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評文》~ 卷五 (1)
卷五 (1)
1. 卷五
2. 五邪第二十
邪在肺,則病皮膚痛、寒熱、上氣、喘汗出、咳動肩背,取之膺中外腧、背三節五臟之傍,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取之缺盆中以越之。 邪在肝,則兩脅中痛、寒中、惡血在內行、善掣節、時腳腫,取之行間以引脅下,補三里以溫胃中,取血脈以散惡血,取耳間青脈以去其掣。
邪在脾胃,則病肌肉痛,陽氣有餘、陰氣不足,則熱中善飢,陽氣不足、陰氣有餘,則寒中腸鳴腹痛,陰陽俱有餘、若俱不足,則有寒有熱,皆調於三里。 邪在腎,則病骨痛、陰痹,陰痹者,按之而不得、腹脹、腰痛、大便難、肩背頸項痛、時眩,取之湧泉崑崙,視有血者,盡取之。 邪在心,則病心痛、喜悲、時眩僕,視有餘不足而調之其輸也。(以一也字結束五項)
五項直起直結,經文常格,妙在每項中間皆有曲筆,遂覺行間字字皆有生氣。
白話文:
邪氣侵襲肺部,就會導致皮膚疼痛、發冷發熱、氣逆上衝、喘息出汗、咳嗽時牽動肩背。治療時要取胸部外側的穴位、背部第三節脊椎旁五臟的腧穴,用手快速按壓這些穴位,感覺舒服後再針刺。另外,還要取鎖骨上窩的穴位來疏導邪氣。
邪氣侵襲肝臟,就會導致兩脅肋疼痛、寒氣侵襲體內、惡血在體內運行、容易抽筋、時常腳腫。治療時要取足背的行間穴來引導邪氣向下,並補足足三里穴來溫暖脾胃。同時,也要取出血脈來散開惡血,以及取耳朵附近的青筋來治療抽筋。
邪氣侵襲脾胃,就會導致肌肉疼痛。如果陽氣有餘、陰氣不足,就會出現體內發熱、容易饑餓;如果陽氣不足、陰氣有餘,就會出現體內發冷、腸鳴腹痛。如果陰陽二氣都多餘或都不足,就會有時發冷有時發熱,這些情況都可以通過調理足三里穴來治療。
邪氣侵襲腎臟,就會導致骨骼疼痛、陰痹(按壓時感覺不到、腹部脹滿、腰痛、大便困難、肩背頸項疼痛、時常頭暈)。治療時要取足底的湧泉穴和腳踝的崑崙穴,觀察是否有血脈顯現,有的話就要盡量取出。
邪氣侵襲心臟,就會導致心痛、容易悲傷、時常頭暈甚至昏倒。治療時要觀察身體的虛實情況,然後調理心臟的腧穴。(以一也字結束五項)
3. 寒熱病第二十一
皮寒熱者,不可附席;毛髮焦,鼻槁,臘不得汗(臘皮膚乾燥也)。取三陽之絡,以補手太陰。 肌寒熱者,肌痛,毛髮焦,而唇槁,臘不得汗。取三陽於下以去其血者,補足太陰以出其汗。 骨寒熱者,病無所安,汗注不休。齒未槁,取其少陰於陰股之絡;齒已槁,死不治。骨厥亦然。痹骨。
舉節不用而痛,汗注,煩心,取三陰之經補之。 身有所傷,血出多及中風寒,若有所墮墜,四肢懈惰不收,名曰體惰。取其小腹臍下三結交。三結交者,陽明太陰也;臍下三寸,關元也。 厥痹者,厥氣上及腹。取陰陽之絡,視主病者,瀉陽補陰也。 頸側之動脈:人迎。人迎,足陽明也,在嬰筋之前。嬰筋之後,手陽明也,名曰扶突。次脈,足少陽脈也,名曰天牖。次脈,足太陽也,名曰天柱。腋下動脈,臂太陰也,名曰天府。 陽迎(迎當作逆)頭痛,胸滿不得息,取之人迎。 暴喑,氣鞕,取扶突與舌本,出血。 暴聾,氣蒙,耳目不明,取天牖。 暴攣,癇眩,足不任身,取天柱。 𩈅癉,內逆,肝肺相搏,血溢鼻口,取天府。 此為天牖五部。(以上從寒熱搭到骨厥即接敘骨痹體惰厥痹之證治各不相顧之中自有草蛇灰線之妙其筆致之順逆向背亦無情而有情也以下諸篇皆當以此意讀之看似平鋪直敘其中自具開合斷續之體)
