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評文》~ 卷五 (3)
卷五 (3)
1. 病本第二十五
先病而後逆者治其本。先逆而後病者治其本。先寒而後生病者治其本。先病而後生寒者治其本。先熱而後生病者治其本。先泄而後生他病者治其本。必且調之。乃治其他病。先病而後中滿者治其標。先病後泄者治其本。先中滿而後煩心者治其本。有客氣有同氣。大小便不利治其標。
大小便利治其本。病發而有餘。本而標之。先治其本。後治其標。病發而不足。標而本之。先治其標。後治其本。詳察間甚。以意調之。間者並。行甚者獨行。先小大便不利而後生他病者。治其本也。
文本無奇。義亦甚淺。而造句堅潔。可喜客氣同氣並行。獨行。真比精金百煉。
白話文:
生病後才出現逆反症狀的,要治療疾病的根本;先出現逆反症狀才生病的,也要治療疾病的根本。先感到寒冷才生病的,要治療疾病的根本;先生病後才感到寒冷的,也要治療疾病的根本。先感到發熱才生病的,要治療疾病的根本;先腹瀉才導致其他疾病的,要治療疾病的根本。必須先調理好這些根本的問題,才能治療其他疾病。先生病後才出現腹脹滿悶的,要先治療症狀;先生病後才腹瀉的,要治療疾病的根本;先腹脹滿悶才感到煩躁的,要治療疾病的根本。疾病有外來的邪氣,也有自身臟腑的氣機失調。大小便不順暢的,要先治療症狀;大小便順暢的,要治療疾病的根本。如果疾病發作時身體還算強壯,要以治療根本為主,同時兼顧症狀,先治療根本,再治療症狀。如果疾病發作時身體虛弱,要以治療症狀為主,同時兼顧根本,先治療症狀,再治療根本。仔細觀察病情時好時壞的情況,根據情況來調整治療方法。病情時好時壞的,要將治療根本和症狀的方法並用;病情惡化的,要專注於治療根本或症狀。先大小便不順暢才導致其他疾病的,要治療疾病的根本。
這段文字淺顯易懂,但句子簡潔有力,令人讚賞。其中「客氣」和「同氣」的並行和單獨應用,如同精煉過的黃金,純粹而精華。
2. 雜病第二十六
厥,挾脊而痛者,至頂,頭沉沉然,目𥉂𥉂然,腰脊強,取足太陽膕中血絡。厥,胸滿,面腫,唇漯漯,𩈅言難,甚則不能言,取足陽明。厥,氣走喉,而不能言,手足清,大便不利,取足少陰。厥而腹向向然,多寒氣,腹中⿲禾呈糸⿲禾呈糸,便溲難,取足太陰。嗌乾,口中熱,如膠,取足少陰。膝中痛,取犢鼻以員利針,發而間之,針大如氂,刺膝無疑。喉痹,不能言,取足陽明;能言,取手陽明。瘧,不渴,間日而作,取足陽明;渴而日作,取手陽明。齒痛,不惡清飲,取足陽明;惡清飲,取手陽明。聾而不痛者,取足少陽;聾而痛者,取手陽明。
衄而不止,衃血流,取足太陽。衃血,(有脫字疑脫不流二字)取手太陽。不已,刺宛骨下。不已,刺膕中,出血。腰痛,痛上寒,取足太陽陽明;痛上熱,取足厥陰;不可以俯仰,取足少陽;中熱而喘,取足少陰膕中血絡。喜怒而不欲食,言益小,刺足太陰;怒而多言,刺足少陽。
