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評文》~ 卷九 (5)
卷九 (5)
1. 五味論第六十三
黃帝問於少俞曰:五味入於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鹹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氣,多食之令人洞心;苦走骨,多食之令人變嘔;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悗心。余知其然也,不知其何由,願聞其故。 少俞答曰:酸入於胃,其氣澀以收,上之兩焦弗能出入也。
不出即留於胃中,胃中和溫則下注膀胱。膀胱之胞薄以懦,得酸則縮綣,約而不通,水道不行,故癃。陰者,積筋之所終也,故酸入而走筋矣。 黃帝曰:鹹走血,多食之令人渴,何也? 少俞曰:鹹入於胃,其氣上走中焦,注於脈,則血氣走之。血與鹹相得則凝,凝則胃中汁注之。
注之則胃中竭,竭則咽路焦,故舌本乾而善渴。血脈者,中焦之道也,故鹹入而走血矣。 黃帝曰:辛走氣,多食之令人洞心,何也? 少俞曰:辛入於胃,其氣走於上焦。上焦者,受氣而營諸陽者也。薑韭之氣熏之,營衛之氣,不時受之,久留心下,故洞心。辛與氣俱行,故辛入而與汗俱出。
黃帝曰:苦走骨,多食之令人變嘔,何也? 少俞曰:苦入於胃,五穀之氣,皆不能勝苦。苦入下脘,三焦之道皆閉而不通,故變嘔。齒者,骨之所終也,故苦入而走骨,故入而復出,知其走骨也。 黃帝曰: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悗心,何也? 少俞曰:甘入於胃,其氣弱小不能上,至於上焦而與穀留於胃中者,
令人柔潤者也。胃柔則緩,緩則蟲動,蟲動則令人悗心。其氣外通於肉,故甘走肉。
白話文:
黃帝問少俞說:五種味道進入口中,各有其作用方向,也各自會引起不同的疾病。酸味會影響筋,吃多了會導致小便不暢通;鹹味會影響血,吃多了會使人口渴;辣味會影響氣,吃多了會使心裡感到空虛難受;苦味會影響骨,吃多了會使人嘔吐;甜味會影響肉,吃多了會使人感到心悶。我了解這些道理,但不明白其中原因,想聽你解釋。
少俞回答說:酸味進入胃裡,其氣味澀而有收斂作用,會使上焦的氣機無法正常出入。
氣機無法正常出入,就會停留在胃中,胃中和暖之氣就會下注到膀胱。膀胱的組織薄而柔軟,遇到酸味就會收縮蜷曲,緊縮而不通暢,水道運行不通,所以會小便不暢通。陰經是筋脈匯聚的終點,所以酸味會影響筋。 黃帝問:鹹味會影響血,吃多了會使人口渴,這是為什麼呢?
少俞回答說:鹹味進入胃裡,其氣向上走,到達中焦,注入脈絡,就會使血氣隨之運行。血和鹹味相遇就會凝結,凝結後胃中的津液就會注入。
津液注入後,胃中的津液就會耗竭,耗竭後咽喉就會乾燥,所以舌根會乾渴,讓人想喝水。血脈是中焦的通道,所以鹹味會影響血。 黃帝問:辣味會影響氣,吃多了會使心裡感到空虛難受,這是為什麼呢?
少俞回答說:辣味進入胃裡,其氣向上走,到達上焦。上焦是接受氣,並將其輸送到各個陽經的地方。薑和韭菜的氣味熏蒸上焦,使得營衛之氣不能及時得到補充,長久停留在心下,所以會感到心裡空虛難受。辣味和氣一同運行,所以辣味進入體內,會隨著汗液一同排出。
黃帝問:苦味會影響骨,吃多了會使人嘔吐,這是為什麼呢? 少俞回答說:苦味進入胃裡,五穀的氣都無法戰勝苦味。苦味進入下脘後,三焦的通道都會閉塞而不通暢,所以會嘔吐。牙齒是骨骼的末端,所以苦味會影響骨,苦味進入體內後又會排出,這就是它影響骨的證明。 黃帝問:甜味會影響肉,吃多了會使人感到心悶,這是為什麼呢? 少俞回答說:甜味進入胃裡,其氣微弱不能向上,到達上焦後會和停留在胃中的穀物一起,
使人體變得柔潤。胃變柔緩後就會鬆弛,鬆弛就會導致蟲子蠕動,蟲子蠕動就會使人感到心悶。甜味之氣向外通達於肌肉,所以甜味會影響肉。
2. 陰陽二十五人第六十四
黃帝曰:「余聞陰陽之人,何如?」
伯高曰:「天地之間,六合之內,不離於五。人亦應之,故五五二十五人之政,而陰陽之人不與焉。其態又不合於眾者五,余已知之矣。願聞二十五人之形、血氣之所生,別而以候,從外知內,何如?」
岐伯曰:「悉乎哉,問也!此先師之秘也,雖伯高猶不能明之也。」