臂陽明有入頄遍齒者,名曰大迎。下齒齲,取之臂。惡寒,補之;不惡寒,瀉之。 足太陽有入頄遍齒者,名曰角孫。上齒齲,取之在鼻與頄前。方病之時,其脈盛;盛則瀉之,虛則補之。一曰取之出鼻外。 足陽明有挾鼻入於面者,名曰懸顱。屬口,對入,系目本。視有過者取之。損有餘,益不足;反者益甚。 足太陽有通項入於腦者,正屬目本,名曰眼系。頭目苦痛,取之在項中兩筋間,入腦。乃別陰蹺陽蹺,陰陽相交,陽入陰,陰出陽,交於目銳眥。陽氣盛則瞋目,陰氣盛則瞑目。(以上敘陽明太陽二經齒痛目痛之證治而末條又帶敘二蹺偏勝有關於目之事是板中有活也)
熱厥,取足太陰少陽,皆留之。 寒厥,取足陽明少陰於足,皆留之。 舌縱涎下,煩悗,取足少陰。 振寒洒洒,鼓頷,不得汗出,腹脹,煩悗,取手太陰。 刺虛者刺其去也;刺實者刺其來也。 春取絡脈;夏取分腠;秋取氣口;冬取經輸。 凡此四時,各以其時為齊。絡脈治皮膚;分腠治肌肉;氣口治筋脈;經輸治骨髓五臟。(以上敘熱厥寒厥證治也收句整肅與上節同)
身有五部:伏兔一,腓二(腓者,腨也),背三,五臟之腧四,項五。此五部有癰疽者死。 病始手臂者,先取手陽明太陰而汗出。 病始頭首者,先取項太陽而汗出。 病始足脛者,先取足陽明而汗出。 臂太陰,可汗出;足陽明,可汗出。 故取陰而汗出甚者,止之於陽;取陽而汗出甚者,止之於陰。 凡刺之,害中而不去,則精泄;不中而去,則致氣。精泄,則病甚而恇;致氣,則生為癰疽也。(以上敘癰疽之證治筆力爽健非常曰汗出者所謂汗之則瘡已是治瘡疽之例也其論陰陽止汗之義尤精以藥則桂枝湯生脈散之辨也)
白話文:
[寒熱病第二十一]
皮膚出現寒熱症狀的人,不能直接躺在席子上,會出現毛髮乾枯,鼻孔乾燥,皮膚乾燥而無法出汗(臘指的是皮膚乾燥)。治療時要取三陽經絡的穴位,來補益手太陰經。肌肉出現寒熱症狀的人,會有肌肉疼痛,毛髮乾枯,嘴唇乾燥,皮膚乾燥而無法出汗。治療時要取三陽經絡在下肢的穴位,來去除體內的瘀血,並補益足太陰經,幫助發汗。骨骼出現寒熱症狀的人,會感到身體極度不安,汗流不止,牙齒還沒有乾枯。治療時要取足少陰經在陰股上的絡穴。如果牙齒已經乾枯,就表示病重難治。骨骼厥冷也是一樣,會導致骨頭麻木,關節不能活動且疼痛,汗流不止,心煩意亂。治療時要取三陰經絡的穴位來補益。
身體如果受傷,大量出血或感受風寒,或者從高處摔落,導致四肢無力、無法自主活動,這種情況稱為「體惰」。治療時要取小腹肚臍下三個穴位交會的地方,這三個穴位的交會處是陽明經和太陰經的交會點,也是肚臍下三寸的關元穴。厥冷麻痺症,是寒氣上逆至腹部。治療時要取陰陽經絡的穴位,根據主要的病症來決定,實證瀉陽經,虛證補陰經。
頸側的動脈搏動處是人迎穴,人迎穴屬於足陽明經。在嬰筋前的是扶突穴,屬於手陽明經。在嬰筋後的是天牖穴,屬於足少陽經。再往下是天柱穴,屬於足太陽經。腋下的動脈搏動處是天府穴,屬於臂太陰經。陽氣上逆引起的頭痛,胸悶氣短,呼吸困難,要取人迎穴治療。突然失聲,氣息阻塞,要取扶突穴和舌根的穴位放血治療。突然耳聾,頭暈眼花,耳目失聰,要取天牖穴治療。突然抽搐、癲癇發作、頭暈目眩,導致腳軟無力,不能站立,要取天柱穴治療。黃疸病,氣血內逆,肝肺氣血相搏,導致鼻出血或口出血,要取天府穴治療。以上所說的,都屬於天牖穴的五個相關部位。 (以上從寒熱講到骨厥,接著敘述骨痹和體惰、厥痹的證治,看似各自獨立,其中卻有巧妙的聯繫,文字的順序、方向,看似無情卻又飽含深意。以下各篇都應如此理解,看似平鋪直敘,其中卻有開合斷續的體現。)
