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海

《內經評文》~ 卷六 (3)

回本書目錄

卷六 (3)

1. 五癃津液別第三十六

黃帝問於岐伯曰。水穀入於口。輸於腸胃。其液別為五。天寒衣薄。則為溺與氣。天熱衣厚。則為汗。悲哀氣並。則為泣中熱胃緩則為唾。邪氣內逆。則氣為之閉塞而不行。不行則為水脹。余知其然也。不知其何由生。願聞其道。岐伯曰。水穀皆入於口。其味有五。各注其海。

白話文:

黃帝問岐伯說:「食物和水進入嘴巴後,會被送到腸胃。它們的液體分為五種。如果天氣很冷,穿的衣服又薄,液體就會化為尿液或氣體排出來。如果天氣炎熱,穿的衣服又厚,液體就會化為汗水排出。如果感到悲傷或氣憤,鼻腔就會流出液體變成眼淚。如果胸中感受燥熱,胃氣鬆緩,就會產生唾液。如果邪氣從身體內部向上逆行,就會堵塞氣血,使氣血不能運行。氣血不能運行就會形成水腫。我知道這些症狀的表現,但不知道它們為什麼會產生。希望您能告訴我這個道理。」

岐伯回答說:「食物和水都進入嘴巴後,它們的味道有五種。這些味道會分別流注到身體相應的藏腑。」

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氣。以溫肌肉。充皮膚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為液。天暑衣厚則腠理開。故汗出。寒留於分肉之間。聚沫。則為痛。天寒則腠理閉。氣濕不行。水下溜於膀胱。則為溺與氣。五臟六腑。心為之主。耳為之聽。目為之候。肺為之相。肝為之將。脾為之衛。

白話文:

人體內的液體各有自己的通路。所以三焦會排出氣,用來溫暖肌肉、滋潤皮膚。這些液體中流動的稱為津液,流動不暢的稱為液。天氣炎熱,穿著厚衣服,則皮膚毛孔會打開,因此會出汗。寒氣停留在肌肉之中,聚集形成水泡,則會造成疼痛。天氣寒冷,則皮膚毛孔會關閉,氣血運行不暢。水分下行至膀胱,則形成尿液和氣體。五臟六腑中,心是主宰,耳是聽覺器官,目是觀察器官,肺是輔助器官,肝是將軍器官,脾是守衛器官。

腎為之主外。故五臟六腑之津液。盡上滲於目。心悲氣並。則心系急。心系急。則肺舉。肺舉則液上溢。夫心系與肺。不能常舉。乍上乍下。故咳而泣出矣。中熱則胃中消穀。消穀則蟲上下作。腸胃充郭。故胃緩。胃緩則氣逆。故唾出。五穀之津液。和合而為膏者。內滲入於骨空。

白話文:

腎臟是負責調節體外水分的器官。因此,五臟六腑的津液都會通過腎臟輸送到眼睛。當人的心臟感到悲傷時,心臟的連接組織就會緊張。心臟的連接組織一緊張,肺部就會膨脹。肺部一膨脹,就會導致津液過度上湧。但心臟的連接組織和肺部並不能一直保持膨脹的狀態,而是會反覆收縮和舒張。所以,就會出現咳嗽和流淚的症狀。如果體內有熱症,胃部就會消化較差。胃部消化不良就會導致胃中生蟲,上下翻滾。腸胃內被食物充斥,就會導致胃部鬆弛。胃部鬆弛就會導致氣息逆流,從而引起吐痰。而五穀中的津液,混合在一起形成一種膏狀物質,會滲入骨骼的空隙中。

補益腦髓。而下流於陰股。陰陽不和。則使液溢而下流於陰。髓液皆減而下。下過度則虛。虛故腰背痛而脛痠。陰陽氣道不通。四海塞閉。三焦不瀉。津液不化。水穀並行腸胃之中。別於迴腸。留於下焦。不得滲膀胱。則下焦脹。水溢則為水脹。此津液五別之逆順也。

白話文:

現代版:

一問一答布局無奇。措詞亦無甚精警處。五癃五津之癃也。氣之逆行。曰厥津之逆行。曰癃津液別者。津與液之質有五種之不同也。

一問一答都平平無奇,用詞也沒有特別精彩的地方。

「五癃」是指五種病症,「五津」是指身體中的五種津液。

「五津之癃」指氣在體內逆行造成五種津液的異常。

「津」和「液」性質不同,有五種類型。

2. 五閱五使第三十七

黃帝問於岐伯曰。余聞刺有五閱。以觀五氣。五氣者。五臟之使也。五時之副也。願聞其五使。當安出。岐伯曰。五官者。五臟之閱也。黃帝曰。願聞其所出。令可為常。岐伯曰。脈出於氣口。色見於明堂。五色更出。以應五時。各如其常。經氣入藏必當治里黃帝曰。善。五色獨決於明堂乎。

白話文:

黃帝問岐伯說:「我聽說針灸有五個穴位,可以用來觀察五臟之氣。所謂五臟之氣,就是五臟的使者,也是五季節氣的輔助。請告訴我這五個穴位的具體位置。」岐伯說:「五官就是五臟的窗口。」黃帝說:「我希望知道它們的具體位置,好作為日常參考。」岐伯說:「脈氣從氣口穴出來,氣色在明堂穴顯現。五種顏色交替出現,與五季相應,各有所常。經氣進入藏腑後,必然會治理體內。」黃帝說:「很好。五臟之氣的顏色都只在明堂穴顯現嗎?」

岐伯曰。五官以辨。闕庭必張。乃立明堂。明堂廣大。蕃蔽見外。方壁高基。引垂居外。五色乃治。平博廣大。壽中百歲。見此者。刺之必已。如是之人者。血氣有餘。肌肉堅緻。故可苦以針。黃帝曰。願聞五官。岐伯曰。鼻者肺之官也。目者肝之官也。口唇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

白話文:

岐伯說:五官可以用來辨別健康狀況。如果鼻樑部位寬廣,說明身體健康。於是,形成了明白堂穴。明白堂穴寬廣大,肌肉豐厚,表現在外部。它的四周有方正的穴位,而且穴位之間距離遠,深處的穴位在外面露出。這樣,五臟的氣血就會調和。明白堂穴平坦、寬廣、大,此人可以長壽到一百歲。看到這類人的,用針灸治療就能痊癒。這樣的人,氣血充盈,肌肉堅實,所以可以用針灸治療。黃帝說:希望聽一聽關於五官的看法。岐伯說:鼻子是肺的器官,眼睛是肝的器官,嘴脣是脾的器官,舌頭是心的器官。

耳者腎之官也。黃帝曰。以官何候。岐伯曰。以候五臟。故肺病者。喘息鼻張。肝病者。眥青。脾病者。唇黃。心病者。舌卷短。顴赤。腎病者。顴與顏黑。黃帝曰。五脈安出五色安見其常色殆者如何。岐伯曰。五官不辨闕庭不張。小其明堂。蕃蔽不見。又埤其牆。牆下無基。

白話文:

中醫古文:

耳是腎臟的外在表現。黃帝說:怎麼根據耳朵的表現來判斷呢?岐伯說:根據它來判斷五臟的健康狀況。肺有病的,會喘息,鼻子外張。肝有病的,眼角發青。脾有病的,嘴脣發黃。心有病的,舌頭卷縮短小,顴骨發紅。腎有病的,顴骨和臉色發黑。

耳朵是與腎臟相應的外在器官。黃帝問:怎樣通過耳朵的外在表現來判斷呢?岐伯回答:通過耳朵的表現可以判斷五臟的健康狀況。肺部有病的人會出現喘息和鼻孔外張的表現。肝臟有病的人會出現眼角發青。脾臟有病的人會出現嘴脣發黃。心臟有病的人會出現舌頭卷縮、短小的現象,同時顴骨會發紅。腎臟有病的人會出現顴骨和臉色發黑的現象。

黃帝又問:五臟的病氣怎麼通過五種顏色反映出來?正常的顏色和有問題的顏色有哪些區別?

