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海

《內經評文》~ 卷六 (1)

回本書目錄

卷六 (1)

1. 師傳第二十九

黃帝曰。余聞先師有所心藏。弗著於方。余願聞而藏之。則而行之。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無病。上下和親德澤下流。子孫無憂。傳於後世。無有終時。可得聞乎。岐伯曰。遠乎哉問也。夫治民與自治。治彼與治此。治小與治大。治國與治家。未有逆而能治之也。夫惟順而已矣。

白話文:

黃帝說:「我聽說先師有一套珍藏的心法,沒有寫在藥方裡。我希望聽聽這心法,然後把它收藏起來,用它來治國和養生,讓百姓沒有疾病,上下和睦,恩惠流傳後世,子孫無憂無慮,代代相傳,永不絕息。可以讓我聽聽這心法嗎?」

岐伯說:「您的問題問得好深遠啊。治理百姓和治理自己,治理別人和治理自己,治理小的和治理大的,治理國家和治理家庭,沒有一種辦法可以違背規律而達到治理目的的。只有順應規律,才能治理好。」

順者。非獨陰陽脈論。氣之逆順也。百姓人民皆欲順其志也。(以上提唱順字大意下乃實敘其事)黃帝曰。順之奈何。岐伯曰。入國問俗。入家問諱上堂問禮。臨病人問所便。黃帝曰。便病人奈何。岐伯曰。夫中熱消癉則便寒。寒中之屬則便熱。胃中熱則消穀。令人懸心善飢。

白話文:

順應自然,不僅指陰陽脈絡,也指氣的運行方向。百姓人民都希望順應自己的意願。(以上闡述順的含義,以下具體說明具體事項)黃帝問道:「如何順應自然之道?」岐伯答道:「進入一個國家,先了解當地風俗;進入一個家庭,先了解禁忌;拜訪他人,先詢問禮節;看望病人,先詢問其舒適或不適之處。」黃帝接著問:「如何讓病人感到舒適?」岐伯答道:「若內熱消退,則病人會感到寒冷;若寒氣侵襲,則病人會感到發熱。胃中若有熱氣,則會消化不良,令人心神不寧、飢餓難耐。 」

臍以上皮熱。腸中熱則出黃如糜。臍以下皮熱。胃中寒則腹脹。腸中寒則腸鳴飧泄。胃中寒腸中熱。則脹而且泄。胃中熱腸中寒。則疾飢。小腹痛脹。(頓住是歇後語氣)黃帝曰。胃欲寒飲。腸欲熱飲。兩者相逆。便之奈何。且夫王公大人血食之君。驕恣從欲。輕人而無能禁之。

白話文:

肚臍以上皮膚燥熱,說明腸胃中熱氣過盛,會出現黃色稀爛的糞便。肚臍以下皮膚燥熱,說明胃部陰寒,會導致腹脹。腸胃陰寒,會導致腸鳴和腹瀉。胃部陰寒而腸胃有熱,會同時出現腹脹和腹瀉。胃部有熱而腸胃陰寒,會感到飢餓。小腹疼痛和腹脹(需注意,原文在此處使用的是歇後語句式)。黃帝說,胃喜歡偏寒的飲食,腸喜歡偏熱的飲食。這兩者相反,該怎麼辦呢?再者,王公大人們都是享受著美食的君主,他們驕奢淫逸,輕視他人,別人也無法約束他們。

禁之則逆其志。順之則加其病。便之奈何。治之何先。岐伯曰。人之情。莫不惡死而樂生。告之以其敗。語之以其善。導之以其所便。開之以其所苦。雖有無道之人。惡有不聽者乎。黃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春夏先治其標。後治其本。秋冬先治其本。後治其標。黃帝曰。

白話文:

如何讓一個沒有天賦的人在商界獲得成功?

便其相逆者奈何。岐伯曰。便此者。食飲衣服。亦欲適寒溫寒無悽愴。暑無出汗。食飲者。熱無灼灼。寒無滄滄。寒溫中適故氣將持。乃不致邪僻也。(以上為前半篇論治之貴順也)黃帝曰。本臟以身形肢節䐃肉。候五臟六腑之小大焉。今夫王公大人臨朝即位之君而問焉。誰可捫循之而後答乎。

白話文:

前半部分:

如何才能避免與環境的變化產生對立呢?岐伯答道:要避免對立,就在於飲食起居上要適應寒溫的變化,不要過於悲傷或出汗。飲食上,不要吃太熱或太冷的東西;寒溫適中,才能保持氣血的平衡,從而避免邪氣入侵。

後半部分:

黃帝問:臟腑是支配肢體肌肉的根本,如何通過摸診五臟六腑的大小來判斷健康狀況呢?現在,如果有一個王公大人或在朝的君主,問我他能通過按摸來診斷嗎?

