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海

《內經評文》~ 卷六 (2)

回本書目錄

卷六 (2)

1. 平人絕谷第三十二

黃帝曰。願聞人之不食。七日而死。何也。伯高曰。臣請言其故。胃大一尺五寸。徑五寸。長二尺六寸。橫屈。受水穀三斗五升。其中之谷。常留二斗。水一斗五升。而滿上焦泄氣出。其精微慓悍滑疾下焦。下溉諸腸。小腸大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少半。長三丈二尺。受谷二斗四升。

白話文:

黃帝問道:「我想要知道人為什麼不吃東西七天就會死?」伯高回答:「臣願意說明原因。胃的尺寸很大,長度一尺五寸,直徑五寸,長度二尺六寸,彎曲著。胃可以容納水和食物三斗五升,其中食物通常保留兩斗,水一斗五升,當胃滿了的時候,氣體就會從上焦(指上半身)排出。食物的精華迅速而滑地下降到下焦(指下半身),灌溉各個腸道。小腸的直徑是二寸半,周長是八分之七,長度三丈二尺,可以容納穀物二斗四升。」

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迴腸大四寸。徑一寸寸之少半。長二丈一尺。受谷一斗。水七升半。廣腸大八寸。徑二寸寸之大半。長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腸胃之長。凡五丈八尺四寸。受水穀九斗二升一合合之大半。此腸胃所受水穀之數也。平人則不然。胃滿則腸虛。

白話文:

把 6 兩水和 3.5 兩水混合後,取一大半。迴腸和大腸的直徑分別約為 4 英寸和 1.2 英寸。迴腸長 2.1 英尺,可容納 1 斗的穀物。大腸和大腸的直徑分別約為 8 英寸和 2.4 英寸。大腸長 2.8 英尺,可容納 9.38 升的穀物。腸胃的總長度為 5.84 英尺,可容納 9.215 兩的水和穀物。

但對於普通人來說並非如此。當胃部充滿時,腸道就會變空。

腸滿則胃虛。更虛更滿。故氣得上下。五臟安定。血脈和利。精神乃居。故神者。水穀之精氣也。故腸胃之中。當留谷二斗。水一斗五升。故平人日再後。後二升半。一日中五升。七日。五七三斗五升。而留水穀盡矣。故平人不食飲。七日而死者。水穀精氣津液皆盡故也。

先敘事後發論。詞旨潔淨精微。

白話文:

如果腸胃脹滿,胃就會虛弱。越虛弱越脹滿。所以氣血會上下運行紊亂。五臟無法安穩,血脈不通暢。精神就會受到影響。因此神氣,是水穀精氣所化。所以腸胃中,必須儲存兩鬥穀物和一斗五升水。一般人每天排便兩次,每次兩升半。一天中總共排五升。七天後,七乘三鬥五升等於留在體內的穀物和水就用盡了。所以普通人如果七天不飲食,就會死亡,因為水穀精氣津液都已經耗盡了。

2. 海論第三十三

黃帝問於岐伯曰。余聞刺法於夫子。夫子之所言。不離於營衛血氣。夫十二經脈者。內屬於腑臟。外絡於肢節。夫子乃合之於四海乎。岐伯答曰。人亦有四海十二經水。經水者皆注於海。海有東西南北。命曰四海。黃帝曰。以人應之。奈何。岐伯曰。人有髓海。有血海。有氣海。

白話文:

黃帝問岐伯說:「我聽說過夫子講解的針灸療法。夫子所講的內容,都與人體的營氣、衛氣、血氣有關。那十二條經脈,內部與臟腑相連,外部與四肢關節相通。那麼,夫子是將它與『四海』聯繫起來的嗎?」

岐伯回答說:「人體也有『四海』和『十二經水』。經水都匯入大海。這『四海』有東、西、南、北之分。黃帝說:「那麼,用人體來比喻呢?」

岐伯說:「人體有髓海、血海、氣海。」

有水穀之海。凡此四者。以應四海也。黃帝曰。遠乎哉夫子之合人於天地四海也。願聞應之奈何。岐伯答曰。必先明知陰陽。表裡榮輸。所在四海定矣。黃帝曰。定之奈何。岐伯曰。胃者水穀之海。其輸。上在氣街。下至三里。衝脈者為十二經之海其輸。上在於大杼。下出於巨虛之上下廉。

