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評文》~ 卷五 (6)
卷五 (6)
1. 周痹第二十七
黃帝問於岐伯曰。周痹之在身也,上下移徙,隨脈,其上下左右相應,間不容空。願聞此痛,在血脈之中邪?將在分肉之間乎?何以致是?其痛之移也,間不及下針,其慉痛之時,不及定治,而痛已止矣。何道使然?願聞其故。(以上是總冒上下左右並提周眾不分下乃以左右上下分周眾發之)
岐伯答曰:此眾痹也,非周痹也。
黃帝曰:願聞眾痹。
岐伯對曰:此各在其處,更發更止,更居更起,以右應左,以左應右,非能周也,更發更休也。
黃帝曰:善,刺之奈何?
岐伯對曰:刺此者,痛雖已止,必刺其處,勿令復起。
帝曰:善。願聞周痹何如?
岐伯對曰:周痹者,在於血脈之中,隨脈以上,隨脈以下,不能左右各當其所。
黃帝曰:刺之奈何?
岐伯對曰:痛從上下者,先刺其下以過之,後刺其上以脫之;痛從下上者,先刺其上以過之,後刺其下以脫之。
黃帝曰:善。此痛安生?何因而有名?
岐伯對曰:風寒濕氣客於外,分肉之間,迫切而為沫,沫得寒則聚,聚則排分肉而分裂也,分裂則痛,痛則神歸之,神歸之則熱,熱則痛解,痛解則厥,厥則他痹發,發則如是。
帝曰:善,余已得其意矣。(當有未得其事也願卒聞之岐伯對曰十三字)此內不在臟而外未發於皮,獨居分肉之間,真氣不能周,故命曰:周痹,故刺痹者,必先切循其下之六經,視其虛實,及大絡之血結而不通,及虛而脈陷空者,而調之,熨而通之,其瘛堅轉引而行之。
黃帝曰:善,余已得其意矣,亦得其事也。
白話文:
黃帝問岐伯說:「身體出現一種叫做『周痹』的病症,它會在身體上下移動,沿著脈絡走,而且上下左右互相呼應,中間沒有空隙。我想知道這種疼痛,是發生在血脈裡面呢?還是發生在肌肉之間?是什麼原因導致的?這種疼痛會轉移,有時候還來不及下針,疼痛就已經停止了。這種疼痛時有時無,沒辦法確定治療時機,是什麼原因導致這樣?我希望能了解其中的道理。」(以上是總體概述上下左右都包括,並提到周眾的病症不加以區分,而後才將周眾發生的情況分成了左右和上下。)
岐伯回答說:「這是眾痹,不是周痹。」
黃帝說:「我想知道什麼是眾痹。」
岐伯回答說:「眾痹是疼痛各自在不同的位置,反覆發作、停止,反覆出現、消失,在右邊發作,左邊也會呼應;在左邊發作,右邊也會呼應,但並不是周而復始地發生,而是斷斷續續地發作和停止。」
黃帝說:「說得好,那要如何針刺治療呢?」
岐伯回答說:「針刺治療這種病,即使疼痛已經停止,也必須針刺在發病的位置,避免再次發作。」
黃帝說:「說得好。我想知道什麼是周痹?」
岐伯回答說:「周痹是疼痛發生在血脈之中,沿著脈絡向上或向下,無法在左右兩邊固定位置。」
黃帝說:「那要如何針刺治療呢?」
岐伯回答說:「如果疼痛是從上方往下發作,要先針刺下方,使其氣通過,然後再針刺上方,使疼痛脫離;如果疼痛是從下方往上發作,要先針刺上方,使其氣通過,然後再針刺下方,使疼痛脫離。」
黃帝說:「說得好。這種疼痛是如何產生的?又為什麼叫這個名字?」
岐伯回答說:「風、寒、濕等外邪侵入體內,進入肌肉之間,擠壓使體內產生像泡沫一樣的東西,這些泡沫遇到寒冷就會聚集,聚集起來就會擠壓肌肉,使肌肉組織分裂,分裂就會產生疼痛,疼痛時,神氣會聚集到疼痛的部位,神氣聚集就會產生熱,熱就會使疼痛緩解,疼痛緩解後就會出現麻木,麻木後,其他的痹症又會發作,如此反覆。」
黃帝說:「說得好,我已經理解其中的道理了。(但或許有些細節還不清楚,希望能夠徹底了解,)岐伯對曰:」這個病不在內臟,也沒有顯現在皮膚表面,獨自在肌肉之間,真正的元氣無法流通,所以稱之為周痹。所以,針刺治療痹症,必須先仔細檢查下方六條經脈,觀察它們的虛實情況,以及大的絡脈是否血液凝結不通,或是虛弱凹陷的地方,然後再進行調理,用熱敷等方法疏通,如果出現肌肉痙攣、僵硬,要通過引導的方法使其恢復正常。」
