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海

《內經評文》~ 卷一 (8)

回本書目錄

卷一 (8)

1. 小針解第三(法人)

調氣在於終始一者。持心也。節之交三百六十五會者。絡脈之滲灌諸節者也。所謂五臟之氣。已絕於內者。脈口氣內絕。不至反取其外之病處。與陽經之合。有留針以致陽氣。陽氣至則內重竭。重竭則死矣。其死也無氣以動。故靜。所謂五臟之氣。已絕於外者。脈口氣外絕不至反取其四末之輸。

有留針以致其陰氣。陰氣至則陽氣反入。入則逆。逆則死矣。其死也。陰氣有餘故躁。所以察其目者。五臟使五色循明。(循即修字)循明則聲章。聲章者則言。聲與平生異也。(此句文義與六節藏象論不同)

詮釋之中夾以議論。筆仗堅峭樸厚爾雅尚難抗行。世必謂秦漢諸子為之。試取呂氏春秋淮南子諸篇及鄭孔註疏讀之。豈能望其肩背。此篇釋九針十二原之義也可見古人口誦心維服膺不捨之意。

白話文:

小針解第三(法人)

調整氣的關鍵在於起始和終結的一致性。這是保持內心的寧靜。人體關節的交會處總共有三百六十五處,這些地方是絡脈滲透灌注到各個關節的通道。

所謂五臟之氣,如果已經在體內耗盡,表現為脈搏氣息在內部消失,無法到達手腕脈搏處,這時反而要尋找體表生病的部位,並配合陽經的穴位,如果在此處留針以引導陽氣,陽氣一旦到來,體內就會更加虛竭,虛竭到極點就會死亡。這種死亡的狀態是沒有氣力去活動,所以會靜止不動。

所謂五臟之氣,如果已經在體表耗盡,表現為脈搏氣息在外部消失,無法到達手腕脈搏處,這時反而要尋找四肢末端的穴位。如果在此處留針以引導陰氣,陰氣一旦到來,陽氣反而會逆流入內,逆流就會導致死亡。這種死亡的狀態是陰氣過剩所以會躁動不安。

之所以要觀察眼睛,是因為五臟會使五色在眼睛中顯現出來。如果眼睛的色彩顯現正常,那麼聲音就會洪亮清晰。聲音洪亮清晰就代表能說話,但聲音與平時不同。

這段文字的詮釋中夾雜著議論,筆力強勁堅實,既樸實又典雅,一般人很難與之抗衡。世人必定認為是秦漢時期的諸子所寫。試著拿《呂氏春秋》、《淮南子》等篇章以及鄭玄、孔穎達的注疏來讀,哪裡能與這篇相提並論呢?這篇文章解釋了九針和十二原的含義,也可以看出古人將這些醫學知識牢記於心,並奉行不懈的精神。

2. 邪氣臟腑病形第四(法時)

黃帝問於岐伯曰。邪氣之中人也奈何。岐伯答曰。邪氣之中人高也。黃帝曰。高下有度乎。岐伯曰。身半以上者邪中之也。身半以下者濕中之也。故曰。邪之中人也。無有常中於陰則溜於腑中於陽則溜於經。黃帝曰。陰之與陽也。異名同類。上下相會。經絡之相貫。如環無端。

邪之中人。或中於陰。或中於陽。上下左右。無有恆常。其故何也。岐伯曰。諸陽之會皆在於面。邪之中人也。方乘虛時。及新用力。若飲食汗出腠理開。而中於邪中於面則下。陽明中於項則下。太陽中於頰則下。少陽其中於膺背兩脅亦各下其經。黃帝曰。其中於陰奈何。岐伯答曰。

中於陰者常從臂胻始。夫臂與胻其陰皮薄。其肉淖澤。故俱受於風獨傷其陰。黃帝曰。此故傷其臟乎。岐伯答曰。身之中於風也。不必動臟也。故邪入於陰經。則臟氣實邪氣入而不能客故還之於腑。故中陽則溜於經。中陰則溜於腑。黃帝曰。邪之中人臟。奈何。岐伯曰。愁憂恐懼。

則傷心形寒。寒飲則傷肺以其兩寒。相感中外皆傷故氣逆。而上行有所墮墜。惡血留內。有所大怒。氣上而不下。積於脅下。則傷肝。有所擊僕。若醉入房。汗出當風。則傷脾。有所用力舉重。若入房過度。汗出浴水。則傷腎。黃帝曰。五臟之中風。奈何。岐伯曰。陰陽俱感邪。

乃得往。黃帝曰。善哉。(以上敘邪氣臟腑之義是發明病之機也陰陽臟腑四項本自極對而布局運筆參差曲背變幻不測卻是風水相遭毫無造作豈非至文)黃帝問於岐伯曰。首面與身形也。屬骨連筋同血合於氣耳。天寒則裂地凌冰。其卒寒。或手足懈惰。然而其面不衣。何也。岐伯答曰。

