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評文》~ 卷五 (7)

回本書目錄

卷五 (7)

1. 口問第二十八

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腸為之苦鳴。下氣不足,乃為痿厥心悗。補足外踝下留之。

黃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腎主為欠,取足少陰;肺主為噦,取手太陰足少陰;唏者,陰與陽絕,故補足太陽,瀉足少陰;振寒者,補諸陽;噫者,補足太陰陽明;嚏者,補足太陽眉本;嚲因其所在。

補分肉間。泣出,補天柱經俠頸。俠頸者,頭中分也。太息,補手少陰心主足少陽,留之。涎下,補足少陰。耳鳴,補客主人手大指爪甲上與肉交者。自齧舌,視主病者則補之。目眩頭傾,補足外踝下,留之。痿厥心悗,刺足大趾間上二寸,留之;一曰足外踝下,留之。

前提後束中間十二排。平鋪直敘之中自有浩氣流行之概。其論人身氣機相引之理,勝於近日西醫之說萬萬矣。乃聖人僅以為餘事耳。或謂西醫詳於形而味於氣固矣;即形亦正未能詳也。洗冤錄尚非聖人之所作也,而能辨骨之制命,不制命此亦形之事也。西人知之乎?西醫之聖者僅勝於今醫之庸者。

白話文:

中氣不足,會導致小便異常,腸道會發出咕嚕咕嚕的聲音。下氣不足,則會造成肢體痿軟無力、昏厥和心神恍惚。要補足外踝下方,讓氣血停留於此。黃帝問:「要如何治療呢?」岐伯說:「腎臟主管打呵欠,要取足少陰經的穴位。肺臟主管打嗝,要取手太陰經和足少陰經的穴位。至於嘆氣,是因為陰陽之氣斷絕,所以要補足太陽經,瀉足少陰經。身體發抖,要補所有陽經的穴位。打呃,要補足太陰經和陽明經的穴位。打噴嚏,要補足太陽經眉毛內側的穴位。至於因身體部位不同而造成的其他狀況,要根據其所在位置來治療。

身體某處疼痛,要補肌肉之間的空隙。哭泣不止,要補天柱經在頸部兩側的穴位。頸部兩側指的是頭部中間的部位。頻頻嘆息,要補手少陰經、心包經和足少陽經的穴位,並讓氣血停留於此。流口水,要補足少陰經的穴位。耳鳴,要補客主人穴,以及手大拇指指甲上緣與肉交界處的穴位。自己咬舌頭,要觀察主要病症在哪裡,然後針對該處進行補瀉。眼睛昏花、頭部傾斜,要補足外踝下方,並讓氣血停留於此。肢體痿軟無力、昏厥和心神恍惚,要針刺足大趾間向上兩寸的地方,讓針停留一段時間。另一個說法是針刺足外踝下方,並讓針停留一段時間。

人體前、後、中共有十二排氣機,它們平鋪直敘地運行,其中蘊含著浩瀚的氣流。它論述人體氣機互相牽引的道理,遠勝於現在西醫的說法。這些對聖人來說只是餘事。或許有人說西醫擅長研究形體,而對氣的理解不足,但即使是形體方面,西醫也未必詳盡。就像《洗冤錄》雖然不是聖人所作,卻能辨別骨骼的結構和作用,這也是屬於形體方面的知識,西醫知道嗎?西醫中醫術高明的醫生,也僅僅比現在醫術平庸的醫生好一點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