黃帝說:「說得好,我已經理解其中的道理,也明白了其中的方法。」
2. 口問第二十八
黃帝閒居,闢左右而問於岐伯曰:「余已聞九針之經,論陰陽逆順,六經已畢,願得口問。」岐伯避席再拜曰:「善乎哉問也!此先師之所口傳也。」黃帝曰:「願聞口傳。」岐伯答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於風雨寒暑、陰陽喜怒飲食、居處大驚卒恐,則血氣分離、陰陽破散、經絡厥絕。
脈道不通,陰陽相逆,衛氣稽留,經脈虛空,血氣不次,乃失其常。論不在經者,請道其方。」黃帝曰:「人之欠者,何氣使然?」岐伯答曰:「衛氣晝日行於陽,夜半則行於陰。陰者主夜,夜者臥;陽者主上,陰者主下。故陰氣積於下,陽氣未盡,陽引而上,陰引而下,陰陽相引。
故數欠。陽氣盡,陰氣盛,則目瞑;陰氣盡而陽氣盛,則寤矣。瀉足少陰,補足太陽。」黃帝曰:「人之噦者,何氣使然?」岐伯曰:「谷入於胃,胃氣上注於肺。今有故寒氣與新穀氣俱,還入於胃。新故相亂,真邪相攻,氣並相逆,復出於胃,故為噦。補手太陰,瀉足少陰。」黃帝曰:
「人之唏者,何氣使然?」岐伯曰:「此陰氣盛而陽氣虛;陰氣疾而陽氣徐;陰氣盛而陽氣絕,故為唏。補足太陽,瀉足少陰。」黃帝曰:「人之振寒者,何氣使然?」岐伯曰:「寒氣客於皮膚,陰氣盛,陽氣虛,故為振寒、寒慄。補諸陽。」黃帝曰:「人之噫者,何氣使然?」岐伯曰:「寒氣客於胃,
厥逆從下上,散復出於胃,故為噫。補足太陰陽明,一曰補眉本也。」黃帝曰:「人之嚏者,何氣使然?」岐伯曰:「陽氣和利,滿於心,出於鼻,故為嚏。補足太陽榮眉本,一曰眉上也。」黃帝曰:「人之嚲者,何氣使然?」岐伯曰:「胃不實,則諸脈虛;諸脈虛,則筋脈懈惰;筋脈懈惰,
則行陰,用力,氣不能復,故為嚲。因其所在,補分肉間。」黃帝曰:「人之哀而泣涕出者,何氣使然?」岐伯曰:「心者,五臟六腑之主也;目者,宗脈之所聚也,上液之道也;口鼻者,氣之門戶也。故悲哀愁憂,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搖則宗脈感;宗脈感則液道開;液道開故泣涕出焉。
液者,所以灌精濡空竅者也。故上液之道開則泣;泣不止則液竭;液竭則精不灌;精不灌則目無所見矣。故命曰奪精。補天柱經俠頸。」黃帝曰:「人之太息者,何氣使然?」岐伯曰:「憂思則心系急;心系急則氣道約;約則不利,故太息以伸出之。補手少陰心主足少陽,留之也。」黃帝曰:
「人之涎下者,何氣使然?」岐伯曰:「飲食者,皆入於胃。胃中有熱則蟲動;蟲動則胃緩;胃緩則廉泉開,故涎下。補足少陰。」黃帝曰:「人之耳中鳴者,何氣使然?」岐伯曰:「耳者,宗脈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則宗脈虛;虛則下溜,脈有所竭者,故耳鳴。補客主人,手大指爪甲上與肉交者也。」
黃帝曰:「人之自齧舌者,何氣使然?」岐伯曰:「此厥逆走上,脈氣輩至也。少陰氣至則齧舌;少陽氣至則齧頰;陽明氣至則齧唇矣。視主病者,則補之。凡此十二邪者,皆奇邪之走空竅者也。故邪之所在,皆為不足。故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苦傾;目為之眩。」
白話文:
口問第二十八
