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海

《內經評文》~ 卷十 (2)

回本書目錄

卷十 (2)

1. 行針第六十七

黃帝問於岐伯曰。余聞九針於夫子。而行之於百姓。百姓之血氣。各不同形。或神動而氣先針行。或氣與針相逢。或針已出。氣獨行。或數刺乃知。或髮針而氣逆。或數刺病益劇。凡此六者。各不同形。願聞其方。岐伯曰。重陽之人。其神易動。其氣易往也。黃帝曰。何謂重陽之人。

白話文:

黃帝問岐伯:「我從您那裡學到了九針療法,並把它運用到百姓身上。然而,百姓的氣血各有不同。有些人針尖剛刺入,神氣就已經動了;有些人氣血運行較慢,針尖刺入後才感覺到氣血流動;有些人針尖拔出後,氣血才開始運行;有些人要刺入多次,才能感受到氣血運行;有些人針尖刺入後,氣血會逆行;有些人扎針後,病情反而加重。這六種不同的氣血反應,我希望能瞭解它們的處理方法。」

岐伯回答道:「體質強壯旺盛的人,其神氣容易動,其氣血容易運行。」

黃帝問:「什麼樣的人是體質強壯旺盛的人?」

岐伯曰。重陽之人。熇熇高高。言語善疾。舉足善高。心肺之臟氣有餘。陽氣滑盛而揚。故神動而氣先行。黃帝曰。重陽之人。而神不先行者。何也。岐伯曰。此人頗有陰者也。黃帝曰。何以知其頗有陰也。岐伯曰。多陽者多喜。多陰者多怒。數怒而易解。故曰頗有陰。其陰陽之離合難。

白話文:

岐伯說:身體過於「陽盛」的人,會表現出亢奮、動作敏捷、說話急促、走路高抬腿的現象。這是因為心肺的臟氣過於旺盛,陽氣過剩而向上浮動,導致精神亢奮,動作先氣到。

黃帝問:如果有這樣過於「陽盛」的表現,但精神並不亢奮,這是為什麼呢?

岐伯答道:這說明這個人體內還有部分「陰氣」。

黃帝問:怎麼知道他體內還有「陰氣」呢?

岐伯說:陽氣過盛的人通常容易喜悅,而陰氣過盛的人容易發怒。如果一個人容易發怒,但怒氣容易消散,就說明他體內還有「陰氣」。這樣的「陰陽」平衡難以持恆。

故其神不能先行也。黃帝曰。其氣與針相逢奈何。岐伯曰。陰陽和調。而血氣淖澤滑利。故針入而氣出。疾而相逢也。黃帝曰。針已出而氣獨行者。何氣使然。岐伯曰。其陰氣多而陽氣少。陰氣沉而陽氣浮者。(當有其氣兩字)內藏。故針已出氣乃隨其後。故獨行也。黃帝曰。

白話文:

這是現代威爾斯語。它的大致含義是:

無法預先知道旅行者將如何應對(問題/情況)。

數刺乃知。何氣使然。岐伯曰。此人之多陰而少陽。其氣沉而氣往難。故數刺乃知也。黃帝曰。針入而氣逆者。何氣使然。岐伯曰。其氣逆與其數刺病益甚者。非陰陽之氣。浮沉之勢也。此皆粗之所敗。工之所失。其形氣無過焉。

白話文:

古文:

數刺乃知。何氣使然。岐伯曰。此人之多陰而少陽。其氣沉而氣往難。故數刺乃知也。


經過多次針刺後才知道(病因)。是由於什麼氣導致這種情況呢?岐伯說:這個人的陰氣多,陽氣少。他的氣沉滯,不能順利流動。所以需要多次針刺才能知道(病因)。

古文:

黃帝曰。針入而氣逆者。何氣使然。岐伯曰。其氣逆與其數刺病益甚者。非陰陽之氣。浮沉之勢也。此皆粗まない。工【按:應為「拙」】所失。其形氣無過焉。


黃帝說:針刺後出現氣逆的情況,是由於什麼氣導致的呢?岐伯說:出現氣逆的情況,而且針刺多次後病情反而加重,這不是因為陰陽之氣的浮沉變化造成的。而是因為針刺的技術粗糙、操作失誤所導致的。病人的體質和氣血沒有問題。

起手分提。中後一一分頂。布局措詞毫無奇異妙。在前五段皆形氣之事。末段非形氣之過也。筆勢於平中見側。使通篇精神迸露。此篇與陰陽二十五人篇通天篇義相發明當互觀之。

白話文:

起手時分別提起,中段和後段逐一安排主旨。佈局和用詞並沒有什麼特別新奇的。前面五段都是關於形氣的事。最後一段則是超出形氣的範疇。筆勢在平穩中顯得激昂,讓全文的精神激昂迸發。這篇文章與《陰陽二十五人篇》、《通天篇》的意義互相發明,應當互相參照。

2. 上膈第六十八

黃帝曰。氣為上膈者。食飲入而還出。余已知之矣。蟲為下膈。下膈者。食晬時乃出。余未得其意。願卒聞之。岐伯曰。喜怒不適。食飲不節。寒溫不時。則寒汁流於腸中。流於腸中則蟲寒。蟲寒則積聚。守於下管。則腸胃充郭。衛氣不營。邪氣居之。人食則蟲上食。蟲上食則下管虛。

白話文:

黃帝說:「氣停留在上膈,就是指吃喝進去的食物會逆流出來,這個我已經知道了。但是關於蟲子會下膈,下膈就是指食物消化完後才排出,我還不是很明白。希望你全部告訴我。」

岐伯回答說:「如果喜怒無常,飲食不規律,寒熱不適時,那麼寒氣就會流入腸道。寒氣流入腸道,蟲子就會受寒。蟲子受寒就會積聚成團,停留在下管(直腸)。這樣腸胃就會腫脹,衛氣(保護身體的正氣)無法運行。邪氣(致病因子)就會住下來。人吃東西的時候,蟲子就會搶著吃。蟲子搶著吃就會讓下管變空。」

下管虛則邪氣勝之。積聚已留。留則癰成。癰成則下管約。其癰在管內者。即而痛深。其癰在外者。則癰外而痛。浮癰上皮熱。黃帝曰。刺之奈何。岐伯曰微按其癰。視氣所行。先淺刺其旁。稍內益深。還而刺之。無過三行。察其沉浮。以為深淺。已刺必熨。令熱入中。日使熱內。

白話文:

如果下腹部虛弱,邪氣就會占上風。邪氣會聚集起來,聚集後就會形成癰腫。癰腫形成後,會收緊下腹部。如果癰腫位於腹腔內,就會疼痛深處。如果癰腫位於外部,就會在癰腫外部疼痛。浮腫在上半身,皮膚發熱。黃帝問:「用針刺如何進行?」岐伯回答:「輕輕按壓癰腫,觀察氣血流動的方向。先在下癰腫旁邊淺淺刺入,然後逐漸刺入更深處。反覆刺入,不要超過三次。觀察癰腫的深淺,以決定刺入的深度。刺入後必須進行熱敷,讓熱氣進入體內。每天都要讓熱氣進入體內。」

邪氣益衰。大癰乃潰。伍以參禁。以除其內。恬淡無為。乃能行氣。後以鹹苦。化谷乃下矣。(此句重在後字若早用鹹苦則大誤矣血得咸則凝而苦又令人嘔也)

白話文:

邪氣逐漸衰弱,大膿瘡於是潰爛。再用人參禁固,以清除內部邪氣。保持心態平和,不妄動,才能使氣血通暢。之後再用鹹苦味,化解穀物,使之順利排出體外。(這句話的重點在於「後」字,如果太早使用鹹苦味,將會導致嚴重的後果。血遇到鹹味會凝固,而苦味會讓人嘔吐。)

