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評文》~ 卷十一 (4)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一 (4)

1. 刺節真邪第七十五

不過五章。痹熱消滅,腫聚散亡,寒痹益溫,小者益陽,大者必去。請道其方。 凡刺癰邪,無迎隴,易俗移性,不得膿。詭道更行,去其鄉,不安處所,乃散亡。 諸陰陽過癰者,(過者盛也癰者壅也)取之其輸,瀉之。 凡刺大邪,日以小,奪其有餘,乃益剽。通針其邪,肌肉親,視之毋有,反其真。刺諸陽分肉間。 凡刺小邪,日以大,補其不足,乃無害。視其所在,迎之界,遠近盡至。其不得外,侵而行之,乃自費。刺分肉間。 凡刺熱邪,越而蒼,出遊不歸,乃無殃。針為開通,闢門戶,使邪得出,病乃去。 凡刺寒邪,日以溫,徐往徐來,致其神。門戶已閉,氣不分,虛實得調,其氣存也。

黃帝曰:官針奈何?岐伯曰:刺癰者,用鈹針;刺大者,用鋒針;刺小者,用員利針;刺熱者,用鑱針;刺寒者,用毫針也。(以上論五邪及其治法下又申明寒熱兩偏之治法即從五邪推出言之以漸漸引入真邪作結也)

請言解論。(解論譬喻也原作解論非謂以比譬之說申明前旨) 人與天地相應,與四時相副者,人參天地,故可為解。下有漸洳,上生葦蒲,此所以知形氣之多少也。 陰陽者,寒暑也。熱則滋雨而在上,根荄少汁,人氣在外,皮膚緩,腠理開,血氣減,汗大泄,皮淖澤。寒則地凍水冰,人氣在中,皮膚致,腠理閉,汗不出,血氣強,肉堅澀。 當是之時,善行水者不能往冰,善穿地者不能鑿凍,善用針者亦不能取四厥。血脈凝結,堅搏不往來者,亦未可即柔。故行水者必待天溫,冰釋凍解,而水可行,地可穿也。人脈猶是也。 治厥者,必先熨,調和其經;掌與腋,肘與腳,項與脊,以調之。火氣已通,血脈乃行。 然後視其病脈。淖澤者,刺而平之;堅緊者,破而散之。氣下乃止。此所以解結者也。

用針之類,在於調氣。氣積於胃,以通營衛,各行其道。宗氣留於海;其下者注於氣街;其上者走於息道。故厥在於足,宗氣不下,脈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調,弗能取之。 用針者,必先察其經絡之實虛,切而循之,按而彈之。視其應動者,乃後取之而下之。 六經調者,謂之不病;雖病,謂之自已也。 一經上實下虛而不通者,此必有橫絡盛加於大經,令之不通。視而瀉之,此所謂解結者也。

上寒下熱,先刺其項太陽,久留之。已刺,則熨項與肩胛,令熱下合,乃止。此所謂推而上之者也。 上熱下寒,視其虛脈而陷之於經絡者,取之。氣下乃止。此所謂引而下之者也。 大熱遍身,狂而妄見,妄聞妄言。視足陽明及大絡,取之;虛者補之,血而實者瀉之。因其偃臥,居其頭前,以兩手四指挾按頸動脈,久持之,卷而切推,下至缺盆中而止,復如前。熱去乃止。此所謂推而散之者也。

白話文:

