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評文》~ 卷十二 (2)
卷十二 (2)
1. 歲露論第七十九
黃帝問於岐伯曰。經言夏日傷暑。秋必病瘧。瘧之發也以時。其故何也。岐伯對曰。邪客於風府。循膂而下。衛氣一日一夜。常大會於風府。其明日。日下一節。故其作日晏。此其先客於脊背也。故每至於風府。則腠理開。腠理開則邪氣入。邪氣入則病作。此所以日作也。衛氣之行風府也。
日下一節。二十一日。下至尾底。二十二日入脊內。注於伏沖之脈。其行九日。出於缺盆之中。其氣上行。故其病稍益早也。至其內搏於五臟。橫連募原其道遠其氣深。其行遲。不能日作。故次日乃蓄積而作焉。黃帝曰。衛氣每至於風府。腠理乃發。發則邪入焉。其衛氣日下一節。
則不當風府。奈何。岐伯曰。風府無常。衛氣之所應。必開其腠理。氣之所舍。即其腑也。黃帝曰。善。夫風之與瘧也。相與同類。而風常在。而瘧特以時休。何也。岐伯曰。風氣留其處。瘧氣隨經絡沉以內搏。故衛氣應乃作也。帝曰。善。(此論瘧而映帶風字是客筆)黃帝問於少師曰。
余聞四時八風之中人也。故有寒暑。寒則皮膚急而腠理閉。暑則皮膚緩而腠理開。賊風邪氣因得以入乎。將必須八正虛邪。乃能傷人乎。少師答曰。不然。賊風邪氣之中人也。不得以時。然必因其開也。其入深。其內極病。其病人也卒暴。因其閉也。其入淺以留。其病也徐以遲。
黃帝曰。有寒溫和適。腠理不開。然有卒病者。其故何也。少師答曰。帝弗知邪入乎。雖平居。其腠理開閉緩急。其故常有時也。黃帝曰。可得聞乎。少師曰。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故月滿。則海水西盛。人血氣積。肌肉充。皮膚致。毛髮堅。腠理郄。(郄義當同翕)煙垢著。
當是之時。雖遇賊風。其入淺不深。至其月郭空。則海水東盛。人氣血虛。其衛氣去。形獨居。肌肉減。皮膚縱。腠理開。毛髮殘。膲理薄。煙垢落。當是之時。遇賊風則其入深。其病人也卒暴。黃帝曰。其有卒然暴死者何也。少師答曰。三虛者。其死暴疾也。得三實者。邪不能傷人也。
黃帝曰。願聞三虛。少師曰。乘年之衰。逢月之空。失時之和。因為賊風所傷。是謂三虛。故論不知三虛。工反為粗。黃帝曰。願聞三實。少師曰。逢年之盛。遇月之滿。得時之和。雖有賊風邪氣。不能危之也。命曰三實。黃帝曰。善乎哉論。明乎哉道。請藏之金匱。然此一夫之論也。
(此風之乘虛而入非天行之時病也與九宮八風篇義同在本篇仍是主中賓)黃帝曰。願聞歲之。所以皆同病者。何因而然。少師曰。此八正之候也。黃帝曰。候之奈何。少師曰。候此者。常以冬至之日。太一立於葉蟄之宮。其至也。天必應之以風雨者矣。風雨從南方來者為虛風。
賊傷人者也。其以夜半至也。萬民皆臥。而弗犯也。故其歲民少病。其以晝至者。萬民懈惰。而皆中於虛風。故萬民多病。虛邪入客於骨。而不發於外。至其立春陽氣大發。腠理開。因立春之日。風從西方來。萬民又皆中於虛風。此兩邪相搏。經氣結代者矣。故諸逢其風而遇其雨者。
命曰遇歲露焉。因歲之和而少賊風者。民少病而少死。歲多賊風邪氣。寒溫不和。則民多病而死矣。黃帝曰。虛邪之風。其所傷貴賤何如。候之奈何。少師答曰。正月朔日。太一居天留之宮。其日西北風。不雨。人多死矣。正月朔日。平旦北風。春民多死。正月朔日。平旦北風行。
民病多者十有三也。正月朔日。日中北風。夏民多死。正月朔日。夕時北風。秋民多死。終日北風。大病。死者十有六。正月朔日。風從南方來。命曰旱鄉。從西方來。命曰白骨。將國有殃。人多死亡。正月朔日。風從東方來。髮屋揚沙石。國有大災也。正月朔日。風從東南方行。
