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評文》~ 卷九 (1)
卷九 (1)
1. 水脹第五十七
黃帝問於岐伯曰。水與膚脹鼓脹腸覃石瘕石水。何以別之。岐伯答曰。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腫。如新臥起之狀。其頸脈動。時咳。陰股間寒。足脛腫。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隨手而起如裹水之狀。此其候也。黃帝曰。膚脹何以候之。岐伯曰。膚脹者。寒氣客於皮膚之間。
白話文:
黃帝問岐伯:「水腫、脹氣、大腸積聚、石頭病變、積水,要如何分辨?」
岐伯回答:「水腫剛開始時,眼眶上方會稍稍浮腫,像剛起牀的樣子。頸部的脈搏會跳動,時常咳嗽,陰囊或大腿內側發冷,小腿浮腫,腹部逐漸變大,水腫已形成。用手按壓腹部,會像裹著水一樣隨手移動。這些都是水腫的徵兆。」
黃帝問:「脹氣要如何辨別?」
岐伯回答:「脹氣是由於寒氣滯留在皮膚與肌肉之間所致。」
𪔣𪔣然不堅。腹大。身盡腫。皮厚。按其腹窅而不起。腹色不變。此其候也。鼓脹何如。岐伯曰。腹脹。身皆大。大與膚脹等也。色蒼黃腹筋起。此其候也。腸覃何如。岐伯曰。寒氣客於腸外與衛氣相搏。氣不得營因有所繫。癖而內著惡氣乃起瘜肉乃生。其始生也。大如雞卵。
白話文:
鼓脹
肚子鬆軟無力,腹部長大,全身浮腫,皮膚肥厚。按壓腹部時,軟弱無力,腹部的顏色不變。這些都是鼓脹的症狀。
水腫
腹部脹大,全身都腫脹,與皮膚的脹大相等。臉色蒼黃,腹部肌肉隆起。這些都是水腫的症狀。
腸覃
寒氣侵襲腸道外側,與衛氣相爭。氣血運行受阻,形成結滯。結滯在體內,產生惡氣,導致瘜肉生長。瘜肉剛開始生長時,像雞蛋那麼大。
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懷子之狀。久者離歲。按之則堅。推之則移。月事以時下。此其候也。石瘕何如。岐伯曰。石瘕生於胞中。寒氣客於子門。子門閉塞。氣不得通。惡血當瀉不瀉。衃以留止。日以益大。狀如懷子。月事不以時下。皆生於女子。可導而下。黃帝曰。膚脹鼓脹可刺邪。
白話文:
如果狀況稍微加重,到了形成硬塊的程度,會像懷孕的樣子。時間久了,可能會超過一年。按壓時會覺得硬,推動時則會移動。月經會按時來潮,這就是它的徵兆。石瘕又是如何呢?岐伯說,石瘕生長在子宮中,寒氣滯留在子宮口,導致子宮口阻塞,氣血無法運行。原本應該排除的經血留滯不下,日積月累,逐漸長大,形狀就像懷孕一樣。月經會出現不規律的現象。這種情況只發生在女性身上,可以用導引的方式讓它排出。黃帝問道,如果小腹腫脹,可以針刺治療嗎?
