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海

《內經評文》~ 卷九 (2)

回本書目錄

卷九 (2)

1. 五禁第六十一

黃帝問於岐伯曰。余聞刺有五禁。何謂五禁。岐伯曰。禁其不可刺也。黃帝曰。余聞刺有五奪。岐伯曰。無瀉其不可奪者也。黃帝曰。余聞刺有五過。岐伯曰。補瀉無過其度。黃帝曰。余聞刺有五逆。岐伯曰。病與脈相逆。命曰五逆。黃帝曰。余聞刺有九宜。岐伯曰。明知九針之論。

白話文:

譯文:

黃帝問岐伯:「我聽說針灸有五個禁忌,它們是什麼?」

岐伯回答:「不能針的部位,就是禁忌。」

黃帝說:「我聽說針灸有五個奪取(血氣),它們是什麼?」

岐伯回答:「不能瀉的部位,就是不可奪取的。」

黃帝說:「我聽說針灸有五個過度,它們是什麼?」

岐伯回答:「補充和瀉血都不要過度。」

黃帝說:「我聽說針灸有五個逆症,它們是什麼?」

岐伯回答:「疾病與脈象相違,叫做五逆。」

黃帝說:「我聽說針灸有九個適合的時機,它們是什麼?」

岐伯回答:「精通九針的理論,就知道了。」

是謂九宜。黃帝曰。何謂五禁。願聞其不可刺之時。岐伯曰。甲乙日自乘。無刺頭。無發矇於耳內。丙丁日自乘。無振埃於肩喉廉泉。戊己日自乘四季。無刺腹。去爪瀉水。庚辛日自乘。無刺關節於股膝。壬癸日自乘。無刺足脛。是謂五禁。黃帝曰。何謂五奪。岐伯曰。形肉已奪。

白話文:

稱為九宜。黃帝說:什麼是五禁?請告知應當禁止針刺的時間。岐伯答道:甲、乙日交會,不要針刺頭部,不要在耳內拔膿。丙、丁日交會,不要在肩喉、廉泉穴處振動,去除塵土。戊、己日交會全年,不要針刺腹部,去指甲、瀉水。庚、辛日交會,不要針刺股膝的關節處。壬、癸日交會,不要針刺足脛。稱為五禁。黃帝說:什麼是五奪?岐伯答道:形體和肌肉已經枯竭。

是一奪也。大奪血之後。是二奪也。大汗出之後。是三奪也。大泄之後。是四奪也。新產及大血之後。是五奪也。此皆不可瀉。黃帝曰。何謂五逆。岐伯曰。熱病。脈靜。汗已出。脈盛躁。是一逆也。病泄。脈洪大。是二逆也。著痹不移。䐃肉破。身熱。脈偏絕。是三逆也。

白話文:

  1. 一奪:大量出血之後。

  2. 二奪:大量出汗之後。

  3. 三奪:大量腹瀉之後。

  4. 四奪:新產或大量出血之後。

以上情況皆不可瀉下。

黃帝問:「什麼是五逆?」

岐伯答:「1. 熱病,脈搏微弱,汗已出,脈搏卻強盛且煩躁。

  1. 腹瀉,脈搏洪大。

  2. 四肢癱瘓不動,肌肉破損,身熱,脈搏偏側斷絕。」

淫而奪形。身熱。色夭然白。及後下血衃。血衃篤重。是謂四逆也。(淫舊注房室過度也竊謂腸澼沃沫精遺淋瀝盜汗之類皆是謂津氣蕩泆而不收者也)寒熱奪形。脈堅搏。是謂五逆也。

前提其五後敘其三其二。絕無交代篇法不足言矣。而筆自謹嚴。按九宜詳前官針篇。

2. 動腧第六十二

黃帝曰。經脈十二。而手太陰足少陰陽明獨動不休。何也。岐伯曰。是明胃脈也。(言諸動脈皆胃氣所貫也故下文三項皆跟定胃字)胃為五臟六腑之海。其清氣上注於肺。肺氣從太陰而行之其行也。以息往來。故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亦再動。呼吸不已。故動而不止。黃帝曰。

白話文:

黃帝說:「經脈有十二條,可是手太陰、足少陰、陽明這三條經脈卻獨自不停地跳動,這是為什麼?」

岐伯回答:「這是因為它們是明胃脈呀。」(意思是說,所有的動脈都貫穿着胃氣,所以接下來的這三項內容都緊緊圍繞着胃氣。)