陳義既高鑄詞亦潔源流俱備。使讀者無簡略之憾。

3. 憂恚無言第六十九

黃帝問於少師曰。人之卒然憂恚。而言無音者。何道之塞。何氣出行。使音不彰。願聞其方。少師答曰。咽喉者。水穀之道也。喉嚨者。氣之所以上下者也。會厭者。音聲之戶也。口唇者。音聲之扇也。舌者。音聲之機也。懸雍垂者。音聲之關也。頏顙者。分氣之所泄也。橫骨者。

白話文:

黃帝問少師:「有人突然因為憂愁憤怒,導致說話沒有聲音,這是哪裡的通路阻塞?哪種氣體排出導致聲音不明顯?希望聽聽你的看法。」

少師回答:「咽喉是水穀經過的通道。喉嚨是氣體上下流通的通路。會厭是聲音的門戶。口脣是聲音扇動的工具。舌頭是聲音的機關。懸雍垂是聲音的閘門。頏顙是分氣流出的地方。橫骨……」

神氣所使。主發舌者也。故人之鼻洞涕出不收者。頏顙不開分氣失也。是故厭小而薄。則發氣疾。其開闔利。其出氣易。其厭大而厚。則開闔難。其氣出遲。故重言也。人卒然無音者。寒氣客於厭。則厭不能發。發不能下至。(似當作上至)其開闔不致。故無音。黃帝曰。刺之奈何。

白話文:

岐伯說:足少陰經脈,向上連通於舌頭,交錯於頸骨,最後到達會厭。放血瀉除這條經脈中的濁血,濁氣就會消除。會厭的經脈,向上連通任脈。取穴位置在天突穴,瀉血後,阻礙會厭的濁氣就會消散。

岐伯曰。足之少陰。上繫於舌。絡於橫骨。終於會厭。兩瀉其血脈。濁氣乃闢。會厭之脈。上絡任脈。取之天突。其厭乃發也。

文體直而少。曲而事理頗精。唇口之內分析。功用莫詳於此矣。嘗論會厭關於督脈。讀此乃自信其說之不誤也。

4. 寒熱第七十

黃帝問於岐伯曰。寒熱瘰癧。在於頸腋者。皆何氣使生。岐伯曰。此鼠瘻也。皆寒熱之毒氣留於脈。而不去者也。黃帝曰。去之奈何。岐伯曰。鼠瘻之本皆在於臟。其末上出於頸腋之間。其浮於脈中。而未內著於肌肉。而外為膿血者。易去也。黃帝曰。去之奈何。岐伯曰。請從其本引其末。

白話文:

黃帝問岐伯:「寒熱導致的瘰癧,生長在頸部和腋窩部位,是哪種氣體造成的?」

岐伯回答:「這是鼠瘻,是由於寒熱之毒氣滯留在經脈中無法排出所致。」

黃帝問:「如何去除?」

岐伯回答:「鼠瘻的根源在於臟腑,末端會從頸部或腋窩間破出。如果毒氣只浮現於經脈中,尚未深入肌肉或化膿,就比較容易去除。」

黃帝問:「如何去除?」

岐伯回答:「從根源導流末端即可。」

可使衰去。而絕其寒熱。審按其道以予之。徐往徐來以去之。其小如麥者。一刺知。三刺而已。黃帝曰。決其生死奈何。岐伯曰。反其目視之。其中有赤脈。上下貫瞳子。見一脈。一歲死。見一脈半。一歲半死。見二脈。二歲死。見二脈半。二歲半死。見三脈。三歲而死。見赤脈。

白話文:

(針灸)可以治療衰老,去除寒熱之氣。根據患者的情況進行診斷,然後進行針灸。針灸時進針和出針都要緩慢。如果是小如麥粒的刺點,一針即可知曉。三針即可治療。

黃帝問:「如何判斷患者的生死?」

岐伯回答:「觀察患者的眼睛。如果眼睛中有紅脈,上下貫穿瞳孔。看到一條紅脈,患者將在一年內死去;看到一條半紅脈,患者將在一年半內死去;看到兩條紅脈,患者將在兩年內死去;看到兩條半紅脈,患者將在兩年半內死去;看到三條紅脈,患者將在三年內死去。如果看到紅脈,患者將在當天死去。

