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海

《內經評文》~ 卷九 (2)

回本書目錄

卷九 (2)

1. 五禁第六十一

黃帝問於岐伯曰:「余聞刺有五禁,何謂五禁?」 岐伯曰:「禁其不可刺也。」 黃帝曰:「余聞刺有五奪。」 岐伯曰:「無瀉其不可奪者也。」 黃帝曰:「余聞刺有五過。」 岐伯曰:「補瀉無過其度。」 黃帝曰:「余聞刺有五逆。」 岐伯曰:「病與脈相逆,命曰五逆。」 黃帝曰:「余聞刺有九宜。」 岐伯曰:「明知九針之論,是謂九宜。」

黃帝曰:「何謂五禁?願聞其不可刺之時。」 岐伯曰:「甲乙日自乘,無刺頭,無發矇於耳內;丙丁日自乘,無振埃於肩喉廉泉;戊己日自乘四季,無刺腹,去爪瀉水;庚辛日自乘,無刺關節於股膝;壬癸日自乘,無刺足脛,是謂五禁。」

黃帝曰:「何謂五奪?」 岐伯曰:「形肉已奪,是一奪也;大奪血之後,是二奪也;大汗出之後,是三奪也;大泄之後,是四奪也;新產及大血之後,是五奪也。此皆不可瀉。」

黃帝曰:「何謂五逆?」 岐伯曰:「熱病,脈靜,汗已出,脈盛躁,是一逆也;病泄,脈洪大,是二逆也;著痹不移,䐃肉破,身熱,脈偏絕,是三逆也;淫而奪形,身熱,色夭然白,及後下血衃,血衃篤重,是謂四逆也。(淫舊注房室過度也竊謂腸澼沃沫精遺淋瀝盜汗之類皆是謂津氣蕩泆而不收者也);寒熱奪形,脈堅搏,是謂五逆也。

前提其五,後敘其三,其二。絕無交代篇法不足言矣。而筆自謹嚴。按九宜詳前官針篇。

白話文:

五禁第六十一

黃帝問岐伯說:「我聽說針刺有五種禁忌,請問什麼是五禁?」

岐伯回答:「指的是那些不適合針刺的情況。」

黃帝說:「我聽說針刺有五種不宜瀉的情況。」

岐伯回答:「指的是那些不應該瀉的狀況。」

黃帝說:「我聽說針刺有五種錯誤。」

岐伯回答:「指的是補和瀉都不能過度。」

黃帝說:「我聽說針刺有五種逆反的情況。」

岐伯回答:「指的是疾病的狀況與脈象相反,這就叫做五逆。」

黃帝說:「我聽說針刺有九種適宜的情況。」

岐伯回答:「指的是明確了解九種針法的理論,這就叫做九宜。」

黃帝問:「什麼是五禁?我想聽聽哪些時候不適合針刺。」

岐伯回答:「在甲、乙日,當天的干支相同時,不要針刺頭部,也不要讓耳朵內感到悶脹;在丙、丁日,當天的干支相同時,不要在肩膀、喉嚨和廉泉穴附近用力拍打,也不要在那裡針刺;在戊、己日,當天的干支相同時,且當天是四季的最後一個月,不要針刺腹部,也不要去除指甲下的污垢或是瀉水;在庚、辛日,當天的干支相同時,不要針刺大腿和膝蓋的關節;在壬、癸日,當天的干支相同時,不要針刺腳部和脛骨,這些就叫做五禁。」

黃帝問:「什麼是五奪?」

岐伯回答:「身體肌肉已經消瘦,這是第一種不宜瀉的情況;大量出血之後,這是第二種不宜瀉的情況;大量出汗之後,這是第三種不宜瀉的情況;嚴重腹瀉之後,這是第四種不宜瀉的情況;剛生產完或大量失血之後,這是第五種不宜瀉的情況。這些都是不應該瀉的情況。」

黃帝問:「什麼是五逆?」

岐伯回答:「發熱的疾病,脈象卻平靜,汗已經出來,脈象卻變得強盛躁動,這是第一種逆反的情況;腹瀉的疾病,脈象卻洪大,這是第二種逆反的情況;患有麻痹症,固定不動,肌肉潰爛,身體發熱,脈象卻偏弱甚至消失,這是第三種逆反的情況;過度房事導致身體虛弱,身體發熱,臉色蒼白,之後又出現下血,而且血塊很多很嚴重,這是第四種逆反的情況(這裡的過度房事,可能是指像腸炎、遺精、淋漓、盜汗等,這些都是指津液流失而無法收斂的情況);忽冷忽熱導致身體虛弱,脈象堅硬有力,這是第五種逆反的情況。」