通常不超過五次療程,就能使熱痺消退、腫脹消散、寒痺轉溫,較輕微的病症能使陽氣增強,嚴重的病症一定能被去除。現在說明其治療方法:凡是針刺癰腫,不要迎著隆起的部位下針,要改變其性質,使其不化膿。如果治療方法不對,就改變方法,遠離其原本的部位,不要在原本的部位治療,這樣腫脹才會消散。對於陰陽失調而造成的癰腫(失調是指盛極,癰是指阻塞),要從相關的腧穴下針,進行瀉法。凡是治療嚴重的病邪,要每天減少針刺的量,奪取其多餘的邪氣,這樣才能使病邪逐漸消退。要用針貫通病邪,使肌肉與病邪密切接觸,然後觀察病邪是否還存在,使其回歸正常。針刺陽經的部位,要在肌肉間下針。凡是治療輕微的病邪,要每天增加針刺的量來補充不足,這樣才不會造成傷害。觀察病邪所在的位置,迎著其邊界下針,不論遠近都要針刺到位,如果邪氣無法從體表排出,就深入刺入,這樣反而會造成傷害。針刺肌肉間,凡是治療熱邪,要讓邪氣往外發散,使其游走而無法歸回體內,這樣才不會有後患。針刺的作用是打開通道,開啟門戶,讓邪氣得以排出,疾病才會痊癒。凡是治療寒邪,要每天用溫熱的方法,緩慢進針緩慢出針,以達到其療效。如果門戶已經關閉,氣機無法疏通,虛證實證才能得到調整,氣機才能保存。

黃帝問:官針如何使用?岐伯回答:針刺癰腫,要用鈹針;刺較大的病邪,要用鋒針;刺較小的病邪,要用員利針;刺熱邪,要用鑱針;刺寒邪,要用毫針。(以上是論述五種病邪及其治療方法,下面又闡述寒熱兩種偏頗的治療方法,即從五邪衍生出來的,並逐漸引入真邪作總結)。現在請說明其理論。(解論是譬喻,並非用比喻來說明前面的旨意)。人與天地相應,與四季相符合。人參照天地,所以可以理解其道理。下面有濕潤的土地,上面就會長出蘆葦和蒲草。這就是用來了解形體和氣機多少的方法。陰陽代表寒熱,熱的時候,雨水豐沛而在上面,草木根莖缺少水分,人體的氣機在體表,皮膚鬆弛,毛孔張開,氣血減少,汗液大量排出,皮膚濕潤。寒冷的時候,地面結冰,人體的氣機在體內,皮膚緊緻,毛孔閉合,不出汗,氣血充盛,肌肉堅硬。在這種時候,善於游泳的人不能在冰上行走,善於鑽地的人不能鑿開凍土,善於用針的人也不能治療四肢厥逆,氣血凝結,堅硬搏動而無法順暢流動的人,也不能立刻使其軟化。所以游泳的人必須等待天氣轉暖,冰雪融化,水才能流動,地才能鑽開。人體的脈象也是如此。治療厥逆,必須先用熨法,調和經絡,從手掌和腋窩,肘部和腳部,頸部和背部來調和,等火熱之氣疏通,氣血才能運行。然後再觀察其病脈,如果脈象濕潤,可以用針刺使其平復;如果脈象堅硬,可以用針刺使其疏散,氣機下降就停止針刺。這就是用來解除結滯的方法。針刺的重點在於調和氣機,氣機積聚在胃部,用來運行營衛,各自循行其道。宗氣積聚在胸中,其下行的部分注入氣街,其上行的部分走於呼吸道。所以,如果厥逆在於腳部,宗氣不能下行,脈中的血液就會凝結停留,如果不用火來調理,就無法消除。使用針刺的人,必須先觀察經絡的虛實,仔細觸摸和按壓,觀察其反應,然後才能下針,使其氣機下行。六經調和,就稱之為無病。即使有病,也能自行痊癒。如果一經上實下虛而不通暢,這一定是有橫行的絡脈阻礙了主經,使其不通暢,要觀察並瀉之。這就是所謂的解除結滯的方法。上部寒冷下部發熱,要先針刺頸部的太陽穴,留針時間長一點。針刺完畢,就用熨法熨燙頸部和肩胛部,使熱氣下行,然後停止治療。這就是所謂的推而上之的方法。上部發熱下部寒冷,要觀察其虛脈,並從經絡中引導,使其氣機下行就停止治療。這就是所謂的引而下之的方法。全身發熱,狂躁不安,出現幻覺、幻聽、胡言亂語,要觀察足陽明經和大的絡脈,進行治療。虛證要補,實證要瀉。讓病人仰臥,坐在他的頭部前方,用兩手的四指按壓頸動脈,長時間按住,然後捲起手指並向下推,一直推到缺盆穴停止,然後重複之前的動作,等熱退了就停止治療。這就是所謂的推而散之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