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評文》~ 卷六 (3)
卷六 (3)
1. 五癃津液別第三十六
黃帝問於岐伯曰。水穀入於口,輸於腸胃,其液別為五。天寒衣薄,則為溺與氣。天熱衣厚,則為汗。悲哀氣並,則為泣。中熱胃緩,則為唾。邪氣內逆,則氣為之閉塞而不行,不行則為水脹。余知其然也,不知其何由生,願聞其道。岐伯曰。水穀皆入於口,其味有五,各注其海。
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氣,以溫肌肉,充皮膚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為液。天暑衣厚,則腠理開,故汗出。寒留於分肉之間,聚沫,則為痛。天寒則腠理閉,氣濕不行,水下溜於膀胱,則為溺與氣。五臟六腑,心為之主,耳為之聽,目為之候,肺為之相,肝為之將,脾為之衛。
腎為之主外。故五臟六腑之津液,盡上滲於目。心悲氣並,則心系急。心系急,則肺舉。肺舉則液上溢。夫心系與肺,不能常舉,乍上乍下,故咳而泣出矣。中熱則胃中消穀,消穀則蟲上下作。腸胃充郭,故胃緩。胃緩則氣逆,故唾出。五穀之津液,和合而為膏者,內滲入於骨空。
補益腦髓,而下流於陰股。陰陽不和,則使液溢而下流於陰。髓液皆減而下,下過度則虛。虛故腰背痛而脛痠。陰陽氣道不通,四海塞閉,三焦不瀉,津液不化。水穀並行腸胃之中,別於迴腸,留於下焦,不得滲膀胱,則下焦脹。水溢則為水脹。此津液五別之逆順也。
一問一答布局無奇。措詞亦無甚精警處。五癃五津之癃也。氣之逆行,曰厥。津之逆行,曰癃。津液別者,津與液之質有五種之不同也。
白話文:
黃帝問岐伯說:「食物從口進入,運送到腸胃,它的液體會分成五種。天氣寒冷衣服穿得少,就會變成尿液和氣體。天氣炎熱衣服穿得多,就會變成汗水。悲傷時氣機壅塞,就會變成眼淚。身體內部發熱、胃氣鬆弛,就會變成口水。邪氣從內部逆行,導致氣機閉塞不通,不通就會形成水腫。我雖然知道這些現象是這樣,但不知道它是怎麼發生的,希望您能告訴我其中的道理。」
岐伯說:「食物都從口進入,它們的味道有五種,各自歸屬於不同的臟腑。津液各自循著自己的路徑運行。所以三焦之氣散發出來,溫養肌肉,充潤皮膚,就成為津。那些流動但不向外排出的,就成為液。天氣炎熱衣服穿得多,皮膚的毛孔就會打開,所以會出汗。寒氣停留在肌肉之間,聚集在一起形成泡沫狀,就會疼痛。天氣寒冷,毛孔就會閉合,濕氣停滯不流通,水分向下流到膀胱,就變成尿液和氣體。五臟六腑,以心為主宰,耳朵負責聽,眼睛負責觀察,肺負責輔佐,肝負責統率,脾負責衛護,腎負責管理體外。所以五臟六腑的津液,都向上滲入眼睛。心氣因悲傷而壅塞,心系就會繃緊。心系繃緊,肺氣就會上提。肺氣上提,液體就會向上溢出。心系和肺,不能總是向上提起,而是時上時下,所以會咳嗽而且眼淚流出來。身體內部發熱,胃中消化食物,食物消化後,體內蟲就會上下活動。腸胃充滿食物,所以胃氣就會鬆弛。胃氣鬆弛,氣就會逆行,所以會流口水。食物的津液,混合在一起形成膏脂狀的物質,會向內滲入骨骼的空隙中,用來補益腦髓,然後向下流到陰股部位。陰陽失調,就會使液體溢出向下流到陰部。髓液都減少而向下流失,過度流失就會虛弱。虛弱就會導致腰背疼痛、小腿痠痛。陰陽氣道不通暢,四肢百骸的氣機閉塞,三焦無法疏泄,津液就不能正常轉化。食物和水一起在腸胃中運行,在迴腸處分離,停留在下焦,無法滲入膀胱,就會導致下焦脹滿。水分積聚過多就會形成水腫。這就是津液五種不同分離的順逆情況。」
這段對話一問一答,布局沒有什麼特別之處,用詞也沒什麼精闢的地方。「五癃」的「癃」指的是津液不順暢。「氣的逆行,稱為厥;津液的逆行,稱為癃。津液的分別,是指津和液的性質有五種不同。」
