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評文》~ 卷十二 (1)
卷十二 (1)
1. 九針論第七十八
黃帝曰。余聞九針於夫子。眾多博大矣。余猶不能寤。敢問九針焉生。何因而有名。岐伯曰。九針者。天地之大數也。始於一而終於九。故曰一以法天。二以法地。三以法人。四以法時。五以法音。六以法律。七以法星。八以法風。九以法野。黃帝曰。以針應九之數。奈何。
白話文:
黃帝說:我聽說有「九針」之術,博大精深。我仍不明白,鬥膽冒昧請問:九針是從何而來?為什麼會有這些名稱?
岐伯答道:九針之法,象徵天地間最基本的數字。一開始為一,最後到九。因此,一法天,二法地,三法人,四法時,五法音,六法律,七法星,八法風,九法野。
黃帝問:用針術來對應這九種數目,該如何操作?
岐伯曰。夫聖人之起天地之數也。一而九之。故以立九野。九而九之。九九八十一。以起黃鐘數焉。以針應數也。一者天也。天者陽也。五臟之應天者肺。肺者五臟六腑之蓋也。皮者肺之合也。人之陽也。故為之治針。必大其頭而銳其末。令無得深入。而陽氣出。二者地也。
白話文:
岐伯說:「聖人制定天地數字,以一乘九,所以建立九區。再以九乘九,九九得八十一,便是黃鐘音的數字,用於針灸以配合數字。一代表天,天屬陽,五臟中與天相應的是肺,肺覆蓋著五臟六腑,皮膚是肺的表裡,代表人體的陽氣,因此在治療上針刺時,針頭必須較鈍,針尾必須較尖銳,避免刺入過深,讓陽氣得以發散。二代表地,地屬陰。」
人之所以應土者肉也。故為之治針。必筩其身而員其末。令無得傷肉分。傷則氣竭。三者人也。人之所以成生者血脈也。故為之治針。必大其身而員其末。令可以按脈勿陷。以致其氣。令邪氣獨出。四者時也。時者四時八風之客於經絡之中。為瘤病者也。故為之治針。必筩其身而銳其末。
白話文:
人體中與土相應的部位是肌肉組織。因此,在進行針灸治療時,必須將針身磨細、針尖磨圓,以避免損傷肌肉組織。否則,一旦傷到肌肉,就會導致氣血不通。
人體之所以能維持生命,是由於血脈的存在。因此,在進行針灸治療時,必須將針身磨粗、針尖磨圓,這樣才能在取穴時不致刺入過深,導致氣血不通。這樣才能將邪氣排出體外。
針灸治療時還需要考慮時間因素。一年中四個季節的八種風邪會侵襲人體經絡,導致疾病的發生。因此,在進行針灸治療時,必須將針身磨細、針尖磨尖,這樣才能疏通經絡,將邪氣排出體外。
令可以瀉熱出血。而痼病竭。五者音也。音者冬夏之分。分於子午。陰與陽別。寒與熱爭。兩氣相搏。合為癰膿者也。故為之治針。必令其末如劍鋒。可以取大膿。六者律也。律者調陰陽四時。而合十二經脈。虛邪客於經絡。而為暴痹者也。故為之治針。必令尖如氂。且員且銳。
白話文:
這些針術可以瀉火止血。能治療那些拖延成疾的頑症。它們五種都與「音」有關。「音」是指冬夏交替的節氣,在子午分界。陰氣與陽氣分離,寒與熱交戰。兩氣激烈碰撞,於是形成腫瘍膿瘡。所以治療時用針灸,一定要使針尖鋒利如劍,才能刺出大量的膿液。六種針術與「律」有關。「律」是指調和陰陽四時,以及十二經脈。虛弱之邪氣侵犯經絡,而導致突然中風的病人。所以治療時用針灸,一定要讓針尖尖銳如刺,並且又圓又鋒利。
中身微大。以取暴氣。七者星也。星者人之七竅。邪之所客於經而為痛痹。舍於經絡者也。故為之治針。令尖如蚊虻喙。靜以徐往。微以久留。正氣因之。真邪俱往。出針而養者也。八者風也。風者人之股肱八節也。八正之虛風。八風傷人。內舍於骨解腰脊節腠之間。為深痹也。