不下貫瞳子。可治也。

前三篇各論一事。理所宜察。而文無可觀。

5. 邪客第七十一

黃帝問於伯高曰。夫邪氣之客人也。或令人目不瞑不臥出者。(疑當作不汗出者)何氣使然。伯高曰。五穀入於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氣分為三隧。故宗氣積於胸中。出於喉嚨。以貫心肺。而行呼吸焉。營氣者泌其津液。注之於脈。化以為血。以榮四末。內注五臟六腑以應刻數焉。

白話文:

黃帝問伯高:「邪氣入侵人體,有的人會導致眼睛不能閉合,也不能平臥,不出汗。什麼原因造成的?」

伯高回答:「五穀食物進入胃中後,其營養精華和津液形成宗氣,分為三條通道。宗氣積聚在胸中,通過喉嚨,貫穿心肺,進行呼吸。

營氣則將津液轉化為血液,灌注於脈絡之中,化為血液,滋養四肢。營氣也會內注於五臟六腑,配合時辰變化。」

衛氣者。出其悍氣之慓疾而先行於四末。分肉皮膚之間而不休者也。晝日行於陽。夜行於陰。常從足少陰之分間。行於五臟六腑。今厥氣客於五臟六腑。則衛氣獨衛其外。行於陽。不得入於陰。行於陽則陽氣盛。陽氣盛則陽蹺陷。不得入於陰。陰虛。故目不瞑。黃帝曰。善。

白話文:

衛氣的作用,是指人體陽氣中較強勁、活躍的一部分,它先行於四肢末端,在肌肉和皮膚之間運行不息。白天,它在陽經運行;晚上,它在陰經運行。衛氣通常從足少陰腎經的分支開始,遍行五臟六腑。

現在,邪氣侵襲了五臟六腑,於是衛氣只能獨自保護體表,在陽經運行,不能進入陰經。衛氣在陽經運行,導致陽氣過盛,陽氣過盛就會導致陽蹺脈虛陷。衛氣不能進入陰經,陰經虛弱,所以眼睛不能閉合。黃帝說:「好。」

治之奈何。伯高曰。補其不足。瀉其有餘。調其虛實。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飲以半夏湯。一劑。陰陽已通。其臥立至。黃帝曰。善。此所謂決瀆壅塞。經絡大通。陰陽和得者也。願聞其方。伯高曰。其湯方。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揚之萬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葦薪。

白話文:

如何治療這種疾病?伯高說:「補其不足,瀉其有餘,調和其虛實,暢通其經絡,驅邪於體外。」讓病人喝一劑半夏湯,服藥後陰陽已通,便能立即站立起來。黃帝說:「很好,這就是所謂的疏通壅塞的經絡,使經絡暢通無阻,陰陽調和。請告訴我這個方子的具體配製方法。」伯高說:「湯方如下:取遠離人煙處清澈流動的清水八升,用器皿揚水一萬次,取得上清澄淨的水五升,用葦草為柴煮沸即可。」

火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為一升半。去其滓。飲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為度。故其病新發者。覆杯則臥。汗出則已矣。久者。三飲而已也。(今人用此湯不依此法故或效或不效)黃帝問於伯高曰。願聞人之肢節。以應天地。奈何。伯高答曰。天圓地方。

白話文:

把一升秫米和五合半夏放在沸水中熬煮。慢慢熬煮,讓藥液蒸發成一升半。去掉渣滓,喝一小杯藥汁。每天喝三次,逐漸增加用量,以身體狀況為判斷依據。如果病症剛剛發作,喝完藥汁後蓋上被子睡覺,出汗就可以痊癒了。如果病症較久,喝三次藥汁即可痊癒。(現在的人使用這種湯劑不遵循此法,所以有時候有效,有時候無效。)

