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評文》~ 卷二 (7)
卷二 (7)
1. 終始第九(法野)
音氣益彰,耳目聰明。反此者,血氣不行。(此下當接邪氣來也緊而疾至其脈皆實下再當接凡刺之屬三刺至穀氣)所謂氣至而有效者,瀉則益虛。虛者,脈大如其故,而不堅也。堅如其故者,適雖言故(故字疑誤),病未去也。補則益實。實者,脈大如其故而益堅也。大如其故而不堅者,
適雖言快,病未去也。故補則實,瀉則虛。痛雖不隨針,病必衰去。必先通十二經脈之所生病,而後可得傳於終始矣。故陰陽不相移,虛實不相傾,取之其經。(以下當接陰盛而陽虛文義相屬也)凡刺之屬,三刺至穀氣。邪僻妄合,陰陽易居,逆順相反,沉浮異處,四時不得,
稽留淫泆,須針而去。故一刺則陽邪出,再刺則陰邪出,三刺則穀氣至。穀氣至而止。所謂穀氣至者,已補而實,已瀉而虛,故以知穀氣至也。邪氣獨去者,陰與陽未能調,而病知愈也。故曰:補則實,瀉則虛,痛雖不隨針,病必衰去矣。(此下當接所謂氣至而有效者正申釋此段之義也)陰盛而陽虛,
先補其陽,後瀉其陰,而和之。陰虛而陽盛,先補其陰,後瀉其陽,而和之。(此下當接故曰從腰以上者)三脈動於足大趾之間,必審其實虛。虛而瀉之,是謂重虛,重虛病益甚。凡刺此者,以指按之。脈動而實且疾者,疾瀉之;虛而徐者,則補之。反此者,病益甚。其動也,陽明在上,
厥陰在中,少陰在下。(自三脈動於足大趾之間至重虛病益甚當在此下)膺腧中膺,背腧中背。肩膊虛者,取之上。重舌,刺舌柱,以鈹針也。手屈而不伸者,其病在筋;伸而不屈者,其病在骨。在骨守骨,在筋守筋。補須(補須二字疑有脫誤,下文所敘乃一人之病虛實互見而各據於一偏者,非可以補字統之也)。一方實,深取之。
稀按其痏,以極出其邪氣。一方虛,淺刺之,以養其脈,疾按其痏,無使邪氣得入。(自凡刺此者至此當在後一刺陽也之下)邪氣來也緊而疾,穀氣來也徐而和。脈實者,深刺之,以泄其氣;脈虛者,淺刺之,使精氣無得出,以養其脈,獨出其邪氣。刺諸痛者,其脈皆實。(自邪氣來也至此當在前反此者血氣不行之下。
自三脈動於足大趾之間至此,皆前後文錯簡,今各分移前後,擅易經文,非徒論文,亦欲明理也,讀者諒之)。故曰:從腰以上者,手太陰陽明皆主之;從腰以下者,足太陰陽明皆主之。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頭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膕。病生於頭者,頭重;生於手者,臂重。
生於足者,足重。治病者,先刺其病,所從生者也。春氣在毛,夏氣在皮膚,秋氣在分肉,冬氣在筋骨。刺此病者,各以其時為齊。故刺肥人者,以秋冬之齊;刺瘦人者,以春夏之齊。病痛者,陰也。痛而以手按之不得者,陰也,深刺之。病在上者,陽也;病在下者,陰也。癢者,陽也,淺刺之。
白話文:
聲音氣息更加明顯,耳朵和眼睛會更加靈敏。反之,氣血運行就會不順暢。接著邪氣就會迅速而猛烈地來襲,此時脈象會呈現實證。接下來要講到針刺的方法,一般要刺三次才能使氣血充盈。所謂氣至而有效,瀉法會使虛弱更嚴重,虛弱的脈象會變得粗大但無力,如果脈象依然堅實,即使說病況好轉,實際上病根並未去除。補法會使實證更增強,實證的脈象會變得粗大且更加有力。如果脈象粗大但無力,即使說感覺比較舒服,實際上病根並未去除。所以說,補法會增強實證,瀉法會使人虛弱。即使針刺時沒有痛感,疾病也會逐漸減輕。必須先疏通十二經脈,了解疾病的根源,才能談論治療的起始和終結。所以陰陽不可相互轉移,虛實不可相互傾斜,要根據經脈來取穴。
針刺時,一般要刺三次才能使氣血充盈。如果邪氣不正,陰陽就會錯亂,寒熱會顛倒,脈象會出現沉浮不定的情況,四時的變化也會失序,導致疾病纏綿不癒。這時必須要針刺才能去除病邪。第一次針刺可以驅除陽邪,第二次針刺可以驅除陰邪,第三次針刺可以使氣血充盈,氣血一到就要停止針刺。所謂氣血充盈,是指經過補法後身體充實,經過瀉法後身體虛弱,這樣就可以判斷氣血是否充盈。如果只有邪氣獨自離開,說明陰陽沒有調和,但病情已經開始好轉。所以說補法會增強實證,瀉法會使人虛弱,即使針刺時沒有痛感,疾病也會逐漸減輕。
陰盛而陽虛的情況,要先補陽,後瀉陰,使陰陽調和。陰虛而陽盛的情況,要先補陰,後瀉陽,使陰陽調和。足大趾之間有三條脈動,必須仔細辨別虛實。虛證要用瀉法,這會使虛證更加嚴重。凡是針刺這個部位時,用手指按壓,如果脈動有力且急促,要迅速瀉之。如果脈動虛弱而緩慢,就要補之。反之,病情會更加嚴重。這三條脈,陽明經在最上,厥陰經在中間,少陰經在最下。胸部的穴位對應胸部疾病,背部的穴位對應背部疾病。肩膊虛弱的病症,要取其上部的穴位。重舌症要刺舌柱,使用鈹針。手彎曲不能伸直,病在筋;手伸直不能彎曲,病在骨。病在骨的要守住骨,病在筋的要守住筋。對於一方實證,要深刺,輕輕按壓穴位,盡量將邪氣逼出。對於一方虛證,要淺刺,用來滋養經脈,快速按壓穴位,避免邪氣入侵。
邪氣來襲時,脈象會緊促而急躁;氣血來臨時,脈象會緩慢而平和。脈象實證,要深刺,以宣洩邪氣。脈象虛證,要淺刺,使精氣不外洩,用來滋養經脈,單純驅除邪氣。凡是痛處,其脈象都是實證。腰部以上的疾病,手太陰經和陽明經都主治;腰部以下的疾病,足太陰經和陽明經都主治。病在上部的,要從下部取穴治療;病在下部的,要從上部取穴治療。病在頭部的,要從足部取穴治療;病在腰部的,要從膝膕處取穴治療。病從頭部產生,會感到頭部沉重;病從手臂產生,會感到手臂沉重;病從足部產生,會感到足部沉重。治療疾病要先刺其病源。
春季的氣機在皮毛,夏季的氣機在皮膚,秋季的氣機在肌肉,冬季的氣機在筋骨。治療這些疾病時,要根據不同的季節來取穴。治療肥胖的人,要以秋冬季節的原則為主;治療消瘦的人,要以春夏季節的原則為主。疼痛的疾病屬陰,用手按壓痛處,按不到的屬陰,要深刺。病在上部的屬陽,病在下部的屬陰。瘙癢的疾病屬陽,要淺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