白話文:

有腎水之海。這四個部位(胃、大腸、小腸、膀胱)分別對應人體的四個方位。黃帝說:太神奇了,扁鵲能把人調和到四個方位,請問具體怎麼做呢?岐伯回答說:必須先明瞭陰陽、表裡、經絡輸佈的原理,再確定四個方位的定位。黃帝說:怎麼確定呢?岐伯說:胃是腎水之海,它的輸佈管道,上端通到氣街,下端到達三里穴。衝脈是十二經脈之海,它的輸佈管道,上端通到胸中,下端出入巨闕穴的上下廉。

膻中者。為氣之海。其輸。上在於柱骨之上下。前在於人迎。腦為髓之海其輸。上在於其蓋。下在風府。黃帝曰。凡此四海者。何利何害。何生何敗。岐伯曰。得順者生。得逆者敗。知調者利。不知調者害。黃帝曰。四海之逆順奈何。岐伯曰。氣海有餘者。氣滿。胸中悗息。

白話文:

膻中是氣的海洋。其脈絡,向上分佈在柱骨的上下,向前分佈在人迎。

腦是髓的海洋,其脈絡,向上分佈在頭頂,向下分佈在風府。

黃帝說:「這四個海洋,有利有弊,怎麼判斷呢?」

岐伯說:「得順應者生,得違逆者敗,懂得調養者有利,不懂得調養者有害。」

黃帝說:「四海的順逆怎麼判斷呢?」

岐伯說:「氣海充足的人,氣滿,胸中鬱結煩躁。」

面赤。氣海不足。則氣少不足以言。血海有餘。則常想其身大。怫然不知其所病。血海不足。亦常想其身小。狹然不知其所病。水穀之海有餘。則腹滿。水穀之海不足。則飢不受穀食。髓海有餘。則輕勁多力。自過其度。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痠。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臥。

白話文:

面色赤紅: 氣海虛弱,元氣不足,說話無力。

血海過盛: 常覺得自己身體很大,糊塗不知自己的病因。

血海不足: 常覺得自己身體很小,狹隘不知自己的病因。

水穀之海過盛: 腹滿。

水穀之海不足: 飢餓,無法進食。

髓海過盛: 輕盈有力,超過了負荷。

髓海不足: 腦部暈眩,耳鳴,小腿痠痛,頭暈目眩,視力模糊,懶惰嗜睡。

黃帝曰。余已聞逆順。調之奈何。岐伯曰。審守其輸。而調其虛實。無犯其害。順者得復。逆者必敗。黃帝曰。善。

布局整暇運筆清挺。此與本神決氣皆敘內傷證也。而此篇摹繪尤妙。

白話文:

黃帝說:我已經聽過關於順應和逆反的事情了。要怎麼調整它們呢?

岐伯說:仔細觀察經絡的運行,並調節它們的氣血虛實。不要觸犯它們的禁忌。順應著自然規律的,就會恢復健康;逆反著自然規律的,一定會生病。

黃帝說:很好。

3. 五亂第三十四

黃帝曰。經脈十二者。別為五行。分為四時。何失而亂。何得而治。岐伯曰。五行有序。四時有分。相順則治。相逆則亂。黃帝曰。何謂相順。岐伯曰。經脈十二者。以應十二月。十二月者。分為四時。四時者。春秋冬夏。其氣各異。營衛相隨。陰陽已和。清濁不相干。如是則順之而治。

白話文:

黃帝問:人體十二條經脈分別對應五行和四季,如果它們失常了就會混亂,如果治理得好就會健康。岐伯答道:五行次序井然,四季輪迴分明,它們互相順應就會健康,互相違逆就會混亂。

黃帝又問:什麼叫互相順應?

