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評文》~ 卷十 (3)

回本書目錄

卷十 (3)

1. 百病始生第六十六

乃生厥,乃成積也。黃帝曰:「其成積奈何?」 岐伯曰:「厥氣生足悗;悗生脛寒;脛寒則血脈凝澀。血脈凝澀則寒氣上入於腸胃;入於腸胃則䐜脹。䐜脹則腸外之汁沫迫聚不得散,日以成積。卒然多食飲則腸滿。起居不節,用力過度,則絡脈傷陽;絡傷則血外溢;血外溢則衄血。陰絡傷則血內溢。」

血內溢則後血。腸胃之絡傷,則血溢於腸外。腸外有寒,汁沫與血相搏,則併合凝聚,不得散,而積成矣。卒然外中於寒,若內傷於憂怒,則氣上逆;氣上逆,則六輸不通,溫氣不行,凝血蘊里而不散,津液澀滲著而不去,而積皆成矣。(此病機之自外而內也,是生於陽。)黃帝曰:「其生於陰者奈何?」

岐伯曰:「憂思傷心;重寒傷肺;忿怒傷肝;醉以入房,汗出當風,傷脾;用力過度,若入房汗出,浴則傷腎。」(此病機之自內而成也,是生於陰。)此內外三部之所生病者也。(以上第四、五節是敘內外之病機,當作一節讀。)黃帝曰:「善!治之奈何?」

岐伯答曰:「察其所痛,以知其應;有餘不足,當補則補,當瀉則瀉;毋逆天時,是謂至治。」

通篇論積也。來蹤去跡,層次井井。其筆堅凝,其氣浩瀚。三部之事,或分或合,操縱屈伸,無不如志,可稱理達詞舉。

白話文:

疾病的產生,是因為產生了厥逆的現象,才會形成積聚。黃帝問:「積聚是如何形成的?」岐伯回答:「厥逆之氣產生時,會使腳麻木遲鈍,麻木遲鈍會導致小腿發冷。小腿發冷,血脈就會凝滯不通暢。血脈凝滯不通暢,寒氣就會向上進入腸胃。寒氣進入腸胃,就會造成腹部脹滿。腹部脹滿,腸外組織液就會被迫聚集而無法散開。日子久了就形成積聚。如果突然間暴飲暴食,就會導致腸道脹滿;起居作息沒有規律,過度用力,就會傷害陽經的絡脈。絡脈受傷,血液就會外溢,外溢就會流鼻血。陰經的絡脈受傷,血液就會內溢。

血液內溢,就會導致大便出血;腸胃的絡脈受傷,血液就會溢出到腸外。腸外有寒氣,組織液和血液相互搏擊,就會結合凝聚,無法散開而形成積聚。突然受到外界寒邪侵襲,或者內在因為憂愁憤怒而受傷,就會導致氣向上逆行。氣向上逆行,六輸(經絡)就不通暢,溫暖的氣無法運行,凝結的血液蘊藏在體內而無法散開,津液也澀滯滲入而無法排出,這樣積聚就形成了。(這說明疾病的病機是從外向內發展,屬於陽的方面)黃帝問:「那從陰的方面形成的呢?」

岐伯回答:「憂愁思慮會傷害心臟,過度受寒會傷害肺臟,憤怒會傷害肝臟,酒醉後行房,出汗時吹風,會傷害脾臟,過度用力,或行房後出汗又去洗澡,會傷害腎臟。(這說明疾病的病機是從內向外發展,屬於陰的方面)這是體內和體外三方面所產生的疾病。(以上第四和第五段是敘述內外病機,應當放在一起理解)黃帝說:「好,那要如何治療呢?」岐伯回答:「要仔細觀察病人疼痛的部位,來了解疾病的所在,

有餘的要瀉,不足的要補。要順應自然時令,這樣才能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

這整篇文章都在論述積聚,它的來龍去脈層次分明,文筆堅實凝練,氣勢磅礴。體內和體外三方面的事情,時而分開講述,時而合在一起論述,都能夠靈活運用,沒有不符合道理的。可以稱得上是道理通達,用詞恰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