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海

《內經評文》~ 卷五 (3)

回本書目錄

卷五 (3)

1. 病本第二十五

先病而後逆者治其本。先逆而後病者治其本。先寒而後生病者治其本。先病而後生寒者治其本。先熱而後生病者治其本。先泄而後生他病者治其本。必且調之。乃治其他病。先病而後中滿者治其標。先病後泄者治其本。先中滿而後煩心者治其本。有客氣有同氣。大小便不利治其標。

白話文:

  1. 先生病後流鼻涕的,治療根本病因。

  2. 先流鼻涕後生病的,治療根本病因。

  3. 先著涼後生病的,治療根本病因。

  4. 先生病後著涼的,治療根本病因。

  5. 先發熱後生病的,治療根本病因。

  6. 先腹瀉後產生其他疾病的,治療根本病因。

  7. 這些情況必須先調治好,才能治療其他疾病。

  8. 先生病後腹脹腹滿的,治療症狀。

  9. 先生病後腹瀉的,治療根本病因。

  10. 先腹脹腹滿後心煩的,治療根本病因。

  11. 有外邪入侵或體內氣血失調,大小便不通暢的,治療症狀。

大小便利治其本。病發而有餘。本而標之。先治其本。後治其標。病發而不足。標而本之。先治其標。後治其本。詳察間甚。以意調之。間者並。行甚者獨行。先小大便不利而後生他病者。治其本也。

白話文:

對於大小便不通的治療,要抓住根本原因。如果病發原因過盛,先治療根本原因,再治療表象。如果病發原因不足,先治療表象,再治療根本原因。仔細觀察病情輕重,根據情況進行調整。病情輕重差不多的,一起治療;病情特別嚴重的,單獨治療。如果先出現大小便不通,後來才產生其他疾病的,就要治療根本原因。

文本無奇。義亦甚淺。而造句堅潔。可喜客氣同氣並行。獨行。真比精金百煉。

2. 雜病第二十六

厥挾脊而痛者。至頂。頭沉沉然。目𥉂𥉂然。腰脊強。取足太陽膕中血絡。厥胸滿。面腫。唇漯漯。𩈅言難。甚則不能言。取足陽明。厥氣走喉。而不能言。手足清。大便不利。取足少陰。厥而腹向向然。多寒氣。腹中⿲禾呈糸⿲禾呈糸。便溲難。取足太陰。嗌乾。口中熱。

白話文:

當厥氣侵犯脊背而疼痛時,會延伸至頭部,令人感到頭重,眼睛模糊不清,腰脊僵硬。此時應治療足太陽經的膕中血絡。

當厥氣充滿胸部時,會出現面部浮腫,嘴脣紫黑,說話困難,嚴重時甚至無法言語。此時應治療足陽明經。

當厥氣進入喉嚨,導致無法言語,手足發涼,大便不通暢時,應治療足少陰經。

當厥氣侵襲腹腔,引起腹脹感,伴有大量寒氣,腹中絞痛,大小便困難時,應治療足太陰經。

當咽喉乾燥,口中灼熱時,也應治療足太陰經。

如膠。取足少陰。膝中痛。取犢鼻以員利針。發而間之。針大如氂。刺膝無疑。喉痹。不能言。取足陽明。能言。取手陽明。瘧。不渴。間日而作。取足陽明。渴而日作。取手陽明。齒痛。不惡清飲。取足陽明。惡清飲。取手陽明。聾而不痛者。取足少陽。聾而痛者。取手陽明。

白話文:

  • 如同膠液粘稠。取足少陰經穴位。膝蓋疼痛。取犢鼻穴,用圓而鋒利的針。交替針灸。針的大小如穀米。刺膝蓋沒有疑慮。
  • 咽喉腫痛不能說話。取足陽明經穴位。能說話。取手陽明經穴位。
  • 瘧疾。口不渴。隔日發作。取足陽明經穴位。口渴且每日發作。取手陽明經穴位。
  • 牙痛。不受冷飲影響。取足陽明經穴位。不受冷飲影響。取手陽明經穴位。
  • 耳聾但不痛。取足少陽經穴位。耳聾且痛。取手陽明經穴位。

