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評文》~ 卷一 (10)
卷一 (10)
1. 邪氣臟腑病形第四(法時)
為折脊微緩,為洞。洞者食不化,下嗌還出。大甚,為陰痿。微大,為石水:起臍以下至小腹腄腄然,上至胃脘,死不治。小甚,為洞泄;微小,為消癉。滑甚,為癃㿉。微滑,為骨痿:坐不能起,起則目無所見。澀甚,為大癰;微澀,為不月、沉痔。
(以上詳敘六脈微甚之病,即補敘五色尺膚所主之病也。前敘色尺,筆勢下趨,如過脈文字;接敘六脈,筆勢即堂堂正大,是色尺必以脈為主也。五臟即暗承五色,六變微甚即隱賅尺膚。讀者須目光四射,乃得。)
黃帝曰:「病之六變者,刺之奈何?」
岐伯答曰:「諸急者多寒;緩者多熱;大者多氣少血;小者血氣皆少;滑者陽氣盛微有熱;澀者多血少氣微有寒。是故刺急者,深內而久留之;刺緩者,淺內而疾髮針,以去其熱;刺大者,微瀉其氣,無出其血;刺滑者,疾髮針而淺內之,以瀉其陽氣,而去其熱;刺澀者,必中其脈,隨其逆順而久留之。必先按而循之,已髮針,疾按其痏,無令其血出,以和其脈。」
諸小者,陰陽形氣俱不足,勿取以針,而調以甘藥也。
黃帝曰:「余聞五臟六腑之氣,滎輸所入為合。令何道從入?入安連過?願聞其故。」
岐伯答曰:「此陽脈之別,入於內,屬於腑者也。」
黃帝曰:「滎輸與合,各有名乎?」
岐伯答曰:「滎輸治外經,合治內腑。」
黃帝曰:「治內腑奈何?」
岐伯曰:「取之於合。」
黃帝曰:「合各有名乎?」
岐伯答曰:「胃合於三里;大腸合入於巨虛上廉;小腸合入於巨虛下廉;三焦合入於委陽;膀胱合入於委中央;膽合入於陽陵泉。」
黃帝曰:「取之奈何?」
岐伯答曰:「取之三里者,低跗取之;巨虛者,舉足取之;委陽者,屈伸而索之;委中者,屈而取之。陽陵泉者,正豎膝,予之齊,下至(至直也)委陽之陽取之。(謂坐而正豎其膝,折其脛,引線與膝後大筋相齊,又折而下直委陽之外,是穴也。)取諸外經者,腧申而從之。(腧申當作揄伸。《骨空論》注云:『揄搖也,謂或搖或伸而尋之也。』)」
黃帝曰:「願聞六腑之病。」
(前文說得天花亂綴,讀者幾忘其遺卻六腑矣,讀至此乃愕然。)
岐伯答曰:
面熱者,足陽明病;魚絡血者,手陽明病。兩跗之上,脈堅陷者,足陽明病,此胃脈也。
大腸病者:腸中切痛而鳴,濯濯;冬日重感於寒,即泄;當臍而痛,不能久立,與胃同候。取巨虛上廉。
胃病者:腹䐜脹,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膈咽不通,食飲不下。取之三里也。
小腸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睪而痛,時窘之後(窘迫於後陰也);當耳前熱,若寒甚,若獨肩上熱甚,及手小指次指之間熱,若脈陷者,此其候也。手太陽病也。取之巨虛下廉。
三焦病者:腹氣滿,小腹尤堅,不得小便,窘急;溢則水,留則為脹。候在足太陽之外大絡,大絡在太陽、少陽之間,亦見於脈。取委陽。
膀胱病者:小腹偏腫而痛,以手按之,即欲小便而不得;肩上熱,若脈陷;及足小趾外廉及脛踝後皆熱,若脈陷。取委中央。
膽病者:善太息,口苦,嘔宿汁,心下澹澹,恐人將捕之,嗌中吤吤然數唾。在足少陽之本末,亦視其脈之陷下者灸之;其寒熱者取陽陵泉。
白話文:
邪氣臟腑病形第四(法時)
脊椎彎曲且稍微鬆弛,這是「洞」的病症。「洞」是指食物無法消化,吃下去又從食道逆流出來。如果情況嚴重,會導致陽痿。如果稍微嚴重,則會形成腹水,從肚臍以下到小腹都腫脹,向上到胃部,這種情況難以醫治。如果情況輕微,會導致腹瀉,但量少;也可能是消瘦的疾病。如果脈象過於滑利,會導致小便不通;稍微滑利,則會導致骨骼痿軟,無法坐立,站起來會看不見東西。如果脈象過於澀滯,會形成大癰(毒瘡);稍微澀滯,則會導致月經不來,或形成深層的痔瘡。
