出現以下症狀:喉嚨乾渴,心痛,口渴想喝水。這就是所謂的「臂厥」。這是心臟疾病引起的。此外,還可能出現眼睛發黃,脅痛,手臂內側後緣疼痛、麻木,手掌發熱疼痛等症狀。對於這些疾病,如果陽氣過盛,就需要瀉火;如果陽氣不足,就需要補陽。如果熱度過高,就需要疏通經絡;如果寒氣過重,就需要溫通經絡。如果經絡氣血下陷,就需要艾灸治療。

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寸口大再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小腸手太陽之脈。起於小指之端。循手外側。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內側兩筋之間。上循臑外後廉。出肩解。繞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絡心。循咽。下膈。抵胃。屬小腸。其支者。從缺盆循頸。

白話文:

不亢盛也不虛弱。從脈象上辨別。亢盛時,寸口脈較人迎脈大一倍。虛弱時,寸口脈比人迎脈小。小腸經為手太陽經。從小指末端開始循行,沿着手的外側,向上至腕部,出於腕骨外側,向上循行,沿着手臂骨的外下緣,從肘內側兩條筋之間出來,向上循行於上臂外後緣,出於肩膀的關節,繞過肩胛骨,交叉於肩膀的上方,進入缺盆,連接心臟,循着咽喉,向下經過膈肌,抵達胃,屬於小腸。它的支脈從缺盆循着頸部。

上頰。至目銳眥。卻入耳中。其支者。別頰。上䪼。(䪼音拙面骨之出者即顴後連耳之橫骨也)抵鼻。至目內眥。斜絡於顴。是動則病。嗌痛。頷腫。不可以顧。肩似拔。臑似折。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聾。目黃。頰腫。頸頷肩臑肘臂外後廉痛。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

白話文:

上臉頰。一直到眼睛銳利的部位。再延伸到耳朵中。它的分支部分。從臉頰往外分叉。向上延伸到顴骨(顴骨是面部突出的部分,位於耳朵後方,與耳朵相連的橫骨)。抵達鼻子。一直到眼睛內角。斜向連接到顴骨。這個部位如果發生異常,就會導致疾病。喉嚨痛。下巴腫脹。不能回頭看。肩膀像被拔掉一樣。肋骨像被折斷一樣。這是由液氣所致的病症。耳聾。眼睛發黃。臉頰腫脹。頸部、下巴、肩膀、肋骨、肘部和手臂的外側和後緣疼痛。會表現出這些症狀。病情嚴重時瀉出病氣。虛弱時補益身體。

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人迎大再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膀胱足太陽之脈。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其支者。從巔至耳上角。(謂至耳之上角非至耳又上日角也三焦條同)其直者。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髆內。

白話文:

熱性病邪作祟,就要趕快驅邪。寒性病邪作祟,就要留住陽氣。陷下病邪作祟,就要用艾灸治療。不熱也不寒,就要用經絡取穴的方法治療。陽氣過盛,人迎脈大,比寸口脈還要大一倍。陽氣不足,人迎脈反而比寸口脈小。膀胱經是足太陽經的脈絡。從眼睛內眼角開始,向上到額頭,交叉到頭頂。它的分支從頭頂到耳朵的上角。(意思是直到耳朵的上角,不是到耳朵,又是上部,所以叫「角」。三焦經的條文有相同的說法)它的主脈從頭頂進入頭腦,再從後腦出來,分別從頸部向下,沿著肩膀和頸後內側行進。

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屬膀胱。其支者。從腰中下挾脊。貫臀。入膕中。其支者。從髆內左右別下貫胛。挾脊內。過髀樞。循髀外。從後廉下合膕中。以下貫腨內。(踹為足跟腨為腓腸腿肚也原本俱誤作踹)出外踝之後。循京骨。至小指外側。是動則病。沖頭痛。目似脫。

白話文:

挾脊穴位於脊椎骨旁,抵達腰部正中。沿著脊椎骨內側進入,連結腎臟,屬於膀胱經。它的支線從腰部向下,沿著脊椎骨旁,穿過臀部,進入膕中。

它的另一個支線從後腦勺內側左右兩側分別向下,穿過肩胛骨,沿著脊椎骨內側,經過大腿根部,沿著大腿外側,從後方內緣向下,與膕中會合。再向下穿過小腿內側(「踹」字原誤,應為「腨」),從外踝後方出來。