岐伯曰。先瀉其脹之血絡。後調其經。刺去其血絡也。(通篇缺石水結筆缺水均別詳)
前提後束中間分敘筆陣整暇。
白話文:
岐伯說,先放掉脹處的血液,再調理經脈,用針刺放血的方法去除血絡。
前文後文互相呼應,中間分段敘述,文章佈局井然有序。
2. 賊風第五十八
黃帝曰。夫子言賊風邪氣之傷人也。令人病焉。今有其不離屏蔽。不出室穴之中。卒然病者。非不離賊風邪氣。其故何也。岐伯曰。此皆嘗有所傷於濕氣。藏於血脈之中。分肉之間。久留而不去若有所墮墜。惡血在內而不去卒然。喜怒不節。飲食不適。寒溫不時。腠理閉而不通。
白話文:
黃帝說:「您說賊風邪氣會損傷人體,讓人生病。現在有人一直待在室內,沒有接觸到外面,卻突然生病了。這難道不是因為接觸了賊風邪氣嗎?是什麼原因呢?」
岐伯回答:「這些都是曾經受到濕氣損傷,濕氣藏在血脈中、肌肉之間。長期積累不去,就像有什麼東西壓著一樣。體內的瘀血不能排出,再加上情緒波動大、飲食不當、冷暖不時,導致毛孔閉塞不通。」
其開而遇風寒。則血氣凝結。與故邪相襲。則為寒痹。其有熱。則汗出。汗出。則受風。雖不遇賊風邪氣。必有因加而發焉。黃帝曰。今夫子之所言者。皆病人之所自知也。其毋所遇邪氣。又毋怵惕之所志。卒然而病者。其故何也。唯有因鬼神之事乎。岐伯曰。此亦有故邪。
白話文:
如果個人在身體開放狀態下遇到風寒,會導致氣血凝結。與原有的疾病相互作用,就會形成寒痛症狀。如有發熱,病人會出汗。出汗後,又容易受風寒。即使沒有接觸外在的風邪,也會因為其他因素而誘發寒痛。黃帝問:您所說的這些情況,都是病人自己知道的。但是,如果沒有接觸到外邪,也沒有受到驚嚇,卻突然發病,這是什麼原因呢?是不是隻有鬼神作祟才會這樣?岐伯回答:這也是由舊有的疾病引起的。
留而未發。因而志有所惡。及有所慕。血氣內亂。兩氣相搏。其所從來者微。視之不見。聽而不聞。故似鬼神。黃帝曰。其祝而已者。其故何也。岐伯曰。先巫者。因知百病之勝。先知其病之所從生者。可祝而已也。
通篇一氣貫注筆筆凌空。前半筆勢馳騁。後半筆勢緊縮極操縱之能。
白話文:
如果一些病症隱藏在體內未發作,就會導致人的心志產生厭惡或嚮往的情緒,進而使血氣失衡,兩種氣互相衝擊。這些病因十分細微,難以察覺,所以看起來像是鬼神作祟。黃帝問道:這種情況可以用祝禱來治療嗎?岐伯回答:巫師之所以能預知疾病,是因為他們能提前了解病症的來源,因此可以用祝禱來治療。
3. 衛氣失常第五十九
黃帝曰。衛氣之留於腹中。蓄積不行。苑蘊不得常所。使人支脅。胸中滿。喘呼逆息者。何以去之。伯高曰。其氣積於胸中者。上取之。積於腹中者。下取之。上下皆滿者。旁取之。黃帝曰。取之奈何。伯高對曰。積於上。瀉大迎天突喉中。積於下者。瀉三里與氣街。上下皆滿者。
白話文:
黃帝說:衛氣滯留在腹中,積聚不動,蘊藏失常,讓人出現肋部脹痛,胸中飽滿,喘氣不暢,呼吸困難的症狀。如何去除這些症狀?伯高回答:如果氣積在胸中,從上方治療;如果積在腹中,從下方治療;如果上下都積滿了氣,從旁邊治療。黃帝問:如何治療?伯高回答:積在上面,針刺大迎、天突、喉嚨;積在下面,針刺三里和氣街;如果上下都積滿了氣,治療方法同理。
上下取之。與季脅之下一寸。重者。雞足取之。診視其脈。大而弦急。及絕不至者。及腹皮急甚者。不可刺也。黃帝曰善。黃帝問於伯高曰。何以知皮肉氣血筋骨之病也。伯高曰。色起兩眉薄澤者。病在皮。唇色青黃赤白黑者病在肌肉。營氣霈然者。病在血脈。(脈一作氣非此即上篇傷於濕氣藏於血脈之中也)目色青黃赤白黑者。
白話文:
從上面和下面取穴位。位於季脅穴下方一寸。症狀較重的,可以取雞足穴。診視病人的脈象。脈象粗大且緊促,或者完全中斷,或者腹部格外緊繃的,不可針刺。黃帝說:好。黃帝問伯高:怎樣知道皮肉氣血筋骨的疾病?伯高回答:眉毛色澤淡薄的,是皮上的疾病。嘴脣青、黃、赤、白、黑等顏色的,是筋肉上的疾病。營氣布滿全身的,是血脈上的疾病。眼睛青、黃、赤、白、黑的,
病在筋。耳焦枯如受塵垢者。病在骨。黃帝曰。病形何如。取之奈何。伯高曰。夫百病變化。不可勝數。然皮有部。肉有柱。血氣有輸。骨有屬。黃帝曰。願聞其故。伯高曰。皮之部。輸於四末。肉之柱。在臂脛諸陽分肉之間。與足少陰分間。血氣之輸。輸於諸絡氣血留居。
白話文:
疾病位於筋脈中。耳朵乾枯,像沾染了灰塵污垢。疾病位於骨骼中。
黃帝問:「疾病的外形特徵如何?應該如何診治?」
伯高答:「各種疾病千變萬化,難以一一列舉。但皮膚有它的界線,肌肉有它的支柱,血氣有它的通路,骨骼有它的聯繫。」
黃帝說:「請詳細解釋。」
伯高說:「皮膚的界線,貫通於四肢末梢。肌肉的支柱,位於手臂、小腿等陽陽經肌肉的分隔處,以及與足少陰經肌肉的分隔處。血氣的通路,貫通於各個絡脈。氣血滯留在身體中。」
則盛而起。筋部無陰無陽。無左無右。候病所在。骨之屬者。骨空之所以受益而益腦髓者也。黃帝曰。取之奈何。伯高曰。夫病變化。浮沉深淺。不可勝窮。各在其處。病間者淺之。甚者深之。間者小之。甚者眾之。隨變而調氣。故曰上工。黃帝問於伯高曰。人之肥瘦大小寒溫。
白話文:
身軀肥瘦大小,身體寒熱的症狀,都是因為筋絡沒有陰陽,左右不平衡所致。找出病根所在。骨骼系統上,骨骼空洞可以受益而讓骨髓滋養。黃帝問道:如何治療?伯高答道:疾病變化多端,浮沉深淺不一,難以窮盡。不同部位有不同的病症,輕微的病症治療起來就淺,嚴重的病症則治療起來就深。輕微的病症治療就要用小方法,嚴重的病症則要用大方法。根據疾病的變化,調整治療方式。因此,上乘的醫者應當如此。黃帝問伯高:人的肥瘦大小,寒熱的症狀,這些都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有老壯少小。別之奈何。伯高對曰。人年五十以上為老。二十以上為壯。十八以上為少。六歲以上為小。黃帝曰。何以度知其肥瘦。伯高曰。人有肥。有膏。有肉。黃帝曰。別此奈何。伯高曰。膕肉堅。皮滿者肥。膕肉不堅。皮緩者膏。皮肉不相離者肉。黃帝曰。身之寒溫何如。
白話文:
堅黃帝曰。身之寒熱。身之肥瘦。身之寒熱。身之虛實。皆身之奈何。伯伯高曰。肥者。黃帝曰。身之寒熱。身之虛實。身之虛實。身之寒暖。身之寒暖。生日。身之寒熱。身之虛實。身之寒暖。皆身之奈何。伯高曰。身之寒者。寒者。身之類。身之寒熱。身之虛實。身之寒暖。皆身之奈何。伯高曰。寒者。身之冷。身之寒熱。身之冷暖。皆身之奈何。伯高曰。虛者。身之虛實。身之寒熱。身之冷暖。皆身之奈何。伯高曰。暖者。身之寒暖。身之寒熱。身之冷暖。皆身之奈何。伯高曰。生日。身之寒熱。身之冷暖。皆身之奈何。伯高曰。熱者。身之寒熱。身之冷暖。皆身之奈何。
伯高曰。膏者。其肉淖。而粗理者身寒。細理者身熱。脂者。其肉堅。細理者熱。粗理者寒。黃帝曰。其肥瘦大小奈何。伯高曰。膏者。多氣而皮縱緩。故能縱腹垂腴。肉者。身體容大。脂者。其身收小。黃帝曰。三者之氣血多少。何如。伯高曰。膏者多氣。多氣者熱。熱者耐寒。
白話文:
伯高說:脂肪多的人,其肉質軟而粗糙,容易怕冷;脂肪少的人,其肉質細膩,容易發熱。脂肪厚的人,其肌肉堅實。肌理細密的人容易發熱;肌理粗糙的人容易怕冷。
黃帝問:他們的胖瘦大小如何?
