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海

《內經評文》~ 卷四 (3)

回本書目錄

卷四 (3)

1. 營衛生會第十八

黃帝問於岐伯曰。人焉受氣。陰陽焉會何氣為營。何氣為衛。營安從生。衛於焉會。老壯不同氣。陰陽異位。願聞其會。(以上總冒提清全篇頭緒以下浩然直往窮原竟委不必回顧提筆而自曲折赴節)岐伯答曰。人受氣於谷。谷入於胃。以傳與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其清者為營。

白話文:

原文:

黃帝問岐伯:「人從何處得到氣息?陰陽之氣在何處匯聚,形成營氣和衛氣?營氣從何而來?衛氣又在哪裡匯聚?隨著年齡增長,氣息會發生什麼變化?陰陽之氣的位置是否會改變?我想請教其中的原理。」

黃帝問岐伯:「人體的氣息從哪裡獲得?食物進入胃後,會如何傳遞到肺?五臟六腑都是如何獲得氣息的?清氣形成營氣,那麼衛氣又從何而來?」

濁者為衛。營在脈中。衛在脈外。營周不休。五十而復大會。陰陽相貫。如環無端。衛氣行於陰二十五度。行於陽二十五度。分為晝夜。故氣至陽而起。至陰而止。故曰。日中而陽隴。為重陽。夜半而陰隴。為重陰。故太陰主內。太陽主外。各行二十五度。分為晝夜。夜半為陰隴。

白話文:

渾濁的氣血稱為「衛氣」,它在經脈之外運行。清澈的氣血稱為「營氣」,它在經脈之中運行。營氣不停地循環,五十年後再回到起始點。陰陽二氣互相貫通,就像一個沒有終點的環圈。衛氣在陰分運行25度,在陽分運行25度,這樣就形成了晝夜。因此,陽氣上升到極點時人就會醒來,陰氣下降到極點時人就會入睡。所以說,正午陽氣旺盛,稱為「重陽」;半夜陰氣旺盛,稱為「重陰」。因此,太陰經主治內臟,太陽經主治體表,各自運行25度,形成晝夜。半夜是陰氣旺盛的時期。

夜半後而為陰衰。平旦陰盡。而陽受氣矣。日中而陽隴。日西而陽衰。日入陽盡。而陰受氣矣。夜半而大會。萬民皆臥。命曰合陰。平旦陰盡。而陽受氣。如是無已。與天地同紀。(以上三意一氣貫注直起直住為第一節)黃帝曰。老人之不夜瞑者。何氣使然。少壯之人不晝瞑者。

白話文:

到了半夜以後,陰氣逐漸減弱。拂曉時,陰氣消退,陽氣開始吸收能量。中午時分,陽氣旺盛。到了傍晚,陽氣開始衰減。日落時,陽氣消退殆盡,陰氣開始吸收能量。半夜時,天地交替,萬物沉睡,這叫做「合陰」。拂曉時,陰氣消散,陽氣吸收能量。如此週而復始,與天地運行規律一致。(以上三段一氣貫注,直上直下,為第一節)

黃帝問:老年人為什麼不害怕夜間黑暗?而年輕力壯的人為什麼不害怕白天睡眠?

何氣使然。岐伯答曰。壯者之氣血盛。其肌肉滑氣。道通營衛之行。不失其常。故晝精而夜瞑。老者之氣血衰。其肌肉枯氣道澀。五臟之氣相搏其營氣衰少。而衛氣內伐。故晝不精。夜不瞑。(以上專發少壯不同氣義精詞湛為第二節亦直起直收與上節為一正一反一常一變)黃帝曰。

白話文:

是什麼原因導致這樣的情形?岐伯回答說:年輕人氣血旺盛,肌肉光滑,氣血運行暢通,身體的抵抗力正常,所以白天精神好,晚上能安眠。老年人的氣血衰弱,肌肉枯老,氣血運行不暢,五臟之氣互相抗衡,抵抗力弱,而外邪入侵,所以白天精神不好,晚上睡不著。

願聞營衛之所行。皆何道從來。岐伯答曰。營出於中焦衛出於下焦。黃帝曰。願聞三焦之所出。岐伯答曰。上焦出於胃上口。並咽以上。貫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陰之分而行。還至陽明。上至舌。下足陽明。常與營俱行於陽二十五度。行於陰亦二十五度為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復大會於手太陰矣。

