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海

《內經評文》~ 卷十 (1)

回本書目錄

卷十 (1)

1. 五音五味第六十五

右徵與少徵。調右手太陽上。左商與左徵。調左手陽明上。少徵與太宮。調左手陽明上。右角與太角。調右足少陽下。太徵與少徵。調左手太陽上。眾羽與少羽。調右足太陽下。少商與右商。調右手太陽下。桎羽與眾羽。調右足太陽下。少宮與太宮。調右足陽明下。判角與少角。

白話文:

右手經絡:

  • 右徵和少徵:走上右手的太陽經
  • 左商和左徵:走上左手的陽明經
  • 少徵和太宮:走上左手的陽明經

左腿經絡:

  • 右角和太角:走下右足的少陽經
  • 太徵和少徵:走上左手的太陽經
  • 眾羽和少羽:走下右足的太陽經

右手經絡:

  • 少商和右商:走下右手太陽經
  • 桎羽和眾羽:走下右足的太陽經

左腿經絡:

  • 少宮和太宮:走下右足的陽明經
  • 判角和少角:走上右足的少陽經

調右足少陽下。釱商與上商。調右足陽明下。釱商與上角。調左足太陽下。上徵與右徵同。穀麥。畜羊。果杏。手少陰。髒心。色赤。味苦。時夏。上羽與太羽同。谷大豆。畜彘。果慄。足少陰。臟腎。色黑。味鹹。時冬。上宮與太宮同。谷稷。畜牛。果棗。足太陰。臟脾。

白話文:

調整右足少陽經

  • 從商陽穴至上商穴
  • 刮商丘穴

調整右足陽明經

  • 從商陽穴至上角穴
  • 刮商丘穴

調整左足太陽經

  • 從上徵穴至右徵穴(與右腳太陽經穴位相同)
  • 吃穀物和小麥
  • 養羊
  • 吃杏子

調整手少陰經

  • 臟器:心
  • 顏色:赤
  • 味道:苦
  • 季節:夏季
  • 從上羽穴至太羽穴(與足太陰經穴位相同)
  • 吃大豆
  • 養豬
  • 吃栗子

調整足少陰經

  • 臟器:腎
  • 顏色:黑
  • 味道:鹹
  • 季節:冬季
  • 從上宮穴至太宮穴(與足少陰經穴位相同)
  • 吃小米
  • 養牛
  • 吃棗子

調整足太陰經

  • 臟器:脾

色黃。味甘。時季夏。上商與右商同。谷黍。畜雞。果桃。手太陰。臟肺。色白。味辛。時秋。上角與太角同。谷麻。畜犬。果李。足厥陰。臟肝。色青。味酸。時春。太宮與上角同。右足陽明上。左角與太角同。左足陽明上。少羽與太羽同。右足太陽下。左商與右商同。左手陽明上。

白話文:

顏色:

味道:

時令:

  • 夏季

上商與右商

  • 穀物:黍
  • 牲畜:雞
  • 水果:桃

手太陰

  • 臟腑:肺 顏色:

味道:

時令:

  • 秋季

上角與太角

  • 穀物:麻
  • 牲畜:狗
  • 水果:李

足厥陰

  • 臟腑:肝 顏色:

味道:

時令:

  • 春季

太宮與上角

  • 右足陽明上 左角與太角
  • 左足陽明上 少羽與太羽
  • 右足太陽下 左商與右商
  • 左手陽明上

加宮與太宮同。左足少陽上。質判與太宮同。左手太陽下。判角與太角同。左足少陽下。太羽與太角同。右足太陽上。太角與太宮同。右足少陽上。右徵少徵質徵上徵判徵。右角釱角上角太角判角。右商少商釱商上商左商。少宮上宮太宮加宮左宮。眾羽桎羽上羽太羽少羽。黃帝曰。

白話文:

加宮和太宮是一樣的音。在左腳少陽穴上。

質判和太宮是一樣的音。在左手太陽穴下。

判角和太角是一樣的音。在左腳少陽穴下。

太羽和太角是一樣的音。在右腳太陽穴上。

太角和太宮是一樣的音。在右腳少陽穴上。

右徵、少徵、質徵、上徵、判徵。

右角、釱角、上角、太角、判角。

右商、少商、釱商、上商、左商。

少宮、上宮、太宮、加宮、左宮。

眾羽、桎羽、上羽、太羽、少羽。

黃帝說:

婦人無須者。無血氣乎。岐伯曰。衝脈任脈。皆起於胞中。上循背裡。為經絡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會於咽喉。別而絡唇口。血氣盛。則充膚熱肉。血獨盛。則淡滲皮膚生毫毛。今婦人之生。有餘於氣。不足於血。以其數脫血也。衝任之脈。不榮口唇。故須不生焉。

白話文:

女性沒有鬍鬚。是因為血氣不足嗎?岐伯說:衝脈和任脈,都起源於子宮。向上沿著脊椎內側走行,是經絡之海。其中浮出體表的,沿著腹部右側向上走行,會合於咽喉。再分出絡脈,連接到脣口。血氣充盛,就會滋養皮膚,使肌肉豐滿。如果只有血氣充盛,就會滲透皮膚,生成汗毛。現在婦女生來,氣有餘而血不足。是因為她們每次月經都會失血。衝脈和任脈無法滋養口脣,所以鬍鬚不會長出來。

黃帝曰。士人有傷於陰。陰氣絕而不起不用。然其須不去。其故何也。宦者獨去。何也。願聞其故。岐伯曰。宦者去其宗筋。傷其衝脈。血瀉不復。皮膚內結。唇口不榮。故須不生。黃帝曰。其有天宦者。未嘗被傷。不脫於血。然其須不生。其故何也。岐伯曰。此天之所不足也。

白話文:

他的任脈和衝脈都不旺盛。宗筋發育不全。有氣無血。嘴脣口角顏色不好。所以鬍鬚不長。黃帝說:說得很好。聖人貫通萬物,就像日月的照耀和回聲。聽其聲響便知其形狀。除了您以外,還有誰能明察萬物的精華呢?所以聖人觀其面色,黃紅色的人大多熱氣較旺;青白色的人大多熱氣較弱;黑色的人大多血氣旺盛而熱氣較弱;眉毛漂亮的人大多血氣較旺;任脈和衝脈都通達的人大多熱氣較弱而血氣旺盛。

其任沖不盛。宗筋不成。有氣無血。唇口不榮。故須不生。黃帝曰。善乎哉。聖人之通萬物也。若日月之光影。音聲鼓響。聞其聲而知其形。其非夫子。孰能明萬物之精。是故聖人視其顏色。黃赤者多熱氣。青白者少熱氣。黑色者多血少氣。美眉者太陽多血。通髯極須者少陽多血。

美須者陽明多血。此其時然也。夫人之常數。太陽常多血少氣。少陽常多氣少血。陽明常多血多氣。厥陰常多氣少血。少陰常多血少氣。太陰常多血少氣。此天之常數也。

白話文:

眉毛濃密的人,是陽明經氣血充盛的表現。這是生理上的常態。一般而言,太陽經通常血多氣少;少陽經通常氣多血少;陽明經通常血氣都多;厥陰經通常氣多血少;少陰經通常血多氣少;太陰經通常血多氣少。這是身體中氣血運行的自然規律。

此似續敘前篇未盡之意也。第五音配合與上篇異。與六元正紀又異。未喻指南。

2. 百病始生第六十六

黃帝問於岐伯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於風雨寒暑清濕喜怒。喜怒不節則傷臟。風雨則傷上。清濕則傷下。三部之氣。所傷異類。願聞其會。岐伯曰。三部之氣各不同。或起於陰。或起於陽。請言其方。喜怒不節。則傷臟。臟傷則病起於陰也。清濕襲虛。則病起於下。風雨襲虛。

白話文:

黃帝問岐伯:「所有疾病最初的產生,都是因為風、雨、寒、暑、清、濕、喜、怒等因素引起的。喜怒過度會傷及內臟,風雨會傷及上半身,清濕會傷及下半身。三部分的氣,受傷的類型不同。我希望聽聽它們的關係。」

岐伯回答:「三部分的氣各有不同,有的產生於陰,有的產生於陽。請讓我來說明它們的關係。喜怒過度,就會傷及內臟。內臟受傷,病就會從陰開始。清濕侵襲虛弱的地方,病就會從下半身開始。風雨侵襲虛弱的地方,」

則病起於上。是謂三部。至於其淫泆。不可勝數。黃帝曰。余固不能數。故問先師。願卒聞其道。岐伯曰。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卒然逢疾風暴雨而不病者。蓋無虛。故邪不能獨傷人也。此必因虛邪之風。與其身形兩虛相得。乃客其形兩實相逢。眾人肉堅其中。

白話文:

所以疾病的根源在於身體的上部、中部和下部。邪氣入侵後,所產生的病變很多,難以一一列舉。黃帝說:我確實無法一一列舉,所以想請教先師,希望能徹底瞭解其中道理。岐伯說:風、雨、寒、熱這些外界環境因素,如果沒有虛弱的體質作為內因,不能單獨對人體造成損害。突然遇到狂風暴雨卻不生病的人,是因為他們體質強健,沒有虛弱的內因,所以外邪不能單獨對其造成傷害。這一定是因為虛弱的體質遭遇了風邪,並且雙方的虛弱和實邪相合致病。因此,人體虛弱的人更容易遭受疾病侵襲。

於虛邪也。因於天時與其身形參以虛實。大病乃成。氣有定舍。因處為名。上下中外分為三員。(以上為第一節是敘病之源統冒全篇)是故虛邪之中人也。始於皮膚。皮膚緩則腠理開。開則邪從毛髮入。入則抵深。深則毛髮立。毛髮立則淅然。故皮膚痛。留而不去。則傳舍於絡脈。

白話文:

(第一節:論述疾病的根源,貫穿全文)

疾病是由邪氣造成的,這些邪氣與人體的虛實結合,加之天氣影響,就會形成大病。氣息有固定的居所,根據它們所在的位置而命名,分為上、中、下、內、外三部分。

因此,邪氣侵犯的人體,通常先從皮膚開始。皮膚鬆弛,腠理就會打開。腠理一旦打開,邪氣就會從毛孔進入。邪氣進入後會深入體內,毛髮就會豎立起來。毛髮豎立,就會感到惡寒。所以皮膚會疼痛。邪氣如果停留不去,就會傳播到經絡之中。

在絡之時。痛於肌肉。其痛之時息。大經乃代。(息長久也代氣弱不振也歲露論曰經氣結代)留而不去。傳舍於經。在經之時。灑淅喜驚。留而不去。傳舍於輸。在輸之時。六經不通四肢。則肢節痛。腰脊乃強。留而不去。傳舍於伏沖之脈。在伏沖之時。體重身痛。留而不去。

白話文:

當疾病在經絡中停留時,會引起肌肉疼痛。當疼痛停止時,主經絡的氣就會變弱。(「息」表示疼痛時間長,「代」表示氣息微弱)疼痛如果一直不消失,就會傳到正經絡。當疾病在正經絡停留時,會引起灑淅(身體顫動)和喜驚(情緒波動)。如果疼痛一直不消失,就會傳到輸脈。當疾病在輸脈停留時,六條正經不通暢,四肢就會疼痛,腰脊也會痠痛。如果疼痛一直不消失,就會傳到伏沖之脈。當疾病在伏沖之脈停留時,會導致身體沉重和全身疼痛。

傳舍於腸胃。在腸胃之時。賁響腹脹。多寒則腸鳴飧泄。食不化。多熱則溏。出麋。留而不去傳舍於腸胃之外。募原之間。留著於脈。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積。或著孫脈。或著絡脈。或著經脈。或著輸脈。或著於伏沖之脈。或著於膂筋。或著於腸胃之募原。上連於緩筋。(募原夾膜之中空者也緩筋臟腑之系絡也西書謂之網油)邪氣淫泆。