2. 五閱五使第三十七
黃帝問於岐伯曰:「余聞刺有五閱,以觀五氣。五氣者,五臟之使也,五時之副也。願聞其五使,當安出?」
岐伯曰:「五官者,五臟之閱也。」
黃帝曰:「願聞其所出,令可為常。」
岐伯曰:「脈出於氣口,色見於明堂。五色更出,以應五時,各如其常。經氣入藏,必當治里。」
黃帝曰:「善。五色獨決於明堂乎?」
岐伯曰:「五官以辨,闕庭必張,乃立明堂。明堂廣大,蕃蔽見外,方壁高基,引垂居外,五色乃治。平博廣大,壽中百歲。見此者,刺之必已。如是之人者,血氣有餘,肌肉堅緻,故可苦以針。」
黃帝曰:「願聞五官。」
岐伯曰:「鼻者肺之官也,目者肝之官也,口唇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腎之官也。」
黃帝曰:「以官何候?」
岐伯曰:「以候五臟。故肺病者,喘息鼻張;肝病者,眥青;脾病者,唇黃;心病者,舌卷短,顴赤;腎病者,顴與顏黑。」
黃帝曰:「五脈安出?五色安見?其常色殆者如何?」
岐伯曰:「五官不辨,闕庭不張,小其明堂,蕃蔽不見,又埤其牆,牆下無基,垂角去外。如是者,雖平常殆,況加疾哉!」
黃帝曰:「五色之見於明堂,以觀五臟之氣,左右高下,各有形乎?」
岐伯曰:「腑臟之在中也,各以次舍,左右上下,各如其度也。」
步步搜拶,節節展開。用筆有官止神行之妙。但鑄詞不甚精湛耳。五閱,五臟之外部也,即五官;五使,五臟之氣化也,即五色。通篇注重在五官之五色,其明堂一層,前作陪筆,後作補筆。是文字烘托法。
白話文:
黃帝問岐伯:「我聽說針刺治療有五種觀察方法,用來觀察五臟的氣色。這五種氣色是五臟的使者,也是五個時令的輔助。我想知道這五個使者是怎麼來的?」
岐伯回答:「五官是觀察五臟的窗口。」
黃帝說:「我想知道它們的來源,讓我可以經常使用這方法。」
岐伯說:「脈搏從氣口顯現,氣色在明堂顯現。五種氣色會輪流出現,對應五個時令,並且各自保持正常。經絡的氣進入臟腑,一定要先治療內部。」
黃帝說:「好。難道五種氣色只在明堂顯現嗎?」
岐伯說:「要用五官來辨別,闕庭(額頭)一定要舒張開闊,這樣才能設立明堂。明堂要寬廣,外面的遮蔽物清晰可見,像方正的牆壁有高高的地基,垂下的部分向外延伸。這樣五種氣色才能正常顯現。明堂平坦寬廣的人,可以活到一百歲。看到這種情況的人,針刺治療一定會痊癒。這樣的人,血氣充足,肌肉結實,所以可以用針刺來刺激。」
黃帝說:「我想知道五官指的是哪些?」
岐伯說:「鼻子是肺的官竅,眼睛是肝的官竅,口唇是脾的官竅,舌頭是心的官竅,耳朵是腎的官竅。」
黃帝問:「如何用這些官竅來觀察病情?」
岐伯回答:「用來觀察五臟的病情。所以肺有病的人,呼吸急促,鼻孔張大;肝有病的人,眼眶發青;脾有病的人,嘴唇發黃;心有病的人,舌頭捲曲縮短,顴骨發紅;腎有病的人,顴骨和臉色發黑。」
黃帝問:「五條脈搏從哪裡出現?五種氣色在哪裡顯現?正常的氣色衰敗時會如何?」
岐伯回答:「如果五官無法辨別,額頭不夠舒展,明堂狹小,外面的遮蔽物看不清楚,而且牆壁低矮,牆下沒有地基,垂下的部分也偏離向外,這樣的人,即使平常也處於危險狀態,更何況是生病呢!」
黃帝問:「五種氣色在明堂顯現時,用來觀察五臟的氣色,它們的左右高低各有不同的形狀嗎?」
岐伯回答:「臟腑在體內有各自的位置,按照順序排列,左右上下都有各自的規律。」
(這段文字)逐步深入探討,環環相扣。用筆精妙,但文字用語不夠精鍊。所謂的五閱,指的是五臟的外部,也就是五官;所謂的五使,指的是五臟的氣化,也就是五色。整篇文章的重點在於五官所呈現的五色,關於明堂的部分,前面是作為陪襯,後面是作為補充,這是文字烘托的手法。
3. 逆順肥瘦第三十八