衄而不止。衃血流。取足太陽。衃血。(有脫字疑脫不流二字)取手太陽。不已。刺宛骨下。不已。刺膕中。出血。腰痛。痛上寒。取足太陽陽明。痛上熱。取足厥陰。不可以俯仰。取足少陽。中熱而喘。取足少陰膕中血絡。喜怒而不欲食。言益小。刺足太陰。怒而多言。刺足少陽。

白話文:

鼻子出血不止。

  • **流血出於膀胱經。**取足太陽經的穴位止血。

  • **流血出於三焦經。**取手太陽經的穴位止血。

  • **仍不止。**刺足三里穴(小腿外側)。

  • **仍不止。**刺委中穴(膝蓋後方)。出血後,腰痛。

腰痛向上,感覺寒冷。

  • 取足太陽經和陽明經的穴位。

腰痛向上,感覺發熱。

  • 取足厥陰經的穴位。

無法彎腰或仰頭。

  • 取足少陽經的穴位。

心中發熱,喘氣。

  • 取足少陰經的委中穴,放血。

喜怒無常,不思飲食。

  • **說話越來越小聲。**刺足太陰經的穴位。

  • **暴怒,話很多。**刺足少陽經的穴位。

顑痛。刺手陽明與顑之盛脈。出血。項痛。不可俯仰。刺足太陽。不可以顧。刺手太陽也。小腹滿大。上走胃。至心。淅淅身時寒熱。小便不利。取足厥陰。腹滿。大便不利。腹大。亦上走胸嗌。喘息喝喝然。取足少陰。腹滿。食不化。腹向向然。不能大便。取足太陰。心痛引腰脊。

白話文:

頭痛

針刺手部陽明經絡和頭部大脈,放出血液。

頸項痛

不能上下左右轉動,針刺足部太陽經絡,不能回頭,還要針刺手部太陽經絡。

小腹脹滿且大

胃氣上逆,跑到心臟,時常覺得身寒身熱,小便不利。取足厥陰經穴。

小腹脹滿

大便不利,腹部膨大,氣也上逆到胸部和咽喉,呼吸喘促,有喝喝的聲音。取足少陰經穴。

小腹脹滿

食物無法消化,腹部有咕嚕咕嚕的聲音,大便不通。取足太陰經穴。

心痛並延伸到腰脊

欲嘔。取足少陰。心痛。腹脹嗇嗇然。大便不利。取足太陰。心痛。引背不得息。刺足少陰。不已。取手少陽。心痛。引小腹滿。上下無常處。便溲難刺足厥陰。心痛。但短氣不足以息。刺手太陰。心痛當九節刺之。按已刺。按之。立已。不已。上下求之。得之立已。顑痛。

白話文:

貪婪吝嗇是無法使人滿足的

刺足陽明曲周動脈。見血。立已。不已。按人迎於經。立已。氣逆上。刺膺中陷者與下胸動脈。腹痛。刺臍左右動脈。已刺。按之。立已。不已。刺氣街。已。刺。按之。立已。痿厥。為四末束悗。乃疾解之。日二不仁者。十日而知。無休。病已止。噦以草刺鼻嚏。嚏而已。

白話文:


刺足陽明經胃經的曲周穴。見到出血就立刻止痛。如果疼痛不止,按壓足陽明經的迎香穴。立刻就會止痛。如果氣血逆流往上,刺胸中陷穴和下胸動脈。腹痛的話,刺臍左右動脈。刺完後按壓它,立刻就會止痛。如果疼痛不止,刺氣街穴。刺完後按壓它,立刻就會止痛。麻痺昏厥,導致四肢麻木不仁,必須快速解除。如果兩天內病情沒有好轉,十天才會出現症狀。沒有惡化就不用再治療,病情已穩定。噁心嘔吐時,用草刺鼻孔讓病人打噴嚏,打完噴嚏後就會好轉。

無息而疾迎引之。立已。大驚之。亦可已。(噦呃也下所敘皆尋常止呃之法原作歲誤)

