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評文》~ 卷十 (6)
卷十 (6)
1. 邪客第七十一
外屈出兩筋之間,骨肉之際。其氣滑利。上二寸,外屈,出行兩筋之間,上至肘內廉,入於小筋之下,留兩骨之會上,入於胸中,內絡於心脈。
黃帝曰:「手少陰之脈獨無腧,何也?」
岐伯曰:「少陰,心脈也。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臟堅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則心傷。心傷則神去,神去則死矣。故諸邪之在於心者,皆在於心之包絡。包絡者,心主之脈也,故獨無腧焉。」
黃帝曰:「少陰獨無腧者,不病乎?」
岐伯曰:「其外經病而臟不病,故獨取其經於掌後銳骨之端。其餘脈出入屈折,其行之徐疾,皆如手少陰心主之脈行也。故本腧者(本如原道原毀之原,是發明之義也),皆因其氣之虛實疾徐以取之。是謂因沖而瀉,因衰而補。如是者,邪氣得去,真氣堅固,是謂因天之序。」
黃帝曰:「持針縱舍奈何?」
岐伯曰:「必先明知十二經脈之本末、皮膚之寒熱、脈之盛衰滑澀。其脈滑而盛者病日進;虛而細者久以持;大以澀者為痛痹;陰陽如一者病難治。其本末尚熱者,病尚在;其熱已衰者,其病亦去矣。持其尺,察其肉之堅脆、小大、滑澀、寒溫、燥濕;因視目之五色,以知五臟,而決死生;視其血脈,察其色,以知其寒熱痛痹。」
黃帝曰:「持針縱舍,余未得其意也。」
岐伯曰:「持針之道,欲端以正,安以靜;先知虛實,而行疾徐。左手執骨,右手循之,無與肉果(果,果累也)。瀉欲端以正,補必閉膚,輔針導氣。邪得淫泆,真氣得居。」
黃帝曰:「扞皮開腠理奈何?」
岐伯曰:「因其分肉,左別其膚,微內而徐端之。適神不散,邪氣得去。」
黃帝問於岐伯曰:「人有八虛,各何以候?」
岐伯答曰:「以候五臟。」
黃帝曰:「候之奈何?」
岐伯曰:「肺心有邪,其氣留於兩肘;肝有邪,其氣留於兩腋;脾有邪,其氣留於兩髀;腎有邪,其氣留於兩膕。凡此八虛者,皆機關之室、真氣之所過、血絡之所遊,邪氣惡血固不得住留。住留則傷筋絡骨節,機關不得屈伸,故病攣也。」
通篇筆致夭矯如神龍之蜿蜒空中,惜文義前後不相承,理法無可揣摩。
白話文:
邪氣侵襲的途徑
邪氣從身體外側彎曲進入,在兩條肌腱之間、骨頭和肌肉交接的地方,它的氣流動快速順暢。往上兩寸,邪氣再次彎曲,在兩條肌腱之間運行,向上到達肘部的內側,進入小肌腱的下方,停留在兩塊骨頭交會的地方,然後進入胸腔,在內部連結到心脈。
黃帝問:「手少陰心經沒有穴位,這是為什麼呢?」
岐伯回答:「手少陰經是心脈的經絡,心是五臟六腑的主宰,是精神居住的地方。它的臟器堅固,邪氣無法侵入。如果邪氣進入,就會傷害心臟。心臟受傷,精神就會離散;精神離散,人就會死亡。所以,所有侵入心臟的邪氣,都會停留在心包絡。心包絡是心臟主導的經脈,因此心經本身沒有穴位。」
黃帝問:「手少陰經沒有穴位,難道就不會生病嗎?」
岐伯回答:「雖然心臟本身不生病,但是心經外在的經絡會生病。因此,我們只在手掌後方的尖銳骨頭末端取穴,其餘的經脈運行,就如同手少陰心經一樣,有屈折、緩慢和快速的變化。所以,取穴的根本原則(這個根本如同追溯源頭的本意),都是根據氣的虛實、快慢來決定。
這就是所謂的「根據氣的過盛而洩,根據氣的衰弱而補」的方法。這樣做,邪氣就能夠去除,真氣就能夠堅固。這就是順應自然的規律。
黃帝問:「如何運用針灸呢?」
岐伯回答:「必須先了解十二經脈的起始和終止點,以及皮膚的寒熱、脈象的盛衰和滑澀等狀況。脈象滑而盛,表示病情正在加重;脈象虛而細,表示病情會持續很久;脈象大而澀,表示是疼痛麻木的疾病;如果陰陽脈象相同,則表示病情難以治療。如果經脈的起始和終止點還是熱的,表示病情還在;如果熱已經消退,表示病情也快要痊癒了。要摸病人的寸口脈,觀察肌肉的堅硬或柔軟、大小、滑澀、寒溫、乾燥或潮濕等情況。還要觀察眼睛的顏色,以此來了解五臟的狀況,並判斷病人的生死。觀察血脈的顏色,以此來了解身體的寒熱和疼痛麻木。
黃帝問:「如何掌握針灸的運用,我還不太明白。」
岐伯回答:「針灸的原則是要端正、安定、寧靜,先了解虛實,然後再決定用針的快慢。左手扶住骨頭,右手施針,不要讓針碰到肌肉。洩法要端正,補法必須閉合皮膚。輔助針灸,引導氣的運行,邪氣就會散去,真氣就能夠安穩。
黃帝問:「如何打開皮膚的腠理呢?」
岐伯回答:「根據肌肉的紋理,左手分開皮膚,微微向內,慢慢地端正地刺入,使精神不散,邪氣就能夠去除。」
黃帝問岐伯:「人體有八個容易受邪氣侵襲的部位,要如何診斷呢?」
岐伯回答:「用來診斷五臟的狀況。」
黃帝問:「如何診斷呢?」
岐伯回答:「肺和心有邪氣,氣會停留在兩肘;肝有邪氣,氣會停留在兩腋;脾有邪氣,氣會停留在兩髀;腎有邪氣,氣會停留在兩膕。這八個部位都是關節的所在,是真氣經過的地方,也是血脈流通的地方。邪氣和污血不能夠停留,停留就會傷害筋絡、骨骼和關節,導致關節無法屈伸,產生攣縮的疾病。」
(篇末評論:這篇文章的筆法如同神龍在空中蜿蜒飛舞般靈動,可惜文義前後不連貫,理法難以推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