沿著腳踝骨,到達小腳趾外側。如果這個穴位有問題,會導致頭部疼痛,眼睛像要脫窗一樣。

項似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膕如結。腨如裂。是為踝厥。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瘧。狂癲疾。頭囟項痛。目黃。淚出。鼽衄。項背腰尻膕腨腳皆痛。小趾不用。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人迎大再倍於寸口。

白話文:

頸部像拔出一樣疼痛,脊椎疼痛,腰部好像要斷裂,大腿無法彎曲,小腿肌肉像打結,腳踝好像要裂開,這稱為「踝厥」。這是由筋脈疾病所引起的痔瘡、瘧疾、癲狂之症。頭頂、頸椎、項部和背部疼痛,眼睛發黃,流眼淚,鼻出血,頸部、背部、腰部、臀部、小腿、腳踝和腳後跟都疼痛,小腳趾無法活動,會導致這些疾病。症狀嚴重時進行瀉下治療,虛弱時進行補養治療。發熱時快速治療,寒氣時緩慢治療。肌肉陷下時進行灸療。如果症狀不嚴重,不虛弱,則根據經絡來治療。症狀嚴重的人,脈象中「人迎」脈比「寸口」脈大一倍以上。

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腎足少陰之脈。起於小趾之下。邪走足心。出於然谷之下。循內踝之後。別入跟中。以上腨內。出膕內廉。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絡膀胱。其直者。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挾舌本。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是動則病。飢不欲食。

白話文:

脈搏虛弱的人,人迎脈搏比寸口脈搏小。腎經(足少陰之脈)的脈絡起於小腳趾下方,邪氣從足心流動,從然谷下方走出,沿著內踝後方行走,另外進入腳後跟中間,上升到大腿內側,走出大腿窩內側,沿著大腿內後側肌腱上行,貫通脊椎骨,屬於腎臟,與膀胱相連。腎經的直脈從腎臟向上貫穿肝臟、橫膈膜,進入肺臟,沿著喉嚨行走,緊鄰舌根。腎經的分支從肺臟出來,與心臟相連,分佈在胸腔中。如果腎經發生病變,就會出現飢餓不想吃東西的症狀。

面如漆柴。咳唾則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䀮䀮如無所見。心如懸。若飢狀。氣不足則善恐。心惕惕如人將捕之。是為骨厥。是主腎所生病者。口熱。舌乾。咽腫。上氣。嗌乾及痛。煩心。心痛。黃疸。腸澼。脊股內後廉痛。痿厥。嗜臥足下熱而痛。為此諸病。盛則瀉之。

白話文:

面部黑青乾枯,咳嗽和吐痰時帶血。氣喘吁吁,端坐時想要起身。眼睛目光呆滯,好像什麼都看不到。心臟懸空,好像飢餓的樣子。氣血不足時容易恐懼,心神不定,就像有人要逮捕自己一樣。這是腎臟疾病引起的骨厥。

口乾舌燥,咽喉腫痛。氣往上逆,喉嚨乾痛。心煩,心痛。黃疸,腸道積液。脊椎和股骨內側後緣疼痛。四肢無力、虛脫。嗜睡,腳心發熱疼痛。出現這些症狀,病情嚴重時需要用瀉法治療。

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灸則強食生肉。緩帶被髮。大杖重履而步。盛者寸口大再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心主手厥陰心包絡之脈。起於胸中。出屬心包絡。下膈。歷絡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脅。下腋三寸。上抵腋下。

白話文:

虛弱就補養,燥熱就清熱,寒涼就保暖,下陷就艾灸。身體不虛不實,就從經絡入手調理。艾灸後可以多吃補養的食物,如生肉等。寬鬆衣帶,披散頭髮,拿著大柺杖,穿著厚底鞋行走。氣血旺盛的人,寸口脈會比人迎脈大一倍以上。氣血虛弱的人,寸口脈會比人迎脈小。心經主導手厥陰心包絡脈,這條脈絡起源於胸中,連接心包絡,往下經過橫膈膜,貫穿三焦。它的分支脈絡,繞過胸部,從脅部出去,在腋窩下三寸的位置,往上延伸到腋窩。