白話文:

我想知道營衛運行的路線,它們都是從哪裡來的。岐伯答道:營氣源於中焦,衛氣源於下焦。黃帝問道:那我想知道三焦的來源。岐伯答道:

上焦源於胃的上口,包括咽喉以上。它貫穿隔膜,分佈在胸腔,經過腋窩。沿著太陰的區域運行,回到陽明,向上到達舌頭,向下到達足陽明。它總是和營氣一起,在陽氣的部位運行 25 個度,在陰氣的部位也運行 25 個度,完成一週。因此,經過 50 個度後,又會在手太陰經絡的大會穴位處匯合。

黃帝曰。人有熱飲食下胃。其氣未定。汗則出。或出於面。或出於背。或出於身半。其不循衛氣之道而出何也。岐伯曰。此外傷於風。內開腠理。毛蒸理泄衛氣走之。固不得循其道。此氣慓悍滑疾見開而出。故不得從其道。故命曰漏泄。(上焦為宗氣所會本節似言衛氣者宗氣本營衛之所令也故上半節言其常與營俱下半節又怪其不循衛道也)黃帝曰。願聞中焦之所出。

白話文:

黃帝說:「有人吃了熱食進入胃裡,氣息還沒有平復,卻出汗了。有的人汗出在臉上,有的人汗出在背上,有的人只出半邊身的汗。為什麼汗液不按照運行的經絡出來呢?」

岐伯說:「這是因為外邪風寒侵襲,打開了皮膚的毛孔。汗液從毛孔中蒸發散出,帶走了衛氣。衛氣原本應該沿著正常的經絡運行,現在卻不能了。因為這股氣勢頭很猛,動作敏捷,一有空隙就衝出去,所以無法按照正常的途徑運行。因此稱之為漏泄。」(宗氣會聚在上焦,而衛氣是宗氣的統領,所以前面一段提到衛氣流動的規律,後面又詫異漏泄時衛氣不循常道。)

黃帝說:「我想要知道中焦汗液從哪裡出來。」

岐伯答曰。中焦亦並胃中出上焦之後。此所受氣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於肺脈。乃化而為血。以奉生身莫貴於此。故獨得行於經隧。命曰營氣。黃帝曰。夫血之與氣。異名同類。何謂也。岐伯答曰。營衛者。精氣也。血者。神氣也。故血之與氣。異名同類焉。故奪血者無汗。

白話文:

岐伯回答說:中焦和胃同時形成,出現在上焦之後。它所吸收的養分會過濾出廢物,蒸發津液,化為精微物質,向上輸送至肺部脈絡。在肺部轉化為血液,用來滋養身體,沒有比這個更重要的了。因此,營氣可以獨自運行在經絡之中。黃帝問:血液和氣雖然名字不同,但性質相同,這是什麼意思?岐伯回答說:營氣和衛氣是精氣,血液是神氣。所以,血液和氣名稱不同,但性質相同。因此,失血的人不會出汗。

奪汗者無血。故人生有兩死。而無兩生。黃帝曰。願聞下焦之所出。岐伯答曰。下焦者。別迴腸注於膀胱。而滲入焉。故水穀者。常並居於胃中。成糟粕而俱下於大腸。而成下焦。滲而俱下。濟泌別汁。循下焦而滲入膀胱焉。黃帝曰。人飲酒。酒亦入胃。谷未熟而小便獨先下。

白話文:

出汗過多不會出血。因此,人一生只有兩次死亡,不會再生兩次。黃帝說:我想聽聽下焦的來源。岐伯回答說:下焦是將回腸分離並注入膀胱後,膀胱將回腸滲透部分吸收。所以,水和穀物通常都存在於胃中,成爲糟粕,一起排入大腸,形成下焦。滲透的部分一起向下排,彙集出不同的液體,沿着下焦滲入膀胱。黃帝說:人飲酒,酒也是進入胃中。糧食還未消化成熟,小便卻單獨先排出來了。

何也。岐伯答曰。酒者。熟谷之液也。其氣悍以清故後谷而入。先谷而液出焉。黃帝曰。善。余聞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此之謂也。(三節暢敘榮衛生會分三焦而又各推其變當作一節讀之若分三節文氣便促而弱矣)