黃帝問伯高:「我想請教人的肢節如何對應天地。」伯高回答道:「天圓地方。」

人頭圓足方以應之。天有日月。人有兩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竅。天有風雨。人有喜怒。天有雷電。人有音聲。天有四時。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臟。天有六律。人有六腑。天有冬夏。人有寒熱。天有十日。人有手十指。辰有十二。人有足十趾莖垂以應之。女子不足二節。

白話文:

人類身體的頭部圓潤,足底平坦,這些特點與天地相應。天上日月並列,人體有雙目對應。地上有九個大洲,人體有九個孔竅(兩眼、兩耳、兩鼻孔、口、尿道、肛門)。天空有風雨變幻,人體有喜怒哀樂情緒變化。天空有雷電交加,人體能發出聲音。天空有四季交替,人體有四肢。天空有五音(宮商角徵羽),人體有五臟(心肝脾肺腎)。天空有六律(六種不同的管長),人體有六腑(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天空有冬夏冷熱變化,人體有寒熱感受。天空有十個太陽,人手有十根手指。大辰星周圍有小星拱衛,人腳有十根腳趾。小節氣與大節氣兩個節氣,人體有足底肌肉韌帶垂下,與之相應。體毛生長蓬勃,分為兩段。

以抱人形。(虛其位以懷孕人形)天有陰陽。人有夫妻。歲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節。地有高山。人有肩膝。地有深谷。人有腋膕。地有十二經水。人有十二經脈。地有泉脈。人有衛氣。地有草蓂。人有毫毛。天有晝夜。人有臥起。天有列星。人有牙齒。地有小山。

白話文:

以人作為懷孕的形象。(虛空出一個位置來懷孕。)天地有陰陽。人有夫妻。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人有三百六十個關節。地上有高山。人有肩膀和膝蓋。地上有深谷。人有腋窩和大腿內側。地上有十二條河川。人有十二條經脈。地上有泉脈。人有衛氣。地上有草木。人有毫毛。天地有晝夜。人有睡眠和起牀。天地有星辰。人有牙齒。地上有小山。

人有小節。地有山石。人有高骨。地有林木。人有募筋。地有聚邑。人有䐃肉。歲有十二月。人有十二節。地有四時不生草。人有無子。此人與天地相應者也。黃帝問於岐伯曰。余願聞持針之數。內針之理。縱舍之意。扞皮開腠理。奈何。脈之屈折出入之處焉。至而出焉。至而止焉。

白話文:

人體有小節,就像大地有山石;人體有高骨,就像大地有林木;人體有募筋,就像大地有聚邑;人體有䐃肉,就像大地有歲月。人體有十二節,就像大地有四季不生草;人體有時無子,這是人體與天地相應的緣故。黃帝問岐伯說:我想要知道針灸的數量、內針的道理、縱舍的意義,還有如何用針刺破皮膚、疏通毛孔?針脈的屈折、出入之處在哪裡?針灸達到什麼程度要拔出,達到什麼程度要停止?

至而徐焉。至而疾焉。至而入。六腑之輸於身者。余願盡聞少序(二字有誤)別離之處。離而入陰。別而入陽。此何道而從行。願盡聞其方。岐伯曰。帝之所問。針道畢矣。黃帝曰。願卒聞之。岐伯曰。手太陰之脈。出於大指之端。內屈。循白肉際。至本節之後太淵。留以淡。

白話文:

針刺時動作要緩慢。針刺時動作要快速。針刺時要刺入體內。六腑輸注到身體各部的經脈,這些經脈分佈的位置,我都很想聽聽它們的順序和不同的部位。陰經分開,陽經分開。這是什麼規律而形成的?希望知道其中的具體方法。岐伯說:皇上所問的,針灸之道就講完了。黃帝說:希望將它全部聽完。岐伯說:手太陰肺經的經脈,發源於大拇指尖,向內彎曲,沿著食指和中指之間的肌肉邊緣,到達腕橫紋後本節後方的太淵穴,用針刺入太淵穴,留下淡刺感。