(以上敘述了五種不宜針刺的情況,後面又提到三種和兩種,但是卻沒有詳細解釋,篇幅結構不完整。不過,作者寫作態度謹慎嚴肅。關於九宜,在前面的《官針》篇有詳細說明。)

2. 動腧第六十二

黃帝曰。經脈十二,而手太陰足少陰陽明獨動不休,何也?岐伯曰。是明胃脈也。(言諸動脈皆胃氣所貫也,故下文三項皆跟定胃字)胃為五臟六腑之海,其清氣上注於肺,肺氣從太陰而行之,其行也,以息往來,故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亦再動,呼吸不已,故動而不止。黃帝曰。

氣之過於寸口也,上出焉息,下入焉伏。(出入原作十八,今從甲乙經改)何道從還?不知其極。岐伯曰。氣之離臟也,卒然如弓弩之發,如木之下,岸上於魚以反衰,其餘氣衰散以逆上,故其行微。黃帝曰。足之陽明,何因而動?岐伯曰。胃氣上注於肺,其悍氣上衝頭者,循咽,

上走空竅,循眼系,入絡腦,出顑,下客主人,循牙車,合陽明,並下人迎,此胃氣別走於陽明者也。故陰陽上下,其動也,若一,故陽病而陽脈小者,為逆;陰病而陰脈大者,為逆。故陰陽俱靜,俱動,若引繩相傾者病。黃帝曰。足少陰何因而動?岐伯曰。衝脈者,十二經之海也,

與少陰之大絡,起於腎,下出於氣街,循陰股內廉,邪入膕中,循脛骨內廉,並少陰之經,下入內踝之後,入足下,其別者,邪入踝,出屬跗上,入大趾之間,注諸絡以溫足脛,此脈之常動者也。黃帝曰。營衛之行也,上下相貫,如環之無端,今有其卒然遇邪氣及逢大寒,手足懈惰,

其脈陰陽之道,相輸之會,行相失也,氣何由還?岐伯曰。夫四末陰陽之會者,此氣之大絡也。四街者,氣之徑路也。故絡絕,則徑通;四末解,則氣從合相輸如環。黃帝曰。善。此所謂如環無端,莫知其紀,終而復始,此之謂也。

前三節分敘脈氣之源流,後節總敘經氣之變。氣充詞沛,機神流暢。據此則人迎果繫結喉兩旁動脈矣。與寸口分陰陽,以大小分順逆。後世實難遵用。

白話文:

黃帝問道:「十二條經脈中,為什麼只有手太陰肺經、足少陰腎經和足陽明胃經的脈搏跳動不停歇呢?」

岐伯回答說:「這是因為它們是胃脈的體現。(也就是說所有的脈動都與胃氣相通,所以下面三項都緊扣著胃來說)胃是五臟六腑之海,它的清氣上升到肺,肺氣循著太陰肺經運行。它的運行方式是隨著呼吸往來,所以人每呼吸一次,脈搏就會跳動兩次,呼吸不停,脈動也就沒有停止的時候。」

黃帝問道:「氣在寸口部位的流動,向上呼出,向下伏藏。(原文中是出入十八,這裡採用甲乙經的記載)它是如何回流的呢?我不知道它的盡頭在哪裡。」

岐伯回答說:「氣離開臟腑時,突然就像弓箭發射,又像樹木墜落,岸邊的魚在離水後會衰弱,而它其餘的氣會衰散並逆向上行,所以它運行會很微弱。」

黃帝問道:「足陽明胃經的脈動,又是因為什麼原因呢?」

岐伯回答說:「胃氣上注於肺,其中強悍的氣會向上衝擊頭部,沿著咽喉,向上走入空竅(鼻、耳等),沿著眼部脈絡進入大腦,然後出來到面頰,下行至客主人穴,沿著牙關,匯合陽明經,一起下行至人迎穴,這是胃氣另外走在陽明經的情況。所以陰陽上下的脈動,看起來就像是一個整體。因此,如果陽病而陽脈變小,就是逆症;陰病而陰脈變大,也是逆症。如果陰陽都靜止或都躁動,就像拉繩子一樣互相傾斜,那就是病態。」