岐伯回答:五官不分,鼻準不端正,眉毛細短,色澤暗淡,眼瞼遮住眼球,眼眶下方沒有根基。

垂角去外。如是者。雖平常殆。況加疾哉。黃帝曰。五色之見於明堂以觀五臟之氣。左右高下。各有形乎。岐伯曰。腑臟之在中也。各以次舍。左右上下。各如其度也。

白話文:

把外耳尖垂下來。這樣,即使是平常人,也難免患病。何況有疾病在身的人呢?黃帝問道:五種顏色出現在明堂,可以觀察五臟的氣血。它們左右高低不同,各自有什麼規律嗎?岐伯回答說:五臟六腑都有一定的位置,按照順序排列。左右上下,各有所處。

步步搜拶節節展開。用筆有官止神行之妙。但鑄詞不甚精湛耳。五閱五臟之外部也。即五官五使五臟之氣化也。即五色通篇注重在五官之五色。其明堂一層。前作陪筆。後作補筆。是文字烘托法。

白話文:

逐漸探究身體各部位的節律。用筆描繪,有著引導精神的妙用。但語意的鑄造不夠精湛。眉、眼、鼻、舌、耳這五部分是五臟的外部表現。也就是說,五官五體表現了五臟的氣化。文章通篇注重五官的五種顏色。下巴部的明堂,先作為陪襯的筆法,後又作為補筆。這是一種文字烘托的手法。

3. 逆順肥瘦第三十八

黃帝問於岐伯曰。余聞針道於夫子。眾多畢悉矣。夫子之道應若失。而據未有堅然者也。夫子之問學熟乎。將審察於物而心生之乎。(言用針之應與失未有確然先見之據也而能無失者此由於問學之熟乎抑隨時審物而心生之乎下乃兩答之也)岐伯曰。聖人之為道者。上合於天。

白話文:

黃帝問岐伯說:「我從先生那裡聽到了針灸之道,所學已十分詳盡了。先生的教導應對自如,但卻沒有具體的依據。先生問學是否很深入?還是根據事物本身的情況而隨機應變?」(意思是說,針灸的施用應對和失誤沒有明確的先例依據,但擅長的人卻不會失手,這到底是因為深入理解學問還是隨機應變而產生的呢?接下來岐伯將回答這兩個問題。)

岐伯說:「聖人在修習道法時,遵循著與天相合的原則。

下合於地。中合於人事。必有明法。以起度數。法式檢押。乃後可傳焉。故匠人不能釋尺寸而意短長。廢繩墨而起平直也。工人不能置規而為員。去矩而為方知用此者。固自然之物易用之。教逆順之常也。(言此乃自然之事易曉之說針道得失之常也)黃帝曰。願聞自然奈何。

白話文:

應合於大地之運行。契合於人事。一定有明確的法則,以此為基準。用規範來檢驗檢束,纔可後繼傳承。所以工匠不能拋棄尺寸而憑意願定長短,廢棄繩墨而畫出平直線條。工人不能拋棄圓規而畫出圓形,捨棄矩尺而畫出方形。明白這個道理的人,必然會用順應自然規律的方法,教導順應和逆反的常理。(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容易理解的道理,也是針灸得失的常理。)黃帝說:希望聽到自然之道的內容。

岐伯曰。臨深決水。不用功力。而水可竭也。循掘決沖。而經可通也。此言氣之滑澀。血之清濁。行之逆順也。(此逆順指氣之來往與上文異)黃帝曰。願聞人之白黑肥瘦小長。各有數乎。岐伯曰。年質壯大。血氣充盈。膚革堅固。因加以邪。刺此者。深而留之。此肥人也。

白話文:

廣肩腋。項肉薄。厚皮而黑色。唇臨臨然。其血黑。以濁其氣澀。以遲其為人也。貪於取與。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數也。黃帝曰。刺瘦人奈何。岐伯曰。瘦人者。皮薄色少。肉廉廉然。薄唇輕言。其血清。氣滑易脫於氣。易損於血。刺此者淺而疾之。黃帝曰。刺常人奈何。