黃帝問於岐伯曰。余聞針道於夫子。眾多畢悉矣。夫子之道應若失。而據未有堅然者也。夫子之問學熟乎。將審察於物而心生之乎。(言用針之應與失未有確然先見之據也而能無失者此由於問學之熟乎抑隨時審物而心生之乎下乃兩答之也)岐伯曰。聖人之為道者。上合於天。
下合於地。中合於人事。必有明法。以起度數。法式檢押。乃後可傳焉。故匠人不能釋尺寸而意短長。廢繩墨而起平直也。工人不能置規而為員。去矩而為方知用此者。固自然之物易用之。教逆順之常也。(言此乃自然之事易曉之說針道得失之常也)黃帝曰。願聞自然奈何。
岐伯曰。臨深決水。不用功力。而水可竭也。循掘決沖。而經可通也。此言氣之滑澀。血之清濁。行之逆順也。(此逆順指氣之來往與上文異)黃帝曰。願聞人之白黑肥瘦小長。各有數乎。岐伯曰。年質壯大。血氣充盈。膚革堅固。因加以邪。刺此者。深而留之。此肥人也。
廣肩腋。項肉薄。厚皮而黑色。唇臨臨然。其血黑。以濁其氣澀。以遲其為人也。貪於取與。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數也。黃帝曰。刺瘦人奈何。岐伯曰。瘦人者。皮薄色少。肉廉廉然。薄唇輕言。其血清。氣滑易脫於氣。易損於血。刺此者淺而疾之。黃帝曰。刺常人奈何。
岐伯曰。視其白黑。各為調之。其端正敦厚者。其血氣和調。刺此者無失常數也。黃帝曰。刺壯士真骨者奈何。岐伯曰。刺壯士真骨。堅肉緩節監監然。此人重。則氣澀血濁。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數。勁則氣滑血清。刺此者。淺而疾之。(重骨體厚重也勁骨體輕捷也)黃帝曰。
刺嬰兒奈何。岐伯曰。嬰兒者其肉脆。血少氣弱。刺此者。以豪針。淺刺而疾髮針。日再可也。黃帝曰。臨深決水奈何。岐伯曰。血清氣滑。疾瀉之則氣竭焉。黃帝曰。循掘決沖奈何。岐伯曰。血濁氣澀。疾瀉之則經可通也。黃帝曰脈行之逆順奈何。岐伯曰。手之三陰。從臟走手。
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黃帝曰。少陰之脈獨下行。何也。岐伯曰。不然。夫衝脈者。五臟六腑之海也。五臟六腑皆稟焉。其上者。出於頏顙。滲諸陽。灌諸精。其下者。注少陰之大絡。出於氣街。循陰股內廉。入膕中。伏行骭骨內。
下至內踝之後屬而別。(屬所也言內踝後之處所也)其下者。並於少陰之經。滲三陰。其前者。伏行出跗屬。下循跗。入大趾間。滲諸絡而溫肌肉。故別絡結。則跗上不動。不動則厥。厥則寒矣。黃帝曰。何以明之。岐伯曰。五官導之。(五官二字誤據經意當是循而二字)切而驗之。
其非必動。(非邪氣也經脈曰脈之卒然動者皆邪氣居之)然後乃可明逆順之行也。黃帝曰。窘乎哉聖人之為道也。明於日月。微於毫釐。其非夫子。孰能道之也。
此篇論刺法之逆順。外視其人之肥瘦。內視經脈之行度也。法有堅據。因人而施。篇法整齊。詞旨清暢。言針道所以無失者。由於問學之熟。而臨診又須審物生心也。兩層串說。
白話文:
逆順肥瘦第三十八
黃帝向岐伯請教說:「我聽您講述針灸的道理,已經聽了很多很詳細了。但老師您所說的道理好像很靈活,變化多端,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可以遵循。那麼老師您學問如此精通,是因為勤學苦練,還是通過仔細觀察事物,從心中自然領悟到的呢?」 (意思是說,用針的應驗和失誤,沒有一個確定的、事先就能判斷的依據,而能夠不失誤,是因為學問精熟呢?還是隨時觀察事物而從心中領悟的呢?以下是岐伯的兩個回答。)