黃帝問道:「足少陰腎經的脈動,又是因為什麼原因呢?」

岐伯回答說:「衝脈,是十二經脈之海,它與少陰腎經的大絡相連,起始於腎臟,向下走到氣街穴,沿著大腿內側,斜入膕窩中,沿著脛骨內側,與少陰經並行,向下進入內踝後方,進入足底。它的一個分支,斜入腳踝,出來到足背,進入大腳趾之間,注入各個絡脈,用來溫養足部和脛骨,這是此脈正常的跳動方式。」

黃帝問道:「營氣和衛氣的運行,上下貫通,像環形一樣沒有盡頭。如果突然遇到邪氣或是寒冷,導致手足軟弱無力,它們陰陽之間的傳輸會合的地方,運行也會紊亂,氣又是如何回流的呢?」

岐伯回答說:「四肢末端是陰陽氣交會的地方,這裡也是氣的大絡脈。四肢的關節是氣運行的通道。所以如果絡脈斷絕,通道就會暢通;四肢末端鬆懈,氣就會像環一樣重新聚合輸送。

黃帝說:「說得好。這就是所謂像環形一樣沒有盡頭,無法知道它的起始和終點,周而復始,這就是這個道理。」

(前面三段分別敘述了脈氣的來源和流動,後面一段總結了經氣的變化。氣勢充沛,充滿生命力。根據這些可以知道人迎穴是連著喉嚨兩旁的動脈。它和寸口一起區分陰陽,以大小區分順逆。後世的醫學實難以完全遵循這些。)

3. 五味論第六十三

黃帝問於少俞曰:五味入於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鹹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氣,多食之令人洞心;苦走骨,多食之令人變嘔;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悗心。余知其然也,不知其何由,願聞其故。 少俞答曰:酸入於胃,其氣澀以收,上之兩焦弗能出入也。

不出即留於胃中,胃中和溫則下注膀胱。膀胱之胞薄以懦,得酸則縮綣,約而不通,水道不行,故癃。陰者,積筋之所終也,故酸入而走筋矣。 黃帝曰:鹹走血,多食之令人渴,何也? 少俞曰:鹹入於胃,其氣上走中焦,注於脈,則血氣走之。血與鹹相得則凝,凝則胃中汁注之。

注之則胃中竭,竭則咽路焦,故舌本乾而善渴。血脈者,中焦之道也,故鹹入而走血矣。 黃帝曰:辛走氣,多食之令人洞心,何也? 少俞曰:辛入於胃,其氣走於上焦。上焦者,受氣而營諸陽者也。薑韭之氣熏之,營衛之氣,不時受之,久留心下,故洞心。辛與氣俱行,故辛入而與汗俱出。

黃帝曰:苦走骨,多食之令人變嘔,何也? 少俞曰:苦入於胃,五穀之氣,皆不能勝苦。苦入下脘,三焦之道皆閉而不通,故變嘔。齒者,骨之所終也,故苦入而走骨,故入而復出,知其走骨也。 黃帝曰: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悗心,何也? 少俞曰:甘入於胃,其氣弱小不能上,至於上焦而與穀留於胃中者,

令人柔潤者也。胃柔則緩,緩則蟲動,蟲動則令人悗心。其氣外通於肉,故甘走肉。

白話文:

黃帝問少俞說:五種味道進入口中,各有其作用方向,也各自會引起不同的疾病。酸味會影響筋,吃多了會導致小便不暢通;鹹味會影響血,吃多了會使人口渴;辣味會影響氣,吃多了會使心裡感到空虛難受;苦味會影響骨,吃多了會使人嘔吐;甜味會影響肉,吃多了會使人感到心悶。我了解這些道理,但不明白其中原因,想聽你解釋。

少俞回答說:酸味進入胃裡,其氣味澀而有收斂作用,會使上焦的氣機無法正常出入。

氣機無法正常出入,就會停留在胃中,胃中和暖之氣就會下注到膀胱。膀胱的組織薄而柔軟,遇到酸味就會收縮蜷曲,緊縮而不通暢,水道運行不通,所以會小便不暢通。陰經是筋脈匯聚的終點,所以酸味會影響筋。 黃帝問:鹹味會影響血,吃多了會使人口渴,這是為什麼呢?

少俞回答說:鹹味進入胃裡,其氣向上走,到達中焦,注入脈絡,就會使血氣隨之運行。血和鹹味相遇就會凝結,凝結後胃中的津液就會注入。

津液注入後,胃中的津液就會耗竭,耗竭後咽喉就會乾燥,所以舌根會乾渴,讓人想喝水。血脈是中焦的通道,所以鹹味會影響血。 黃帝問:辣味會影響氣,吃多了會使心裡感到空虛難受,這是為什麼呢?

