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評文》~ 卷六 (4)
卷六 (4)
1. 血絡論第三十九
黃帝曰。願聞其奇邪而不在經者。岐伯曰。血絡是也。黃帝曰。刺血絡而僕者。何也。血出而射者。何也。血少黑而濁者。何也。血出清而半為汁者。何也。髮針而腫者。何也。血出若多若少而面色蒼蒼者。何也。髮針而面色不變而煩悗者。何也。多出血而不動搖者。何也。
白話文:
黃帝問道:「我想知道,有什麼奇特的病症不在經絡上?」岐伯回答道:「血脈與穴位就是。」
黃帝又問:「針刺出血脈而使人昏倒,這是為什麼?」岐伯答:「這是因為血流過多,沖擊了身體。」
黃帝接著問:「針刺出血脈後血液射出,這是為什麼?」岐伯答:「這是因為血脈中的壓力過大。」
黃帝又問:「出血量少,顏色黑而混濁,這是什麼原因?」岐伯答:「這是因為血氣虛弱,血脈阻塞。」
黃帝繼續問:「出血量清澈,有一半呈液體狀,這是什麼原因?」岐伯答:「這是因為血氣虛弱,津液過多。」
黃帝又問:「針刺傷了血脈而腫脹,這是為什麼?」岐伯答:「這是因為血流阻滯,瘀血積於傷口處。」
黃帝又問:「出血量或多或少,面色蒼白的症狀是怎麼回事?」岐伯答:「這是因為失血過多,氣血虛弱。」
黃帝又問:「針刺傷了血脈,面色不變,但卻煩躁不安,這是什麼原因?」岐伯答:「這是因為血脈受傷,氣血不通暢。」
黃帝最後問:「出血很多,但身體卻沒有動搖的症狀,這是什麼原因?」岐伯答:「這是因為血脈中的瘀血得到疏通,身體的氣血正在恢復。」
願聞其故。岐伯曰。脈氣盛而血虛者。刺之則脫氣。脫氣則僕。血氣俱盛。而陰氣多者。其血滑。刺之則射。陽氣蓄積。久留而不瀉者。其血黑以濁。故不能射。新飲而液滲於絡。而未合和於血也。故血出而汁別焉。其不新飲者。身中有水。久則為腫。陰氣積於陽。其氣因於絡。
白話文:
醫生,請您講解一下原因。岐伯回答說:脈搏有力,但是血氣不足的人,刺針放血會使氣脫離,一旦氣脫離就會暈厥。血氣都很旺盛,但是陰氣過多的人,血液滑膩,刺針放血會噴射血液。陽氣積聚,時間長了沒有發散出來的人,血液會變黑變渾濁,所以不能噴射血液。剛喝完水,津液滲透於血脈,還沒有與血液融合,所以放血時血液中夾雜著津液。沒有剛喝過水的人,身體中會有積水,時間久了就會變成腫脹。陰氣積聚在陽氣中,氣滯留於血脈中。
故刺之血未出而氣先行。故腫。陰陽之氣。其新相得。而未和合。因而瀉之。則陰陽俱脫。表裡相離。故脫色而蒼蒼然。刺之血出多色不變而煩悗者。刺絡而虛經虛經之屬於陰者。陰脫故煩悗。陰陽相得。而合為痹者。此為內溢於經。外注於絡。(言陰陽不虛實相傾而病痹痛者此其血多而內外俱壅也)如是者。
白話文:
因此刺破血管,氣先流出,血還沒來。所以腫脹。陰陽之氣新相會合,還未和合。這時瀉血,就會使陰陽同時虛弱,表裡相分離。所以脫色而蒼白。刺破血管,血流出很多,顏色不變,但煩躁不安的。刺破絡脈,而虛空絡脈屬於陰的。陰虛所以煩躁不安。陰陽相會合,而合為痹痛的。這是由於內部溢出到經脈,外部注入到絡脈。(意思是說陰陽不虛實相傾,而導致痹痛的人,是他的血太多,內外都壅塞了)像這樣的情況。
陰陽俱有餘。雖多出血。而弗能虛也。黃帝曰。相之奈何。岐伯曰。血脈者盛。堅橫以赤。上下無常處。小者如針。大者如筋。則而瀉之。萬全也。故無失數矣。失數而反。(反即脹論所謂必更其道也)各如其度。黃帝曰。針入而肉著者。何也。岐伯曰。熱氣因於針。則針熱。
白話文:
即使阴阳都过盛,导致出血过多,也不至于虚弱。黄帝问:该如何处理?岐伯答:血脉充盈,坚硬横张,颜色鲜红,流动无定,小的像针,大的像筋,这时候就应该放血,这样才能万无一失,不会出错。如果错误操作,反而会导致反弹,就像胀论中所说,一定要改变方法,才能使之恢复正常。针刺的深度也要依情况而定。黄帝问:针刺进去,肉跟着针一起动是怎么回事?岐伯答:是因为热气顺着针进入体内,导致针变热。
熱則肉著於針。故堅焉。
布局與五癃津液別同。而詞旨修潔過之。末段敘不動搖。獨用另筆。可悟行文斷續之妙。
白話文:
熱的時候,肌肉會緊貼在針上,所以會變得堅硬。
文章的結構和對五種癃病及體液的描述相似,但在文辭和意旨的精煉上更勝一籌。最後一段描述了不動搖的狀態,單獨使用了不同的筆法,可以領悟到文章在連貫與間斷之間的巧妙之處。
2. 陰陽清濁第四十
黃帝曰。余聞十二經脈。以應十二經水者。其五色各異。清濁不同。人之血氣若一。應之奈何。岐伯曰。人之血氣苟能若一。則天下為一矣。惡有亂者乎。黃帝曰。余問一人。非天下之眾。岐伯曰。夫一人者。亦有亂氣。天下之眾。亦有亂人。其合為一耳。黃帝曰。願聞人氣之清濁。
白話文:
黃帝說: 我聽說人體有十二條經脈,與十二條水脈相應。每條經脈的顏色不同,清濁有別。那麼,人的血液和氣血如果都正常,如何分辨出這些特徵?
岐伯說: 如果人的血液和氣血都能保持正常,那麼天下就會太平。怎麼可能會出現混亂呢?
黃帝說: 我問的是一個人的情況,而不是整個天下的眾生。
岐伯說: 一個人的身體裏,也會出現氣血的混亂。而天下眾生,也會出現作亂的人。只不過,他們都屬於同一類型罷了。
黃帝說: 我希望聽聽人氣的清濁之分。
岐伯曰。受谷者濁。受氣者清。清者注陰。濁者注陽。濁而清者上出於咽。清而濁者則下行。清濁相干命曰亂氣。黃帝曰。夫陰清而陽濁。濁者有清。清者有濁。清濁別之奈何。岐伯曰。氣之大別。清者上注於肺。濁者下走於胃。胃之清氣。上出於口。肺之濁氣。下注於經。
白話文:
岐伯說:吃進的食物是渾濁的,而吸進的氣體是清澈的。清澈的氣歸於身體的陰面,渾濁的氣歸於身體的陽面。渾濁的氣升上,清澈的氣下降。清澈和渾濁的氣混合,叫做「亂氣」。黃帝問:陰是清澈的,陽是渾濁的。但渾濁中有清澈,清澈中有渾濁,如何分辨二者?岐伯答:氣的分別很大。清澈的氣上升,注於肺;渾濁的氣下降,流入胃。胃裡的清氣上升,從口而出;肺裡的渾濁之氣下降,注入經脈。
內積於海。黃帝曰。諸陽皆濁。何以濁甚乎。岐伯曰。手太陽獨受陽之濁。手太陰獨受陰之清。其清者上走空竅。其濁者下行諸經。諸陰皆清。足太陰獨受其濁。黃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清者其氣滑。濁者其氣澀。此氣之常也。故刺陰者深而留之。刺陽者淺而疾之。清濁相干者。
以數調之也。
筆清而健。可謂雷霆走精銳冰雪淨聰明。
白話文:
陽經的濁氣都彙集於膀胱。黃帝說:所有陽經的濁氣都有點渾濁,但為什麼有的渾濁得厲害呢?岐伯說:手陽明經單獨接受陽經的濁氣,手太陰經單獨接受陰經的清氣。清氣向上運行,流注於空竅;濁氣向下運行,流注於各個經絡。所有陰經都比較清,只有足太陰經單獨接受陰經的濁氣。黃帝說:應如何治療呢?岐伯說:清氣的氣運行得比較順暢;濁氣的氣運行得比較遲滯。這是氣的常規。所以刺治陰經的穴位,要深剌久留針;刺治陽經的穴位,要淺剌快提針。清氣和濁氣互相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