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評文》~ 卷十一 (3)
卷十一 (3)
1. 刺節真邪第七十五
黃帝問於岐伯曰:余聞刺有五節,奈何?岐伯曰:固有五節。一曰振埃,二曰發矇,三曰去爪,四曰徹衣,五曰解惑。黃帝曰:夫子言五節,余未知其意。岐伯曰:振埃者,刺外經,去陽病也;發矇者,刺腑輸,去腑病也;去爪者,刺關節肢絡也;徹衣者,盡刺諸陽之奇輸也。
解惑者,盡知調陰陽,補瀉有餘不足相傾移也。黃帝曰:刺節言振埃,夫子乃言刺外經去陽病,余不知其所謂也,願卒聞之。岐伯曰:振埃者,陽氣大逆,上滿於胸中;懷䐜肩息,大氣逆上,喘喝坐伏;病惡埃煙,䭇不得息。請言振埃,尚疾于振埃。黃帝曰:善。取之何如?岐伯曰:
取之天容。黃帝曰:其咳上氣,窮詘胸痛者,取之奈何?岐伯曰:取之廉泉。黃帝曰:取之有數乎?岐伯曰:取天容者,無過一里;取廉泉者,血變而止。(「里」字義無考或為「往」之訛也)帝曰:善哉!黃帝曰:刺節言發矇,余不得其意。夫發矇者,耳無所聞,目無所見;夫子乃言刺腑輸去腑病。
何輸使然?願聞其故。岐伯曰:妙乎哉問也!此刺之大約,針之極也,神明之類也。口說書卷,猶不能及也。請言發矇,尚疾於發矇也。黃帝曰:善。願卒聞之。岐伯曰:刺此者,必於日中;刺其聽宮,中其眸子,聲聞於耳,此其輸也。黃帝曰:善。何謂聲聞於耳?岐伯曰:
刺之,以手堅按其兩鼻竅,而疾偃之,其聲必應於針也。黃帝曰:善。此所謂弗見為之,而無目視,見而取之,神明相得者也。黃帝曰:刺節言去爪,夫子乃言刺關節肢絡,願卒聞之。岐伯曰:腰脊者,身之大關節也;肢脛者,人之管以趨翔也;莖垂者,身中之機,陰精之候,津液之道也。
故飲食不節,喜怒不時,津液內溢,乃下流於睪;血道不通,日大不休,俯仰不便,趨翔不能;此病滎然有水,不上不下,鈹石所取,形不可匿,常不得蔽;故命曰去爪。帝曰:善。黃帝曰:刺節言徹衣,夫子乃言盡刺諸陽之奇輸,未有常處也,願卒聞之。岐伯曰:是陽氣有餘而陰氣不足。
陰氣不足則內熱,陽氣有餘則外熱。內熱相搏,熱於懷炭;外畏綿帛,不可近身,又不可近席。腠理閉塞,則汗不出;舌焦唇槁,臘干嗌燥;飲食不讓美惡。黃帝曰:善。取之奈何?岐伯曰:取之於其天府、大杼、三痏;又刺中膂以去其熱;補足手太陰以出其汗。熱去汗稀,疾於徹衣。
黃帝曰:善。黃帝曰:刺節言解惑,夫子乃言盡知調陰陽,補瀉有餘不足相傾移也。惑何以解之?岐伯曰:大風在身,血脈偏虛;虛者不足,實者有餘。輕重不得,傾側宛伏,不知東西,不知南北,乍上乍下,乍反乍覆,顛倒無常,甚於迷惑。黃帝曰:善。取之奈何?岐伯曰:
瀉其有餘,補其不足,陰陽平復;用針若此,疾於解惑。黃帝曰:善。請藏之靈蘭之室,不敢妄出也。(以上論刺節之義已畢)黃帝曰:余聞刺有五邪,何謂五邪?岐伯曰:病有持癰者,有容大者,有狹小者,有熱者,有寒者,是謂五邪。黃帝曰:刺五邪奈何?岐伯曰:凡刺五邪之方。
白話文:
黃帝向岐伯請教,說他聽說針灸有五種情況,想知道是什麼。岐伯解釋說,確實有五種情況:振埃、發矇、去爪、徹衣、解惑。
黃帝不明白這五種情況是什麼意思,岐伯進一步解釋:振埃是刺外經,治療陽氣過盛的疾病;發矇是刺腑輸,治療腑臟的疾病;去爪是刺關節和肢體的經絡;徹衣是針刺所有陽經的奇穴;解惑是全面掌握陰陽調節的方法,通過補瀉來平衡陰陽。
黃帝接著問關於「振埃」的細節,岐伯說明「振埃」指的是陽氣逆衝,導致胸部滿悶,肩膀沉重呼吸困難,氣喘吁吁,坐臥不安,感覺像被煙霧嗆到一樣,呼吸困難。他描述了比「振埃」更嚴重的症狀。黃帝問治療方法,岐伯說取穴在天容;如果咳嗽、氣喘、胸痛,則取廉泉穴。他說明天容穴針刺深度不超過一寸,廉泉穴則等到出血停止即可。
黃帝接著詢問「發矇」,岐伯說這是針灸的精髓,如同神明般奧妙,難以用言語完全表達。他指出治療「發矇」必須在中午,刺聽宮穴,針尖要精準地到達眸子部位,能聽到聲音回響在耳中,這就是找到了正確的穴位。黃帝又問如何才能聽到聲音,岐伯回答說,針刺時,要用手按住病人的兩個鼻孔,迅速地將針刺入,這樣就會有聲音回應。黃帝讚嘆這是不用眼睛看就能準確取穴的精妙技法。
關於「去爪」,岐伯解釋說,腰脊是人體最大的關節,四肢是人體行動的器官,而生殖器是人體精氣的所在,也是津液運行的通道。如果飲食不節制,情緒不穩定,就會導致津液外溢,流向下身,造成血脈不通,行動不便。這種病症就像是有水積聚在體內,用砭石針刺才能治療,所以稱為「去爪」。
關於「徹衣」,岐伯說明這是由於陽氣過盛,陰氣不足導致的。陰氣不足會產生內熱,陽氣過盛則外熱,內外熱邪交戰,病人感到渾身燥熱,怕冷怕熱,汗出不暢,口乾舌燥,飲食無味。治療方法是取穴在天府、大杼、三痏,並針刺中膂穴以清熱,再針刺手太陰經以助排汗。
最後,關於「解惑」,岐伯解釋說,這是指大風病,導致氣血運行不暢,虛實不平衡,病人神志不清,行動顛簸不定。治療方法是瀉去多餘的氣血,補益不足之處,使陰陽恢復平衡。
最後,黃帝詢問五邪是什麼,岐伯回答說,病症有癰疽、腫大、細小、熱症、寒症五種,就是所謂的五邪。 黃帝詢問治療五邪的方法,岐伯說:「凡刺五邪之方…」 (此處原文未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