少俞回答說:辣味進入胃裡,其氣向上走,到達上焦。上焦是接受氣,並將其輸送到各個陽經的地方。薑和韭菜的氣味熏蒸上焦,使得營衛之氣不能及時得到補充,長久停留在心下,所以會感到心裡空虛難受。辣味和氣一同運行,所以辣味進入體內,會隨著汗液一同排出。

黃帝問:苦味會影響骨,吃多了會使人嘔吐,這是為什麼呢? 少俞回答說:苦味進入胃裡,五穀的氣都無法戰勝苦味。苦味進入下脘後,三焦的通道都會閉塞而不通暢,所以會嘔吐。牙齒是骨骼的末端,所以苦味會影響骨,苦味進入體內後又會排出,這就是它影響骨的證明。 黃帝問:甜味會影響肉,吃多了會使人感到心悶,這是為什麼呢? 少俞回答說:甜味進入胃裡,其氣微弱不能向上,到達上焦後會和停留在胃中的穀物一起,

使人體變得柔潤。胃變柔緩後就會鬆弛,鬆弛就會導致蟲子蠕動,蟲子蠕動就會使人感到心悶。甜味之氣向外通達於肌肉,所以甜味會影響肉。

4. 陰陽二十五人第六十四

黃帝曰。余聞陰陽之人。何如。伯高曰。天地之間。六合之內。不離於五。人亦應之。故五五二十五人之政。而陰陽之人不與焉。其態又不合於眾者五。余已知之矣。願聞二十五人之形。血氣之所生。別而以候。從外知內。何如。岐伯曰。悉乎哉問也。此先師之秘也。雖伯高猶不能明之也。

黃帝避席遵循而卻曰。余聞之。得其人弗教。是謂重失。得而泄之。天將厭之。余願得而明之。金匱藏之。不敢揚之。岐伯曰。先立五形金木水火土。別其五色異其五形之人。而二十五人具矣。黃帝曰。願卒聞之。岐伯曰。慎之慎之。臣請言之。木形之人。比於上角。似於蒼帝。

其為人蒼色。小頭。長面。大肩背。直身。小手足。好有才。勞心。少力。多憂。勞於事。能春夏。不能秋冬。秋冬感而病生。足厥陰佗佗然。太角之人。比於左足少陽。少陽之上遺遺然。左角之人。比於右足少陽。少陽之下隨隨然。釱角之人。比於右足少陽。少陽之上推推然。

判角之人。比於左足少陽。少陽之下括括然。火形之人。比於上徵。似於赤帝。其為人赤色。廣䏖。脫面。(脫疑銳字)小頭。好肩背髀腹。小手足。行安地。疾心。行搖肩背。肉滿。有氣。輕財。少信。多慮。見事明。好顏。急心。不壽。暴死。能春夏。不能秋冬。秋冬感而病生。

手少陰核核然。質徵之人。比於左手太陽。太陽之上肌肌然。少徵之人。比於右手太陽。太陽之下慆慆然。右徵之人。比於右手太陽。太陽之上鮫鮫然。質判之人。比於左手太陽。太陽之下支支頤頤然。土形之之人。比於上宮。似於上古黃帝。其為人黃色。圓面。大頭。美肩背。

大腹。美股脛。小手足。多肉。上下相稱。行安地。舉足浮。安心。好利人。不喜權勢。善附人也。能秋冬。不能春夏。春夏感而病生。足太陰敦敦然。太宮之人。比於左足陽明。陽明之上婉婉然。加宮之人。比於左足陽明。陽明之下坎坎然。少宮之人。比於右足陽明。陽明之上樞樞然。

左宮之人。比於右足陽明。陽明之下兀兀然。金形之人。比於上商。似於白帝。其為人方面。白色。小頭。小肩背。小腹。小手足。如骨發。踵外骨輕。身清廉。(此十字中疑有誤字今以如骨發句踵外骨輕句身清廉句如骨發者謂手足瘦如骨支也踵外骨輕即後外踝瘦無肉及跟空者也)急心。靜悍。

善為吏。能秋冬。不能春夏。春夏感而病生。手太陰敦敦然。釱商之人。比於左手陽明。陽明之上廉廉然。右商之人。比於左手陽明。陽明之下脫脫然。左商之人。比於右手陽明。陽明之上監監然。少商之人。比於右手陽明。陽明之下嚴嚴然。水形之人。比於上羽。似於黑帝。