此篇條目極繁。獨以老幹無枝之筆行之。字字堅實紀事文正宗也。數篇刺法多系繆刺。今猶有傳之者。

3. 周痹第二十七

黃帝問於岐伯曰。周痹之在身也。上下移徙隨脈。其上下左右相應。間不容空。願聞此痛。在血脈之中邪。將在分肉之間乎。何以致是。其痛之移也。間不及下針。其慉痛之時。不及定治。而痛已止矣。何道使然。願聞其故。(以上是總冒上下左右並提周眾不分下乃以左右上下分周眾發之)岐伯答曰。

白話文:

黃帝問岐伯:「周圍性痹痛在人體上是怎麼樣的?」

岐伯答道:「這種痹痛會隨著經脈上下左右移動。上下的部位和左右的部位互為對應,中間沒有空隙。您想問的是,這種疼痛是存在於血脈之中呢,還是存在於肌肉之間?是什麼原因導致這種疼痛的?」

黃帝進一步問:「這種疼痛的移動速度很快,甚至快到針灸都來不及紮下。而當疼痛發作得很厲害的時候,還沒等治療,疼痛就已經停止了。是什麼原因導致這種現象?我希望知道它的原因。」

此眾痹也。非周痹也。黃帝曰。願聞眾痹。岐伯對曰。此各在其處更發更止。更居更起。以右應左。以左應右。非能周也。更發更休也。黃帝曰。善刺之奈何。岐伯對曰。刺此者。痛雖已止。必刺其處。勿令復起。帝曰。善。願聞周痹何如。岐伯對曰。周痹者。在於血脈之中。

白話文:

這是一種叫做「眾痹」的疾病,不同於周痹。黃帝問:「那麼什麼是眾痹?」岐伯回答:「這種疾病會在不同的部位反覆發作和停止,有時在右邊發作,有時在左邊發作,不能完全同時發作在全身。它會反覆發作,也會反覆緩解。」黃帝問:「如何針刺治療這種疾病?」岐伯回答:「治療這種疾病,要針刺發作的部位,雖然疼痛已經停止,但必須針刺該部位,防止再次發作。」黃帝說:「好。那麼什麼是周痹?」岐伯回答:「周痹是一種存在於血脈中的疾病。」

隨脈以上。隨脈以下。不能左右各當其所。黃帝曰。刺之奈何。岐伯對曰。痛從上下者。先刺其下以過之。後刺其上以脫之。痛從下上者。先刺其上以過之。後刺其下以脫之。黃帝曰。善。此痛安生。何因而有名。岐伯對曰。風寒濕氣客於外。分肉之間。迫切而為沫。沫得寒則聚。

白話文:

原文:

隨脈以上。隨脈以下。不能左右各當其所。黃帝曰。刺之奈何。岐伯對曰。痛從上下者。先刺其下以過之。後刺其上以脫之。痛從下上者。先刺其上以過之。後刺其下以脫之。黃帝曰。善。此痛安生。何因而有名。岐伯對曰。風寒濕氣客於外。分肉之間。迫切而為沫。沫得寒則聚。

隨脈在上面,隨脈也在下面,不能在左右兩側各得其所。黃帝說:那該如何針刺呢?岐伯回答說:疼痛從上而下,先針刺下部讓疼痛通過,然後再針刺上部使疼痛脫離。疼痛從下而上,先針刺上部讓疼痛通過,然後再針刺下部使疼痛脫離。黃帝說:好。這種疼痛是如何產生的?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名稱?岐伯回答說:風寒濕邪客於體外,停留在肌肉之間,迫切而化成泡沫。泡沫遇冷則凝聚成塊。

聚則排分肉而分裂也。分裂則痛。痛則神歸之。神歸之則熱。熱則痛解。痛解則厥。厥則他痹發。發則如是。帝曰。善。余已得其意矣。(當有未得其事也願卒聞之岐伯對曰十三字)此內不在臟而外未發於皮。獨居分肉之間。真氣不能周。故命曰。周痹故刺痹者。必先切循其下之六經。

白話文:

氣血聚集時,將肌肉推開而分離,就會產生疼痛。疼痛時,神氣就會歸併於該處。神氣歸併後,就會產生熱,熱感產生後,疼痛就會緩解。疼痛緩解後,就會出現虛弱(厥)。虛弱後,其他部位就會產生痹症。產生痹症後,就會出現上述的狀況。

黃帝說:「很好,我已經理解其意思了。(但似乎還有一些不明白的地方,希望岐伯能再詳細說明。)岐伯回答說:『這種病屬於內不在臟,外未發於皮,獨自在肌肉之間,真氣無法周流的情況,所以稱作周痹。』所以要針刺治療周痹,一定要先切脈檢查其下肢的六條經絡。

視其虛實。及大絡之血結而不通。及虛而脈陷空者。而調之。熨而通之。其瘛堅轉引而行之。黃帝曰。善余已得其意矣。亦得其事也。

白話文:

根據病人的虛實狀況,如果大絡脈的血氣不通暢,虛證脈象空虛下陷,就要用針灸調理,熱敷疏通。如果肌肉僵硬,要通過推拿等手法使其轉動和伸展。黃帝說:很好,我已經領會了其中的意思和方法。

筆氣清暢。一往無前。左縈右拂。自饒情致。

4. 口問第二十八

黃帝閒居。闢左右而問於岐伯曰。余已聞九針之經。論陰陽逆順。六經已畢。願得口問。岐伯避席再拜曰。善乎哉問也。此先師之所口傳也。黃帝曰。願聞口傳。岐伯答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於風雨寒暑。陰陽喜怒飲食。居處大驚卒恐則血氣分離。陰陽破散。經絡厥絕。

白話文:

黃帝在空閒的時候,支開左右的人,向岐伯詢問:「我已經聽過關於九針的理論,討論了陰陽逆順,六經的內容也全部瞭解了。現在我希望親自詢問一些問題。」岐伯離開座位,再拜答道:「您問得很好。這是我們老師親口傳授下來的。」黃帝說:「我希望親自聽您傳授。」岐伯回答說:「各種疾病的起因,都源於風雨寒暑、喜怒情緒、飲食、居住環境、驚嚇恐懼。這些因素導致血氣分離,陰陽失調,經絡阻塞。」

脈道不通。陰陽相逆。衛氣稽留。經脈虛空。血氣不次。乃失其常。論不在經者。請道其方。黃帝曰。人之欠者。何氣使然。岐伯答曰。衛氣晝日行於陽。夜半則行於陰。陰者主夜。夜者臥。陽者主上。陰者主下。故陰氣積於下。陽氣未盡。陽引而上。陰引而下。陰陽相引。

白話文:

脈象和經絡不通暢,陰陽力量相互抵觸,正氣運行受阻,經脈空虛,氣血運行混亂,失常了。這種病症不在一般的經絡上,請告訴我治療方法。

黃帝問:人感到睏倦是由於什麼氣的影響?

岐伯回答:正氣白天運行在陽經上,夜晚運行在陰經上。陰經主宰夜晚,晚上是睡眠的時候;陽經主宰白晝,白天是活動的時候。所以陰氣積聚在下焦,陽氣尚未完全消散。陽氣向上引導,陰氣向下引導,陰陽相互吸引。

故數欠陽氣盡。陰氣盛。則目瞑。陰氣盡。而陽氣盛。則寤矣。瀉足少陰補足太陽。黃帝曰。人之噦者。何氣使然。岐伯曰。谷入於胃。胃氣上注於肺。今有故寒氣與新穀氣俱。還入於胃。新故相亂。真邪相攻。氣並相逆。復出於胃。故為噦。補手太陰。瀉足少陰。黃帝曰。

白話文:

因此數次欠陽氣都用盡了,陰氣旺盛,所以眼睛就會閉上。陰氣用盡,而陽氣旺盛,人就會醒來。瀉足少陰,補足太陽。

黃帝說:人嘔吐是什麼氣引起的?