循臑內。行太陰少陰之間。入肘中。下臂。行兩筋之間。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別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是動則病。手心熱。臂肘攣急。腋腫。甚則胸脅支滿。心中憺憺大動。面赤。目黃。喜笑不休。是主脈所生病者。煩心。心痛。掌中熱。為此諸病。盛則瀉之。

白話文:

沿着手臂內側的肌肉走向。通過手臂內側的太陰和少陰經絡之間。進入肘中。下行至前臂。沿着兩條肌腱之間走向。進入手掌中。沿着中指的筋絡走向,至中指末端。它的分支則從手掌中分出,沿着小指和無名指的筋絡走向,至兩指末端。這條經絡若受到影響,會導致手心發熱、手臂和肘部攣急、腋下腫脹。嚴重時會導致胸肋部位飽脹、心中煩躁不安、面色發紅、眼睛發黃、喜笑不止。這是由這條經絡所支配的經脈發生病變導致的。煩躁、心痛、手心發熱等症狀,都是由這類病變引起的。症狀加重時,可用瀉法治療。

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寸口大一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三焦手少陽之脈。起於小指次指之端。上出兩指之間。循手表腕。出臂外兩骨之間。上貫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陽之前。(前原作後誤)入缺盆。

白話文:

身體虛弱時用補虛的方法治療;身體發熱時用清熱的方法治療;身體發冷時用溫暖的方法治療;身體陷下時用艾灸的方法治療。身體既不虛也不盛時,從經絡入手治療。身體盛實的人,寸口脈比人迎脈大一倍。身體虛弱的人,寸口脈反比人迎脈小。

手少陽三焦經的脈絡起於小指和無名指的末端,沿著兩指間向上,經過手背和手腕,在兩塊骨頭之間向上出臂,穿過肘關節,沿著肩外側向上,與足少陽經交會後,進入鎖骨上窩。

布膻中。散絡心包。下膈。循屬三焦。其支者。從膻中上出缺盆。上項。系耳後。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頰。至䪼。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過客主人前。交頰。至目銳眥。是動則病。耳聾渾渾焞焞。嗌腫。喉痹。是主氣所生病者。汗出。目銳眥痛。頰痛。耳後肩臑肘臂外皆痛。

白話文:

佈散於膻中(胸骨劍突處),散佈於心包經絡。下行膈肌,循行於三焦經。它的一個分支從膻中上行,經過缺盆(肩胛骨上窩),上行至頭頸部,連接耳後,一直向上,從耳殼上角穿出,彎曲下來貼著臉頰,到達下頜角。它的另一個分支從耳後進入耳中,從耳前出來,經過迎香穴,穿過人中,交於兩頰,到達眼睛外側的銳眥穴。

如果這個經絡發生病變,就會導致:

  • 耳聾、耳鳴
  • 咽喉腫痛、喉嚨痛
  • 主氣所致的疾病:出汗、銳眥穴疼痛、臉頰疼痛、耳後、肩部、肘部、手臂外側疼痛

小指次指不用。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人迎大一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膽足少陽之脈。起於目銳眥。上抵頭角。下耳後。循頸。行手少陽之前。至肩上。卻交出手少陽之後。入缺盆。其支者。

白話文:

小指和無名指不連用。如果不這樣做,可能會出現以下疾病。症狀明顯時,放血治療;虛弱時,補充元氣。發熱時,疏散熱氣;寒冷時,溫補身體。下陷時,用艾灸治療。既不強盛也不虛弱,就按脈象調理。症狀明顯的人,人迎脈跳動比寸口脈跳動強一倍。虛弱的人,人迎脈跳動比寸口脈跳動弱。膽經和足少陽經的脈絡,從眼睛外眥開始,向上經過頭頂,向下到達耳後,沿著頸部走行,經過手少陽經之前,到達肩上,再穿過手少陽經之後,進入缺盆穴。它的支脈有:

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銳眥後。其支者。別銳眥。下大迎。合於手少陽。抵於䪼。下加頰車。下頸。合缺盆。以下胸中。貫膈。絡肝。屬膽。循脅裡。出氣街。繞毛際。橫入髀厭中。其直者。從缺盆下腋。循胸。過季脅。下合髀厭中以下循髀陽。出膝外廉。下外輔骨之前。

白話文:

從耳後進入耳道,從耳前出來。到達眼睛的外眼角後,它的分支分開外眼角,往下到大迎穴,與手少陽經相連。往下經過頰車穴,往下經過脖子,與缺盆穴相連。再往下經過胸中,穿過膈肌,與肝相連,屬於膽。沿著脅部內側,到達氣街穴,繞著眉毛邊緣,橫著進入大腿內側的髀厭穴中。它的直行分支從缺盆穴向下經過腋窩,沿著胸部,經過季脅穴,往下與髀厭穴相連,再往下沿著髀陽穴,從膝蓋外側邊緣出來,往下經過外輔骨的前方。

直下。抵絕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趾次趾之間。其支者。別跗上。入大趾之間。循大趾歧骨內。出其端。還貫爪甲。出三毛。是動則病。口苦。善太息。心脅痛。不能轉側。甚則面微有塵。體無膏澤。足外反熱。是為陽厥。是主骨所生病者。頭痛。頷痛。目銳眥痛。

白話文:

直線向下,抵達骨骼的末端。向下出現在外踝前面。沿著腳跗骨的上面,進入小趾和次趾之間。其支線分出,離開腳跗骨的上面,進入大趾之間。沿著大趾的叉骨內側,出現在其末端。返回貫穿趾甲,出現在三根腳趾毛的地方。如果這條經絡有問題,就會出現以下症狀:口苦、經常嘆息、心和肋部疼痛、不能側身而臥。嚴重的甚至臉上會出現微小的色斑,體表沒有光澤,足外側發熱。這稱為陽厥,是由於主骨的氣血運行不暢造成的。可能出現頭痛、下巴疼痛、眼睛發酸、眼眶疼痛等症狀。

缺盆中腫痛。腋下腫。馬刀俠癭。汗出振寒。瘧胸脅肋髀膝外至脛絕骨外踝前及諸節皆痛。小趾次趾不用。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人迎大一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肝足厥陰之脈起於大趾叢毛之際。

白話文:

身體出現以下症狀:

  • 骨盆內部腫痛。
  • 腋下腫大。
  • 頸部出現馬刀狀或俠客狀的腫塊。
  • 出汗後感到寒顫。
  • 瘧疾導致胸、肋、髀、膝、脛、踝和各個關節疼痛。
  • 小腳趾和次趾難以活動。

治療原則:

  • 症狀明顯時,使用瀉法治療。
  • 身體虛弱時,使用補法治療。
  • 身體發熱時,使用發汗法治療。
  • 身體發冷時,使用溫陽法治療。
  • 身體局部凹陷時,使用灸法治療。
  • 症狀不明顯時,根據經絡循行規律進行治療。

症狀判斷:

  • 症狀明顯者:人迎脈比寸口脈大一倍以上。
  • 身體虛弱者:人迎脈比寸口脈小。

穴位定位:

  • 肝經和足厥陰經的經脈起於大腳趾上的叢毛處。

上循足跗上廉。去內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陰之後。上膕內廉。循股陰。入毛中過陰器。抵小腹。挾胃。屬肝。絡膽。上貫膈。布脅肋。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其支者。從目系下頰裡。環唇內。其支者。復從肝別貫膈上注肺。是動則病。

白話文:

從腳背外側往上。距離內踝一寸。上行到腳踝八寸。從太陰穴後方穿過。沿著大腿內側,到達大腿根部。進入陰毛區,經過生殖器。抵達腹部,緊貼胃。連接肝臟,絡於膽囊。向上穿過橫膈膜,分佈於肋骨兩側。沿著喉嚨後方,向上進入頸部。連接眼睛系統。向上到達前額,在頭頂與督脈會合。其分支從眼睛系統沿著面頰內側往下。在嘴脣內側環繞。另一分支又從肝臟分出,穿過橫膈膜,灌輸到肺部。若是這條經脈不通,就會導致疾病。

腰痛不可以俯仰。丈夫㿉疝。婦人少腹腫。甚則嗌乾。面塵。脫色。是主肝所生病者。胸滿。嘔逆。飧泄。狐疝。遺溺。閉癃。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寸口大一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手太陰氣絕。

白話文:

腰痛不可以彎腰或仰頭。男性會出現陰囊疝氣。女性會出現小腹脹大。嚴重時會出現口乾舌燥、面部發黃、面色蒼白,這些都是肝臟疾病的徵兆。胸悶、嘔吐、腹瀉、陰囊疝氣、遺尿、尿閉等這些疾病,如果症狀嚴重就要瀉;如果症狀虛弱就要補;如果症狀發熱就要用祛熱的方法治療;如果症狀惡寒就要用溫補的方法治療;如果症狀出現凹陷就要灸;症狀不嚴重也不虛弱,就要根據經絡來治療。症狀嚴重的,寸口脈比人迎脈大一倍。症狀虛弱的,寸口脈反比人迎脈小。手太陰肺經的氣已經耗盡了。

則皮毛焦。太陰者行氣而溫於皮毛者也。故氣不榮。則皮毛焦。皮毛焦則津液去皮節。津液去皮節者。則爪枯毛折。毛折者。則毛先死。丙篤丁死。火勝金也。手少陰氣絕。則脈不通。脈不通則血不流。血不流則髦色不澤。故其面黑如漆柴者。血先死。壬篤癸死。水勝火也足太陰氣絕者。

白話文:

如果太陽氣衰弱,皮毛就會焦枯。太陰之氣運行,溫煦皮毛。所以氣血不充盈,皮毛就會焦枯。皮毛焦枯,津液就會離開皮節。津液離開皮節,指甲就會枯萎,毛髮就會脫落。毛髮脫落,毛根先死。丙火旺盛,丁金受傷。手少陰之氣衰竭,脈絡不通。脈絡不通,血液不流通。血液不流通,面色就會暗黑如柴。所以,面部黑如漆柴,是血液先死。壬水旺盛,癸火受傷。足太陰之氣衰竭。

則脈不榮肌肉。唇舌者。肌肉之本也。脈不榮則肌肉軟。肌肉軟則舌萎人中滿。人中滿則唇反。唇反者肉先死。甲篤乙死。木勝土也。足少陰氣絕。則骨枯。少陰者。冬脈也。伏行而濡骨髓者也。故骨不濡則肉不能著也。骨肉不相親。則肉軟卻。肉軟卻故齒長而垢。發無澤。

白話文:

脈象不充盈,肌肉就會缺乏營養。嘴脣和舌頭是肌肉的根源。脈象不充盈,肌肉就會萎軟。肌肉萎軟,就會導致舌頭髮育不良,人中部位飽滿。人中部位飽滿,嘴脣就會翻起。嘴脣翻起,說明肌肉已經出現萎縮。身體衰弱,最終會導致死亡。這是因為木材屬性剋制了土屬性。足少陰經氣絕,骨頭就會瘦弱。足少陰經是冬天的脈絡,它潛伏運行,滋潤骨髓。因此,骨頭無法得到滋潤,肌肉就無法附著。骨頭和肌肉無法親合,肌肉就會鬆弛脫落。肌肉鬆弛脫落,因此牙齒會變長、發黑。頭髮也會失去光澤。

發無澤者骨先死。戊篤己死。土勝水也。足厥陰氣絕則筋絕。厥陰者肝脈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於陰氣而脈絡於舌本也。故脈弗榮則筋急。筋急則引舌與卵。故唇青舌卷卵縮。則筋先死。庚篤辛死。金勝木也。五陰氣俱絕。則目系轉。轉則目運。目運者為志先死。志先死則遠一日半死矣。

白話文:

頭髮乾枯無光澤,表示骨骼先衰弱老化。戊土旺盛,己土衰弱。因為土克水。腳部厥陰經的氣息一旦斷絕,筋就會先壞死。厥陰經屬於肝經。肝臟與筋相合。筋聚集於陰氣之中,而經絡脈絡連接著舌頭的根部。所以筋脈不滋潤,筋就會攣縮。筋攣縮就會牽引舌頭和睪丸。因此,嘴脣發青、舌頭捲縮、睪丸收縮,表示筋先衰敗。庚金旺盛,辛金衰弱。因為金克木。五種陰氣都斷絕,則眼睛會轉動。轉動表示肝氣運行。肝氣運行反映了精神先衰敗。精神先衰敗,則再過一天半就會死亡。

六陽氣絕。則陰與陽相離。離則腠理發泄絕汗乃出。故旦占夕死。夕占旦死。經脈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間深而不見其常見者。足太陰過於內踝之上無所隱故也。(內原作外誤陰脈不行外踝且內踝上有大青脈直上至膝始漸隱當即是也)諸脈之浮而常見者。皆絡脈也。六經絡手陽明。