白話文:
人體內部,有些部位微小,有些部位較大,要取用氣血時,就需要根據部位大小來進行針灸。針灸的七個部位,就如同人體的七竅,邪氣侵犯經脈,導致疼痛麻痺,會停留在經絡之中,因此需要用針治療。針尖要像蚊虻的口器一樣鋒利,施針時要安靜緩慢,輕柔持久,讓正氣隨之而入,驅散邪氣,出針後要好好休養。風邪也會侵犯人體,影響人體的四肢八節,如果八正之氣虛弱,就會被八風所傷,風邪會深入骨節、腰脊、腠理之間,造成深層的麻痺。
(腠下原有理字昧者妄增刪之)故為之治針。必長其身鋒其末。可以取深邪遠痹。九者野也。野者人之節解。皮膚之間也。淫邪流溢於身。如風水之狀而溜。不能過於機關大節者也。故為之治針。令小大如挺。其鋒微員。以取大氣之不能過於關節者也。黃帝曰。針之長短有數乎。
白話文:
針灸治療的原理原本就是明確的,但有些人胡亂增減了內容。因此,進行針灸治療時,針身必須夠長,針尖必須鋒利,才能深入治療深層的疾病和遠端的麻痺。
「九者野也」是指身體表面的節解,也就是皮膚與皮下組織之間的空隙。邪氣在體內流竄,就像水流一樣,無法通過身體關節和要害之處。
因此,在針灸治療時,會使用大小適中、針尖微圓的針具,以處理無法通過關節的邪氣。
黃帝問道:「針的長短有特定的標準嗎?」
岐伯曰。一曰鑱針者。取法於布針。去末寸半。卒銳之。長一寸六分。主熱在頭身也。二曰員針。取法於絮針。筩其身而卵其鋒。長一寸六分。主治分肉間氣。三曰鍉針。取法於黍粟之銳。長三寸半。主按脈取氣。令邪出。四曰鋒針。取法於絮針。筩其身鋒其末。長一寸六分。
白話文:
岐伯說:
一曰鑱針:取法於布針,去掉末端半寸,磨得非常尖銳,長度為一寸六分。主治頭部和身體的熱症。
二曰員針:取法於絮針,針身細長,針尖為圓形。長度為一寸六分。主治分肉之間的氣滯。
三曰鍉針:取法於黍米的尖銳,長度為三寸半。主治按脈取氣,令邪氣排出。
四曰鋒針:取法於絮針,針身細長,針尖鋒利。長度為一寸六分。
主癰熱出血。五曰鈹針。取法於劍鋒。廣二分半。長四寸。主大癰膿。兩熱爭者也。六曰員利針。取法於氂針。微大其末。反小其身。令可深內也。長一寸六分。主取癰痹者也。七曰毫針。取法於毫毛。長一寸六分。主寒熱痛痹在絡者也。八曰長針。取法於綦針。長七寸。主取深邪遠痹者也。
白話文:
癰疽發熱出血,宜用鈹針。鈹針以劍鋒為形,寬二分半,長四寸,主治大面積膿腫,適用於熱邪交爭的情況。員利針形似氂針,末端稍大,身部較小,方便深入穴位,長一寸六分,主治癰疽痹病。毫針以毫毛為形,長一寸六分,主治寒熱痛痹在經絡者。長針以綦針為形,長七寸,主治深部邪氣和遠處痹病。
九曰大針。取法於鋒針。其鋒微員。長四寸。主取大氣不出關節者也。針形畢矣。此九針大小長短法也。黃帝曰。願聞身形應九野。奈何。岐伯曰。請言身形之應九野也。左足應立春。其日戊寅己丑。左脅應春分。其日乙卯。左手應立夏。其日戊辰己巳。膺喉首頭應夏至。其日丙午。
白話文:
九種針法中的「大針」,取法於鋒利的針。它的針尖細微而圓潤,長度四寸。主要用於治療氣血不能通過關節的疾病。至此,九種針法的形狀已全部介紹完畢。黃帝說:「希望能聽到人體部位與九野之間的對應關係,是如何的呢?」岐伯說:「我來講解一下人體部位與九野的對應關係:
- 左足對應立春。其日為戊寅己丑。
- 左脅對應春分。其日為乙卯。
- 左手對應立夏。其日為戊辰己巳。
- 膺部(胸腔)、喉嚨、頭部對應夏至。其日為丙午。
