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評文》~ 卷一 (11)
卷一 (11)
1. 邪氣臟腑病形第四(法時)
(以上敘六腑病形,逐段攙入上節,鉤連有致)黃帝曰:「刺之有道乎?」岐伯答曰:「刺此者必中氣穴,無中肉節。中氣穴則針染於巷,中肉節則皮膚痛。補瀉反,則病益篤。中筋則筋緩,邪氣不出。與其真相搏,亂而不去,反還內著。用針不審,以順為逆也。」
前半敘邪氣,後半敘病形,而各以臟腑。緯之尤妙:在前從腑卸臟中用樞紐;後從臟卸腑中用樞紐;中間從邪氣卸病形中用樞紐。遂使板局極活,令讀者迷不知其本指之所在。此篇敘邪氣之傷,有淺深與病形之各異也。初看似略無奇處,細讀乃無處不奇。《靈樞》八十一篇布局之穿插變幻,如此篇者不過三四而已。詎可以平淡忽之!
白話文:
(以上所說的六腑病變形態,是逐段穿插在前一節中,彼此鉤連,安排得很有條理。)黃帝問道:針刺有什麼方法嗎?岐伯回答說:針刺的時候,必須要刺中氣穴,不要刺中肌肉的關節處。刺中氣穴,針感就會像在巷道中一樣暢通無阻;刺中肌肉的關節處,皮膚就會感到疼痛。如果補瀉手法使用相反,病情就會更加嚴重。如果刺中筋,筋就會鬆弛,邪氣無法排出,邪氣就會和正氣互相搏鬥,導致紊亂而無法去除,反而會回到體內。如果用針不仔細審慎,把順應經脈的針刺方法用成逆反的方法,就會造成反效果。
前半部分敘述邪氣,後半部分敘述病變的形態,而且都以臟腑為綱領來加以闡述。其中最奧妙的地方,在於前面從腑到臟的變化過程中,採用了樞紐的轉接;後面從臟到腑的變化過程中,也使用了樞紐的轉接;中間從邪氣到病變形態的變化過程中,也運用了樞紐的轉接。這樣就使得原本板滯的章節變得靈活起來,讓讀者迷失方向,不知道它真正的重點在哪裡。這一篇是敘述邪氣入侵造成的傷害,有深淺的不同,以及病變形態的各異。初看好像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但仔細閱讀,就會發現無處不奧妙。靈樞八十一篇的篇章佈局如此穿插變化的,大概只有三四篇而已,怎麼可以輕忽地看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