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評文》~ 卷四 (6)
卷四 (6)
1. 營衛生會第十八
黃帝問於岐伯曰:「人焉受氣?陰陽焉會?何氣為營?何氣為衛?營安從生?衛於焉會?老壯不同氣,陰陽異位,願聞其會。」(以上總冒提清全篇頭緒,以下浩然直往,窮原竟委,不必回顧提筆而自曲折赴節。) 岐伯答曰:「人受氣於谷;谷入於胃,以傳與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在脈中,衛在脈外。營周不休,五十而復大會;陰陽相貫,如環無端。衛氣行於陰二十五度,行於陽二十五度,分為晝夜。故氣至陽而起,至陰而止。故曰:日中而陽隴,為重陽;夜半而陰隴,為重陰。故太陰主內,太陽主主外,各行二十五度,分為晝夜。夜半為陰隴,夜半後而為陰衰;平旦陰盡,而陽受氣矣。日中而陽隴,日西而陽衰;日入陽盡,而陰受氣矣。夜半而大會,萬民皆臥,命曰合陰。平旦陰盡,而陽受氣,如是無已,與天地同紀。」(以上三意一氣貫注,直起直住為第一節。)
黃帝曰:「老人之不夜瞑者,何氣使然?少壯之人不晝瞑者,何氣使然?」 岐伯答曰:「壯者之氣血盛,其肌肉滑,氣道通,營衛之行不失其常,故晝精而夜瞑。老者之氣血衰,其肌肉枯,氣道澀;五臟之氣相搏,其營氣衰少,而衛氣內伐,故晝不精,夜不瞑。」(以上專發少壯不同氣義,精詞湛為第二節,亦直起直收,與上節為一正一反,一常一變。)
黃帝曰:「願聞營衛之所行,皆何道從來?」 岐伯答曰:「營出於中焦,衛出於下焦。」 黃帝曰:「願聞三焦之所出?」 岐伯答曰:「上焦出於胃上口,並咽以上,貫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陰之分而行,還至陽明,上至舌,下足陽明;常與營俱行於陽二十五度,行於陰亦二十五度,為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復大會於手太陰矣。」
黃帝曰:「人有熱飲食下胃,其氣未定,汗則出;或出於面,或出於背,或出於身半,其不循衛氣之道而出,何也?」 岐伯曰:「此,外傷於風,內開腠理,毛蒸理泄,衛氣走之,固不得循其道。此氣慓悍滑疾,見開而出,故不得從其道,故命曰漏泄。」(上焦為宗氣所會,本節似言衛氣者,宗氣本營衛之所令也,故上半節言其常與營俱,下半節又怪其不循衛道也。) 黃帝曰:「願聞中焦之所出?」
岐伯答曰:「中焦亦並胃中出,上焦之後。此所受氣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於肺脈,乃化而為血,以奉生身;莫貴於此,故獨得行於經隧,命曰營氣。」 黃帝曰:「夫血之與氣,異名同類,何謂也?」 岐伯答曰:「營衛者,精氣也;血者,神氣也。故血之與氣,異名同類焉。故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故人生有兩死,而無兩生。」 黃帝曰:「願聞下焦之所出?」 岐伯答曰:「下焦者,別迴腸,注於膀胱,而滲入焉。故水穀者,常並居於胃中,成糟粕而俱下於大腸,而成下焦;滲而俱下,濟泌別汁,循下焦而滲入膀胱焉。」 黃帝曰:「人飲酒,酒亦入胃,谷未熟而小便獨先下。」
白話文:
營衛之氣的產生與運行
黃帝問岐伯:「人是如何吸取天地之氣的?陰陽之氣又如何交會?什麼氣稱為營氣?什麼氣稱為衛氣?營氣從何產生?衛氣又在何處交會?老年人和年輕人氣的狀態不同,陰陽之氣所處的位置也不一樣,我希望了解它們交會的道理。」