其為人黑色。面不平。大頭。廉頤。小肩。大腹。動手足發。行搖身。下尻長。背延延然。不敬畏。善欺紿人。戮死。能秋冬。不能春夏。春夏感而病生。足少陰汗汗然。太羽之人。比於右足太陽。太陽之上頰頰然。少羽之人。比於左足太陽。太陽之下紆紆然。眾之為人。比於右足太陽。

太陽之下絜絜然。桎之為人。比於左足太陽。太陽之上安安然。是故五形之人。二十五變者。眾之所以相欺者。是也。(相欺謂難辨也)黃帝曰。得其形。不得其色。何如。岐伯曰。形勝色。色勝形者。至其勝時年加。感則病。行失則憂矣。(感邪則病行失則有所喪而憂行失即為奸事也)形色相得者。

富貴大樂。黃帝曰。其形色相勝之時年加。可知乎。岐伯曰。凡年忌。下上之人。(即前節所敘諸陽上下之人)大忌常加七歲十六歲二十五歲三十四歲四十三歲五十二歲六十一歲。皆人之大忌。不可不自安也。感則病。行失則憂矣。當此之時。無為奸事。是謂年忌。黃帝曰。

夫子之言脈之上下。血氣之候。以知形氣。奈何。岐伯曰。足陽明之上。血氣盛。則髯美長。血少氣多。則髯短。故氣少血多。則髯少。血氣皆少。則無髯。兩吻多畫。足陽明之下。血氣盛。則下毛美長。至胸。血多氣少。則下毛美短。至臍。行則善高舉足。足趾少肉。足善寒。

血少氣多。則肉而善瘃。血氣皆少。則無毛。有則稀。枯悴。善痿厥足痹。足少陽之上。血氣盛。則通髯美長。血多氣少。則通髯美短。血少氣多。則少髯。血氣皆少。則無髯。感於寒濕。則善痹。骨痛爪枯也。足少陽之下。血氣盛。則脛毛美長。外踝肥。血多氣少。則脛毛美短。

外踝皮堅而厚。血少氣多。則胻毛少。外踝皮薄而軟。血氣皆少。則無毛。外踝瘦無肉。足太陽之上。血氣盛。則美眉。眉有毫毛。血多氣少。則惡眉。面多少理。血少氣多。則面多肉。血氣和則美色。足太陽之下。血氣盛。則跟肉滿。踵堅。氣少血多。則瘦。跟空。血氣皆少。

則喜轉筋。踵下痛。手陽明之上。血氣盛。則髭美。血少氣多。則髭惡。血氣皆少。則無髭。手陽明之下。血氣盛。則腋下毛美。手魚肉以溫血氣皆少。則手瘦以寒。手少陽之上。血氣盛。則眉美以長。耳色美。血氣皆少。則耳焦惡色。手少陽之下。血氣盛。則手卷多肉以溫。

血氣皆少。則寒以瘦。氣少血多。則瘦以多脈。手太陽之上。血氣盛。則口多須。面多肉以平。血氣皆少。則面瘦惡色。手太陽之下。血氣盛。則掌肉充滿。血氣皆少。則掌瘦以寒。黃帝曰。二十五人者。刺之有約乎。岐伯曰。美眉者。足太陽之脈血氣多。惡眉者。血氣少。

其肥而澤者。血氣有餘。肥而不澤者氣有餘。血不足。瘦而無澤者。氣血俱不足。審察其形氣有餘不足而調之。可以知逆順矣。黃帝曰。刺其諸陰陽奈何。岐伯曰。按其寸口人迎。以調陰陽。切循其經絡之凝澀。結而不通者。此於身皆為痛痹。甚則不行。故凝澀。凝澀者。致氣以溫之。

血和乃止。其結絡者。脈結。血不和。決之乃行。故曰氣有餘於上者。導而下之氣不足於上者。推而休之。休字疑誤官能曰上氣不足推而揚之。其稽留不至者。因而迎之。必明於經隧。乃能持之。寒與熱爭者。導而行之。其宛陳。血不結者。側而予之。必先明知二十五人。則血氣之所在。

左右上下刺約畢也。

敘二十五人之形。而以年忌束之。敘氣血多少之應。而以刺法結之。層次井井。一氣貫注中間。許多堆垛而行神如空蹈厲無前。自有掉臂遊行之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