右手應立秋。其日戊申己未。右脅應秋分。其日辛酉。右足應立冬。其日戊戌己亥。腰尻下竅應冬至。其日壬子。六腑膈下三臟應中州。其大禁。大禁太乙所在之日及諸戊己。凡此九者。善候八正所在之處。所主左右上下身體有癰腫者。欲治之。無以其所直之日潰治之。是謂天忌日也。
白話文:
- 右手:應立秋。其日戊申、己未。
- 右脅:應秋分。其日辛酉。
- 右腳:應立冬。其日戊戌、己亥。
- 腰尻下竅:應冬至。其日壬子。
- 六腑、膈下三臟:應中州。其大禁。
大禁忌:
- 太乙所在的日期及諸戊己。
- 以上九者,善候八正所在的部位。
- 身體患有腫脹者,欲治療之。不可在其所直轄的日期進行潰治。此乃所謂「天忌日」也。
形樂志苦。病生於脈。治之以灸刺。形苦志樂。病生於筋。治之以熨引。形樂志樂。病生於肉。治之以針石。形苦志苦。病生於咽喝。(咽即噎字喝者喘也)治之以甘藥。形數驚恐。筋脈不通。病生於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藥。是謂五形。五臟氣。心主噫。肺主咳。肝主語。脾主吞。
白話文:
形體輕鬆,心境憂鬱。 疾病來源於經脈。治療方法:灸刺。
形體痛苦,心境快樂。 疾病來源於筋。治療方法:熨貼、牽引。
形體輕鬆,心境快樂。 疾病來源於肌肉。治療方法:針灸或藥石。
形體痛苦,心境憂鬱。 疾病來源於喉嚨或氣喘。治療方法:甘味藥物。
形體顫動,驚恐。 經脈不通暢。疾病來源於麻木不仁。治療方法:按摩、醪藥(發汗藥)。
以上稱為五種體型。五臟之氣:
- 心主導打嗝。
- 肺主導咳嗽。
- 肝主導說話。
- 脾主導吞嚥。
腎主欠。六腑氣。膽為怒。胃為氣逆噦。大腸小腸為泄。膀胱不約為遺溺。下焦溢為水。五味。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甘入脾。鹹入腎。淡入胃。是謂五味。五並。精氣並肝則憂。並心則喜。並肺則悲。並腎則恐。並脾則畏。是謂五精之氣。並於臟也。五惡。肝惡風。心惡熱。
白話文:
腎臟控制水液的產生。六腑的氣血運行情況如下:
- 膽氣過盛表現為憤怒。
- 胃氣過盛表現為嘔吐和呃逆。
- 大腸和小腸氣血過盛表現為腹瀉。
- 膀胱氣血過盛表現為尿失禁。
- 下焦氣血過盛表現為水腫。
五味對應五臟:
- 酸味進入肝臟。
- 辛味進入肺臟。
- 苦味進入心臟。
- 甘味進入脾臟。
- 鹹味進入腎臟。
- 淡味進入胃臟。
五臟精氣與情緒的關係:
- 肝臟精氣過盛表現為憂鬱。
- 心臟精氣過盛表現為喜悅。
- 肺臟精氣過盛表現為悲傷。
- 腎臟精氣過盛表現為恐懼。
- 脾臟精氣過盛表現為畏懼。
五臟厭惡的事物:
- 肝臟厭惡風邪。
- 心臟厭惡熱邪。
肺惡寒。腎惡燥。脾惡濕。此五臟氣所惡也。五液。心主汗。肝主泣。肺主涕。腎主唾。脾主涎。此五液所出也。五勞。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此五久勞所病也。五走。酸走筋。辛走氣。苦走血。咸走骨。甘走肉。是謂五走也。五裁。病在筋。
白話文:
肺最怕冷,腎最怕燥,脾最怕濕,這是五臟氣所不喜的。五種液體:心主汗液,肝主淚液,肺主鼻涕,腎主唾液,脾主涎液,這就是五液的來源。五種勞損: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這就是五種勞損導致的疾病。五種走勢:酸走筋,辛走氣,苦走血,咸走骨,甘走肉,這就是五走。病在筋。