(以上詳細描述了六種脈象微弱或嚴重的疾病,也補充說明了五色和尺膚所主導的疾病。先前敘述了面色和尺膚,筆勢向下,如同經脈,接著敘述了六脈,筆勢正直,這顯示了面色和尺膚必須以脈象為主。五臟暗中與五色相應,六種變化中的微弱和嚴重也隱含了尺膚的狀況,讀者必須仔細觀察,才能完全理解。)
黃帝問:疾病的六種變化,應該如何治療? 岐伯回答說:凡是脈象急促的,多屬於寒症;脈象緩慢的,多屬於熱症。脈象大的,多氣盛而血少;脈象小的,則氣血都虛弱。脈象滑利的,表示陽氣盛且稍微有熱;脈象澀滯的,表示血多氣少且稍微有寒。因此,對於脈象急促的,針刺要深,留針時間要長;對於脈象緩慢的,針刺要淺,快速出針,以去除熱邪。對於脈象大的,要稍微瀉氣,不要出血。對於脈象滑利的,快速出針且淺刺,以瀉陽氣並去除熱邪。對於脈象澀滯的,必須刺中經脈,順著經脈的順逆留針,必須先按壓並循摸經脈,出針後,迅速按壓針孔,不要讓血流出,以調和經脈。對於脈象小的,表示陰陽和形氣都虛弱,不宜用針刺,而要用甘味的藥物來調養。
黃帝問:我聽說五臟六腑的氣,通過滎穴、輸穴進入,最終匯集到合穴。它們是從哪條路徑進入的?又是如何連貫的?希望您能解釋清楚。 岐伯回答說:這是陽經的別脈,它們進入體內,歸屬於六腑。 黃帝問:滎穴、輸穴和合穴,各自有特定的名稱嗎? 岐伯回答說:滎穴和輸穴治療體表經脈的疾病,合穴治療內臟腑的疾病。 黃帝問:如何治療內臟的疾病? 岐伯回答說:取用合穴。 黃帝問:合穴各自有特定的名稱嗎? 岐伯回答說:胃的合穴在足三里;大腸的合穴在巨虛上廉;小腸的合穴在巨虛下廉;三焦的合穴在委陽;膀胱的合穴在委中;膽的合穴在陽陵泉。 黃帝問:如何取穴呢? 岐伯回答說:取足三里穴,要使腳背向下;取巨虛穴,要抬起腳;取委陽穴,要彎曲伸直腿來尋找;取委中穴,要彎曲腿來取;取陽陵泉穴,要將膝蓋豎直,並使其與穴位平行,向下延伸至委陽穴的外側。(這是指坐著,將膝蓋豎直,彎曲小腿,拉一條線與膝後大筋齊平,再往下彎曲,直到委陽穴的外側,即是此穴)。取體表經脈的穴位,要順著穴位伸展的方向來尋找。(這裡的「腧申」應該是「揄伸」,《骨空論》注釋說「揄搖」,意思是搖動或伸展來尋找穴位)
黃帝問:我想知道六腑的疾病有哪些?(前面說了很多,讀者幾乎忘了還有六腑,讀到這裡才意識到) 岐伯回答說:面部發熱,是足陽明經的疾病;眼球周圍出現血絲,是手陽明經的疾病;腳背之上,脈象堅硬凹陷,是足陽明經的疾病,這些都是胃脈的表現。大腸有病,腸中會切痛且鳴叫,像水流的聲音;冬天再次受寒,就會腹瀉,在肚臍周圍疼痛,不能久站,與胃病的情況相似。可以取巨虛上廉穴來治療。胃病,會腹部脹滿,胃部靠近心臟的部位疼痛,向上牽引到兩脅,胸膈和咽喉不通暢,食物難以下嚥,可以取足三里穴治療。小腸有病,小腹疼痛,腰脊牽引到睪丸也痛,時常有排泄不暢的感覺(指的是排泄困難),耳朵前面發熱,或是寒冷嚴重,或是只有肩膀發熱嚴重,以及小指和無名指之間發熱,或脈象凹陷,這些都是小腸病的表現,屬於手太陽經的疾病。可以取巨虛下廉穴治療。三焦有病,腹部脹滿,小腹尤其堅硬,小便不通暢,嚴重時會溢出,停留在體內就會形成腫脹。症狀表現在足太陽經的絡脈上,絡脈在足太陽和少陽經之間,也會在脈象上顯現出來,可以取委陽穴治療。膀胱有病,小腹偏側腫脹疼痛,用手按壓會想小便,但卻無法排出,肩膀發熱,或脈象凹陷,以及腳小趾外側和脛骨踝骨後面發熱,或脈象凹陷,可以取委中穴治療。膽有病,會經常嘆氣,口中發苦,嘔吐宿食,心下不安,害怕別人要抓捕自己,喉嚨發出「啯啯」的聲音,經常吐唾沫,症狀出現在足少陽經的末梢,也要看脈象是否凹陷,用艾灸治療。對於有寒熱症狀的,可以取陽陵泉穴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