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於面而走空竅。其精陽氣上走於目而為睛。其彆氣走於耳而為聽。其宗氣上出於鼻而為臭。其濁氣出於胃。走唇舌而為味。其氣之津液。皆上熏於面。而皮又厚。其肉堅。故大熱甚寒。不能勝之也。(以上為前半篇敘邪氣臟腑正意余意俱到下乃敘病形也)黃帝曰。

邪之中人。其病形何如。岐伯曰。虛邪之中身也。灑淅動形。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見於色。不知於身。若有若無。若亡若存。有形無形。莫知其情。黃帝曰。善哉。(此從邪氣卸到病形是全篇之中樞也)黃帝問於岐伯曰。余聞之。見其色。知其病。命曰明。按其脈。知其病。

命曰神。問其病。知其處。命曰工。余願聞見而知之。按而得之。問而極之。為之奈何。岐伯答曰。夫色脈與尺之相應也。如桴鼓影響之相應也。不得相失也。此亦本末根葉之出候也。故根死則葉枯矣。色脈形肉。不得相失也。故知一則為工。知二則為神。知三則神且明矣。

(此段提唱色脈尺三項為病形提綱是後半篇之總冒。色脈尺三項平提下文分敘卻重在脈上)黃帝曰。願卒聞之。岐伯答曰。色青者其脈弦也。赤者其脈鉤也。黃者其脈代也。白者其脈毛。黑者其脈石。見其色而不得其脈。反得其相勝之脈。則死矣。得其相生之脈。則病已矣。

白話文:

黃帝向岐伯請教,邪氣入侵人體後會如何?岐伯回答,邪氣入侵人體,位置有所不同。黃帝追問,入侵位置是否有規律?岐伯說,上半身是邪氣入侵,下半身是濕氣入侵。邪氣入侵人體,並無固定位置,陰經則流注於腑臟,陽經則流注於經絡。黃帝問陰陽的區別和聯繫,岐伯解釋,陰陽雖名稱不同,但屬同類,上下相通,經絡相連,如同環狀,沒有終點。

邪氣入侵人體,或侵犯陰經,或侵犯陽經,位置不定。為何如此?岐伯解釋,所有陽經匯聚於面部,邪氣入侵時,常趁人體虛弱、勞累、飲食不當、汗出腠理疏鬆之際入侵。如果邪氣從面部入侵,則向下蔓延;若陽明經從項部入侵,則向下蔓延;若太陽經從頰部入侵,則向下蔓延;若少陽經從胸背兩脅入侵,則沿其經絡向下蔓延。黃帝問,若邪氣入侵陰經會如何?岐伯回答,入侵陰經通常從手臂和小腿開始,因為這兩個部位皮膚薄弱,肌肉濕潤,易受風寒侵襲。黃帝問,這樣會傷及臟腑嗎?岐伯回答,不一定,不一定會傷及臟腑。邪氣入侵陰經,臟腑之氣充實,邪氣入侵後無法停留,便會回歸到腑臟。所以,陽經受邪,則沿經絡而行;陰經受邪,則流注於腑臟。

黃帝又問,邪氣入侵臟腑後會如何?岐伯回答,憂愁、恐懼會傷心;形寒飲冷會傷肺,因為二者都屬寒邪,互相影響,導致氣逆上行,甚至臟器下墜,惡血滯留;大怒則肝氣鬱結,氣上逆下不行,積於脅下,傷及肝臟;跌撲、醉酒房事、汗出當風會傷脾;用力過度、房事過度、汗出後沐浴會傷腎。黃帝問,五臟受風後如何?岐伯回答,陰陽俱感邪氣才會發病。黃帝稱讚岐伯。

接著,黃帝問岐伯關於頭面與身形的問題,為何天寒時手腳冰冷,但臉部卻不冷?岐伯解釋,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都上達於面部,並經由竅穴運行。精氣上達於眼睛,成為視力;別氣上達於耳朵,成為聽覺;宗氣上達於鼻子,成為嗅覺;濁氣由胃部排出,經嘴唇舌頭而形成味覺;津液上達於面部,而面部皮膚厚實,肌肉堅韌,故能抵禦寒熱。

黃帝問邪氣入侵人體後,其病症表現如何?岐伯回答,虛邪入侵人體,會導致身體酸痛,輕微的邪氣入侵,初期症狀不明顯,似有似無,難以察覺。黃帝稱讚岐伯。

黃帝說,聽聞觀察患者面色就能知道病情,稱之為「明」;把脈就能知道病情,稱之為「神」;詢問病情就能知道病位,稱之為「工」。岐伯回答,面色、脈象和病位相互關聯,如同鼓與桴的關係,不可分割,是本末根葉的表現。面色、脈象、身形肉體等,不可分割,能了解其中一項,便是「工」;能了解其中兩項,便是「神」;能了解三項,便是「神明」兼備。

黃帝請求岐伯詳細說明。岐伯回答,面色青,脈象弦;面色赤,脈象鉤;面色黃,脈象代;面色白,脈象毛;面色黑,脈象石。觀察面色,若無法從脈象中得到印證,反而得到相剋的脈象,則預示死亡;若得到相生的脈象,則病情已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