胃是五臟六腑的中心,它的清氣上升並灌注於肺。肺氣沿着太陰經脈運行,它的運行方式是隨著呼吸的往來,因此,人一呼氣脈搏跳動兩下,一吸氣脈搏也跳動兩下。呼吸不停,所以脈搏也不停地跳動。黃帝說:「

氣之過於寸口也。上出焉息。下入焉伏。(出入原作十八今從甲乙經改)何道從還。不知其極。岐伯曰。氣之離臟也。卒然如弓弩之發。如木之下。岸上於魚以反衰。其餘氣衰散以逆上。故其行微。黃帝曰。足之陽明。何因而動。岐伯曰。胃氣上注於肺。其悍氣上衝頭者。循咽。

白話文:

氣脈過於寸口脈位,出現浮散。上行時呼吸不暢,下行時氣息伏藏。不知氣從何處返回。岐伯說:氣離開臟腑,突然發出,像弓弩發射一般,好像樹木向下生長,岸上的魚被反轉回來而衰弱。其餘的氣散逸而向上逆行,所以氣脈微弱。黃帝說:足陽明經絡,為什麼會運動?岐伯說:胃氣上行注於肺,其中暴烈之氣上衝頭部,沿著咽喉循行。

上走空竅。循眼系。入絡腦。出顑。下客主人。循牙車。合陽明。並下人迎。此胃氣別走於陽明者也。故陰陽上下。其動也。若一故陽病而陽脈小者。為逆陰病而陰脈大者。為逆。故陰陽俱靜。俱動。若引繩相傾者病。黃帝曰。足少陰何因而動。岐伯曰。衝脈者。十二經之海也。

白話文:

胃氣向上行經鼻孔、眼睛,進入大腦,然後從額頭出來,向下進入胸腹,經由牙齒、面頰,與胃經會合,再向下與胃經的分支人迎經會合。這是胃氣除了正常的循行路徑外,另外的一條途徑,循行於陽明經上。因此,無論陰經或陽經,向上或向下,其氣血運行都是一致的。假如陽經有病,而陽脈卻很弱小,那是因為陰氣逆行所致;假如陰經有病,而陰脈卻很大,那是因為陽氣逆行所致。因此,陰經和陽經同時平靜,或者同時活動,如果像拉引繩子而一方傾斜,這就是病症。黃帝問:足少陰經為什麼原因會活動?岐伯答道:衝脈是十二經脈的氣血匯聚之處。

與少陰之大絡。起於腎。下出於氣街。循陰股內廉。邪入膕中。循脛骨內廉。並少陰之經。下入內踝之後。入足下。其別者。邪入踝。出屬跗上。入大趾之間。注諸絡以溫足脛。此脈之常動者也。黃帝曰。營衛之行也。上下相貫。如環之無端。今有其卒然遇邪氣及逢大寒。手足懈惰。

白話文:

與少陰經脈的大絡相通。起源於腎臟,向下從氣街骨走出來,沿著大腿內側,邪氣進入膕窩,沿著小腿骨內側,和少陰經脈的循行路線相同,向下進入內踝後方,再進入腳底。它的支脈:邪氣進入踝關節,向上佈散到跗骨上方,進入大腳趾之間,注入各絡脈,溫暖足脛。這是此脈平時經常運行的路線。黃帝說:營氣和衛氣的運行,上下相接,像環形沒有起點和終點。現在有人突然遇到邪氣或遭受嚴寒,手腳麻痺無力。

其脈陰陽之道。相輸之會。行相失也。氣何由還。岐伯曰。夫四末陰陽之會者。此氣之大絡也。四街者。氣之徑路也。故絡絕。則徑通四末解。則氣從合相輸如環。黃帝曰。善。此所謂如環無端。莫知其紀。終而復始。此之謂也。

白話文:

脈象反映著陰陽之理。陰陽相勝相生的循環,如果行進中出現錯亂,氣血就無法回歸原處。岐伯說:四肢末端陰陽氣血交匯的地方,是氣血運行的大絡脈。四肢的經絡就好比氣血通行的道路。所以,如果絡脈不通,道路就會暢通,四肢就會解除疾病。如果氣血從交匯處運行自如,就會像環形一樣相生相輸。黃帝說:好。這就是所謂的「如環無端」,沒有頭尾,不知道它的終點在哪裡。走完了一圈又重新開始,這就是這個道理。