黃帝閒暇時,屏退左右,向岐伯詢問道:「我已經聽聞了九針的經絡理論,也了解陰陽的順逆,六經的內容也已經學完了,希望能請教關於口部疾病的知識。」岐伯起身再拜道:「這是很好的問題,這是先師口頭傳授下來的知識。」黃帝說:「我很想聽聽這些口傳的內容。」岐伯回答道:「百病的起源,大多數都源於風、雨、寒、暑,以及陰陽的失調、喜怒哀樂的情緒變化、飲食不當、居住環境以及受到驚嚇等因素,這些都會導致氣血分離,陰陽失衡,經絡阻塞不通,脈道阻塞,陰陽逆轉,衛氣停滯,經脈空虛,氣血紊亂,失去正常狀態。這些不在經絡中的病症,請您指點治療方法。」
黃帝問道:「人為什麼會打呵欠呢?」岐伯回答道:「衛氣白天運行於陽經,半夜則運行於陰經。陰經主夜,夜間人們睡覺;陽經主上,陰經主下。所以陰氣積聚在下,陽氣尚未耗盡,陽氣向上走,陰氣向下走,陰陽互相牽引,因此會多次打呵欠。陽氣耗盡,陰氣盛則閉目;陰氣耗盡,陽氣盛則清醒。治療方法是瀉足少陰經,補太陽經。」
黃帝問道:「人為什麼會呃逆呢?」岐伯說:「食物進入胃中,胃氣上注於肺,如果遇到舊有的寒氣與新進入的食物氣一起返回胃中,新舊之氣混亂,真邪相搏,氣機逆亂,又從胃中湧出,就會出現呃逆。治療方法是補手太陰經,瀉足少陰經。」
黃帝問道:「人為什麼會嘆氣呢?」岐伯說:「這是因為陰氣盛而陽氣虛,陰氣活動旺盛而陽氣活動緩慢,陰氣過盛而陽氣衰竭,所以會嘆氣。治療方法是補太陽經,瀉足少陰經。」
黃帝問道:「人為什麼會發冷戰呢?」岐伯說:「寒邪侵入皮膚,陰氣盛而陽氣虛,所以會發冷戰。治療方法是補所有陽經。」
黃帝問道:「人為什麼會打嗝呢?」岐伯說:「寒邪侵入胃中,逆氣從下向上衝,然後又從胃中散發出來,所以會打嗝。治療方法是補太陰經和陽明經,或者說補眉心。」
黃帝問道:「人為什麼會打噴嚏呢?」岐伯說:「陽氣通暢旺盛,充滿於心臟,然後從鼻子排出,所以會打噴嚏。治療方法是補太陽經和眉毛上方的經脈,或者說眉上。」
黃帝問道:「人為什麼會感到疲倦無力呢?」岐伯說:「胃氣不足,則全身經脈虛弱,經脈虛弱,則筋脈鬆弛,筋脈鬆弛,則陰氣盛行,用力時氣血不能恢復,所以會感到疲倦無力。治療方法是根據疲倦部位補益其相關的肌肉組織。」
黃帝問道:「人為什麼會悲傷哭泣呢?」岐伯說:「心臟是五臟六腑之主,眼睛是經脈聚集的地方,也是淚液流通的通道,口鼻是氣體出入的門戶。所以悲傷憂愁時,心臟就會悸動,心臟悸動就會影響五臟六腑,五臟六腑受到影響,就會刺激到經脈,經脈受刺激就會使淚液通道開啟,所以就會哭泣。淚液是滋潤身體各個部位的津液,所以淚液通道開啟就會哭泣,哭泣不止就會淚液耗竭,淚液耗竭就會精氣不足,精氣不足就會視力模糊,所以叫做奪精。治療方法是補天柱經和頸部兩側的經脈。」
黃帝問道:「人為什麼會長吁短嘆呢?」岐伯說:「憂思則心系急迫,心系急迫則氣道阻塞,阻塞則氣機不利,所以長吁短嘆以舒解鬱悶。治療方法是補手少陰心經和足少陽膽經,以留住氣血。」
黃帝問道:「人為什麼會流口水呢?」岐伯說:「飲食都進入胃中,胃中如有熱邪,則蟲動,蟲動則胃緩,胃緩則廉泉開,所以流口水。治療方法是補足少陰經。」
黃帝問道:「人為什麼會耳鳴呢?」岐伯說:「耳朵是經脈聚集的地方,所以胃中空虛則經脈虛弱,虛弱則下行經脈氣血不足,所以耳鳴。治療方法是補客主人穴(位於手大拇指指甲根部與肉相交處)。 」
黃帝問道:「人為什麼會咬舌頭呢?」岐伯說:「這是因為厥逆之邪上衝,經脈氣血逆亂。少陰經氣血逆亂則咬舌頭;少陽經氣血逆亂則咬面頰;陽明經氣血逆亂則咬嘴唇。應根據病症的部位進行補益。」 「凡此十二種異常症狀,都是奇邪侵犯身體空竅所致。所以邪氣侵犯的部位,都是氣血不足的表現。因此,上焦氣不足,則腦部會感覺不滿,耳朵會耳鳴,頭會昏沉,眼睛會眩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