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海

《內經評文》~ 跋

回本書目錄

1.

上內經評文。凡素問篇八十一卷二十四。唐王啟玄所分卷也。靈樞篇八十一卷十二。相傳亦啟玄分卷。或曰宋史崧所分也。失古九九之義矣。其遺篇傳於宋之劉溫舒。世遂謂溫舒偽作。非也蓋溫舒以前為啟玄學者之所作也。始未必敢僭以補經。而指為遺篇是溫舒之過。然聖經日湮舊文所存無分真偽。

白話文:

《內經》的評語。一共八十一卷,其中《素問》部分有二十四卷,這是唐朝王啟玄分的卷次。《靈樞》部分有十二卷,相傳也是王啟玄分的卷次。有人說這是宋朝史崧分的卷次,但這就違背了古代九九大衍之數的原理。遺失的部分傳到了宋朝的劉溫舒手中。世人因此認為劉溫舒偽造了這些遺篇,這是不對的。實際上,劉溫舒之前就有王啟玄學派的學者寫過這些遺篇,最初他們不敢假冒《內經》的補篇,只說是遺篇,這是劉溫舒的過錯。但由於《內經》的真本早已失傳,流傳至今的古本已難辨真偽。

皆可珍惜則附經以傳固未可厚非也。大論諸篇古本內經所無啟玄。並內經篇數而取此以益之後人。因張仲景有陰陽大論之語謂即此是也。當不謬矣。又有斥為偽作者。夫大論既見稱於仲景。雖非內經本文要自古聖之精旨也。相附以傳得至不沒啟玄之功。何可誣哉。故居今之日。

白話文:

如果能夠珍視《陰陽大論》,將其附在《黃帝內經》之後流傳,這樣做並不值得責難。仲景的《諸篇》是《黃帝內經》古本中沒有的,《啟玄子》將它的篇數與《內經》的篇數相加,合為一書,讓後人受益。因為張仲景有「陰陽大論」的說法,認為的就是這部書。這應該不會錯。也有人斥責《陰陽大論》是偽作。但是,《陰陽大論》既然被仲景所稱讚,即使不是《內經》的原有正文,也必定是古聖賢的精妙要旨。將其附在《內經》之後流傳,使得其內容得以流傳下來,避免失傳,這是《啟玄子》的功勞。怎麼可以誣蔑他呢?所以當今之時,應該

猶獲見大論遺篇之文者。非二公之力殆不及此。靈樞缺脫彌甚史崧取皇甫士安針灸甲乙經文補之亦猶是愛古之深情。利世之盛意也。且夫古籍之散佚也。每覽歷代藝文之志考之於世百不存一二。彼以一生心血之所聚。既已見稱當時得列名於史官矣。猶尚不能永其傳其他又何論焉。

白話文:

至今我們還能看到《靈樞》殘留的文章,這得歸功於兩位醫家的努力,否則無法做到。由於《靈樞》缺失嚴重,史崧用皇甫士安的《針灸甲乙經》裡的文章來補充,這同樣表達了他對古書的珍愛,以及對世人的一片盛情。此外,古籍散失的情況非常嚴重。每次翻閱歷代藝文志,根據書中記載的書籍來考證當世,遺失的不在少數,十本中也未必保留一兩本。這些古籍是學者傾盡一生心血收集的,當時已享有盛譽,還被記載在史官的著作中,但仍然不能永久流傳,其他的古籍就更不用說了。

後之人宜有不勝惋惜之情者矣。乃反肆口詆諆不遺餘力。若必欲使世不存其書而後快。此其用心何在也。茲者取兩經全文而評之。極知淺陋無可觀第。其用心世或有能諒之者。雖然生斯世也。不能揚風振烈抗跡於古之大丈夫。而區區於尋行數墨之間。猶且俯首脅肩折腰。瞠目求諒於不知誰何之人。

白話文:

我是誥授的通議大夫,被賜予進士出身,現在是三品官銜在任。我叫周學海,現為候補知府,在江南揚州府任職,負責糧食、治安、河道和水利事務。我曾在秦郵車站工作時認識你。

其亦委瑣之至矣。撫躬自念能無赬然慚恧也乎。

誥授通議大夫。賜進士出身。三品銜在任。候補知府。江南揚州府。糧捕河務水利。同知皖南建德周學海澂之。識於秦郵工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