前三節分敘脈氣之源流。後節總敘經氣之變。氣充詞沛機神流暢。據此則人迎果繫結喉兩旁動脈矣。與寸口分陰陽。以大小分順逆。後世實難遵用。

白話文:

前三段分別敘述脈氣的來源和流動。後一段總結經氣的變化。氣息充足,脈搏強勁,身體機能順暢。根據這個說法,人迎穴果真與左右兩側的動脈相連。它與寸口穴一起分為陰陽脈,根據脈搏的大小來區分順氣和逆氣。後世很難遵循這一方法。

3. 五味論第六十三

黃帝問於少俞曰。五味入於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氣。多食之令人洞心。苦走骨。多食之令人變嘔。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悗心。余知其然也。不知其何由。願聞其故。少俞答曰。酸入於胃其氣澀以收。上之兩焦弗能出入也。

白話文:

黃帝問少俞說:「五味進入口中,都各自歸屬不同的臟腑,如果過量食用就會導致不同的疾病。酸味走筋絡,吃多了會導致筋脈拘攣。鹹味走血脈,吃多了會口渴。辛味走氣,吃多了會心胸鬱熱。苦味走骨骼,吃多了會噁心嘔吐。甘味走肌肉,吃多了會導致心悸。我明白它們會造成這些疾病,但不知道為什麼。請告訴我其中的緣由。」

少俞回答說:「酸味進入胃中,它的氣味會收斂,阻礙上方的肺和心肺之間的氣機運行。」

不出即留於胃中。胃中和溫則下注膀胱。膀胱之胞薄以懦。得酸則縮綣。約而不通。水道不行。故癃。陰者。積筋之所終也。故酸入而走筋矣。黃帝曰。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何也。少俞曰。鹹入於胃。其氣上走中焦。注於脈。則血氣走之。血與咸相得則凝。凝則胃中汁注之。

白話文:

原文:

不出即留於胃中。胃中和溫則下注膀胱。膀胱之胞薄以懦。得酸則縮綣。約而不通。水道不行。故癃。陰者。積筋之所終也。故酸入而走筋矣。黃帝曰。鹹走血。多食之令人渴。何也。少俞曰。鹹入於胃。其氣上走中焦。注於脈。則血氣走之。血與鹹相得則凝。凝則胃中汁注之。

食物如果沒有及時排出,就會停留在胃裡。胃裡溫和的環境會促使食物下行進入膀胱。膀胱的壁薄而脆弱,遇到酸性物質就會收縮蜷曲,導致尿道狹窄不通,尿液無法排出。因此,食用酸性食物會導致小便困難。陰部是筋脈匯集的地方,酸性食物進入後會順著筋脈運行。黃帝說:鹹味食物會促進血液運行,大量食用會讓人感到口渴。為什麼呢?太醫少俞回答道:鹹味食物進入胃裡,它的性質會向上運行到中焦,注入脈絡。這時,血氣就會運行起來。血液和鹹味相溶後會凝結,凝結後胃裡的分泌液就會注進去。

注之則胃中竭。竭則咽路焦。故舌本干而善渴。血脈者。中焦之道也。故鹹入而走血矣。黃帝曰。辛走氣。多食之令人洞心。何也。少俞曰。辛入於胃其氣走於上焦。上焦者。受氣而營諸陽者也。姜韭之氣熏之。營衛之氣。不時受之。久留心下。故洞心。辛與氣俱行。故辛入而與汗俱出。

白話文:

過度進食會導致胃中空虛。胃中空虛會灼傷咽喉,因此舌根乾枯,容易口渴。血脈是中焦(脾胃)的通道,所以鹹味食物進入身體後會走血脈。黃帝說:辛辣食物會走氣道。經常食用辛辣食物會讓人出現心痛的症狀,這是為什麼呢?少俞回答說:辛辣食物進入胃中,其氣會走上焦。上焦的作用是受納氣血,營運陽氣。薑、韭等辛辣食物的氣味會刺激上焦,使得營衛之氣無法正常接受氣血,長時間滯留在心下,所以會導致心痛。辛辣食物與氣一起運動,所以食用辛辣食物後會出汗。

黃帝曰。苦走骨。多食之令人變嘔。何也。少俞曰。苦入於胃五穀之氣。皆不能勝苦。苦入下脘。三焦之道皆閉而不通。故變嘔。齒者骨之所終也。故苦入而走骨。故入而復出。知其走骨也。黃帝曰。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悗心。何也。少俞曰。甘入於胃。其氣弱小不能上。至於上焦而與谷留於胃中者。

白話文:


黃帝說:苦味會流通到骨頭,如果食用過多會導致嘔吐。這是為什麼呢?