春有死亡。正月朔日。天和溫不風。糴賤。民不病。天寒而風。糴貴。民多病。此所謂候歲之風。䔲傷人者也。二月醜不風。民多心腹病。三月戌不溫。民多寒熱。四月巳不暑。民多癉病。十月申不寒。民多暴死。諸所謂風者。皆髮屋折樹木揚沙石起毫毛髮腠理者也。(後半篇所論諸風乃指時行之病與九宮八風篇不同讀者詳之)
先以瘧陪說入八風正義。後首詳三虛三實。次備敘風邪傷人之情。條列風邪傷人之候。汪洋浩瀚文中鉅觀。此篇義凡三變。上截重在人氣。中截天氣人氣並重。下截重在天氣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文境有煙雲往來。乍陰乍陽之妙。
2. 大惑論第八十
黃帝問於岐伯曰。余嘗上於清冷之臺。中階而顧。匍匐而前。則惑。余私異之。竊內怪之。獨暝獨視。安心定氣。久而不解。獨博獨眩。(博義難通當是轉之訛也)被髮長跪。俯而視之。後久之不已也。卒然自上。何氣使然。岐伯對曰。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
精之窠為眼。骨之精為瞳子。筋之精為黑眼。血之精為絡。其窠氣之精為白眼。肌肉之精為約束裹擷。筋骨血氣之精。而與脈併為系。上屬於腦後。出於項中。故邪中於項。因逢其身之虛。其入深則隨眼系。以入於腦。入於腦則腦轉。腦轉則引目系急。目系急則目眩以轉矣。
邪中其精。其精不相比也。則精散。精散則視歧。視歧見兩物。目者。五臟六腑之精也。營衛魂魄之所常營也。神氣之所生也。故神勞則魂魄散。志意亂。是故瞳子黑眼法於陰。白眼赤脈法於陽也。故陰陽合傳而精明也。目者。心之使也。心者。神之舍也。故神精亂而不轉。
卒然見非常處。精神魂魄散不相得。故曰惑也。黃帝曰。余疑其然。余每之東苑。未曾不惑。去之則復。余唯獨為東苑勞神乎。何其異也。岐伯曰。不然也。心有所喜。神有所惡。卒然相感則精氣亂。視誤故惑神移乃復。是故間者為迷。甚者為惑。黃帝曰。人之善忘者。何氣使然。
岐伯曰。上氣不足。下氣有餘。腸胃實而心肺虛。虛則營衛留於下。久之不以時上。故善忘也。黃帝曰。人之善飢而不嗜食者。何氣使然。岐伯曰。精氣並於脾。熱氣留於胃。胃熱則消穀。谷消故善飢。胃氣逆上。則胃脘寒。(寒似當作實)故不嗜食也。黃帝曰。病而不得臥者。
何氣使然。岐伯曰。衛氣不得入於陰。常留於陽。留於陽則陽氣滿。陽氣滿。則陽蹺盛。不得入於陰。則陰氣虛。故目不瞑矣。黃帝曰。病而目不得視者。何氣使然。岐伯曰。衛氣留於陰。不得行於陽。留於陰則陰氣盛。陰氣盛。則陰蹺滿。不得入於陽。則陽氣虛。故目閉也。
黃帝曰。人之多臥者。何氣使然。岐伯曰。此人腸胃大。而皮膚濕。而分肉不解焉。腸胃大則衛氣留久。皮膚濕則分肉不解其行遲。夫衛氣者。晝日常行於陽。夜常行於陰。故陽氣盡則臥。陰氣盡則寤。故腸胃大。則衛氣留久。皮膚濕。分肉不解。則行遲。留於陰也。久其氣不清則欲瞑。
故多臥矣。其腸胃小。皮膚滑以緩。分肉解利。衛氣之留於陽也久。故少瞑焉。黃帝曰。其非常經也。卒然多臥者。何氣使然。岐伯曰。邪氣留於上焦。上焦閉而不通已。食若飲湯。衛氣留久於陰而不行。故卒然多臥焉。黃帝曰。善治此諸邪奈何。岐伯曰。先其臟腑。誅其小過。
後調其氣。盛者瀉之。虛者補之。必先明知其形志之苦樂。定乃取之。
重論眩惑附論諸邪。而以治法結之。篇法數見不鮮矣。運筆自夭矯可喜。
白話文:
黃帝問岐伯說:「我曾經登上高處的涼台,走到一半回頭看,再向前爬行,就會感到迷惑。我私下覺得很奇怪,內心也很疑惑。獨自閉上眼睛,又獨自張開眼睛看,讓心安定下來,氣息也平穩,但很久都無法解除迷惑。獨自轉動身體,也感到暈眩。(這裡的『博』字意義難以理解,應該是『轉』字的錯誤寫法)披散著頭髮長跪著,低頭看著地面,很久都沒辦法消除這種感覺。突然從高處看下來時,是什麼氣導致我這樣的呢?」
