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評文》~ 卷十 (5)

回本書目錄

卷十 (5)

1. 寒熱第七十

黃帝問於岐伯曰:寒熱瘰癧,在於頸腋者,皆何氣使生?

岐伯曰:此鼠瘻也,皆寒熱之毒氣留於脈而不去者也。

黃帝曰:去之奈何?

岐伯曰:鼠瘻之本皆在於臟,其末上出於頸腋之間。其浮於脈中,而未內著於肌肉,而外為膿血者,易去也。

黃帝曰:去之奈何?

岐伯曰:請從其本引其末,可使衰去,而絕其寒熱。審按其道以予之,徐往徐來以去之。其小如麥者,一刺知,三刺而已。

黃帝曰:決其生死奈何?

岐伯曰:反其目視之。其中有赤脈,上下貫瞳子,見一脈,一歲死;見一脈半,一歲半死;見二脈,二歲死;見二脈半,二歲半死;見三脈,三歲而死。見赤脈,不下貫瞳子,可治也。

前三篇各論一事,理所宜察,而文無可觀。

白話文:

黃帝問岐伯:「頸部和腋下出現的寒熱、瘰癧(淋巴結腫大),是受到什麼氣的作用而產生的呢?」

岐伯回答:「這叫做鼠瘻(淋巴結結核),都是寒熱的毒氣積留在經脈中,無法排除造成的。」

黃帝問:「要如何去除呢?」

岐伯說:「鼠瘻的根本原因都在於臟腑,病症表現在頸部和腋下之間。如果毒氣浮在經脈中,還沒有深入肌肉,只是在外形成膿血的,就比較容易去除。」

黃帝問:「要怎麼去除呢?」

岐伯說:「請從根本(臟腑)引導病邪到末梢(頸腋),使其衰退消失,就能斷絕寒熱的產生。仔細按壓病灶的脈絡,根據情況給予治療,慢慢地來回疏導病氣,就可以去除。如果小的像麥粒一樣,刺一次就知道了,最多刺三次就可以治好。」

黃帝問:「要如何判斷這個病的生死呢?」

岐伯說:「翻開眼皮仔細觀察,如果其中有紅色的脈絡,上下貫穿瞳孔,看到一條紅脈,一年就會死亡;看到一條半紅脈,一年半就會死亡;看到兩條紅脈,兩年就會死亡;看到兩條半紅脈,兩年半就會死亡;看到三條紅脈,三年就會死亡。如果看到紅色脈絡,但是沒有貫穿瞳孔,就可以治療。」

前面三篇各自討論一件事情,道理應該仔細觀察,只是文章寫得沒什麼可觀之處。

2. 邪客第七十一

黃帝問於伯高曰:夫邪氣之客人也,或令人目不瞑不臥出者(疑當作不汗出者),何氣使然?

伯高曰:五穀入於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氣,分為三隧。故宗氣積於胸中,出於喉嚨,以貫心肺而行呼吸焉。營氣者,泌其津液,注之於脈,化以為血,以榮四末,內注五臟六腑以應刻數焉。

衛氣者,出其悍氣之慓疾而先行於四末、分肉、皮膚之間而不休者也。晝日行於陽,夜行於陰,常從足少陰之分間,行於五臟六腑。今厥氣客於五臟六腑,則衛氣獨衛其外,行於陽,不得入於陰。行於陽則陽氣盛;陽氣盛則陽蹺陷,不得入於陰,陰虛,故目不瞑。

黃帝曰:善。

治之奈何?

伯高曰:補其不足,瀉其有餘,調其虛實,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飲以半夏湯一劑,陰陽已通,其臥立至。

黃帝曰:善。此所謂決瀆壅塞,經絡大通,陰陽和得者也。願聞其方。

伯高曰:其湯方: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揚之萬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葦薪,火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為一升半,去其滓。飲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為度。故其病新發者,覆杯則臥,汗出則已矣;久者,三飲而已也。(今人用此湯不依此法,故或效或不效。)

黃帝問於伯高曰:願聞人之肢節以應天地,奈何?

伯高答曰:天圓地方,人頭圓足方以應之。天有日月,人有兩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竅。天有風雨,人有喜怒。天有雷電,人有音聲。天有四時,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臟。天有六律,人有六腑。天有冬夏,人有寒熱。天有十日,人有手十指。辰有十二,人有足十趾、莖垂以應之。女子不足二節,以抱人形(虛其位以懷孕人形)。天有陰陽,人有夫妻。歲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節。地有高山,人有肩膝。地有深谷,人有腋膕。地有十二經水,人有十二經脈。地有泉脈,人有衛氣。地有草蓂,人有毫毛。天有晝夜,人有臥起。天有列星,人有牙齒。地有小山,人有小節。地有山石,人有高骨。地有林木,人有募筋。地有聚邑,人有䐃肉。歲有十二月,人有十二節。地有四時不生草,人有無子。此人與天地相應者也。

黃帝問於岐伯曰:余願聞持針之數、內針之理、縱舍之意、扞皮開腠理,奈何?脈之屈折出入之處焉:至而出焉,至而止焉,至而徐焉,至而疾焉,至而入。六腑之輸於身者,余願盡聞。少序(二字有誤)別離之處:離而入陰,別而入陽,此何道而從行?願盡聞其方。