白話文:

六條陽氣斷絕,陰陽就會分離。分離就會導致腠理鬆弛,汗液外洩。所以,早上占卜晚上就會死亡,晚上占卜早上就會死亡。十二經脈潛藏於肌肉之間,很深而看不見,只有足太陰經位於腳內踝之上,沒有掩蓋所以可以看見。(內經原稿寫成「外」,誤;陰脈不經過外踝,且內踝上有條顯而易見的大青脈直上膝蓋後才逐漸隱藏,這條經應該就是足太陰經。)其他經常能看見的浮脈都是絡脈。六條經脈與手陽明經絡相連。

少陽之大絡。起於五指間。上合肘中飲酒者。衛氣先行皮膚。先充絡脈。絡脈先盛。故衛氣已平。營氣乃滿。而經脈大盛脈之卒然動者。皆邪氣居之。留於本末。不動則熱。不堅則陷且空。不與眾同。是以知其何脈之動也。雷公曰。何以知經脈之與絡脈異也。黃帝曰。經脈者常不可見也。

白話文:

這是少陽經絡,從五指間開始。向上與肘部相合,飲酒的人由於陽氣運行過快,會首先充盈於表層的絡脈。絡脈首先充盈,陽氣才會安定,營氣才能充足。而經脈和主要脈絡突然跳動的,都是邪氣造成的。邪氣停留在經絡的起始或末端,如果不移動就會化為熱,如果不堅固就會凹陷且空虛。這些異常表現與正常情況不同,因此可以以此判斷脈絡哪裏出了問題。雷公問:如何區分經脈和絡脈的不同?黃帝回答:經脈通常看不見。

其虛實也。以氣口知之脈之見者。皆絡脈也。雷公曰。細子無以明其然也。黃帝曰。諸絡脈皆不能經大節之間。必行絕道。而出入復合於皮中。其會皆見於外。故諸刺絡脈者。必刺其結上。甚血者。雖無結。必急取之。以瀉其邪而出其血。留之。發為痹也。凡診絡脈。脈色青則寒且痛。

白話文:

那是實證。根據氣口所見的脈象,都是絡脈。雷公說:「微兒,你用什麼來證明呢?」黃帝說:「所有的絡脈都不能穿過大關節之間,一定要走隱密的路徑,從皮膚出入,再重新合起來。它們的交會點都出現在體表,所以刺絡脈時,一定要刺在它們的結聚處。出血嚴重的,即使沒有結聚,也必須趕緊放血,以消除邪氣,排出血液。如果留下,就會發作風疹。凡是診斷絡脈,脈色青就是寒且痛。」

赤則有熱。胃中寒。手魚之絡多青矣。胃中有熱。魚際絡赤。其暴黑者。留久痹也。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熱氣也。其青短者。少氣也。凡刺寒熱者。皆多血絡。必間日而一取之。血盡乃止。乃調其虛實。其小而短。少氣甚者。瀉之則悶。悶甚則僕。不得言。悶則急坐之也。

白話文:

  • 顏色發紅:表示有熱氣。胃裡有寒氣。手上的魚際穴附近的經絡發青。
  • 顏色發赤:胃裡有熱氣。魚際穴附近的經絡發紅。
  • 顏色發黑:久治不愈的風濕痹症。
  • 既有紅、黑、青色:寒熱交替。
  • 顏色青而短:氣虛。
  • 針刺寒熱者:經絡中血脈很多。一定要隔天針刺一次。血放盡了才停止。然後調和虛實。
  • 小而短:氣虛嚴重。瀉氣後會胸悶。胸悶嚴重了會暈倒,不能說話。胸悶時要趕緊讓患者坐起來。

手太陰之別。名曰列缺。起於腕上分間。並太陰之經。直入掌中。散入於魚際。其病。實則手銳掌熱。虛則欠㰦小便遺數。取之去腕半寸。別走陽明也。手少陰之別。名曰通里。去腕一寸半。別而上行。循經。入於心中。系舌本。屬目系。其病。實則支膈。虛則不能言。取之掌後一寸。

白話文:

手太陰經之支流

名為列缺穴,起於手腕上兩骨間,與太陰經並行,直入手掌,散於魚際穴。

病症: 氣血壅實則手掌發熱,氣血虛弱則小便頻數。取穴時,在手腕上半寸。其支流另與陽明經相通。

手少陰經之支流

名為通裏穴,在手腕上寸半的位置。支流向上行,沿著經絡進入胸中,連接舌根,屬於眼睛的聯繫線。

病症: 氣血壅實則身體支撐不平衡,氣血虛弱則無法說話。取穴時,在手掌後方一寸。

別走太陽也。手心主之別。名曰內關。去腕二寸。出於兩筋之間。循經以上。繫於心包絡。心系。實則心痛。虛則為頭強。取之兩筋間也。手太陽之別。名曰支正。上腕五寸。內注少陰。其別者。上走肘。絡肩髃。實則節弛肘廢。虛則生肬。小者如指痂疥。取之所別也。手陽明之別。

白話文:

不要走手太陽的正經,要走它的支別。手心是支別的主穴,名叫內關穴。它位於手腕向上兩寸,出現在兩條肌腱之間。沿著經絡往上,連接心包絡和心臟。手太陽經如果實證,會心痛;虛證,會頭部強直。內關穴取穴位置在兩條肌腱之間。

手太陽經的另一個支別叫做支正穴。它位於手腕向上五寸,內連手少陰經。支正穴的支別線向上走過肘部,連接肩部和後腦勺。手太陽經支別實證,會導致關節鬆弛、肘部功能廢弛;虛證,會長出小於手指肚的肬。支正穴的取穴位置在支別線上。

手陽明的支別

名曰偏歷。去腕三寸。別入太陰。其別者。上循臂。乘肩髃。上曲頰。遍齒。其別者。入耳。合於宗脈。實則齲聾。虛則齒寒。痹隔。取之所別也。手少陽之別。名曰外關。去腕二寸。外繞臂。注胸中。合心主。實則肘攣。虛則不收。取之所別也。足太陽之別。名曰飛陽。去踝七寸。

白話文:

名為偏歷的穴位

這個穴位叫做偏歷,位於腕部上三寸處,屬於太陰經的支脈。其分支線向上循行手臂,經過肩部內側,上達耳後,遍佈整個面頰和牙齒。

分支線的另一個方向

進入耳朵,連接宗脈。如果偏歷穴實證(氣血過盛),會導致牙齒腐爛和耳聾;如果虛證(氣血不足),會導致牙齒痠痛、麻木不仁。這都是因為分支線不通暢所致。

手少陽經的支脈

名為外關穴,位於腕部上二寸處,繞行於手臂外側,通向胸中,連接心主經。如果外關穴實證,會導致肘部攣縮,虛證則會導致肘部伸不直。這也是因為分支線不通暢所致。

足太陽經的支脈

名為飛陽穴,位於踝部上七寸處。

別走少陰。實則鼽窒。頭背痛。虛則鼽衄。取之所別也。足少陽之別。名曰光明。去踝五寸。別走厥陰。下絡足跗。實則厥。虛則痿躄。坐不能起。取之所別也。足陽明之別。名曰豐隆。去踝八寸。別走太陰。其別者。循脛骨外廉。上絡頭項。合諸經之氣。下絡喉嗌。其病氣逆。

白話文:

少陰支別

少陰支別的經脈不要誤走。如果經氣實,就會導致胸悶氣促、頭背疼痛。如果經氣虛,就會導致鼻出血。這也是區分少陰經和厥陰經的關鍵點。

足少陽支別

足少陽經的支別名叫光明穴,位於距腳踝5寸的位置。支別的經脈通向厥陰經,並與足背相連。如果經氣實,就會導致厥痛;如果經氣虛,就會導致痿痺,無法坐起。這是區分足少陽經和足太陰經的關鍵點。

足陽明支別

足陽明經的支別名叫豐隆穴,位於距腳踝8寸的位置。支別的經脈沿著小腿外側向上走,與頭部和頸部連接,並與其他經脈的氣血相匯。經脈往下連接到喉嚨。如果經氣上逆,就會導致疾病。

則喉痹瘁喑。實則狂顛。虛則足不收。脛枯。取之所別也。足太陰之別。名曰公孫。去本節之後一寸。別走陽明。其別者。入絡腸胃。厥氣上逆。則霍亂。實則腸中切痛。虛則鼓脹。取之所別也。足少陰之別。名曰大鐘。當踝後。繞跟。別走太陽。其別者。並經上走於心包下。