岐伯回答說:「五臟六腑的精氣,都會向上注入眼睛,形成眼睛的精華。精華的所在是眼眶,骨的精華是瞳孔,筋的精華是黑眼珠,血的精華是脈絡,眼眶之氣的精華是白眼珠,肌肉的精華是負責約束和包裹眼球的。筋、骨、血、氣的精華,與脈絡結合成為眼部的脈絡系統,向上連接到腦後,從脖子後面出來。所以當邪氣侵入脖子時,會趁身體虛弱時進入,如果侵入較深,就會沿著眼部的脈絡系統進入大腦。進入大腦後,大腦就會轉動,大腦轉動就會拉扯眼部的脈絡,眼部脈絡被拉扯就會導致眼睛暈眩轉動。
當邪氣侵入眼睛的精華時,眼睛的精華就無法相互協調,導致精華散亂。精華散亂就會導致視覺模糊,看東西會出現兩個影像。眼睛是五臟六腑的精華所在,是營衛、魂魄經常活動的地方,也是神氣產生的地方。所以當精神過度勞累時,魂魄就會散亂,意志也會混亂。因此瞳孔和黑眼珠屬於陰,白眼珠和紅色的血管屬於陽。陰陽和諧就會使眼睛精明。眼睛是心的使者,心是神明居住的地方。所以當神明和精華混亂而不穩定時,就會突然看到不尋常的景象,精神和魂魄無法協調,所以會感到迷惑。」
黃帝說:「我猜想是這樣。我每次到東邊的園林,沒有不感到迷惑的,離開那裡就會恢復正常。難道只有在東邊的園林才會讓我的精神勞累嗎?為什麼會這麼奇怪呢?」
岐伯說:「不是這樣的。當心中有喜悅的事情,或者有厭惡的事情,突然之間相互影響,就會導致精氣混亂,視覺出現錯誤,所以會感到迷惑。當精神轉移時,迷惑的感覺就會消失。所以輕微的叫迷,嚴重的叫惑。」
黃帝問:「人容易健忘,是什麼氣導致的呢?」
岐伯說:「這是因為上氣不足,下氣有餘。腸胃飽滿,而心肺虛弱。虛弱時,營衛之氣就會停留在下部,很久都無法及時上行,所以容易健忘。」
黃帝問:「人容易感到飢餓,但不喜歡吃東西,是什麼氣導致的呢?」
岐伯說:「這是因為精氣都聚集在脾臟,而熱氣停留在胃裡。胃裡有熱就會消化食物,食物消化了就會感到飢餓。胃氣如果向上逆行,就會使胃部感到寒冷(寒應該是實),所以不喜歡吃東西。」
黃帝問:「生病而無法入睡,是什麼氣導致的呢?」
岐伯說:「這是因為衛氣無法進入陰分,常常停留在陽分。停留在陽分就會導致陽氣過盛,陽氣過盛,陽蹺脈就會充盛。無法進入陰分,就會導致陰氣虛弱,所以眼睛無法閉合。」
黃帝問:「生病而眼睛無法看東西,是什麼氣導致的呢?」
岐伯說:「這是因為衛氣停留在陰分,無法運行到陽分。停留在陰分就會導致陰氣過盛,陰氣過盛,陰蹺脈就會充盛。無法進入陽分,就會導致陽氣虛弱,所以眼睛會閉上。」
黃帝問:「人喜歡睡覺,是什麼氣導致的呢?」
岐伯說:「這種人腸胃比較大,皮膚潮濕,肌肉之間的間隙也不順暢。腸胃大,衛氣就會停留較久。皮膚潮濕,肌肉之間的間隙不順暢,衛氣的運行就會比較慢。衛氣白天通常在陽分運行,夜晚通常在陰分運行。所以當陽氣耗盡時就會想睡覺,陰氣耗盡時就會醒來。所以腸胃大,衛氣就會停留較久。皮膚潮濕,肌肉之間的間隙不順暢,運行就會比較慢,停留於陰分的時間就較長。久而久之,氣不清新,就會想睡覺,所以喜歡睡覺。如果腸胃小,皮膚光滑而鬆弛,肌肉之間的間隙順暢,衛氣停留在陽分的時間就比較久,所以比較少睡覺。」
黃帝問:「這與正常的規律不同,突然之間喜歡睡覺,是什麼氣導致的呢?」
岐伯說:「這是因為邪氣停留在上焦,上焦閉塞不通。吃東西如同喝湯一樣,衛氣在陰分停留太久而無法運行,所以會突然之間喜歡睡覺。」
黃帝問:「要如何治療這些邪氣呢?」
岐伯說:「要先調理臟腑,消除小的過錯,然後再調理氣。實證要瀉,虛證要補。一定要先了解病人的身體和精神上的痛苦和快樂,確定病因後再採取治療。」
這篇內容重複討論了眩惑以及各種邪氣,並以治療方法作結。這種文章的寫作方式屢見不鮮。行文矯健而又令人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