伯高說:脂肪多的人,氣血充足,皮膚鬆弛,所以肚子大,脂肪下垂。肌肉多的人,體格魁梧。脂肪少的人,身材較小。
黃帝問:三種不同體質的人,他們的氣血多少?表現如何?
伯高說:脂肪多的人,氣血充足。氣血充足的人容易發熱。發熱的人,不怕冷。
肉者多血。多血則充形。充形則平。脂者其血清。氣滑少。故不能大。此別於眾人者也。黃帝曰。眾人奈何。伯高曰。眾人皮肉脂膏。不相加也。血與氣不能相多。故其形不小不大。各自稱其身。命曰眾人。黃帝曰。善。治之奈何。伯高曰。必先別其三形。血之多少。氣之清濁。
白話文:
肉質多血,多血就能構築形體。形體構築充足就能充實平穩。脂質是血液的精華,它氣血運行順暢,量少。所以不能壯大,這就是有別於一般人的地方。黃帝問:一般人是什麼樣的?伯高回答:一般人的皮膚、肌肉、脂膏,它們不相匹配。血和氣不能互相增多,所以他們的形體不小也不大,各自適應自己的身體。稱為一般人。黃帝說:好。那怎麼治療呢?伯高回答:必須先區分三種體質。血的多少,氣的清濁。
而後調之。無失常經。是故膏人。縱腹垂腴。肉人者。上下容大。脂人者。雖脂不能大也。
前後三事文義不貫。文氣亦不接續。
白話文:
然後進行調理。不要失去常規的治療原則。因此,對於體型肥胖的人,即使腹部下垂多肉,或是上下身都顯得臃腫的人,以及那些脂肪多但身體並不算大的人,
前後提到的三件事,意義並不連貫,文氣也不相接。
4. 玉版第六十
黃帝曰。余以小針為細物也。夫子乃言上合之於天。下合之於地。中合之於人。余以為過針之意矣。願聞其故。岐伯曰。何物大於天乎。夫大於針者。惟五兵者焉。五兵者死之備也。非生之具。且夫人者。天地之鎮也。其不可不參乎。夫治民者。亦唯針焉。夫針之與五兵。其孰小乎。
白話文:
黃帝說:「我認為小針是一件小工具,可是您卻說上面與天相合,下面與地相合,中間與人相合。我以為這超出針的意義了。請告訴我原因。」
岐伯回答:「什麼比天更大?大於針的只有刀劍等五種兵器。五種兵器是為了準備戰爭,不是為了保全生命。而人可是天地間的要點。怎麼能不把人當作參考呢?治理百姓的人,也只有用針灸的方法。針灸與五種兵器,哪個小呢?」
黃帝曰。病之生時。有喜怒不測。飲食不節。陰氣不足。陽氣有餘。營氣不行。乃發為癰疽。陰陽不通。兩熱相搏。乃化為膿。小針能取之乎。岐伯曰。聖人能不使化者。為知邪不可留也。(言聖人能不使化膿者為知邪不可留而早治之也待膿已成豈小針之治乎)故兩軍相當。
白話文:
黃帝說:「疾病發生時,常常是因為情緒起伏不定,飲食沒有節制,導致陰氣不足、陽氣過盛。體內的營養物質無法正常運行,就會形成毒性發炎(也就是『癤』)。因為陰陽不通,體內兩股熱性相互碰撞,於是轉化為化學物質。」
岐伯說:「聖人善於在疾病一開始就採取措施,避免它進一步發展成化學物質(化濃),因為他知道邪氣不能留存體內。一旦已經化成濃液,就不是小小針刺就能治療的了。因此,疾病的治療時機很重要,就像兩軍交戰時,平衡的局勢下才能取得勝利。」
旗幟相望。白刃陳於中野者。此非一日之謀也。能使其民。令行禁止。士卒無白刃之難者。非一日之教也。須臾之得也。夫至使身被癰疽之病。膿血之聚者。不亦離道遠乎。夫癰疽之生。膿血之成也。不從天下。不從地出。積微之所生也。故聖人自治於未有形也。愚者遭其已成也。
白話文:
黃帝曰。其已形。不予遭。膿已成。不予見。為之奈何。岐伯曰。膿已成。十死一生。故聖人弗使已成。而明為良方。著之竹帛。使能者踵而傳之後世。無有終時者。為其不予遭也。黃帝曰。其已有膿血而後遭乎。不導之以小針治乎。岐伯曰。以小治小者其功小。以大治大者多害。
黃帝問: 膿已經形成,我還沒來得及治療,該怎麼辦?