少俞回答:苦味進入胃後,會壓制五穀的氣。五穀之氣無法抵禦苦味,導致苦味向下進入腹腔。腹腔的運化通道都被堵塞,因此會引起嘔吐。牙齒是最堅硬的骨,因此苦味進入後會直達骨頭。所以苦味進入後又會排出,這說明瞭它會流通到骨頭中。

黃帝說:甘味會流通到肌肉,如果食用過多會讓人感到心神不安。這是為什麼呢?

少俞回答:甘味進入胃後,因為氣息微弱,無法升上。到達上腹後,甘味會和留存在胃中的食物殘渣混在一起。

令人柔潤者也。胃柔則緩。緩則蟲動。蟲動則令人悗心。其氣外通於肉。故甘走肉。

思清筆健不染纖塵。

4. 陰陽二十五人第六十四

黃帝曰。余聞陰陽之人。何如。伯高曰。天地之間。六合之內。不離於五。人亦應之。故五五二十五人之政。而陰陽之人不與焉。其態又不合於眾者五。余已知之矣。願聞二十五人之形。血氣之所生。別而以候。從外知內。何如。岐伯曰。悉乎哉問也。此先師之秘也。雖伯高猶不能明之也。

白話文:

黃帝說:「我聽說過『陰陽之人』,是什麼呢?」

伯高回答:「天地之間,六合之內,不能離開『五』字,人體也與之相應。所以『五五二十五』是人體的構成原理,而『陰陽之人』不在此列,他們的體質特徵有五種與常人不一樣。」

黃帝說:「我知道了,請再講講二十五個人的形態,他們是怎樣由血氣所生的?如何從外表觀察內部,是什麼樣子?」

岐伯回答:「你的問題問得很好,這可是先師的祕訣,即使是伯高也無法完全參透。」

黃帝避席遵循而卻曰。余聞之。得其人弗教。是謂重失。得而泄之。天將厭之。余願得而明之。金匱藏之。不敢揚之。岐伯曰。先立五形金木水火土。別其五色異其五形之人。而二十五人具矣。黃帝曰。願卒聞之。岐伯曰。慎之慎之。臣請言之。木形之人。比於上角。似於蒼帝。

白話文:

黃帝起身,恭敬地答道:「我聽說過,得到真才實學卻不傳授,這是嚴重的過失。得到真傳卻泄露出去,上天將會厭棄他。我希望能得到您的真傳,像珍寶般收藏起來,不敢輕易外傳。」

岐伯說:「首先要建立金木水火土五種基本形態,區分不同五色和形態的人,這樣就能確定這二十五種人了。」

黃帝說:「希望您能詳細地告訴我。」

岐伯說:「請您慎重考慮。我將向您闡述:木形體質的人,就像山峯一樣高聳,面色蒼白,類似傳說中的青帝。」

其為人蒼色。小頭。長面。大肩背。直身。小手足。好有才。勞心。少力。多憂。勞於事。能春夏。不能秋冬。秋冬感而病生。足厥陰佗佗然。太角之人。比於左足少陽。少陽之上遺遺然。左角之人。比於右足少陽。少陽之下隨隨然。釱角之人。比於右足少陽。少陽之上推推然。

白話文:

這人的膚色蒼白,頭小,臉長,肩膀和背寬闊,身體挺直,手腳細小。他頭腦靈活,善於思考,但體力較弱,多愁善感,工作勞累。能耐過春夏,但不能忍受秋冬。秋冬容易生病。足厥陰經氣血不通,流動不暢。