岐伯回答說:「人從食物中吸取精氣。食物進入胃,再傳送到肺,五臟六腑都從這裡獲取精氣。其中精純的部分就成為營氣,渾濁的部分就成為衛氣。營氣在血脈中運行,衛氣在血脈之外運行。營氣循環不止,運行五十周天後再次大會合,陰陽互相貫通,就像環一樣沒有盡頭。衛氣在白天在陽分運行二十五度,晚上在陰分運行二十五度,區分了晝夜。所以,氣在白天到達陽分而開始活動,夜晚到達陰分而停止。因此說,中午時陽氣最盛,稱為重陽;半夜時陰氣最盛,稱為重陰。所以,太陰主內,太陽主外,各自運行二十五度,區分了晝夜。半夜是陰氣最盛的時候,半夜過後陰氣開始衰退,到天亮時陰氣完全消失,陽氣開始接收天地之氣。中午時陽氣最盛,傍晚時陽氣衰退,日落時陽氣完全消失,陰氣開始接收天地之氣。半夜時陰陽大會合,人們都入睡,這稱為陰陽相合。天亮時陰氣消失,陽氣開始接收天地之氣。如此循環往復,與天地的規律相同。」
黃帝問:「老年人晚上不睡覺,是什麼氣造成的?年輕人白天不睡覺,又是什麼氣造成的?」
岐伯回答說:「年輕人氣血旺盛,肌肉潤滑,氣的通道暢通,營氣和衛氣運行正常,所以白天精神充足,晚上睡眠安穩。老年人氣血衰退,肌肉乾枯,氣的通道阻塞,五臟之氣相互搏擊,營氣衰少,而衛氣反而侵犯內部,所以白天沒有精神,晚上睡不著覺。」
黃帝問:「我想知道營氣和衛氣運行的途徑,它們都是從哪裡來的?」
岐伯回答說:「營氣出自中焦,衛氣出自下焦。」
黃帝問:「我想知道三焦的出口在哪裡?」
岐伯回答說:「上焦的出口在胃的上口,連接著咽喉以上,穿過膈膜,分布於胸中,到達腋下,沿著手太陰經的脈絡運行,再回到陽明經,向上到達舌頭,向下到達足陽明經。它經常與營氣一起在陽分運行二十五度,在陰分也運行二十五度,這樣循環一周。所以,運行五十度後又在手太陰經會合。
黃帝問:「有人吃熱食下肚後,體內的氣還沒穩定,就開始出汗,有時在臉上出,有時在背上出,有時在半身出,這種汗不是按照衛氣的運行路線出來的,這是為什麼?」
岐伯回答說:「這是因為體外受到風邪侵襲,內部腠理被打開,毛孔蒸發,衛氣就隨之走散,因此不能按照正常的途徑運行。這種氣比較輕快,看到孔隙就出來,所以不能按照正常的途徑運行。因此,稱這種情況為氣的泄漏。」
黃帝問:「我想知道中焦的出口在哪裡?」
岐伯回答說:「中焦的出口也在胃中,在上焦的後面。中焦在這裡接受精氣,分離食物殘渣,蒸騰津液,化生精微物質,向上注入肺脈,再化生為血液,供給全身,這非常重要。所以,它能獨自行走於經絡中,被稱為營氣。」
黃帝問:「血和氣,雖然名稱不同,但本質相同,這是為什麼呢?」
岐伯回答說:「營氣和衛氣都是精氣所化生的,血則是神氣所化生的。所以,血和氣雖然名稱不同,但本質是相同的。因此,失血的人不會出汗,出汗過多的人不會失血。所以,人的一生中只有一次死亡,沒有兩次生命。」
黃帝問:「我想知道下焦的出口在哪裡?」
岐伯回答說:「下焦是分別迴腸,注入膀胱,並滲入其中。所以,水穀常常與食物殘渣一起停留在胃中,形成糟粕,一起向下進入大腸,這就形成了下焦。糟粕向下滲入,分離出汁液,沿著下焦滲入膀胱。」
黃帝問:「人喝酒後,酒也進入胃中,但食物還沒消化,小便卻先排出來,這是為什麼?」
岐伯回答說:「酒是熟透的穀物發酵而成的汁液,其氣味剛烈而清澈,所以比食物先一步進入體內,先於食物轉化成津液排出。」
黃帝說:「好,我聽說上焦如霧,中焦如沤,下焦如瀆,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