手陽明經的經脈進入到臉頰,環繞牙齒的,稱為大迎穴。下牙出現蛀牙,可以取手臂上的穴位治療,如果怕冷,就要補益,如果不怕冷,就要瀉泄。足太陽經的經脈進入臉頰,環繞牙齒的,稱為角孫穴。上牙出現蛀牙,可以取鼻子和臉頰前的穴位治療。在剛發病的時候,經脈氣血盛,就要瀉泄,如果虛弱,就要補益。還有一種方法是取鼻子外側的穴位。足陽明經的經脈從鼻子兩側進入面部,稱為懸顱穴。經脈分布於口,從對面進入,連繫到眼眶根部。觀察哪裡有問題,就取哪裡的穴位治療。過盛的要瀉,不足的要補,如果取穴不當,反而會加重病情。足太陽經的經脈向上通往項部,進入腦部,正對著眼眶根部,稱為眼系。如果頭痛眼痛,可以取項部兩條筋之間的穴位治療。這個穴位進入腦部,分別聯繫著陰蹺和陽蹺脈。陰陽二氣相互交會,陽氣進入陰經,陰氣出於陽經,兩者在眼角外側交會。陽氣過盛就會瞪大眼睛,陰氣過盛就會閉上眼睛。(以上敘述陽明經和太陽經牙痛和眼痛的治療方法,最後又帶到陰蹺和陽蹺脈的偏盛導致的眼睛問題,是在呆板中求靈活。)
熱性厥證,要取足太陰經和足少陽經的穴位治療,並且留針。寒性厥證,要取足陽明經和足少陰經在足部的穴位治療,並且留針。舌頭伸出,口水直流,心煩意亂,要取足少陰經的穴位治療。身體發冷,寒顫,鼓動雙頰,無法出汗,腹脹,心煩意亂,要取手太陰經的穴位治療。虛證要刺在經氣要走的地方,實證要刺在經氣來的地方。春天要取絡脈的穴位,夏天取分腠的穴位,秋天取氣口的穴位,冬天取經輸的穴位。這四個季節,分別按時令取穴。絡脈治療皮膚,分腠治療肌肉,氣口治療筋脈,經輸治療骨髓和五臟。(以上敘述熱厥和寒厥的治療方法,收尾嚴整,與上節相呼應。)
身體有五個重要部位。一是伏兔穴,二是腓部(小腿肚),三是背部,四是五臟的俞穴,五是頸部。這五個部位如果生了癰疽就會導致死亡。如果疾病從手臂開始,要先取手陽明經和手太陰經的穴位,並幫助發汗;如果疾病從頭部開始,要先取項部的太陽經穴位,並幫助發汗;如果疾病從腳脛開始,要先取足陽明經穴位,並幫助發汗。臂太陰經可以發汗,足陽明經也可以發汗。所以要通過取陰經來發汗,如果發汗過多,就要用陽經的穴位來止汗。通過取陽經來發汗,如果發汗過多,就要用陰經的穴位來止汗。如果針刺時傷到經脈,卻沒有把病邪去除,就會導致精氣外洩;如果沒有傷到經脈,卻沒有把病邪去除,也會導致精氣外洩。精氣外洩就會使病情加重,而氣血虛弱就會導致癰疽發生。(以上敘述癰疽的治療方法,筆力剛健,提出「汗出者,瘡已」的觀點,這是治療癰疽的例子。其中論述陰陽止汗的道理尤其精闢,可以類比使用桂枝湯和生脈散。)
從這以下四篇以及雜病篇,都是敘事文體。要體會其中整散斷續、錯綜變化的奧妙,各項看似毫不相干,卻又自然不顯得支離破碎。這是由於筆勢的順逆向背、相承相激,在字裡行間展現了勃勃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