顑痛,刺手陽明與顑之盛脈,出血。項痛,不可俯仰,刺足太陽;不可以顧,刺手太陽也。小腹滿大,上走胃,至心,淅淅身時寒熱,小便不利,取足厥陰。腹滿,大便不利,腹大,亦上走胸嗌,喘息喝喝然,取足少陰。腹滿,食不化,腹向向然,不能大便,取足太陰。心痛,引腰脊,欲嘔,取足少陰。心痛,腹脹嗇嗇然,大便不利,取足太陰。心痛,引背不得息,刺足少陰;不已,取手少陽。心痛,引小腹滿,上下無常處,便溲難,刺足厥陰。心痛,但短氣不足以息,刺手太陰。心痛當九節刺之,按已刺,按之,立已;不已,上下求之,得之立已。顑痛,
刺足陽明曲周動脈,見血,立已;不已,按人迎於經,立已。氣逆上,刺膺中陷者與下胸動脈。腹痛,刺臍左右動脈,已刺,按之,立已;不已,刺氣街。已刺,按之,立已。痿厥,為四末束悗,乃疾解之,日二不仁者,十日而知,無休,病已止。噦以草刺鼻嚏,嚏而已,
無息而疾迎引之,立已;大驚之,亦可已。(噦呃也下所敘皆尋常止呃之法原作歲誤)
此篇條目極繁,獨以老幹無枝之筆行之,字字堅實,紀事文正宗也。數篇刺法,多系繆刺,今猶有傳之者。
白話文:
雜病第二十六
厥逆,如果疼痛從脊椎兩側向上延伸到頭頂,感到頭部昏沉沉的,眼睛模糊不清,腰背僵硬,就應該取足太陽經(膀胱經)在膝膕窩處的血絡放血。
厥逆,如果胸悶,臉腫,嘴唇濕潤,說話含糊不清,嚴重時甚至說不出話,就應該取足陽明經(胃經)的穴位治療。
厥逆,如果氣衝向喉嚨,導致無法說話,同時手腳冰冷,大便不通暢,就應該取足少陰經(腎經)的穴位治療。
厥逆,如果腹部覺得冷冰冰的,多是因為寒氣引起的,腹部裡面絞痛,大小便困難,就應該取足太陰經(脾經)的穴位治療。
咽喉乾燥,口中發熱,感覺像有膠黏著一樣,就應該取足少陰經(腎經)的穴位治療。
膝蓋中間疼痛,就取犢鼻穴,用圓利針刺入,再將針拔出,刺的針孔大小像毛髮一樣即可,刺膝蓋無須猶豫。
喉嚨腫痛,不能說話,就取足陽明經(胃經)的穴位治療;如果還能說話,就取手陽明經(大腸經)的穴位治療。
瘧疾,如果不口渴,每隔一天發作一次,就取足陽明經(胃經)的穴位治療;如果口渴,每天發作,就取手陽明經(大腸經)的穴位治療。
牙痛,如果不怕喝清涼的飲料,就取足陽明經(胃經)的穴位治療;如果怕喝清涼的飲料,就取手陽明經(大腸經)的穴位治療。
耳聾,但不疼痛,就取足少陽經(膽經)的穴位治療;耳聾,而且疼痛,就取手陽明經(大腸經)的穴位治療。
鼻出血不止,血液不斷流出,就取足太陽經(膀胱經)的穴位治療。
鼻出血,如果(疑似原文缺漏)就取手太陽經(小腸經)的穴位治療。
如果出血不止,就刺宛骨穴下方。如果還是不止,就刺膝膕窩處,使之出血。
腰痛,如果感覺腰部以上寒冷,就取足太陽經(膀胱經)和足陽明經(胃經)的穴位治療;如果感覺腰部以上發熱,就取足厥陰經(肝經)的穴位治療;如果腰痛到不能彎腰或仰頭,就取足少陽經(膽經)的穴位治療;如果腰部中間發熱且喘氣,就取足少陰經(腎經)在膝膕窩處的血絡放血。
如果容易生氣,不高興吃飯,說話越來越小聲,就刺足太陰經(脾經)的穴位治療;如果容易生氣,而且說很多話,就刺足少陽經(膽經)的穴位治療。