岐伯說:食物進入胃中,胃氣上升灌注肺部。現在有舊寒氣和新穀氣同時進入胃中,新舊氣混亂,真邪交加,氣流互相逆行,又從胃中出去,所以就會嘔吐。補手太陰,瀉足少陰。

黃帝說:

人之唏者。何氣使然。岐伯曰。此陰氣盛而陽氣虛。陰氣疾而陽氣徐。陰氣盛而陽氣絕。故為唏。補足太陽。瀉足少陰。黃帝曰。人之振寒者。何氣使然。岐伯曰。寒氣客於皮膚。陰氣盛。陽氣虛。故為振寒。寒慄。補諸陽。黃帝曰。人之噫者。何氣使然。岐伯曰。寒氣客於胃。

白話文:

人為啥會打嗝?

岐伯說:這是因為陰氣太盛,陽氣太虛。陰氣強烈,陽氣緩慢。陰氣太盛,陽氣就消失了,所以會打嗝。要補強太陽經,瀉掉足少陰經。

黃帝說:人為啥會發抖?

岐伯說:這是因為寒氣侵襲了皮膚,導致陰氣太盛,陽氣太虛。所以會發抖。要補強所有陽經。

黃帝說:人為啥會嘆氣?

岐伯說:這是因為寒氣侵入了胃中。

厥逆從下上。散復出於胃。故為噫。補足太陰陽明。一曰補眉本也。黃帝曰。人之嚏者。何氣使然。岐伯曰。陽氣和利。滿於心。出於鼻。故為嚏。補足太陽榮眉本。一曰眉上也。黃帝曰。人之嚲者。何氣使然。岐伯曰。胃不實。則諸脈虛。諸脈虛。則筋脈懈惰。筋脈懈惰。

白話文:

打嗝 從下往上衝。散發又從胃中湧出。所以導致打嗝。補足太陰(脾胃)和陽明(胃腸)經絡。另一種說法是補足眉部的本源。黃帝問:人打噴嚏,是什麼氣引起的?岐伯答:陽氣調和通暢,充滿心臟,從鼻子噴出,所以打噴嚏。補足太陽(膀胱)經絡,榮養眉部的本源。另一種說法是在眉毛以上。黃帝問:人打呵欠,是什麼氣引起的?岐伯答:胃部空虛,導致各條經脈空虛。各條經脈空虛,就會導致筋脈鬆弛無力。

則行陰。用力。氣不能復。故為嚲因其所在補分肉間黃帝曰。人之哀而泣涕出者。何氣使然。岐伯曰。心者。五臟六腑之主也。目者。宗脈之所聚也。上液之道也。口鼻者。氣之門戶也。故悲哀愁憂。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搖則宗脈感。宗脈感則液道開。液道開故泣涕出焉。

白話文:

如果行動超過限度,用力過度。氣無力恢復。因此導致面容枯槁。根據其症狀補充補養,分成肉部和間部。黃帝說:人的悲哀而流淚的原因,是什麼氣造成的?岐伯回答:心臟是五臟六腑的主宰。眼睛是宗脈匯集的地方,是上液流動的通道。口鼻是氣的門戶。所以悲傷憂愁時,心臟就會動搖。心臟動搖時,五臟六腑都會被牽動。牽動時,宗脈就會受到影響。宗脈受到影響時,液道就會打開。液道打開所以流淚。

液者。所以灌精濡空竅者也。故上液之道開則泣。泣不止則液竭。液竭則精不灌。精不灌則目無所見矣。故命曰奪精。補天柱經俠頸。黃帝曰。人之太息者。何氣使然。岐伯曰。憂思則心系急。心系急則氣道約。約則不利。故太息以伸出之。補手少陰心主足少陽。留之也。黃帝曰。

白話文:

黃帝問:人自己咬舌頭,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人之涎下者。何氣使然。岐伯曰。飲食者。皆入於胃。胃中有熱則蟲動。蟲動則胃緩。胃緩則廉泉開。故涎下。補足少陰。黃帝曰。人之耳中鳴者。何氣使然。岐伯曰。耳者。宗脈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則宗脈虛。虛則下溜脈有所竭者。故耳鳴。補客主人。手大指爪甲上與肉交者也。