岐伯曰。視其白黑。各為調之。其端正敦厚者。其血氣和調。刺此者無失常數也。黃帝曰。刺壯士真骨者奈何。岐伯曰。刺壯士真骨。堅肉緩節監監然。此人重。則氣澀血濁。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數。勁則氣滑血清。刺此者。淺而疾之。(重骨體厚重也勁骨體輕捷也)黃帝曰。

刺嬰兒奈何。岐伯曰。嬰兒者其肉脆。血少氣弱。刺此者。以豪針。淺刺而疾髮針。日再可也。黃帝曰。臨深決水奈何。岐伯曰。血清氣滑。疾瀉之則氣竭焉。黃帝曰。循掘決沖奈何。岐伯曰。血濁氣澀。疾瀉之則經可通也。黃帝曰脈行之逆順奈何。岐伯曰。手之三陰。從臟走手。

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黃帝曰。少陰之脈獨下行。何也。岐伯曰。不然。夫衝脈者。五臟六腑之海也。五臟六腑皆稟焉。其上者。出於頏顙。滲諸陽。灌諸精。其下者。注少陰之大絡。出於氣街。循陰股內廉。入膕中。伏行骭骨內。

手的三條陽經:從手部走行至頭部。足的三條陽經:從頭部走行至足部。足的三條陰經:從足部走行至腹部。

黃帝問:少陰經脈獨自向下運行,這是為什麼呢?

岐伯答:不是這樣的。衝脈是五臟六腑的匯聚之地,五臟六腑都要接受它的滋養。衝脈的上部,從額頭處出來,灌溉陽經,滋養精氣。衝脈的下部,注入少陰經絡網,從氣沖穴出來,沿著小腿內側走行,進入膕窩,隱藏在腓骨內側。

下至內踝之後屬而別。(屬所也言內踝後之處所也)其下者。並於少陰之經。滲三陰。其前者。伏行出跗屬。下循跗。入大趾間。滲諸絡而溫肌肉。故別絡結。則跗上不動。不動則厥。厥則寒矣。黃帝曰。何以明之。岐伯曰。五官導之。(五官二字誤據經意當是循而二字)切而驗之。

白話文:

往下到達內踝之後,有條經脈分出來。(「屬」指所屬,「內踝後之處所」指內踝後面的部位)這條經脈往下行,與少陰經相並行,滲透於三陰經。它往前行,潛行而出於足跗,附著於足跗,往下行於足跗,進入大拇指之間,滲透於絡脈,溫暖肌肉。因此,如果這條別絡結住,就會使得足跗上不動。不動就會發麻。發麻就會寒冷。黃帝問:怎麼證明呢?岐伯答道:五官循行到那裡。(「五官」兩字有誤,根據經文的上下文應該是「循而」二字)切脈試驗就可以證實。

其非必動。(非邪氣也經脈曰脈之卒然動者皆邪氣居之)然後乃可明逆順之行也。黃帝曰。窘乎哉聖人之為道也。明於日月。微於毫釐。其非夫子。孰能道之也。

白話文:

它不一定都是(邪氣)引起的。(如果)不是(邪氣),而是脈絡中忽然間發生了跳動,這些都是邪氣作祟。然後才能明白順應和違逆的運作規律。黃帝說:聖人為道的學說,實在是精妙呀!它的道理像日月一樣清晰,其中的奧妙精微得連一根毫毛都容納不下。如果不是孔子這樣的大師,誰能把它講述出來呢?

此篇論刺法之逆順。外視其人之肥瘦。內視經脈之行度也。法有堅據。因人而施。篇法整齊。詞旨清暢。言針道所以無失者。由於問學之熟。而臨診又須審物生心也。兩層串說。

白話文:

這篇文章討論針灸手法的順逆方向。要根據患者的外表肥瘦來決定,還要考慮經脈的走向。針灸手法有明確的依據,需要針對不同的人採用不同的方法。文章結構清晰,語言簡潔流暢。文中提到,針灸能夠不會失誤的原因在於學習得非常熟練,而實際操作時又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靈活應變。這兩層意思相互貫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