外屈。上於本節下內屈。與陰諸絡會於魚際。數脈並注。其氣滑利。伏行壅骨之下。外屈。出於寸口而行。上至於肘內廉。入於大筋之下。內屈。上行臑陰。入腋下。內屈走肺。此順行逆數之屈折也。心主之脈。出於中指之端。內屈。循中指內廉。以上。留於掌中。伏行兩骨之間。

白話文:

(心經脈)向外彎曲,上升到肘部下方後向內彎曲,與肺經、心包經等諸陰絡脈會合於魚際穴。多條脈絡在此交匯,氣血運行順暢。然後沿著手臂內側的骨頭下方隱行。向外彎曲,從寸口脈出,向上行至肘部內側,進入大筋之下。向內彎曲,向上沿著肺經,進入腋下。向內彎曲,直達肺部。這就是心經脈順行、逆數的屈曲路線。

(心包經脈)從中指尖發出,向內彎曲,沿著中指內側向上,並停留在手掌中。沿著兩塊骨頭之間隱行。

外屈出兩筋之間。骨肉之際。其氣滑利。上二寸。外屈。出行兩筋之間。上至肘內廉。入於小筋之下。留兩骨之會上。入於胸中。內絡於心脈。黃帝曰。手少陰之脈獨無腧。何也。岐伯曰。少陰。心脈也。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臟堅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則心傷。

白話文:

小腸經的脈絡從兩條筋之間(尺骨和橈骨)外屈而出,行於骨肉之間,其氣息滑利。往上兩寸,再外屈而出,行於兩條筋之間,上行至肘關節內側,進入小筋(肱二頭肌腱)之下。它留於兩塊骨頭(尺骨和橈骨)的會合處上,進入胸中,內連於心脈。

黃帝說:手少陰經的脈絡沒有腧穴。這是什麼原因呢?

岐伯回答:手少陰經就是心脈。心是五臟六腑的君主,主宰著精神和意識活動。它的臟腑堅固,邪氣不能進入。如果邪氣進入,會使心臟受傷。

心傷則神去。神去則死矣。故諸邪之在於心者。皆在於心之包絡。包絡者心主之脈也。故獨無腧焉。黃帝曰。少陰獨無腧者。不病乎。岐伯曰。其外經病而臟不病。故獨取其經於掌後銳骨之端。其餘脈出入屈折。其行之徐疾。皆如手少陰心主之脈行也。故本腧者。(本如原道原毀之原是發明之義也)皆因其氣之虛實疾徐以取之。

白話文:

如果心臟受傷,神識就會離開。神識離開,人就會死亡。因此,所有邪氣停留於心臟的,都存在於心臟的周圍。心臟的周圍是心主穴脈。所以心臟沒有特定的腧穴。黃帝說,少陰穴位為何沒有特定的腧穴,難道不會發病嗎?岐伯回答道,少陰穴位的經脈發病,但心臟本身不發病。因此,我們只取其經脈,在手背掌後面的銳骨尖端。其他的經脈出入彎折,其運行速度的緩慢,都和手少陰心主穴脈的運行一樣。所以「本腧」(「本」字在此處的意思與「原道原毀」中的「原」字相同,表示發明之義)都要根據氣血的虛實快慢來取穴。

是謂因沖而瀉。因衰而補。如是者。邪氣得去。真氣堅固。是謂因天之序。黃帝曰。持針縱舍奈何。岐伯曰。必先明知十二經脈之本末。皮膚之寒熱。脈之盛衰滑澀。其脈滑而盛者病日進。虛而細者久以持。大以澀者為痛痹。陰陽如一者病難治。其本末尚熱者。病尚在其熱已衰者。

白話文:

這種情況稱為因火氣上沖而導致腹瀉,因元氣衰弱而需要滋補。這樣一來,邪氣就能去除,正氣就能得到鞏固。這就叫做遵循自然的規律。黃帝問:使用針灸時,什麼時候應該施針,什麼時候應該放針?岐伯回答:必須首先明白十二經脈的起止點,皮膚的寒熱變化,脈象的盛衰、滑澀。脈象滑動有力,說明病情在發展;脈象細微虛弱,說明病情持續較久;脈象洪大澀滯,說明會出現疼痛和麻木;陰陽平衡,說明病情難治;起止點仍然發熱,說明病情仍在發熱期;已經衰退,說明病情已經緩解。

其病亦去矣。持其尺。察其肉之堅脆小大滑澀寒溫燥濕。因視目之五色。以知五臟。而決死生。視其血脈。察其色。以知其寒熱痛痹。黃帝曰。持針縱舍。余未得其意也。岐伯曰。持針之道。欲端以正。安以靜先知虛實。而行疾徐。左手執骨。右手循之。無與肉果。(果果累也)瀉欲端以正。

白話文:

當疾病透過針灸而得到緩解時,病患也會感到輕鬆許多。拿著尺脈,觀察肉的堅硬、鬆軟、大小、光滑、粗糙、寒熱、乾燥、濕潤。然後根據五臟的顏色觀察眼睛,來判斷五臟的狀況,進而決定生或死的預後。觀察血脈,察覺其顏色,以瞭解是寒是熱,是疼痛還是麻痺。黃帝說:拿針刺入和拔出的方法,我還不懂其中的道理。岐伯說:拿針的方法,就是要持拿穩固端正;穩定安詳,事先了解虛實,再進行快慢調整。左手拿住骨頭,右手沿著骨頭探測,不要刺到肌肉。放血時,要持針穩固端正。

補必閉膚。輔針導氣。邪得淫泆。真氣得居。黃帝曰。扞皮開腠理奈何。岐伯曰。因其分肉。左別其膚微內而徐端之。適神不散。邪氣得去。黃帝問於岐伯曰。人有八虛。各何以候。岐伯答曰。以候五臟。黃帝曰。候之奈何。岐伯曰。肺心有邪。其氣留於兩肘。肝有邪。其氣留於兩腋。

白話文:

補充身體虛弱必須要閉塞皮膚毛孔。輔助針灸導引氣血。邪氣得到溫熱宣發時,正氣就能安居。黃帝問道:如何刺破皮膚打開腠理?岐伯回答:沿著分割肌肉的部位,輕輕地向內側刺破皮膚,慢慢地針尖深入。氣血脈絡相通,邪氣就能排出。黃帝問岐伯:人體有八處虛弱,如何診斷?岐伯答:根據五臟來診斷。黃帝問:怎樣診斷?岐伯說:肺與心臟有邪氣,其氣血會停留在兩個肘部。肝臟有邪氣,其氣血會停留在兩個腋下。

脾有邪。其氣留於兩髀。腎有邪。其氣留於兩膕。凡此八虛者。皆機關之室。真氣之所過。血絡之所遊。邪氣惡血。固不得住留。住留則傷筋絡骨節。機關不得屈伸。故病攣也。

白話文:

脾 起來看中醫經典古文的翻譯:

原文:

  • 牌有邪。其氣留於兩牌。

  • 身有邪。其氣留於兩膕。

  • 凡此八尟者。皆機和之室。真氣之所過。血絡之所遊。邪氣惡血。固固住留。住留則傷筋絡骨節。機和閣屈伸。故病尟也。

  • 牌有邪氣,其氣停留於兩腿(大腿)。

  • 身有邪氣,其氣停留於兩膕(小腿後側)。

  • 像這種八種空虛,都是機關(經絡、骨節)的所在之處,是真氣流經、血脈通過的地方。邪氣和惡血,會牢固地駐留在這些地方,停留的時間久了,就會損傷筋絡、骨節,導致機關無法正常屈伸,因此患上抽筋的疾病。

通篇筆致夭矯如神龍之蜿蜒空中。惜文義前後不相承理法無可揣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