岐伯答: 膿已經形成,十死一生。所以聖人不會讓膿發展到這個地步,而是主動採用良方的治療方法,並把它記載在竹簡上,讓後人遵循傳承,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
黃帝問: 膿血已經形成,再施以治療是不是太晚了?不能用小針灸來引流嗎?
岐伯答: 用小方法治療小症狀,效果有限。用大方法治療大症狀,反而造成更多傷害。
白話文:
黃帝問: 膿已經形成了,我還沒來得及治療,該怎麼辦?
岐伯答: 膿已經形成,十死一生。所以聖人不會讓膿發展到這個地步,而是會主動採用有效的治療方法,並把它記錄在竹簡上,讓後人遵循傳承,避免這種情況發生。
黃帝問: 膿血已經形成了,再施以治療是不是太晚了?不能用小針灸來引流嗎?
岐伯答: 用小方法治療小症狀,效果有限。用大方法治療大症狀,反而會造成更多傷害。
故其已成膿血者。其唯砭石鈹鋒之所取也。黃帝曰。多害者。其不可全乎。岐伯曰。其在逆順焉。黃帝曰。願聞逆順。岐伯曰。以為傷者。其白眼青。黑睛小。是一逆也。內藥而嘔者。是二逆也。腹痛渴甚。是三逆也。肩項中不便。是四逆也。音嘶色脫。是五逆也。除此五者為順矣。
白話文:
所以已經形成膿血的患者,只能靠砭石、鈹針鋒利的刀具來取出。黃帝說:病情太嚴重的,還能痊癒嗎?岐伯說:這要看逆證、順證。黃帝說:希望聽到逆證、順證。岐伯說:眼睛發白發青,黑瞳小的,這是逆證。服了內服藥後嘔吐的,這是第二個逆證。腹痛、口渴嚴重的,這是第三個逆證。肩頸不舒服的,這是第四個逆證。聲音嘶啞、面色疲憊的,這是第五個逆證。除了這五種情況以外的,都是順證。
黃帝曰。諸病皆有逆順。可得聞乎。岐伯曰。腹脹。身熱。脈大。是一逆也。腹鳴而滿。四肢清泄。其脈大。是二逆也。衄而不止。脈大。是三逆也。咳且溲血。脫形。其脈小勁。是四逆也。咳脫形。身熱。脈小以疾。是五逆也。如是者。不過十五日而死矣。其腹大脹。四末清。
白話文:
黃帝問道:「各種疾病都有逆順之分,可以聽聽嗎?」
岐伯回答:「腹脹、身體發熱、脈搏強大,這是一種逆症。腹鳴脹滿、四肢清涼虛弱、脈搏強大,這是第二種逆症。流鼻血不止、脈搏強大,這是第三種逆症。咳嗽且小便帶血、形體消瘦、脈搏細小有力,這是第四種逆症。咳嗽、形體消瘦、身體發熱、脈搏細小而急速,這是第五種逆症。出現這些情況,如果不超過十五天就會死亡。如果是腹部嚴重脹大、四肢清涼虛弱。」
脫形。泄甚。是一逆也。腹脹。便血。其脈大。時絕。是二逆也。咳。溲血。形肉脫。脈搏。是三逆也。嘔血。胸滿引背。脈小而疾。是四逆也。咳嘔。腹脹且飧泄。其脈絕。是五逆也。如是者。不及一時而死矣。工不察此者而刺之。是謂逆治。黃帝曰。夫子之言針甚駿。以配天地。
白話文:
脫陽(陽氣離體):泄瀉嚴重,這是一種逆證。
腹脹:便血,脈象強而有力,時常中斷,這是兩種逆證。