臉頰疼痛,就刺手陽明經(大腸經)和臉頰附近較明顯的血脈,使之出血。
脖子疼痛,不能彎腰或仰頭,就刺足太陽經(膀胱經)的穴位治療;如果不能轉頭,就刺手太陽經(小腸經)的穴位治療。
小腹脹滿,向上竄到胃部,甚至到心臟,身體時冷時熱,小便不通暢,就取足厥陰經(肝經)的穴位治療。
腹脹,大便不通暢,肚子脹大,也向上跑到胸腔和咽喉,呼吸急促,就取足少陰經(腎經)的穴位治療。
腹脹,食物不消化,肚子感覺冷冷的,大便不出來,就取足太陰經(脾經)的穴位治療。
心痛,牽引到腰背,想嘔吐,就取足少陰經(腎經)的穴位治療。
心痛,肚子脹痛,大便不通暢,就取足太陰經(脾經)的穴位治療。
心痛,牽引到背部,呼吸困難,就刺足少陰經(腎經)的穴位治療;如果沒有效果,就取手少陽經(三焦經)的穴位治療。
心痛,牽引到小腹脹滿,疼痛位置不固定,大小便困難,就刺足厥陰經(肝經)的穴位治療。
心痛,只是覺得呼吸短促,氣不夠用,就刺手太陰經(肺經)的穴位治療。
心痛,就刺背部第九節的位置,按壓後,疼痛就立即停止;如果沒有效果,就在其上下部位尋找痛點刺之,有效果即可。
臉頰疼痛,刺足陽明經(胃經)的曲周動脈,看到出血,疼痛就立即停止;如果沒有效果,就按壓人迎穴處的經脈,疼痛就立即停止。
氣逆上行,就刺胸骨正中的凹陷處和下方胸部的動脈。
肚子痛,就刺肚臍左右兩側的動脈,刺完後,按壓一下,疼痛就立即停止;如果沒有效果,就刺氣街穴。刺完後,按壓一下,疼痛就立即停止。
四肢麻木無力,像被捆綁住一樣,就要趕緊解開,每天會有兩次感覺麻木,十天左右就會有感覺,不要停止治療,直到病症完全停止。
打嗝,可以用草刺激鼻孔,使之打噴嚏,打噴嚏後,打嗝就會停止。
如果打嗝沒有停止,就快速地將氣往上引,打嗝就會立即停止;或者大聲驚嚇患者,也可以使打嗝停止。(以下描述皆為常用的止嗝方法,原文將“歲”誤寫為“噦”)
這篇文章條目非常繁多,但作者以簡潔明快的筆觸寫成,字字精闢,是紀實文體的典範。其中一些刺法的描述,大多是錯誤的,但至今仍然有人沿用。
3. 周痹第二十七
黃帝問於岐伯曰。周痹之在身也,上下移徙,隨脈,其上下左右相應,間不容空。願聞此痛,在血脈之中邪?將在分肉之間乎?何以致是?其痛之移也,間不及下針,其慉痛之時,不及定治,而痛已止矣。何道使然?願聞其故。(以上是總冒上下左右並提周眾不分下乃以左右上下分周眾發之)
岐伯答曰:此眾痹也,非周痹也。
黃帝曰:願聞眾痹。
岐伯對曰:此各在其處,更發更止,更居更起,以右應左,以左應右,非能周也,更發更休也。
黃帝曰:善,刺之奈何?
岐伯對曰:刺此者,痛雖已止,必刺其處,勿令復起。
帝曰:善。願聞周痹何如?
岐伯對曰:周痹者,在於血脈之中,隨脈以上,隨脈以下,不能左右各當其所。
黃帝曰:刺之奈何?
岐伯對曰:痛從上下者,先刺其下以過之,後刺其上以脫之;痛從下上者,先刺其上以過之,後刺其下以脫之。
黃帝曰:善。此痛安生?何因而有名?