岐伯回答說:「聖人所遵循的道理,上符合天道,下符合地道,中間符合人事。一定有明確的方法來確立標準和數量,有規矩法則來檢驗和約束,之後才可以傳授。所以工匠不能不用尺寸就來衡量長短,不用墨線就來確定水平和垂直;工人不能不用圓規來畫圓,不用矩尺來畫方。明白這個道理的人,就知道自然的事物是容易理解和運用的,這也闡述了針刺順逆的道理。」(意思是說,這是自然的事物,很容易理解,也說明了針灸得失的道理。)
黃帝說:「我想聽聽自然是怎麼樣的?」
岐伯說:「就像在深淵邊上放水,不用費力就能讓水流盡;像疏通挖好的溝渠,就能讓經絡通暢。這說的是氣的流暢或阻塞,血的清澈或混濁,以及它們運行的順與逆。」(這裡的逆順是指氣的來往,和上文說的針刺順逆不同。)
黃帝說:「我想知道人的膚色、肥瘦、高矮,是不是各有規律呢?」
岐伯說:「如果一個人年輕體壯,血氣充盈,皮膚堅實,這時如果感受邪氣,針刺的時候就要深刺並多留針,這是針對肥胖的人。」
「如果一個人肩膀寬,腋窩開闊,脖子上的肉薄,皮膚厚而且黑,嘴唇總是濕潤的樣子,他的血色黑而混濁,氣運行緩慢而阻塞,這種人喜歡索取。針刺的時候也要深刺並多留針,並增加針刺的次數。」
黃帝問:「那給瘦人扎針要怎麼做呢?」
岐伯說:「瘦的人皮膚薄,氣色不好,肌肉鬆弛,嘴唇薄且說話輕聲細語,他們的血清澈,氣容易消散,血容易損傷。給他們扎針要淺刺並快速出針。」
黃帝問:「那給普通人扎針要怎麼做呢?」
岐伯說:「要看他們皮膚的顏色,然後來調整針刺的方法。如果一個人長得端正厚道,那麼他的血氣平和協調,給這種人扎針,不要超出常規的次數。」
黃帝問:「給體格強壯、骨骼堅實的人扎針要怎麼做呢?」
岐伯說:「給體格強壯、骨骼堅實的人扎針,如果他的肌肉結實,關節鬆弛,身體很重,那麼他的氣運行阻塞,血混濁,給這種人扎針要深刺並多留針,還要增加針刺的次數。如果他身體輕快靈活,那麼他的氣運行順暢,血清澈,給這種人扎針要淺刺並快速出針。」 (這裡的重是指骨骼體格厚重,勁是指骨骼體格輕捷。)
黃帝問:「給嬰兒扎針要怎麼做呢?」
岐伯說:「嬰兒的肌肉很脆弱,血少氣弱。給他們扎針要用細針,淺刺並快速出針,一天可以扎兩次。」
黃帝問:「什麼叫做在深淵邊放水呢?」
岐伯說:「血清澈氣流暢,如果快速地瀉針,氣就會耗盡。」
黃帝問:「什麼叫做疏通挖好的溝渠呢?」
岐伯說:「血混濁氣阻塞,如果快速地瀉針,經絡就能夠暢通。」
黃帝問:「經脈的運行有順逆之分嗎?」
岐伯說:「手的三陰經,從臟腑走向手部;手的三陽經,從手走向頭部;足的三陽經,從頭走向足部;足的三陰經,從足走向腹部。」
黃帝問:「少陰經的脈絡獨自向下走,這是為什麼呢?」
岐伯說:「不是這樣的。衝脈是五臟六腑的血氣匯聚的地方,五臟六腑都從衝脈得到滋養。衝脈向上走,從喉嚨到頭頂,滋養陽氣和精氣;向下走,注入少陰經的大絡,從氣街這個地方發出,沿著大腿內側,進入膝蓋窩,伏行在小腿內側的骨頭旁,一直向下到內踝的後方。它的下部分,和少陰經并行,滲透三陰經。它的前部分,伏行於腳背,向下到腳背,進入大腳趾間,滲入各個絡脈而溫養肌肉。所以,如果別絡阻塞,那麼腳背就不能活動,不能活動就會麻木,麻木就會發冷。」
黃帝問:「要怎麼才能驗證呢?」
岐伯說:「要通過仔細觀察和檢查,然後才能知道經脈運行的順逆。如果經脈不是因為邪氣而是突然跳動,就可以判斷經脈的運行情況。」(原文的五官當為誤字,應為循而,經脈的突然跳動是邪氣所致)
黃帝感嘆說:「聖人遵循的道理實在太精妙了!它明察秋毫,細微到極點!如果不是老師您,誰能講清楚這些呢?」
本篇討論針刺方法的順逆,要從外觀察人的肥瘦,從內觀察經脈的運行。針刺方法要有確定的依據,並根據不同的人來施用。這篇文章的結構完整,文字清晰,意思是說,針灸之所以不會失誤,是因為學問精熟,並且在臨床診斷的時候,要仔細觀察事物,從心中領悟。文章把這兩方面串聯起來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