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評文》~ 卷二 (3)
卷二 (3)
1. 壽夭剛柔第六(法律)
寒痹之為病也,留而不去時痛而皮不仁。黃帝曰:「刺寒痹內熱奈何?」伯高答曰:「刺布衣者,以火焠之;刺大人者,以藥熨之。」黃帝曰:「藥熨奈何?」伯高答曰:「用湻酒二十斤,蜀椒一升,乾薑一斤,桂心一斤,凡四種,皆㕮咀,漬酒中。用綿絮一斤,細白布四丈,並內酒中。置酒馬矢熅中。
蓋封塗。勿使泄。五日五夜,出布綿絮,曝乾之;干復漬,以盡其汁。每漬,必晬其日,乃出干。干並用滓與綿絮,復布為復巾,長六七尺為六七巾,則用之。生桑炭炙巾以熨寒痹所刺之處,令熱入至於病所寒。復炙巾以熨之,三十遍而止。汗出,以巾拭身,亦三十遍。止起步內中。
無見風。每刺,必熨。如此,病已矣。此所謂內熱也。
通篇以風痹立論。苦無條理層次。其接縫鬥筍之處,亦無意義可尋。不得以文法求之矣。而事理自為學者所宜究。
白話文:
寒痹這種病,會停留在體內不去,發作時會疼痛,皮膚也會麻木失去知覺。黃帝問:「用針刺治療寒痹,使體內產生熱氣,該怎麼做?」伯高回答:「給平民百姓治療,就用火烤過的針來刺;給達官貴人治療,就用藥物來熱敷。」黃帝問:「藥物熱敷該怎麼做?」伯高回答:「用純酒二十斤、蜀椒一升、乾薑一斤、桂心一斤,這四種藥材都搗碎,浸泡在酒中。用棉絮一斤、細白布四丈,也放入酒中浸泡。把這些東西放入裝有馬糞的溫熱容器中,蓋好密封,不要讓氣體洩漏。浸泡五天五夜後,取出布和棉絮,曬乾。等乾了之後再浸泡,直到把藥汁完全浸透。每次浸泡都要經過一整天,然後再取出曬乾。將曬乾的藥渣和棉絮,用布包裹成熱敷巾,每條長約六七尺,做成六七條熱敷巾來使用。用燒熱的桑木炭來烤熱毛巾,然後熱敷在針刺寒痹的地方,讓熱力深入到病灶。等熱力稍微下降後,再次烤熱毛巾繼續熱敷。這樣反覆熱敷三十次就好。等出了汗,用毛巾擦拭身體,也擦拭三十次。之後就可以起身活動,但要避免吹風。每次針刺後都要進行熱敷,這樣病就會好了。這就是所謂的使體內產生熱氣的方法。」
這整段文字以風痹來立論,但內容缺乏條理和層次,前後銜接也毫無意義可言,無法從文章結構來理解,但其中所包含的道理,應當是學者需要深入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