黃帝避席遵循而卻曰:「余聞之:得其人弗教,是謂重失;得而泄之,天將厭之。余願得而明之,金匱藏之,不敢揚之。」
岐伯曰:「先立五形:金、木、水、火、土;別其五色,異其五形之人,而二十五人具矣。」
黃帝曰:「願卒聞之。」
岐伯曰:「慎之,慎之!臣請言之。木形之人,比於上角,似於蒼帝。
其為人蒼色,小頭,長面,大肩背,直身,小手足;好有才,勞心,少力,多憂,勞於事;能春夏,不能秋冬;秋冬感而病生,足厥陰佗佗然。太角之人,比於左足少陽,少陽之上遺遺然;左角之人,比於右足少陽,少陽之下隨隨然;釱角之人,比於右足少陽,少陽之上推推然。
判角之人,比於左足少陽,少陽之下括括然。火形之人,比於上徵,似於赤帝。其為人赤色,廣䏖,脫面(「脫」疑「銳」字),小頭,好肩背髀腹,小手足;行安地,疾心,行搖肩背,肉滿,有氣;輕財,少信,多慮,見事明,好顏,急心;不壽,暴死;能春夏,不能秋冬;秋冬感而病生,
手少陰核核然。質徵之人,比於左手太陽,太陽之上肌肌然;少徵之人,比於右手太陽,太陽之下慆慆然;右徵之人,比於右手太陽,太陽之上鮫鮫然;質判之人,比於左手太陽,太陽之下支支頤頤然。土形之之人,比於上宮,似於上古黃帝。其為人黃色,圓面,大頭,美肩背,
大腹,美股脛,小手足,多肉,上下相稱;行安地,舉足浮,安心,好利人,不喜權勢,善附人也;能秋冬,不能春夏;春夏感而病生,足太陰敦敦然。太宮之人,比於左足陽明,陽明之上婉婉然;加宮之人,比於左足陽明,陽明之下坎坎然;少宮之人,比於右足陽明,陽明之上樞樞然。
左宮之人,比於右足陽明,陽明之下兀兀然。金形之人,比於上商,似於白帝。其為人方面,白色,小頭,小肩背,小腹,小手足,如骨發,踵外骨輕,身清廉。(此十字中疑有誤字,今以「如骨發」句、「踵外骨輕」句、「身清廉」句。如骨發者,謂手足瘦如骨支也;踵外骨輕,即後外踝瘦無肉及跟空者也。)急心,靜悍,善為吏;能秋冬,不能春夏;春夏感而病生,手太陰敦敦然。釱商之人,比於左手陽明,陽明之上廉廉然;右商之人,比於左手陽明,陽明之下脫脫然;左商之人,比於右手陽明,陽明之上監監然;少商之人,比於右手陽明,陽明之下嚴嚴然。水形之人,比於上羽,似於黑帝。」
白話文:
黃帝問伯高,關於陰陽二十五人如何分辨。伯高回答,天地間萬物不脫離五行,人也是如此,所以有二十五種人的體質,但其中有些人的狀態與眾不同,有五種。黃帝想知道這二十五種人的形體特徵及氣血表現,以便從外觀判斷內在狀況。岐伯說這是先師的秘傳,即使伯高也不完全明白。黃帝表示即使洩露天機,也要學習,並將其記錄在金匱中,不敢宣揚。
岐伯於是開始解釋,先要建立五行(金木水火土)的概念,再根據五種顏色和形體特徵,就能分辨這二十五種人。黃帝請他詳細說明。岐伯謹慎地說:木形之人,身形像上角,像蒼帝,膚色青蒼,頭小、臉長、肩膀和背部寬大,身材修長,手腳小,有才華,但勞心費力,多憂慮,容易疲勞,適合春夏,不適合秋冬,秋冬容易生病,足厥陰經脈部位會有佗佗然的感覺。接著他描述了其他四種木形人的特徵,分別對應不同的經脈部位和感覺。
火形之人,身形像上徵,像赤帝,膚色紅赤,身材魁梧,臉瘦削,頭小,肩膀、背部、臀部和腹部肥大,手腳小,走路穩健,性情急躁,肩膀搖晃,肌肉飽滿,精力充沛,揮霍錢財,不太守信用,多慮,辦事果斷,愛面子,心急,壽命不長,容易暴死,適合春夏,不適合秋冬,秋冬容易生病,手少陰經脈部位會有核核然的感覺。同樣的,他描述了其他四種火形人的特徵。
土形之人,身形像上宮,像黃帝,膚色黃,臉圓,頭大,肩膀和背部勻稱,腹部大,大腿和小腿勻稱,手腳小,肉多,身材勻稱,走路穩健,腳抬得高,心平氣和,樂於助人,不喜歡權勢,善於與人交往,適合秋冬,不適合春夏,春夏容易生病,足太陰經脈部位會有敦敦然的感覺。他也描述了其他四種土形人的特徵。
金形之人,身形像上商,像白帝,臉方,膚色白,頭小,肩膀和背部小,腹部小,手腳小,骨骼突出,腳踝瘦削,身體清瘦,性情急躁,但行為穩重,善於做官,適合秋冬,不適合春夏,春夏容易生病,手太陰經脈部位會有敦敦然的感覺。他也描述了其他四種金形人的特徵。
水形之人,身形像上羽,像黑帝。 (後續描述水形人的特徵,因原文缺失,無法完整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