無食酸。病在氣。無食辛。病在骨。無食鹹。病在血。無食苦。病在肉。無食甘。口嗜而欲食之。不可多矣。必自裁也。故命曰五裁。五發。陰病發於骨。陽病發於血。陰病發於肉。陽病發於冬。陰病發於夏。五邪。邪入於陽則為狂。邪入於陰則為血痹。邪入於陽。轉則為癲疾。
白話文:
五裁
- 不要吃酸性的食物,否則會傷氣。
- 不要吃辛辣的食物,否則會傷骨。
- 不要吃鹹的食物,否則會傷血。
- 不要吃苦的食物,否則會傷肉。
- 不要吃甜的食物,雖然美味,但不可過量,否則會損害自身的健康。
五發
- 陰病(寒性疾病)會發於骨。
- 陽病(熱性疾病)會發於血。
- 陰病會發於肉。
- 陽病會發於冬天。
- 陰病會發於夏天。
五邪
- 邪氣侵入陽經,會導致發狂。
- 邪氣侵入陰經,會導致血痹(血脈不通)。
- 邪氣侵入陽經,再轉移,會導致癲癇。
邪入於陰。轉則為喑。陽入之於陰。病靜。陰出之於陽。病喜怒。五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精志也。五主。心主脈。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肌。腎主骨。陽明多血多氣。太陽多血少氣。少陽多氣少血。太陰多血少氣。厥陰多血少氣。少陰多氣少血。故曰刺陽明出血氣。
白話文:
邪氣侵入陰分(體內較深處的位置)會導致失聲。陽氣侵入陰分則會使病情趨於平靜。陰氣侵入陽分(體表較淺處的位置)則會導致喜怒無常的情緒表現。
五臟與神志相關:
- 心臟主掌神明(思維和意識)
- 肺臟主掌魄(身體的物質性狀)
- 肝臟主掌魂(生命的活力)
- 脾臟主掌意(情感和慾望)
- 腎臟主掌精志(生命能量和意志力)
五臟與身體組織相關:
- 心臟主掌脈絡
- 肺臟主掌皮膚
- 肝臟主掌筋脈
- 脾臟主掌肌肉
- 腎臟主掌骨骼
陽氣旺盛的人,血氣也會較多。陰氣旺盛的人,血氣會較少。少陽體質的人,氣血較為均衡。太陰體質的人,血少氣多。厥陰體質的人,血少氣虛。少陰體質的人,氣多血少。
所以說,刺陽明經絡會出血氣。
刺太陽出血惡氣。刺少陽出氣惡血。刺太陰出血惡氣。刺厥陰出血惡氣。刺少陰出氣惡血也。足陽明太陰為表裡。少陽厥陰為表裡。太陽少陰為表裡。是謂足之陰陽也。手陽明太陰為表裡。少陽心主為表裡。太陽少陰為表裡。是謂手之陰陽也。(以上俱見素問宣明五氣論血氣形志論兩篇中)
白話文:
- 刺陽脈,治療發熱和邪氣。
- 刺少陽脈,排出毒氣和惡血。
- 刺陰脈,治療寒氣和邪氣。
- 刺少陰脈,治療陰盛的邪氣。
- 刺太陰脈,排出毒氣和惡血。
足部的陰陽經絡關係:
- 足陽明經和足太陰經為表裡關係。
- 足少陽經和足少陰經為表裡關係。
- 足太陽經和足少陰經為表裡關係。
手部的陰陽經絡關係:
- 手陽明經和手太陰經為表裡關係。
- 手少陽經和心主經為表裡關係。
- 手太陽經和手少陰經為表裡關係。
條列事類。以整飭出之是經文定律也。文境平正博大絕人攀躋。前三節自是題中正義形志。以下亦用針者。所必講也。故類聚之。
白話文:
條例出示類別,用以整明條例,這是經文的定律。古文文風平正博大,絕非常人所能企及。前三節正是題目的正統義理和行徑志向。以下各節也使用針砭之法,這是必須講解的內容。因此將其分類匯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