白話文:

病邪滯留在腸胃中。在腸胃中的時候,會出現胃氣上逆,腹脹。寒氣多則會腸鳴腹瀉,食物不能消化。熱氣多則會溏瀉,排出未消化的食物。病邪未排出腸胃,停留在腸胃之外,募原之間。滯留在脈絡中,停留不去就形成積聚。或者滯留在孫脈,或者滯留在絡脈,或者滯留在經脈,或者滯留在輸脈,或者滯留在伏沖脈,或者滯留在膂筋,或者滯留在腸胃募原。向上連接到緩筋。(募原是夾膜中的空隙,緩筋是臟腑的連繫組織,西醫稱為網膜)邪氣侵入並蘊積。

不可勝論。(以上為第二節敘邪之由淺漸深是敘病之舍也)黃帝曰。願盡聞其所由然。岐伯曰。其著孫絡之脈而成積者。其積往來上下。臂手。孫絡之居也。浮而緩。不能句積而止之。故往來移行。腸胃之間。水湊滲注灌。濯濯有音。有寒則䐜滿雷引。故時切痛其著於陽明之經。

白話文:

古文:

不可勝論。(以上為第二節,由表及裡、由輕及重,是探討疾病的居所)黃帝說:希望能聽聞這些論述的由來。岐伯說:那些附著於絡脈上,形成積塊的病邪,會上下往來,侵犯手臂。絡脈是它們的居所,但卻漂浮緩慢,無法聚合成固定的積塊,所以會往來遊走。當這些病邪進入腸胃之間時,會導致水液聚集、灌注、發出聲音。如果伴有寒氣,就會腹滿,如雷鳴般響動,還會週期性地疼痛。這些病邪大多附著在陽明經絡上。


這些論述的內容太多了,說不完。(以上是第二部分,描述疾病從表及裡、由輕及重的過程,探討疾病的居所)黃帝說:希望能聽到這些論述形成的依據。岐伯說:那些附著在經絡上的病邪會形成積塊,這些積塊會上下往來,侵犯手臂。經絡是這些積塊的居所,但它們漂浮不定,速度緩慢,無法聚合成固定不動的積塊,所以會往來遊動。當這些積塊進入腸胃之間時,會導致水液聚集、灌注,並且發出聲音。如果伴隨著寒氣,就會感覺肚子滿滿的,像雷鳴一樣響動。這些積塊通常附著在陽明經絡上,並會引起週期性的疼痛。

則挾臍而居。飽食則益大。飢則益小。其著於緩筋也。似陽明之積。飽食則痛。飢則安。其著於腸胃之募原也。痛而外連於緩筋。飽食則安。飢則痛。其著於伏沖之脈者。揣之應手而動。發手則熱氣下於兩股。如湯沃之狀。其著於膂筋。在腸後右。飢則積見。飽則積不見。按之不得。

白話文:

如果住在肚臍附近,吃飽就會變大,餓了就會變小。它影響到肌肉痠軟,就像陽明經的積食一樣:吃飽了會痛,餓了就會好。它影響到腸胃的募原穴,導致疼痛並連帶影響肌肉痠軟:吃飽了就會好,餓了就會痛。它影響到隱藏的沖脈,按壓時會感到脈搏跳動。當抬起手時,熱氣會流到兩腿,就像熱水澆灌一樣。它影響到背部肌肉,位於腸子的右後方。餓了就會有腫脹感,吃飽了腫脹感就會消失。按壓時也摸不到腫脹。

其著於輸之脈者。閉塞不通。津液不下。孔竅乾壅。此邪氣之從外入內。從上下也。(以上為第三節敘病之症也大義已晰下文乃補敘病機也病機者病源與病舍病證之交際也前敘病源是敘其所由生下敘病機是敘其所由成)黃帝曰。積之始生至其已成。奈何。岐伯曰。積之始生得寒。

白話文:

這種病邪首先著落在輸脈上,導致輸脈閉塞不通,津液無法下降,孔竅乾涸堵塞。這是邪氣由外而內,由上下侵入造成的。

黃帝問:這種積證從最初發作到形成,是怎麼回事?