岐伯對曰:風寒濕氣客於外,分肉之間,迫切而為沫,沫得寒則聚,聚則排分肉而分裂也,分裂則痛,痛則神歸之,神歸之則熱,熱則痛解,痛解則厥,厥則他痹發,發則如是。
帝曰:善,余已得其意矣。(當有未得其事也願卒聞之岐伯對曰十三字)此內不在臟而外未發於皮,獨居分肉之間,真氣不能周,故命曰:周痹,故刺痹者,必先切循其下之六經,視其虛實,及大絡之血結而不通,及虛而脈陷空者,而調之,熨而通之,其瘛堅轉引而行之。
黃帝曰:善,余已得其意矣,亦得其事也。
白話文:
黃帝問岐伯說:「身體出現一種叫做『周痹』的病症,它會在身體上下移動,沿著脈絡走,而且上下左右互相呼應,中間沒有空隙。我想知道這種疼痛,是發生在血脈裡面呢?還是發生在肌肉之間?是什麼原因導致的?這種疼痛會轉移,有時候還來不及下針,疼痛就已經停止了。這種疼痛時有時無,沒辦法確定治療時機,是什麼原因導致這樣?我希望能了解其中的道理。」(以上是總體概述上下左右都包括,並提到周眾的病症不加以區分,而後才將周眾發生的情況分成了左右和上下。)
岐伯回答說:「這是眾痹,不是周痹。」
黃帝說:「我想知道什麼是眾痹。」
岐伯回答說:「眾痹是疼痛各自在不同的位置,反覆發作、停止,反覆出現、消失,在右邊發作,左邊也會呼應;在左邊發作,右邊也會呼應,但並不是周而復始地發生,而是斷斷續續地發作和停止。」
黃帝說:「說得好,那要如何針刺治療呢?」
岐伯回答說:「針刺治療這種病,即使疼痛已經停止,也必須針刺在發病的位置,避免再次發作。」
黃帝說:「說得好。我想知道什麼是周痹?」
岐伯回答說:「周痹是疼痛發生在血脈之中,沿著脈絡向上或向下,無法在左右兩邊固定位置。」
黃帝說:「那要如何針刺治療呢?」
岐伯回答說:「如果疼痛是從上方往下發作,要先針刺下方,使其氣通過,然後再針刺上方,使疼痛脫離;如果疼痛是從下方往上發作,要先針刺上方,使其氣通過,然後再針刺下方,使疼痛脫離。」
黃帝說:「說得好。這種疼痛是如何產生的?又為什麼叫這個名字?」
岐伯回答說:「風、寒、濕等外邪侵入體內,進入肌肉之間,擠壓使體內產生像泡沫一樣的東西,這些泡沫遇到寒冷就會聚集,聚集起來就會擠壓肌肉,使肌肉組織分裂,分裂就會產生疼痛,疼痛時,神氣會聚集到疼痛的部位,神氣聚集就會產生熱,熱就會使疼痛緩解,疼痛緩解後就會出現麻木,麻木後,其他的痹症又會發作,如此反覆。」
黃帝說:「說得好,我已經理解其中的道理了。(但或許有些細節還不清楚,希望能夠徹底了解,)岐伯對曰:」這個病不在內臟,也沒有顯現在皮膚表面,獨自在肌肉之間,真正的元氣無法流通,所以稱之為周痹。所以,針刺治療痹症,必須先仔細檢查下方六條經脈,觀察它們的虛實情況,以及大的絡脈是否血液凝結不通,或是虛弱凹陷的地方,然後再進行調理,用熱敷等方法疏通,如果出現肌肉痙攣、僵硬,要通過引導的方法使其恢復正常。」
黃帝說:「說得好,我已經理解其中的道理,也明白了其中的方法。」
4. 口問第二十八
黃帝閒居。闢左右而問於岐伯曰。余已聞九針之經。論陰陽逆順。六經已畢。願得口問。岐伯避席再拜曰。善乎哉問也。此先師之所口傳也。黃帝曰。願聞口傳。岐伯答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於風雨寒暑。陰陽喜怒飲食。居處大驚卒恐則血氣分離。陰陽破散。經絡厥絕。
脈道不通。陰陽相逆。衛氣稽留。經脈虛空。血氣不次。乃失其常。論不在經者。請道其方。黃帝曰。人之欠者。何氣使然。岐伯答曰。衛氣晝日行於陽。夜半則行於陰。陰者主夜。夜者臥。陽者主上。陰者主下。故陰氣積於下。陽氣未盡。陽引而上。陰引而下。陰陽相引。