白話文:

黃帝問道:「是什麼原因呢?」

岐伯回答說:「酒是由熟飯發酵而來的液體。它的氣味辛烈而清香,因此會在飯後進入人體,在飯前就轉化為液體排出體外。」

黃帝說:「好。我聽說上焦(胸腔)像霧,中焦(腹部)像泡沫,下焦(腰腹以下)像水渠。這正是你所說的吧。」

布局則前單後雙。運意則前總後分。兩截似各不相顧。而實大氣盤旋。真力彌滿不拘於分提分應之成法。全以議論駕馭。其閒筆力又足以副之。詞旨圓潤。理致深密。耐人涵泳。局陣整肅。尤有正笏垂紳之度。此篇暢發榮衛之源流正變也。前兩節合提筆數項而總敘之一正一變。後分三焦。中敘之又各一正一變也。若拘拘於分。應提筆轉支節矣。

白話文:

佈局上,前面是單數,後面是雙數。運筆意境上,前面總括,後面分述。兩段看起來就像互不相關,但實際上氣勢宏大迴旋,真氣充盈,不受分提分應的成規拘束。全部運用議論來駕馭文章。當中筆力又有力地輔助。詞句圓潤,道理深密,耐人尋味。章法嚴謹,尤有佩戴佩玉,衣冠楚楚的氣度。此篇主要講述榮衛之氣的運行變化。前兩節總提筆數項,對正變作總括敘述。後文分述三焦,其中間敘述各有一正一變。如果拘泥於分,在提筆轉折處就會顯得支離破碎。

2. 四時氣第十九

黃帝問於岐伯曰。夫四時之氣。各不同形。百病之起。皆有所生。灸刺之道。何者為定。岐伯答曰。四時之氣。各有所在。灸刺之道。得氣穴為定。故春取經血脈分肉之間。甚者深刺之。間者淺刺之。夏取盛經孫絡。取分間。絕皮膚。秋取經腧。邪在腑。取之合。冬取井滎。

白話文:

黃帝問岐伯:「四季的氣候各不相同,百病的產生,都各有原因。針灸的方法,哪些是最重要的?」

岐伯回答:「四季的氣候各有運行所在,針灸的方法,得氣穴纔是最主要的。所以,春天取穴在經脈血絡分佈肌肉之間,嚴重的情況,刺得深一些;一般的,刺得淺一些。夏天取穴在經脈分枝的小絡脈上,取針孔中間,刺穿皮膚。秋天取穴在經脈的腧穴上,邪氣在腑臟,取穴在相配的穴位上。冬天取穴在井穴和滎穴上。」

必深以留之。溫瘧。汗不出。為五十九痏。風㽷膚脹。為五十七痏。取皮膚之血者。盡取之。飧泄。補三陰之上。補陰陵泉。皆久留之。熱行乃止。轉筋於陽。治其陽。轉筋於陰。治其陰。皆卒刺之。徒㽷。先取環谷下三寸。以鈹針針之。已刺而筩之而內之。入而復之。以盡其㽷。

白話文:

必須深入地治療才能留住病情:

  • 溫瘧不發汗:為五十九種疾病。

  • 風寒導致皮膚腫脹:為五十七種疾病。

  • 抽取皮膚上的血:將血全部抽取出來。

  • 飧泄:補腎、脾、肝三陰的穴位。補陰陵泉穴,並長時間留針。熱氣流動才會停止。

  • 陽經發生攣急:治療其陽經。陰經發生攣急:治療其陰經。都用針刺的方法快速治癒。

  • 自身腫脹:先取環谷穴下三寸,用鈹針針刺。針刺後,用竹針將鈹針推出,並在內部加壓。再將竹針推進,重複操作,以充分抽出血腫。

(中有脫文)必堅。來緩則煩悗。來急則安靜。間日一刺之。㽷盡乃止。飲閉藥。方刺之時。徒飲之。方飲無食。方食無飲。無食他食。百三十五日。著痹不去久寒不已。卒取其三里。骨為幹(三字是經脈篇文誤衍於此)腸中不便取三里。盛瀉之。虛補之。癘風者。素刺其腫上。

白話文:

(如果)針刺疼痛一定很輕微。針刺緩慢則會煩躁不安。針刺迅速則會安靜。間隔一天針刺一次。膿液流盡就停止。服用化瘀藥物。針刺時,只喝水。喝水時不要吃東西。吃東西時不要喝水。不要吃其他食物。一百三十五天。患有痺症很久沒有治癒,而且天氣很冷。突然取他的三里穴。大腸不通取三里穴。大便很多就瀉下。身體虛弱就補氣。治療風濕的人。通常針刺腫脹的部位上。

已刺。以銳針針其處。按出其惡氣。腫盡乃止。常食。方食無食他食。腹中常鳴。氣上衝胸。喘不能久立。邪在大腸。刺肓之原。巨虛上廉三里。小腹控睪引腰脊。上衝心。邪在(甲乙經有小腸也三字)小腸者。連睪系。屬於脊。貫肝肺。絡心系。氣盛則厥逆。上衝腸胃。熏肝。

白話文:

已經針灸過。用銳針刺該處。按壓出毒氣。腫脹痊癒就停止針刺。平時吃飯。正餐時不要吃其他食物。腹中常有鳴叫。氣往上衝胸部。上氣喘不過來,不能長時間站立。邪氣在於大腸。刺肓之原穴、巨虛穴上邊三寸、小腹控睪穴、引腰脊穴。往上衝擊心臟。邪氣在於小腸。連接睪丸,屬於脊椎,貫通肝肺,絡於心包經。氣盛則會昏厥,往上衝擊腸胃,燻蒸肝臟。

散於肓。結於臍。故取之肓原以散之。刺太陰以予之。取厥陰以下之。取巨虛下廉以去之。按其所過之經以調之。善嘔。嘔有苦。長太息心中憺憺。恐人將捕之。邪在膽。逆在胃。膽液泄。則口苦。胃氣逆。則嘔苦。故曰嘔膽。取三里以下胃氣。逆則刺少陽血絡。以閉膽逆。

白話文:

病邪散在肓膜,結在臍中。所以取肓原穴來散開病邪。刺太陰經來幫助散邪。取厥陰經來瀉下病邪。取巨虛穴的下廉穴位來去除病邪。根據病邪經過的經絡來調理。總是嘔吐,嘔吐時有苦味,常常深深嘆氣,心中感到慌恐。害怕有人要逮捕他。邪氣在膽,逆氣在胃。膽汁外瀉,就會口苦。胃氣上逆,就會嘔吐苦水。所以叫做嘔吐膽汁。取三里穴來瀉胃氣。上逆的話,就刺少陽經的血絡,來止住膽氣上逆。

卻調其虛實。以去其邪。飲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在上脘則刺抑而下之。在下脘則散而去之。小腹痛腫。不得小便。邪在三焦約。取之太陽大絡。視其絡脈與厥陰小絡結而血者腫。上及胃脘。取三里。睹其色。察其以。(以目之訛也古目字相近)知其散復者。視其目色。

白話文:

調整虛實的平衡,祛除邪氣。如果飲食無法下嚥,是因為膈膜不通暢。邪氣在胃部,在上胃部則用針刺的方法往下引導邪氣,在下胃部則用藥物散開並驅散邪氣。小腹部疼痛腫脹,無法小便。邪氣在三焦之約中。從太陽經的大絡脈取血,看其脈絡與厥陰經的小絡脈相連且有血,則說明腫脹。如果腫脹蔓延到胃部,取三里穴放血。觀察血的顏色,查看其脈象。通過眼睛的顏色,就能知道是否已經恢復健康。

以知病之存亡也。一其形。聽其動靜者。持氣口人迎。以視其脈堅且盛且滑者。病日進。脈軟者。病將下。諸經實者。病三日已。氣口候陰。人迎候陽也。

白話文:

(診脈)可以瞭解疾病的發展變化。一是觀察脈形的變化。二是聆聽脈動的強弱。按住氣口(針灸穴位,位於腋下)和人迎(針灸穴位,位於頸部)來把脈。脈搏堅硬有力且滑利,說明病情加重。脈搏軟弱,說明病情將要緩解。各經脈都實盛有力,說明病情會在三天內好轉。氣口診脈候查陰脈,人迎診脈候查陽脈。

筆力堅卓。惟結末一段語意無屬筆致。亦與上文不一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