頭部有凸出的角,像是左足少陽經氣血不通,少陽經氣血在上部遊走不暢。頭部有凹陷的角,像是右足少陽經氣血不通,少陽經氣血在下部遊走不暢。頭部有歪斜的角,像是右足少陽經氣血不通,少陽經氣血在上面緩慢運動。

判角之人。比於左足少陽。少陽之下括括然。火形之人。比於上徵。似於赤帝。其為人赤色。廣䏖。脫面。(脫疑銳字)小頭。好肩背髀腹。小手足。行安地。疾心。行搖肩背。肉滿。有氣。輕財。少信。多慮。見事明。好顏。急心。不壽。暴死。能春夏。不能秋冬。秋冬感而病生。

白話文:

判角之人。

與足少陽膽經相似,膽經位置略高。

火形之人。

與上徵穴相似,像赤帝之貌。

此人面呈紅色,體格魁梧,臉尖頭小,肩背臀腹豐滿,手足較小。

走起路來步伐沉穩,性情急躁,行路時搖晃肩背。

肉豐有神,慷慨大方,但輕浮寡信,思慮過多。

見事敏銳,外表俊美,但心性急躁,壽命不長,易暴死。

春夏身體強健,秋冬虛弱易生病。

手少陰核核然。質徵之人。比於左手太陽。太陽之上肌肌然。少徵之人。比於右手太陽。太陽之下慆慆然。右徵之人。比於右手太陽。太陽之上鮫鮫然。質判之人。比於左手太陽。太陽之下支支頤頤然。土形之之人。比於上宮。似於上古黃帝。其為人黃色。圓面。大頭。美肩背。

白話文:

手少陰經(心經)候脈時的感覺是跳動有力。有這種脈象的人,可以比作左手陽明經(大腸經)。陽明經表皮上的肌肉厚實有力。手少陽經(三焦經)候脈時的感覺是脈勢微弱。有這種脈象的人,可以比作右手陽明經。陽明經深層的肌肉鬆軟。手厥陰經(心包經)候脈時的感覺是脈勢沉澀。有這種脈象的人,可以比作右手陽明經。陽明經表皮上的肌肉粗糙不平。手陽明經(大腸經)候脈時的感覺是脈勢細小柔弱。有這種脈象的人,可以比作左手陽明經。陽明經深層的肌肉粗糙鬆散。

土形之人(五行屬土的人),他們的容貌像上宮(北斗七星中的天樞星)。他們的外貌類似於上古時代的黃帝。這種人長相偏黃,面型圓潤,頭部較大,肩背優美。

大腹。美股脛。小手足。多肉。上下相稱。行安地。舉足浮。安心。好利人。不喜權勢。善附人也。能秋冬。不能春夏。春夏感而病生。足太陰敦敦然。太宮之人。比於左足陽明。陽明之上婉婉然。加宮之人。比於左足陽明。陽明之下坎坎然。少宮之人。比於右足陽明。陽明之上樞樞然。

白話文:

大腹:肚子大。

美股脛 :小腿修長。 小手足 :手腳小。 多肉 :體型豐滿。 上下相稱 :身材比例勻稱。 行安地 :走路穩健。 舉足浮 :走路時腳步輕盈。 安心 :心性平和。 好利人 :樂於助人。 不喜權勢 :不追求權力。 善附人也 :善於與人相處。 能秋冬 :冬秋身體健康。 不能春夏 :春夏容易生病。 春夏感而病生 :春夏容易被外邪侵襲而生病。 足太陰敦敦然 :太陰經氣血充足,身體健壯。 太宮之人 :比喻左足陽明經。 陽明之上婉婉然 :陽明經上部氣血通暢,面容紅潤。 加宮之人 :比喻左足陽明經。 陽明之下坎坎然 :陽明經下部氣血不足,身體虛弱。 少宮之人 :比喻右足陽明經。 陽明之上樞樞然 :陽明經上部氣血旺盛,思維清晰。

左宮之人。比於右足陽明。陽明之下兀兀然。金形之人。比於上商。似於白帝。其為人方面。白色。小頭。小肩背。小腹。小手足。如骨發。踵外骨輕。身清廉。(此十字中疑有誤字今以如骨發句踵外骨輕句身清廉句如骨發者謂手足瘦如骨支也踵外骨輕即後外踝瘦無肉及跟空者也)急心。靜悍。

白話文:

左宮的人。類似於右足的陽明經。陽明經的下面突出。金形的人。類似於上商。像白帝。他們的面部寬闊。膚色白。頭小。肩背窄。腹部小。手腳小。像骨頭支撐著。腳後跟外側的骨頭纖細。身體乾淨利落。性情急躁。沉著勇猛。

善為吏。能秋冬。不能春夏。春夏感而病生。手太陰敦敦然。釱商之人。比於左手陽明。陽明之上廉廉然。右商之人。比於左手陽明。陽明之下脫脫然。左商之人。比於右手陽明。陽明之上監監然。少商之人。比於右手陽明。陽明之下嚴嚴然。水形之人。比於上羽。似於黑帝。

白話文:

擅長於文書工作的官吏,身體在秋冬較好,而在春夏較虛弱。春夏受寒遭受病邪侵襲而發病。手太陰經循行處出現腫脹。食指的人,與左手的陽明經比較。陽明經的上半部分出現堅硬,中指的人,與左手的陽明經比較。陽明經的下半部分出現空虛,無名指的人,與右手的陽明經比較。陽明經的上半部分出現筋骨強壯,小指的人,與右手的陽明經比較。陽明經的下半部分出現肌肉緊繃。水形體質的人,與上承君火的上焦部位相似。看起來像黑色的帝王。

其為人黑色。面不平。大頭。廉頤。小肩。大腹。動手足發。行搖身。下尻長。背延延然。不敬畏。善欺紿人。戮死。能秋冬。不能春夏。春夏感而病生。足少陰汗汗然。太羽之人。比於右足太陽。太陽之上頰頰然。少羽之人。比於左足太陽。太陽之下紆紆然。眾之為人。比於右足太陽。

白話文:

此人之外貌:

面色黝黑,面容不端正。

頭顱較大,面頰瘦削。

肩膀狹小,腹部寬大。

動作敏捷,行走時身體搖晃。

下肢較長,體背寬闊。

性情輕浮,不敬畏。善於欺騙。

容易遭受意外死亡。

耐受秋冬氣候,不耐春夏氣候。春夏時節易感外邪而生病。

足少陰經脈出汗較多。

太羽之人:

與右足太陽經脈對應。太陽經脈上面表現為臉頰浮腫。

少羽之人:

與左足太陽經脈對應。太陽經脈下面表現為身體彎曲。

眾之人:

與右足太陽經脈對應。

太陽之下絜絜然。桎之為人。比於左足太陽。太陽之上安安然。是故五形之人。二十五變者。眾之所以相欺者。是也。(相欺謂難辨也)黃帝曰。得其形。不得其色。何如。岐伯曰。形勝色。色勝形者。至其勝時年加。感則病。行失則憂矣。(感邪則病行失則有所喪而憂行失即為奸事也)形色相得者。

白話文:

陽明亮麗之下,看似一團和氣。依據這樣的特質,可以比喻成人體左足的陽明經。陽明經的上面,平穩安靜。所以,五行特質的人,會有二十五種變化。而一般人互相欺騙的原因,就是因為這樣難以分辨的變化。(「欺騙」指的是難以分辨。)

黃帝問道:「如果得知一個人的五行特質,但是不知道他的氣色,該怎麼辦呢?」

岐伯回答道:「形氣是勝過氣色的。氣色勝過形氣的人,到氣色盛的時候,歲數會增加。如果感應到邪氣,就會生病。如果行為有所偏差,就會感到憂愁。」(感應到邪氣則會生病,行為偏差則會有所喪失而憂愁,行為偏差指的是不軌的事情。)

富貴大樂。黃帝曰。其形色相勝之時年加。可知乎。岐伯曰。凡年忌。下上之人。(即前節所敘諸陽上下之人)大忌常加七歲十六歲二十五歲三十四歲四十三歲五十二歲六十一歲。皆人之大忌。不可不自安也。感則病。行失則憂矣。當此之時。無為奸事。是謂年忌。黃帝曰。

白話文:

原文:

富貴大樂。黃帝曰。其形色相勝之時年加。可知乎。岐伯曰。凡年忌。下上之人。(即前節所敘諸陽上下之人)大忌常加七歲十六歲二十五歲三十四歲四十三歲五十二歲六十一歲。皆人之大忌。不可不自安也。感則病。行失則憂矣。當此之時。無為奸事。是謂年忌。黃帝曰。