白話文:

足之別。名曰專。始生足後。鼓別。專足蝝專。別腸別專。是腸專鬥專。專歲專鬥。

外貫腰脊。其病氣逆。則煩悶。實則閉癃。虛則腰痛。取之所別也。足厥陰之別。名曰蠡溝。去內踝五寸。別走少陽。其別者。經脛。上睪。結於莖。其病氣逆。則睪腫卒疝。實則挺長。虛則暴癢。取之所別也。任脈之別。名曰尾翳。下鳩尾。散於腹。實則腹皮痛。虛則癢搔。

白話文:

腰部外側疼痛

這種疾病是由於氣血逆亂引起的。如果氣血逆亂,就會出現嘔吐、腹脹等症狀。如果氣血實證,就會導致便祕不通。如果氣血虛證,就會出現腰痛。

這個穴位位於足少陰腎經的支線上,稱為「鷲尾穴」。它距離內踝五寸,支脈循少陽膽經而行。支脈所經過的經絡以及其上部的腰部,如果發生氣血逆亂,就會出現嘔吐、突然暈厥等症狀。如果氣血實證,就會導致腰部僵硬。如果氣血虛證,就會出現暴發性的腹痛。

尾骨疼痛

這個穴位位於任脈的支線上,稱為「尾閭穴」。它位於尾骨下,分佈在腹部。如果氣血實證,就會出現腹部皮膚疼痛。如果氣血虛證,就會出現嘔吐、腹脹等症狀。

取之所別也。督脈之別。名曰長強。挾膂。上項。散頭上。下當肩胛左右。別走太陽。入貫膂。實則脊強。虛則頭重高搖之。挾脊之有過者。取之所別也。脾之大絡。名曰大包。出淵腋下三寸。布胸脅。實則身盡痛。虛則百節盡皆縱。此脈若羅絡之血者皆取之。脾之大絡脈也。

白話文:

這是取穴的辨別方法。

督脈的別支,名叫長強穴,夾著脊柱,向上到頸部,散佈到頭頂,向下與左右肩胛骨相連。別走太陽經脈,進入脊柱內部。實證時脊背強壯,虛證時頭部沉重,晃動搖頭。沿脊柱兩側有過度的症狀,這是取穴的依據。

脾經的大絡脈,名叫大包穴,從腋下三寸處出來,布滿胸部和脅部。實證時全身痠痛,虛證時全身關節鬆弛。脈絡中象絡血一樣的東西都需要從這裡取穴。這是脾經的大絡脈。

凡此十五絡者。實則必見。虛則必下視之。不見求之上下。人經不同絡脈異所別也。(如此鉅制以十字結之何等神勇)

白話文:

這十五個經絡,實證時一定會出現症狀,虛證則需要仔細觀察患者的目光,看不出來時再從上或下尋找原因。因為不同的人體質不同,經絡的病變部位也有差異。(這麼龐大的內容,用十個字總結,真是令人佩服)

此篇如時藝兩截題做法前敘十二經。後敘十五絡。中間由經卸絡。恰似中渡。洋洋洒洒浩氣直行。其敘經脈。曲折處筆力。輕捷醒豁。毫髮畢見。試問。視禹貢事緒。孰繁孰詳。筆力孰醒孰快。虛實二字。一線到底是謀篇之密也。而排比鋪張之中。自有曲折雋永之致。讀之但覺靈光滿紙。實處皆虛。板處皆活。運筆之妙千古無兩。

白話文:

這篇文筆就像時下的流行文章,分為兩部分。前一部分講述十二經脈,後一部分講述十五別絡。中間用經脈卸入別絡的方式聯繫起來,猶如渡船過河。筆力流暢順暢,浩浩蕩蕩,直行而下。描寫經脈時,曲折處的筆力輕巧靈活,醒目通透,每一根細微的經脈都展現得一目瞭然。試問,與「禹貢」的敘事相比,哪個更繁雜,哪個更詳細?哪個筆力更醒目,哪個更流暢?「虛」和「實」這兩個字,貫穿始終,這是文章結構的精妙之處。而鋪陳排比之中,又自有曲折雋永的韻味。讀起來只覺得滿紙靈光,實處皆虛,板滯處皆靈活,運筆之妙技法舉世無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