岐伯解釋說:十二條經脈對應十二個月份。十二個月份又分為四季:春秋冬夏。每一季的氣候特點各不相同。體內營氣和衛氣互相配合,陰陽和諧,清濁分明,這樣才能順應自然而健康。

黃帝曰。何謂逆而亂。岐伯曰。清氣在陰。濁氣在陽。營氣循脈。衛氣逆行。清濁相干。亂於胸中是謂大悗。故氣亂於心則煩心密嘿。俯首靜伏。亂於肺。則俯仰喘喝。接手以呼。亂於腸胃。則為霍亂。亂於臂脛。則為四厥。亂於頭。則為厥逆。頭重眩僕。黃帝曰。五亂者。

白話文:

黃帝問:「什麼叫做氣機混亂?」

岐伯答:「清氣在陰位,濁氣在陽位。營氣順著脈絡循環,衛氣逆著脈絡運行。清氣濁氣相互擾亂,混亂在胸中,這就是『大悗』的病症。所以,氣機混亂在心臟,就會心煩意亂,胸悶氣短,低頭沉伏。氣機混亂在肺部,就會喘息喝氣,手按胸部呼吸。氣機混亂在腸胃,就會導致霍亂。氣機混亂在手臂和小腿,就會四肢冰冷發麻。氣機混亂在頭部,就會出現厥逆,頭重頭暈,倒地不醒。」

黃帝說:「這五種氣機混亂的症狀,是怎樣造成的?」

刺之有道乎。岐伯曰。有道以來。有道以去。審知其道。是謂身寶。黃帝曰。善。願聞其道。岐伯曰。氣在於心者。取之手少陰心主之輸。氣在於肺者。取之手太陰滎。足少陰輸。氣在於腸胃者。取之足太陰陽明。不下者。取之三里。氣在於頭者。取之天柱大杼。不知。取足太陽滎輸。

白話文:

在針刺治療方面,有沒有什麼規律?岐伯回答說:有引氣來的規律,也有引氣出去的規律。如果徹底瞭解了這些規律,就能很好地保護自身。黃帝說:太好了。請告訴我這些規律。

岐伯說:氣在於心的,從手少陰心主經的腧穴來針刺。氣在於肺的,從手太陰經的滎穴和足少陰經的腧穴來針刺。氣在於腸胃的,從足太陰經和足陽明經的腧穴來針刺。氣不往下走的,從足三里穴來針刺。氣在於頭部的,從天柱穴和大杼穴來針刺。氣在於不知何處的,從足太陽經的滎穴和腧穴來針刺。

氣在於臂足。取之先去血脈。後取其陽明少陽之滎輸。黃帝曰。補瀉奈何。岐伯曰。徐入徐出。謂之導氣。補瀉無形。謂之同精。是非有餘不足也。亂氣之相逆也。(疾而徐之為瀉徐而疾之為補此徐入徐出無分補瀉但導其逆氣和其精氣以其病非有餘不足而起於一時之逆亂也)黃帝曰。允平哉道。

明乎哉論。請著之玉版。命曰治亂也。

白話文:

氣運行的路徑在手腳。治療時先放出經絡中的血,再取陽明經和少陽經的榮穴和輸穴。黃帝說:如何進行補瀉?岐伯說:緩慢地針入針出,稱為導氣。補瀉看不到具體形式,稱為調和精氣。這不是由於精氣有餘或不足,而是氣運行混亂、相逆。

(針刺時)疾刺淺留用於瀉,淺刺久留用於補。這種緩慢針入針出並沒有區分補瀉,只是引導逆行的氣,調和精氣。因為這種疾病不是由於精氣有餘或不足,而是由於氣一時混亂逆行所致。)黃帝說:你的說法真是平允啊。

運筆布局與前篇同。通體一氣直下。而前後各頓四句。便有曲致。此等文須看煉句之清健。尤看著字之精確有一字松泛。即全體為之懦而不振。

白話文:

用筆佈局與前面的文章相同。整篇文章一氣呵成。而在前後各停頓四句。便顯得曲折有致。這樣的文章除了要看句子的清新健朗之外,更要注意用字的精確。若有一字鬆散,則整篇文章就會變得軟弱無力。

4. 脹論第三十五

黃帝曰。脈之應於寸口。如何而脹。岐伯曰。其脈大堅以澀者。脹也。黃帝曰。何以知臟腑之脹也。岐伯曰。陰為臟陽為腑。黃帝曰。夫氣之令人脹也在於血脈之中邪。臟腑之內乎。岐伯曰。三者皆存焉。然非脹之舍也。黃帝曰。願聞脹之舍。岐伯曰。夫脹者。皆在於臟腑之外。

白話文:

黃帝問:脈搏應於寸口,是如何脹大的?