富貴享受的人生是最大的快樂。黃帝說:人到了氣血形體衰盛轉化的特定年齡段,是否會發生疾病?岐伯說:每個人都有「年忌」,指的是特定年齡段,上下陽氣轉換的緣故。這些「年忌」為:七歲、十六歲、二十五歲、三十四歲、四十三歲、五十二歲、六十一歲。這些都是人體的關鍵年齡,必須格外小心保重。如果在這段時間內受到外邪侵襲,容易生病;如果行為失當,容易憂鬱。所以,到了這些年忌的時候,務必保持身心安寧,避免做傷天害理的事情,這就是所謂的「年忌」。黃帝說:

夫子之言脈之上下。血氣之候。以知形氣。奈何。岐伯曰。足陽明之上。血氣盛。則髯美長。血少氣多。則髯短。故氣少血多。則髯少。血氣皆少。則無髯。兩吻多畫。足陽明之下。血氣盛。則下毛美長。至胸。血多氣少。則下毛美短。至臍。行則善高舉足。足趾少肉。足善寒。

白話文:

孔子說,脈象的浮沉虛實,可以反映出人的氣血狀況,從中得知人的體質。怎麼說呢?岐伯回答說:足陽明經脈上記錄的,氣血旺盛,那麼鬍鬚就會漂亮且長;氣血充足,鬍鬚就會短。所以,氣血都不充足,鬍鬚就會稀少;氣血都很稀少,就沒有鬍鬚。兩邊嘴角有很多皺紋。

足陽明經脈下面記載的,氣血旺盛,那麼陰毛就會漂亮且長,達到胸部;氣血充足,陰毛就會短,達到肚臍。走路時喜歡把腳抬得很高,腳趾上肉少,腳容易發冷。

血少氣多。則肉而善瘃。血氣皆少。則無毛。有則稀。枯悴。善痿厥足痹。足少陽之上。血氣盛。則通髯美長。血多氣少。則通髯美短。血少氣多。則少髯。血氣皆少。則無髯。感於寒濕。則善痹。骨痛爪枯也。足少陽之下。血氣盛。則脛毛美長。外踝肥。血多氣少。則脛毛美短。

白話文:

血少氣多,則肌肉多肉而容易長腫瘤。

血氣都少,則毛髮稀少,甚至沒有。

身體乾枯消瘦,容易抽筋,足部麻木不仁。

足少陽經(膽經)以上的部位,血氣旺盛,則鬍鬚濃密且長。

血多氣少,則鬍鬚濃密但短。

血少氣多,則鬍鬚稀疏。

血氣都少,則沒有鬍鬚。

受到寒濕影響,則容易麻痺,骨頭疼痛,指甲乾枯。

足少陽經以下的部位,血氣旺盛,則小腿毛髮濃密且長,外腳踝肥厚。

血多氣少,則小腿毛髮濃密但短。

外踝皮堅而厚。血少氣多。則胻毛少。外踝皮薄而軟。血氣皆少。則無毛。外踝瘦無肉。足太陽之上。血氣盛。則美眉。眉有毫毛。血多氣少。則惡眉。面多少理。血少氣多。則面多肉。血氣和則美色。足太陽之下。血氣盛。則跟肉滿。踵堅。氣少血多。則瘦。跟空。血氣皆少。

白話文:

現代

外層皮膚結實厚重,血氣旺盛,則鬢毛稀疏。外層皮膚薄軟,血氣都偏少,則沒有毛髮。外層肌肉消瘦無肉,位於足太陽經之上,血氣充足,則眉毛美麗,眉毛上有細軟的毛髮。血氣旺盛,則眉毛醜陋。臉部肌肉鬆弛,血氣偏少,則臉部肥厚。血氣調和,則面色紅潤。位於足太陽經之下,血氣旺盛,則腳後跟肉豐滿,腳後跟堅實,血氣偏少,則腳後跟消瘦。腳後跟空虛,血氣都偏少。

則喜轉筋。踵下痛。手陽明之上。血氣盛。則髭美。血少氣多。則髭惡。血氣皆少。則無髭。手陽明之下。血氣盛。則腋下毛美。手魚肉以溫血氣皆少。則手瘦以寒。手少陽之上。血氣盛。則眉美以長。耳色美。血氣皆少。則耳焦惡色。手少陽之下。血氣盛。則手卷多肉以溫。