岐伯曰。身形支節者。臟腑之蓋也。非面部之閱也。(謂尚有面部之閱無待捫循者也筆妙)黃帝曰。五臟之氣。閱於面者。余已知之矣。以肢節知。而閱之奈何。(言以肢節知五臟六腑而亦有閱於面也其法奈何)岐伯曰。五臟六腑者。肺為之蓋。巨肩陷咽。候見其外。黃帝曰。

白話文:

岐伯說:身體的四肢百骸,是內臟的表徵,並非面部表情的反映。(意指還有面部表情的表徵,不必觸診。)黃帝說:五臟的氣色,表現在面部,我已經知道了。根據四肢百骸可以瞭解內臟,那麼如何根據面部表情來瞭解內臟呢?(說明根據四肢百骸可以瞭解五臟六腑,面部表情也有對應的表徵,他的方法是什麼呢?)岐伯說:五臟六腑中,肺是它們的外在表徵。肩膀寬大,喉嚨凹陷,這些外在特徵可以反映出肺的情況。黃帝說:

善。岐伯曰。五臟六腑。心為之主。缺盆為之道。䯏骨有餘。以候𩩲𩨗。黃帝曰。善。岐伯曰。肝者。主為將。使之候外。欲知堅固。視目小大。黃帝曰。善。岐伯曰。脾者。主為衛。使之迎糧。視唇舌好惡。以知吉凶。黃帝曰。善。岐伯曰。腎者。主為外。使之遠聽。視耳好惡。

白話文:

很好。岐伯說:五臟六腑中,心臟是主宰的。缺盆穴是它的傳輸通道。骨骼如果太過堅硬,可以通過缺盆穴來預測疾病的吉凶。黃帝說:很好。

岐伯說:肝臟是人體的將領,負責感知外部環境。想要知道肝臟是否強健,可以觀察眼睛的大小。黃帝說:很好。

岐伯說:脾臟是人體的衛士,負責運送食物。觀察嘴脣和舌頭的顏色和狀態,可以瞭解身體的吉凶。黃帝說:很好。

岐伯說:腎臟是人體的門戶,負責傾聽外界訊息。觀察耳朵的顏色和狀態,可以瞭解腎臟的好壞。

以知其性。黃帝曰。善。願聞六腑之候。岐伯曰。六腑者。胃為之海。廣骸大頸張胸。五穀乃容。鼻隧以長。以候大腸。唇厚人中長。以候小腸。目下果大。其膽乃橫。鼻孔在外。膀胱漏泄。鼻柱中央起。三焦乃約。此所以候六腑者也。上下三等臟安且良矣。

白話文:

根據外在表現,就可以瞭解其內臟情況。黃帝說:好。希望聽到六腑的診察方法。岐伯說:六腑分別是:胃像大海,胸部寬闊頸部粗壯,能容納五穀。鼻孔狹長,可以診察大腸。人中厚長,可以診察小腸。眼下部位龐大,膽經橫行。鼻孔露在外面,膀胱會有漏泄。鼻樑中央高起,三焦氣血流通良好。這些都是診察六腑的方法。上、中、下三焦臟腑安和,身體就會健康。

前論治病之貴順。後論臟腑之外閱。兩截各不相顧。篇法無可言者。惟用筆堅厚朴直之中自饒溫潤委婉之致。令人讀之不厭。

白話文:

前半段講述治病時順應身體的原則。後半段則論述臟腑之外的延伸部位。兩部分內容彼此無關。文章結構難以討論。但文章用筆堅定質樸,在厚重中又透著溫潤委婉的氣息,讓人讀起來百看不厭。

2. 決氣第三十

黃帝曰。余聞人有精氣津液血脈。余意以為一氣耳。今乃辨為六名。余不知其所以然。岐伯曰。兩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謂精。何謂氣。岐伯曰。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何謂津。岐伯曰。腠理發泄。汗出溱溱。是謂津。何謂液。

白話文:

黃帝說:「我聽說人體有精、氣、津液、血脈。我認為這只是一種氣體,現在竟然被分為六個不同的名稱。我並不知道原因。」

岐伯回答說:「兩股神氣互相作用,結合而成形體,這屬於先於肉身產生,因此稱之為精。」

「什麼是氣?」岐伯回答說:「上焦機能開啟,散發五穀的營養,滋潤皮膚,充盈身體,使毛髮有光澤。就像霧和露滋潤萬物一樣,這就是氣。」

「什麼是津液?」岐伯回答說:「腠理張開,汗液滲出,就像雨水滋潤大地一樣,這就是津液。」

「什麼是液?」

岐伯曰。谷入氣滿。淖澤注於骨。骨屬屈伸。泄澤。補益腦髓。皮膚潤澤。是謂液。何謂血。岐伯曰。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何謂脈。岐伯曰。壅遏營氣。令無所避是謂脈。黃帝曰。六氣者有餘不足。氣之多少。腦髓之虛實。血脈之清濁。何以知之。岐伯曰。精脫者。

白話文:

岐伯說:

穀子進入人體後,氣滿於體內。水液滋潤骨骼,骨骼可以屈伸。水分排出,滋補腦髓,使皮膚光澤水潤。這就是所謂的「津」。

何謂血?