咳嗽:尿血,身體虛弱,脈象微弱,這是三種逆證。
嘔血:胸悶,疼痛蔓延到背部,脈象微弱而急促,這是四種逆證。
咳嗽嘔吐:腹脹且腹瀉,脈象中斷,這是五種逆證。
出現以上症狀,在不到一個時辰內就會死亡。醫生如果沒有辨清這些逆證而針灸,那就叫逆治。
黃帝說:夫子的針灸理論十分精妙,可以與天地相應。
上數天文。下度地紀。內別五臟。外次六腑。經脈二十八會。盡有周紀。能殺生人。不能起死者。(二句承上啟下在有意無意之間不能起死即暗指前諸逆也)夫子能反之乎。岐伯曰。能殺生人。不能起死者也。黃帝曰。余聞之。則為不仁。然願聞其道。弗行於人。岐伯曰。是明道也。
白話文:
上至觀測天文運行,下至探究地理規律。內部區分五臟,外部排列六腑。經脈二十八個會穴,依序相連,遍及全身。能奪人生命,卻不能救活死者。(這兩句話承上啟下,有意無意地暗示前面的邪逆之徒無法起死回生)聖人您能扭轉這個局面嗎?岐伯答道:能奪人生命,卻不能救活死者。黃帝說:我聽說這樣做是不仁道的,但是我願意聽聽其中的道理,不運用到人身上。岐伯道:這是很明顯的道理。
其必然也。如刀劍之可以殺人。如飲酒之使人醉也。雖勿診猶可知矣。黃帝曰。願卒聞之。岐伯曰。人之所受氣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穀氣血之海也。海之所行雲氣者天下也。胃之所出氣血者。經隧也。經隧者五臟六腑之大絡也。迎而奪之而已矣。黃帝曰。上下有數乎。
白話文:
這是必然的。就像刀劍可以殺人,喝酒會讓人醉酒一樣,即使不診斷也能知道。黃帝說:希望聽到最終的道理。岐伯說:人吸收的食物是穀物,穀物聚集在胃裡。胃是水穀氣血的海洋,海洋上升的雲氣就是天下。胃所輸出的氣血就是經絡,經絡是五臟六腑的總管道。不用問診,只需迎合並把握它。黃帝說:把脈分左右上下是有數量的嗎?
岐伯曰。迎之五里。中道而止五至而已。五往而臟之氣盡矣。故五五二十五而竭其輸矣。此所謂奪其天氣者也。非能絕其命而傾其壽者也。(句義與上下不續非字疑當作是字)黃帝曰。願卒聞之。岐伯曰。闚門而刺之者。死於家中。入門而刺之者。死於堂上。黃帝曰。善乎方。
白話文:
最初,皇帝懷疑小針灸沒有多大作用。但岐伯極力稱讚它。然後接著說明癰疽等嚴重疾病,各種反常疾病,都不是小針灸所能治療的。用這些例子來證明小針灸確實沒有多大作用。最後推論針灸的危害,作為全文的總結。整篇文章一氣呵成,貫通前後。筆法委婉曲折,關聯生動,情懷微妙深沉。
明哉道。請著之玉版。以為重寶。傳之後世。以為刺禁。令民勿敢犯也。
帝先疑小針之無大功也。而岐伯極稱之下。乃接敘癰疽之重者。諸病之逆者。皆非小針所能治。以詰小針之果。無大功也。末乃推論針害以結之通篇一氣。貫注前後。尤筆致紆徐婉轉關生深情窾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