白話文:

手陽明經

  • 氣血旺盛則容易抽筋,腳後跟疼痛。
  • 氣血旺盛則鬍鬚漂亮。
  • 血氣不足而元氣旺盛則鬍鬚難看。
  • 血氣都虛弱則無鬍鬚。
  • 氣血旺盛則腋毛美麗。
  • 氣血虛弱則手瘦且寒冷。

手少陽經

  • 氣血旺盛則眉毛漂亮且長,耳朵顏色好看。
  • 氣血虛弱則耳朵乾枯色澤不好。
  • 氣血旺盛則手指捲曲,手部多肉且溫暖。

血氣皆少。則寒以瘦。氣少血多。則瘦以多脈。手太陽之上。血氣盛。則口多須。面多肉以平。血氣皆少。則面瘦惡色。手太陽之下。血氣盛。則掌肉充滿。血氣皆少。則掌瘦以寒。黃帝曰。二十五人者。刺之有約乎。岐伯曰。美眉者。足太陽之脈血氣多。惡眉者。血氣少。

白話文:

當氣血都少的時候,就會瘦而且怕冷。氣少血多的話,就會瘦而且脈搏多。手陽明經氣血旺盛的時候,嘴脣上會有較多的鬍鬚,臉上肉多且平整。當氣血都很少的時候,臉上會很瘦而且面色不良。手少陽經氣血旺盛的時候,手掌肉多而且豐滿。當氣血都很少的時候,手掌會瘦而且怕冷。黃帝問:二十五歲的人,在針灸時有什麼需要注意的事項嗎?岐伯回答:眉毛漂亮的人,足太陽經脈氣血旺盛;眉毛不好看的人,氣血不足。

其肥而澤者。血氣有餘。肥而不澤者氣有餘。血不足。瘦而無澤者。氣血俱不足。審察其形氣有餘不足而調之。可以知逆順矣。黃帝曰。刺其諸陰陽奈何。岐伯曰。按其寸口人迎。以調陰陽。切循其經絡之凝澀。結而不通者。此於身皆為痛痹。甚則不行。故凝澀。凝澀者。致氣以溫之。

白話文:

人體肥胖且有光澤的,說明血氣充足。人體肥胖但沒有光澤的,說明氣血旺盛,但血氣不足。人體瘦弱且沒有光澤的,說明氣血都虛弱。仔細觀察和分析人的體貌,瞭解其氣血是否過剩或不足,就能調整調理,從而知道疾病的發展走向了。

黃帝問:刺灸人體的陰陽穴位,應該如何操作?

岐伯回答:按壓人手的寸口脈和人迎脈,以此來調節陰陽。沿著經絡仔細摸索,如果感覺有阻滯感,結閉不通暢的,這就會導致身體的疼痛麻痺。嚴重的話,人體就不能活動了。所以,遇到阻滯感的時候,應該用針灸疏通氣血,用溫煦的手法來溫暖調理堵塞不通的地方。

血和乃止。其結絡者。脈結。血不和。決之乃行。故曰氣有餘於上者。導而下之氣不足於上者。推而休之。休字疑誤官能曰上氣不足推而揚之。其稽留不至者。因而迎之。必明於經隧。乃能持之。寒與熱爭者。導而行之。其宛陳。血不結者。側而予之。必先明知二十五人。則血氣之所在。

白話文:

血氣循環正常,就不會瘀滯。

如果血脈凝結不通暢,就需要疏通使其運行。

所以說,氣在上盛的人,要引導氣往下走;氣在上不足的人,要推動氣向上升。 (注:原文的「休」字可能是錯字,應為「揚」)

對於血氣遲緩不至的部位,要順應其運行方向,引導血氣流向那裡。

必須清楚知道經絡的走向,才能掌握血氣的運行。

寒熱交爭時,要引導氣血運行。

對於血氣不凝結的部位,要從側面補足氣血。

必須先了解人體的二十五個井穴,才能掌握氣血所在的位置。

左右上下刺約畢也。

敘二十五人之形。而以年忌束之。敘氣血多少之應。而以刺法結之。層次井井。一氣貫注中間。許多堆垛而行神如空蹈厲無前。自有掉臂遊行之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