岐伯說:

中焦接收氣分,產生津液。津液轉化變紅,這就是血液。

何謂脈?

岐伯說:

氣血運行受阻,無法順利通暢,這就是脈。

黃帝問:

六氣的盈虧,氣血多少,腦髓虛實,血脈清濁,如何得知?

岐伯說:

神志清醒的人,可以通過觀察這些徵兆瞭解身體狀況。

耳聾。氣脫者。目不明。津脫者。腠理開。汗大泄。液脫者。骨屬屈伸不利。色夭。腦髓消。脛痠。耳數鳴。血脫者。色白。夭然不澤。其脈空虛此其候也。黃帝曰。六氣者。貴賤何如。岐伯曰。六氣者。各有部主也。其貴賤善惡。可為常主。然五穀與胃為大海也。(言六氣各主其部而互相資無貴賤也但發源於五谷與胃耳)

白話文:

耳聾 :氣脫離了。

眼睛看不清 :津液脫離了。

皮膚腠理舒張,盜汗嚴重 :液脫離了。

骨骼屈伸不利,面色暗淡,腦髓消耗,小腿痠痛,耳朵經常嗡鳴 :血脫離了。

面色蒼白,萎黃無光 :脈象空虛,這是相應的徵兆。

黃帝問:「六氣之間,哪個更尊貴、哪個更卑賤?」

岐伯答:「六氣各有其主掌。它們之間沒有尊卑貴賤之分,但歸根結底都是由五穀和胃氣所產生。」

前後兩截均以六項平敘。板實之中自饒腴味。尤妙在末尾用單筆作結探原星宿悠然不盡。使通身經脈皆活。此經文極謹嚴之作。

白話文:

前後各分成六個段落,平鋪直敘而內容豐富。

尤為巧妙的是末尾用簡單的筆法,將故事追溯到遙遠的星宿,令人回味無窮。

使得全身經脈都活絡起來。

這部經文是一篇極其嚴謹的作品。

3. 腸胃第三十一

黃帝問於伯高曰。余願聞六腑傳谷者。腸胃之小大長短。受谷之多少。奈何。伯高曰。請盡言之。谷所從出入淺深遠近長短之度。唇至齒。長九分。口廣二寸半。齒以後至會厭。深三寸半。大容五合。舌重十兩。長七寸。廣二寸半。咽門重十兩。廣一寸半。至胃。長一尺六寸。

白話文:

黃帝問伯高說:「我想知道六腑傳輸食物的情況。腸胃的大小長短、所能容納的食物量,是如何的呢?」

伯高回答說:「請讓我仔細告訴你。食物從嘴脣到牙齒的距離為九分,嘴巴寬度為二寸半。從牙齒到會厭的深度為三寸半,可以容納五合的食物。舌頭重十兩,長七寸,寬二寸半。咽喉重十兩,寬一寸半。從咽喉到胃部的長度為一尺六寸。」

胃紆曲屈。伸之。長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徑五寸。大容三斗五升。小腸後附脊。左環。回周疊積。其注於迴腸者。外附於臍上。回運環反十六曲。大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少半。長三丈二尺。迴腸當臍左環。回周疊積而下回運環反十六曲。大四寸。徑一寸寸之少半。長二丈一尺。

白話文:

胃部彎曲迂迴,伸展開來長度為兩尺六寸,寬度為一尺五寸,直徑為五寸,容納量為三鬥五升。小腸附著在脊椎後方,向左環繞,反覆纏繞堆積在一起。連接到迴腸的部分,從外側依附在肚臍上方,旋轉迴轉,反覆盤繞形成十六個彎曲。直徑為兩寸半,小於直徑的八分之一,長度為三丈二尺。迴腸位於肚臍的左側,向左環繞,反覆纏繞堆積而向下,旋轉迴轉,反覆盤繞形成十六個彎曲。直徑為四寸,小於直徑的一半,長度為二丈一尺。

廣腸傅脊。以受迴腸。左環疊積。上下闢。大八寸。徑二寸寸之大半。長二尺八寸。腸胃所入至所出。長六丈四寸四分。回曲環反。三十二曲也。

白話文:

大腸貼著脊椎骨。收納迴腸,迴腸在左邊盤繞重疊。大腸上下分離,寬八寸,直徑二寸多一點。大腸長二尺八寸。從腸胃入口到出口,長六丈四寸四分。盤旋彎曲,形成三十二個彎道。

此當與下篇合為一也。中間疊積。或作葉積。或作葉脊。皆字之訛也。回運環下。或少反字。胃之容三斗五升而三。或作二今皆正之。不必曲解也。

白話文:

把這段文字和下一段合併成一段。中間重複堆積的意思。有的寫成「葉積」,有的寫成「葉脊」,這些都是錯別字。迴流環繞到下面,可能有「反」字遺漏。胃的容量是三鬥五升又三分之一,有的人寫成「二」,現在都改正過來。不必曲解原文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