岐伯曰:帝之所問,針道畢矣。

黃帝曰:願卒聞之。

岐伯曰:手太陰之脈,出於大指之端,內屈,循白肉際,至本節之後太淵,留以淡;外屈,上於本節下內屈,與陰諸絡會於魚際。數脈並注,其氣滑利,伏行壅骨之下;外屈,出於寸口而行,上至於肘內廉,入於大筋之下,內屈,上行臑陰,入腋下,內屈走肺。此順行逆數之屈折也。心主之脈,出於中指之端,內屈,循中指內廉以上,留於掌中,伏行兩骨之間。

白話文:

邪客第七十一

黃帝向伯高請教說:邪氣入侵人體,有時會讓人眼睛睜不開、睡不著,甚至不出汗(原文疑為「不汗出者」),這是什麼氣所造成的呢?伯高回答說:五穀進入胃裡,會分成糟粕、津液和宗氣三種物質,宗氣聚集在胸中,從喉嚨出來,貫穿心肺,來進行呼吸;營氣則輸布津液到脈管裡,化成血液,滋養四肢末端,並灌注到五臟六腑,以應付時間的變化。

衛氣則散佈強勁迅猛之氣,先走遍四肢末端,在肌肉皮膚之間不停地運行。白天走於陽經,晚上走於陰經,經常沿著足少陰經的分支,通行於五臟六腑。現在邪氣入侵五臟六腑,衛氣只能獨自守護體表,運行於陽經,無法進入陰經。運行於陽經則陽氣旺盛,陽氣旺盛則陽經脈絡受損,無法進入陰經,陰氣虛弱,所以眼睛睜不開。黃帝說:很好。

那該如何治療呢?伯高回答說:補益不足,瀉去有餘,調和虛實,疏通經絡,去除邪氣。服用半夏湯一劑,陰陽就會通暢,就能夠睡著並站立自如了。黃帝說:很好。這就是所謂的疏通阻塞,經絡暢通,陰陽調和的意思。我想知道它的處方。伯高回答說:這湯的藥方是:取千里之外的流水八升,攪拌一萬遍,取其清液五升,用葦薪煮沸。

水沸騰後,放入一升秫米和五合治好的半夏,慢慢地煮,直到熬成一升半,去除渣滓,取汁一小杯,每日三次,逐漸增加劑量,以病情好轉為度。如果病情剛發作,喝完藥後就能睡著,出汗後就好了;如果病情已久,喝三次藥就好了。(現代人使用此湯不按此方法,所以有時有效有時無效)

黃帝又向伯高請教說:我想知道人體的肢節如何與天地相應?伯高回答說:天圓地方,人的頭圓腳方,以此相應。天有日月,人有兩眼;地有九州,人有九竅;天有風雨,人有喜怒;天有雷電,人有聲音;天有四季,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臟;天有六律,人有六腑;天有冬夏,人有寒熱;天有十日,人有十個手指;天有十二辰,人有十個腳趾和陰莖來相應。女子少了兩個關節,以懷孕的形式來相應(虛其位以懷孕人形)。

天有陰陽,人有夫妻;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人有三 百六十個關節;地有高山,人有肩和膝蓋;地有深谷,人有腋窩和腘窩;地有十二條河流,人有十二經脈;地有泉脈,人有衛氣;地有草木,人有汗毛;天有晝夜,人有睡眠和起床;天有星辰,人有牙齒;地有小山,人有小關節;地有山石,人有高聳的骨骼;地有樹木,人有肌肉筋腱;地有聚居的城邑,人有聚集的肌肉;一年有十二個月,人有十二個關節;地有四季不生草的地方,人有不能生育的人。這就是人與天地相應的道理。

黃帝向岐伯請教說:我想知道針灸的次數、內針的道理、以及針刺的深度和角度。如何才能通過針刺來疏通皮層、打開腠理?經絡的彎曲、出入的地方,以及針刺的進針、出針、快慢、深淺,還有六腑的輸注在人體中的部位,我想詳細了解經絡的起始、分支、交匯的地方,以及經絡的陰陽屬性,請您詳細講解。岐伯回答說:陛下所問的,就是針灸的全部內容了。黃帝說:我希望您能完整地講解一下。岐伯回答說:手太陰肺經的脈絡,起於大拇指的末端,內屈,沿著肌肉邊緣,到達腕關節後方的太淵穴,停頓片刻,再外屈,上行到腕關節下方,然後內屈,與陰經諸絡在魚際穴會合,多條經脈在此匯聚,氣血運行順暢。它在骨骼下方伏行,外屈,從寸口脈搏處出來,上行到肘關節內側,進入大筋的下方,內屈,上行到肩部內側,進入腋下,內屈,走向肺部。這就是經脈循行過程中彎曲和逆行的過程。心經的脈絡,起於中指的末端,內屈,沿著中指內側邊緣上行,停留在掌中,伏行於兩塊骨骼之間……

(由於原文過長,只翻譯了一部分,後續內容需另外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