故數欠陽氣盡。陰氣盛。則目瞑。陰氣盡。而陽氣盛。則寤矣。瀉足少陰補足太陽。黃帝曰。人之噦者。何氣使然。岐伯曰。谷入於胃。胃氣上注於肺。今有故寒氣與新穀氣俱。還入於胃。新故相亂。真邪相攻。氣並相逆。復出於胃。故為噦。補手太陰。瀉足少陰。黃帝曰。
人之唏者。何氣使然。岐伯曰。此陰氣盛而陽氣虛。陰氣疾而陽氣徐。陰氣盛而陽氣絕。故為唏。補足太陽。瀉足少陰。黃帝曰。人之振寒者。何氣使然。岐伯曰。寒氣客於皮膚。陰氣盛。陽氣虛。故為振寒。寒慄。補諸陽。黃帝曰。人之噫者。何氣使然。岐伯曰。寒氣客於胃。
厥逆從下上。散復出於胃。故為噫。補足太陰陽明。一曰補眉本也。黃帝曰。人之嚏者。何氣使然。岐伯曰。陽氣和利。滿於心。出於鼻。故為嚏。補足太陽榮眉本。一曰眉上也。黃帝曰。人之嚲者。何氣使然。岐伯曰。胃不實。則諸脈虛。諸脈虛。則筋脈懈惰。筋脈懈惰。
則行陰。用力。氣不能復。故為嚲因其所在補分肉間黃帝曰。人之哀而泣涕出者。何氣使然。岐伯曰。心者。五臟六腑之主也。目者。宗脈之所聚也。上液之道也。口鼻者。氣之門戶也。故悲哀愁憂。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搖則宗脈感。宗脈感則液道開。液道開故泣涕出焉。
液者。所以灌精濡空竅者也。故上液之道開則泣。泣不止則液竭。液竭則精不灌。精不灌則目無所見矣。故命曰奪精。補天柱經俠頸。黃帝曰。人之太息者。何氣使然。岐伯曰。憂思則心系急。心系急則氣道約。約則不利。故太息以伸出之。補手少陰心主足少陽。留之也。黃帝曰。
人之涎下者。何氣使然。岐伯曰。飲食者。皆入於胃。胃中有熱則蟲動。蟲動則胃緩。胃緩則廉泉開。故涎下。補足少陰。黃帝曰。人之耳中鳴者。何氣使然。岐伯曰。耳者。宗脈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則宗脈虛。虛則下溜脈有所竭者。故耳鳴。補客主人。手大指爪甲上與肉交者也。
黃帝曰。人之自齧舌者。何氣使然。岐伯曰。此厥逆走上。脈氣輩至也。少陰氣至則齧舌。少陽氣至則齧頰。陽明氣至則齧唇矣。視主病者。則補之。凡此十二邪者。皆奇邪之走空竅者也。故邪之所在。皆為不足。故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苦傾。目為之眩。
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腸為之苦鳴。下氣不足。乃為痿厥心悗。補足外踝下留之。黃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腎主為欠。取足少陰。肺主為噦。取手太陰足少陰。唏者。陰與陽絕。故補足太陽。瀉足少陰。振寒者。補諸陽。噫者。補足太陰陽明。嚏者。補足太陽眉本。嚲因其所在。
補分肉間。泣出。補天柱經俠頸。俠頸者。頭中分也。太息。補手少陰心主足少陽。留之。涎下。補足少陰。耳鳴。補客主人手大指爪甲上與肉交者。自齧舌。視主病者則補之。目眩頭傾。補足外踝下。留之。痿厥心悗。刺足大趾間上二寸。留之。一曰足外踝下。留之。
前提後束中間十二排。平鋪直敘之中自有浩氣流行之概。其論人身氣機相引之理。勝於近日西醫之說萬萬矣。乃聖人僅以為餘事耳。或謂西醫詳於形而味於氣固矣。即形亦正未能詳也。洗冤錄尚非聖人之所作也。而能辨骨之制命。不制命此亦形之事也。西人知之乎。西醫之聖者僅勝於今醫之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