岐伯答:積證最初發作是因為受寒。

乃生厥。乃成積也。黃帝曰。其成積奈何。岐伯曰。厥氣生足悗。悗生脛寒。脛寒則血脈凝澀。血脈凝澀則寒氣上入於腸胃。入於腸胃則䐜脹。䐜脹則腸外之汁沫迫聚不得散。日以成積卒然多食飲則腸滿。起居不節。用力過度。則絡脈傷陽。絡傷則血外溢。血外溢則衄血。陰絡傷則血內溢。

白話文:

這叫做生積。生積就是食物在體內蓄積不能排出的病症。黃帝說:這種積聚是如何形成的?岐伯說:厥氣從足部產生寒冷。寒冷從小腿開始,小腿受寒就會導致血脈凝結不通暢。血脈不通暢,寒氣就會上升進入腸胃。寒氣進入腸胃就會引起脹滿。脹滿後,腸外的津液和泡沫聚集成塊,無法消散。日積月累,最終導致積食。暴飲暴食會導致腸胃脹滿。起居不節制,過度用力,就會損傷絡脈和陽氣。絡脈受損,血液就會溢出血管。血液溢出血管就會引起鼻出血。陰絡受損,血液就會溢入體內。

血內溢則後血腸胃之絡傷。則血溢於腸外。腸外有寒。汁沫與血相搏。則併合凝聚。不得散而積成矣。卒然外中於寒。若內傷於憂怒。則氣上逆。氣上逆。則六輸不通。溫氣不行。凝血蘊里而不散津液。澀滲著而不去而積皆成矣。(此病機之自外而內也是生於陽)黃帝曰。其生於陰者奈何。

白話文:

如果血液溢出體內,那麼腸胃的脈絡就會受傷,導致血液溢出到腸道外。腸道外有寒邪,汁液和血液混雜在一起,就會凝結成塊,無法分散而積聚成包塊。如果突然受到外寒侵襲,或者內心受到憂怒的損傷,就會導致氣血上逆。氣血上逆,就會導致六條經絡不通暢,溫熱之氣無法運行。凝結的血液積聚在體內,津液凝滯而無法散開,澀滯黏著而無法去除,最終都堆積成包塊。(這種病機是由外而內產生的,屬於陽性疾病)黃帝問道:如果由陰性因素造成的,又是怎樣的情況呢?

岐伯曰。憂思傷心。重寒傷肺。忿怒傷肝。醉以入房。汗出當風。傷脾。用力過度。若入房汗出。浴則傷腎。(此病機之自內而成也是生於陰)此內外三部之所生病者也。(以上第四五節是敘內外之病機當作一節讀)黃帝曰。善。治之奈何。岐伯答曰。察其所痛。以知其應。

白話文:

岐伯說:憂傷傷心,過度寒冷傷肺,憤怒傷肝,醉酒後行房,出汗後吹風,傷脾,用力過度,或出汗後行房,洗澡後傷腎。(這些病機都是從自身內部產生,屬於陰邪所致)這些內外三部所產生的疾病。(以上第四、第五節描述內外病機,應視為一節來理解)黃帝說:好。這些病該如何治療呢?岐伯回答說:觀察哪裡疼痛,就可以知道應用的原則。

有餘不足。當補則補。當瀉則瀉。毋逆天時。是謂至治。

通篇論積也。來蹤去跡層次井井。其筆堅凝。其氣浩瀚。三部之事。或分或合。操縱屈伸。無不如志。可稱理達詞舉。

白話文:

整篇文章都論述「積病」。作者清晰地描繪了積病的來龍去脈,思路層次分明。作者的文筆凝練,氣勢磅礴。從積病的三個階段,或分述或結合,語言運用自如,得心應手。可以說,文章邏輯清晰,文辭精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