黃帝曰。人之自齧舌者。何氣使然。岐伯曰。此厥逆走上。脈氣輩至也。少陰氣至則齧舌。少陽氣至則齧頰。陽明氣至則齧唇矣。視主病者。則補之。凡此十二邪者。皆奇邪之走空竅者也。故邪之所在。皆為不足。故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苦傾。目為之眩。

岐伯回答:這是厥逆之氣循著經脈上行的緣故。少陰之氣到,就會咬舌頭。少陽之氣到,就會咬臉頰。陽明之氣到,就會咬嘴脣。

根據患者主要症狀,可以對應補充相應的經氣。這些邪氣共十二種,都是奇邪之氣運行於空竅之中造成的。所以,邪氣所到之處,都是氣血不足的地方。因此,上焦氣血不足,會導致腦髓失養,出現耳鳴、頭暈目眩等症狀。

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腸為之苦鳴。下氣不足。乃為痿厥心悗。補足外踝下留之。黃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腎主為欠。取足少陰。肺主為噦。取手太陰足少陰。唏者。陰與陽絕。故補足太陽。瀉足少陰。振寒者。補諸陽。噫者。補足太陰陽明。嚏者。補足太陽眉本。嚲因其所在。

白話文:

中氣不足,會導致小便和排便異常,腸道發出咕嚕聲。下氣不足,會導致肌肉萎縮、心悸。

如果中氣不足,可以在外踝下補足氣血。黃帝問:「如何治療?」

岐伯回答:「腎主欠伸,可以在足少陰經(腎經)取穴。肺主咳嗽,可以在手太陰經(肺經)和足少陰經取穴。

打嗝是陰陽隔絕,所以要補足太陽經(膀胱經),瀉足少陰經。

發抖是陽氣不足,要補足諸陽經。

嘆氣是脾胃虛寒,要補足太陰經(脾經)和陽明經(胃經)。

打噴嚏是肺氣虛弱,要補足太陽經和眉間的穴位。

其他狀況根據具體症狀來補充氣血。」

補分肉間。泣出。補天柱經俠頸。俠頸者。頭中分也。太息。補手少陰心主足少陽。留之。涎下。補足少陰。耳鳴。補客主人手大指爪甲上與肉交者。自齧舌。視主病者則補之。目眩頭傾。補足外踝下。留之。痿厥心悗。刺足大趾間上二寸。留之。一曰足外踝下。留之。

白話文:

  • 補足肌肉之間。流淚。補足從俠骨經由頸部。俠骨是指頭部的中分線。嘆氣。補足手少陰心經、足少陽膽經。留著針。口水流下。補足足少陰腎經。耳鳴。補足手上大拇指指根的肌肉與指甲交接處。自己咬舌頭。看到病人在這個地方反應,就補足。頭暈目眩、頭部傾斜。補足外踝下方。留著針。四肢痿弱、心慌。刺足大趾縫隙向上兩寸處。留著針。另一說是足外踝下方。留著針。

前提後束中間十二排。平鋪直敘之中自有浩氣流行之概。其論人身氣機相引之理。勝於近日西醫之說萬萬矣。乃聖人僅以為餘事耳。或謂西醫詳於形而味於氣固矣。即形亦正未能詳也。洗冤錄尚非聖人之所作也。而能辨骨之制命。不制命此亦形之事也。西人知之乎。西醫之聖者僅勝於今醫之庸者。

白話文:

人身的中間和後方,有十二排垂直排列的經脈。平鋪直敘中,自然蘊含著浩然正氣的運行全貌。他關於人體氣機相互引動的道理,遠勝於近來西醫的說法。而這些只是聖人所進行的輔助性工作罷了。有人說西醫專精於探究形體,卻疏於理氣。其實,就連形體,西醫也不能完全瞭解。即使是《洗冤錄》這類著作,也不是聖人所作,卻能推斷骨骼的狀況並斷定死因。斷定死因這也是形體方面的事情。西方的醫生明白這個道理嗎?西醫中的聖手,不過勝過當今醫術平庸的醫生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