岐伯回答:脈象大而堅硬,又澀,這就是脹。

黃帝又問:怎麼知道是臟腑脹大呢?

岐伯答:陰代表臟,陽代表腑。

黃帝說:氣使人脹,是在血脈中還是臟腑中呢?

岐伯答:三者都存在,但都不是脹氣的根本。

黃帝說:想聽聽脹氣的根本在哪裡。

岐伯說:脹氣都是發生在臟腑之外的。

排臟腑而郭胸脅脹。皮膚故命曰脹。黃帝曰。臟腑之在胸脅腹裹之內也。若匣匱之藏禁器也。各有次舍異名而同處。一域之中。其氣各異。願聞其故。黃帝曰。未解其意。再問。岐伯曰。夫胸腹。臟腑之郭也。膻中者。心主之宮城也。胃者。太倉也。咽喉小腸者。傳送也。胃之五竅者。

白話文:

臟腑密佈於胸脅之間,導致胸脅脹滿。因此皮膚表面纔出現疾病,稱為「脹」。黃帝問道:臟腑位於胸脅和腹腔之內,就如同箱櫃藏放珍貴物品一樣,它們各有自定的位置,名稱不同卻共處於同一區域內。在同一區域中,它們的氣息又有何不同?請說明其原因。黃帝聽後表示尚未理解其意,便再次詢問。岐伯回答道:胸腹是臟腑的圍牆。膻中是心臟的宮殿。胃就好比是大倉庫。咽喉和小腸負責傳遞食物。胃有五個口。

閭里門戶也。廉泉玉英者。津液之道也。故五臟六腑者。各有畔界。其病各有形狀。營氣循脈。衛氣逆行。為脈脹。衛氣並脈循分。為膚脹。三里而瀉。近者一下。遠者三下。無問虛實。工在疾瀉。黃帝曰。願聞臟腑之脹形也。岐伯曰。夫心脹者。煩心短氣。臥不安。肺脹者。

白話文:

閭裏是門戶的意思。廉泉玉英是指津液的通道。因此,五臟六腑各有分界。它們的疾病也有各自的形狀。營氣沿著經脈運行,衛氣逆行,會形成脈脹。衛氣沿著經脈的界限運行,會形成膚脹。瀉下三里穴,近處瀉一次,遠處瀉三次。無論虛證實證,都要迅速瀉下。

黃帝說:我想知道臟腑脹滿的形狀。

岐伯說:心脹的人會感到心煩氣短,臥不安寧。肺脹的人會感到:

虛滿而喘咳。肝脹者。脅下滿而痛。引少腹脾脹者。善噦。四肢煩悗。體重。不能勝衣。臥不安。腎脹者。腹滿引背。央央然。腰髀痛。六腑脹。胃脹者。腹滿。胃脘痛。鼻聞焦臭。妨於食。大便難。大腸脹者。腸鳴而痛。濯濯冬日重感於寒則飧泄不化。小腸脹者。少腹䐜脹。

白話文:

虛滿而喘咳

虛弱,腹部脹滿,伴隨喘息和咳嗽。

肝脹

肋骨下方脹滿疼痛,牽扯小腹。

脾脹

容易嘔吐,四肢感覺煩躁不安,體重增加,穿著衣服感到沉重,躺臥不安。

腎脹

腹部脹滿,延伸到背部,感覺沉重,腰和大腿疼痛,六腑脹滿。

胃脹

腹部脹滿,胃脘疼痛,鼻子聞到燒焦的臭味,影響飲食,大便困難。

大腸脹

腸鳴和腹痛,天氣寒冷時加重,出現腹瀉和大便不消化。

小腸脹

小腹脹滿,脹痛。

引腰而痛。膀胱脹者。少腹滿而氣癃。三焦脹者。氣滿於皮膚中。輕輕然而不堅。膽脹者。脅下痛脹。口中苦。善太息。凡此諸脹者。其道在一。明知逆順。針數不失。瀉虛補實。神去其室。致邪失正。真不可定。粗之所敗。謂之天命。補虛瀉實。神歸其室。久塞其空。謂之良工。

白話文:

拉伸腰部引起疼痛,膀胱脹滿:

小腹脹滿,小便不通暢。

三焦脹滿:

氣充滿於皮膚之間,輕飄飄的,不堅實。

膽脹:

脅肋之下疼痛脹滿,口中發苦,經常嘆息。

凡是這些脹滿:

治療的方法都是一樣的。

明確瞭解氣機的逆順,針灸不要失誤:

瀉掉虛氣,補充實氣,神氣才能回到它所在的地方。如果導致邪氣入侵,失去正氣,真實情況就難以確定。草率應對會導致失敗,這是上天註定的。

補充虛弱之氣,瀉掉實氣:

神氣才能迴歸原位,長久堵塞的通道才能重新暢通。這就是高明的醫術。

黃帝曰。脹者焉生。何因而有。岐伯曰。衛氣之在身也。常然並脈。循分肉行有逆順陰陽相隨。乃得天和。五臟更始四時循序。五穀乃化。然後厥氣在下。營衛留止。寒氣逆上真邪相攻。兩氣相搏。乃合為脹也。黃帝曰。善。何以解惑。岐伯曰。合之於真。三合而得。帝曰。

白話文:

黃帝問:膨脹的毛病是如何產生的?什麼原因導致它?

岐伯答:人體內的衛氣,經常與經脈並行,循著肌肉組織運行,有逆有順,陰陽相互影響,才能維持身體平衡。五臟輪流運作,配合四季變化,五穀才能消化。這樣一來,邪氣就會沉降到下方,營衛之氣就會留在體內。如果寒氣逆流而上,與正氣相沖,兩氣相爭,就會產生膨脹的毛病。

黃帝說:很好。如何解除這個疑惑?

岐伯答:將正氣聚集在一起,三合相得,就能解決。

黃帝說:具體怎麼做?

善。夫子言無問虛實。工在疾瀉。近者一下。遠者三下。今有其三而不下者。其過焉在。岐伯對曰。此言陷於肉肓而中氣穴者也。不中氣穴。則氣內閉。針不陷肓。則氣不行上越。中肉。則衛氣相亂。陰陽相逐。其於脹也。當瀉不瀉。氣故不下。三而不下。必更其道。氣下乃止。

白話文:

太好了。您說不用管虛實,在瀉法上下功夫就好。近的瀉一次,遠的瀉三次。現在有人瀉了三次都沒效果。岐伯說:這是因為針刺到肉瘤很深,刺中了氣穴。沒有刺中氣穴,氣就會堵在身體裡面出不來。針沒有刺到肉瘤很深,氣就會上不來。刺中肉瘤,身體防衛的氣會紊亂,陰陽不調,就會脹。本應瀉,卻沒瀉,所以氣才會堵著。瀉了三次都沒效果,就必須換個辦法。等到氣瀉下去,症狀就會好轉。

不下復始。可以萬全。烏有殆者乎。其於脹也。必審其胗。當瀉則瀉。當補則補。如鼓應桴。惡有不下者乎。(胗即診也診即證也即指五臟六腑之脹形也)

通篇俱以逆取勢。不獨起筆也。乍讀似雜亂無次。細尋皆銜接而下。其清在骨。其雄在神。

白話文:

從不服用藥物就痊癒。能夠(使身體)完好無缺。怎麼會有危險呢?對於脹氣,一定要仔細診斷其證狀。應該瀉的就瀉,應該補的就補。就像鼓應和鼓槌一樣。怎麼會有不痊癒的呢?(診斷就是根據證狀。證狀就是指五臟六腑的脹大形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