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評文》~ 卷六 (8)
卷六 (8)
1. 血絡論第三十九
黃帝曰:「願聞其奇邪而不在經者。」
岐伯曰:「血絡是也。」
黃帝曰:「刺血絡而僕者,何也?血出而射者,何也?血少黑而濁者,何也?血出清而半為汁者,何也?髮針而腫者,何也?血出若多若少而面色蒼蒼者,何也?髮針而面色不變而煩悗者,何也?多出血而不動搖者,何也?
願聞其故。」
岐伯曰:「脈氣盛而血虛者,刺之則脫氣,脫氣則僕。血氣俱盛,而陰氣多者,其血滑,刺之則射。陽氣蓄積,久留而不瀉者,其血黑以濁,故不能射。新飲而液滲於絡,而未合和於血也,故血出而汁別焉。其不新飲者,身中有水,久則為腫。陰氣積於陽,其氣因於絡,故刺之血未出而氣先行,故腫。陰陽之氣,其新相得,而未和合,因而瀉之,則陰陽俱脫,表裡相離,故脫色而蒼蒼然。刺之血出多色不變而煩悗者,刺絡而虛經,虛經之屬於陰者,陰脫故煩悗。陰陽相得,而合為痹者,此為內溢於經,外注於絡。(言陰陽不虛實相傾而病痹痛者,此其血多而內外俱壅也。)如是者,陰陽俱有餘,雖多出血,而弗能虛也。」
黃帝曰:「相之奈何?」
岐伯曰:「血脈者盛,堅橫以赤,上下無常處,小者如針,大者如筋,則而瀉之,萬全也。故無失數矣。失數而反。(反即脹論所謂必更其道也。)各如其度。」
黃帝曰:「針入而肉著者,何也?」
岐伯曰:「熱氣因於針,則針熱,熱則肉著於針,故堅焉。」
白話文:
黃帝問:我想知道那些不在正常經脈上的奇特病邪。
岐伯回答:你指的是血絡吧。
黃帝問:為什麼刺血絡會有人昏倒呢?為什麼血會噴射出來?為什麼血會少而且黑濁?為什麼血出來時清澈卻又像汁液一樣?為什麼針扎下去會腫起來?為什麼有時出血多,有時出血少,臉色卻會變得蒼白?為什麼扎了針出血,臉色沒變卻感到煩躁不安?為什麼大量出血身體卻沒有搖動的狀況?
我想知道這些原因。
岐伯回答:脈氣旺盛而血虛的人,刺血絡會導致氣脫,氣脫就會昏倒。血氣都很旺盛,但體內陰氣多的人,血液會滑溜,刺血絡就會噴射出來。陽氣積聚太久沒有發洩出去的人,血會呈現黑色且混濁,所以不會噴射出來。剛喝下的水液滲透到血絡,還沒有和血液融合在一起,所以流出來的血才會像汁液一樣分離。不是剛喝水的人,身體裡面有水,久了就會腫起來。陰氣累積在陽氣中,氣會沿著血絡運行。
所以刺血絡時,血還沒出來氣就先跑出來,所以會腫起來。陰氣和陽氣剛結合在一起,還沒有調和好,這個時候刺血絡,陰陽之氣都會散失,表層和裡層分離,所以臉色會變得蒼白。刺血絡後,血流出來顏色沒有改變卻感到煩躁不安,這是因為刺了血絡導致經脈虛弱,經脈屬於陰,陰氣散失所以會感到煩躁。陰陽之氣結合在一起形成痹症,這是因為體內經脈裡的氣溢出,跑到血絡裡(意思是陰陽不虛實失衡,導致痹痛,這是因為血液過多,阻塞在體內和體外)。像這樣的情況,
陰陽之氣都過剩,即使大量出血,也不會變得虛弱。
黃帝問:那應該如何判斷並治療呢?
岐伯回答:血脈旺盛,堅硬粗大而且呈紅色,在身體上下沒有固定的位置,小的像針,大的像筋,就刺破放血,這樣就很穩妥。所以不要搞錯數量,搞錯了反而會造成不良後果(類似於脹論所說的必須改變治療方式)。都要按照它原本的程度來處理。
黃帝問:為什麼針刺下去後,肉會黏在針上?
岐伯回答:熱氣隨著針傳導,針就會變熱。
針變熱,肉就會黏在針上,所以會變得堅硬。
(這段文字的結構和五癃篇、津液篇相似,但文字更加精煉。最後一段描述身體不搖動的情況,用的是另一種筆法,可見文章寫作時斷續處理的巧妙。)
2. 陰陽清濁第四十
黃帝曰:余聞十二經脈,以應十二經水者。其五色各異,清濁不同。人之血氣若一,應之奈何? 岐伯曰:人之血氣苟能若一,則天下為一矣;惡有亂者乎? 黃帝曰:余問一人,非天下之眾。 岐伯曰:夫一人者,亦有亂氣;天下之眾,亦有亂人。其合為一耳。 黃帝曰:願聞人氣之清濁。
岐伯曰:受谷者濁,受氣者清;清者注陰,濁者注陽。濁而清者上出於咽,清而濁者則下行。清濁相干,命曰亂氣。 黃帝曰:夫陰清而陽濁;濁者有清,清者有濁。清濁別之奈何? 岐伯曰:氣之大別:清者上注於肺,濁者下走於胃;胃之清氣,上出於口;肺之濁氣,下注於經,內積於海。
黃帝曰:諸陽皆濁,何以濁甚乎? 岐伯曰:手太陽獨受陽之濁,手太陰獨受陰之清。其清者上走空竅,其濁者下行諸經。諸陰皆清,足太陰獨受其濁。 黃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清者其氣滑,濁者其氣澀;此氣之常也。故刺陰者深而留之,刺陽者淺而疾之。清濁相干者,以數調之也。
白話文:
黃帝問道:我聽說十二經脈對應十二條河流,它們的顏色各不相同,清澈程度也不同。人的血氣如果都一樣,那要如何對應呢?
岐伯回答說:人的血氣如果真的都能一樣,那天下就太平了,怎麼會有混亂呢?
黃帝說:我問的是一個人,不是天下眾人。
岐伯說:一個人也會有氣機混亂的時候,天下眾人也有氣機混亂的人,其實都是一樣的道理。
黃帝說:我想要知道人體氣的清濁。
岐伯說:從食物攝取的氣是濁的,從呼吸攝取的氣是清的。清氣注入陰經,濁氣注入陽經。濁氣中較清的部分會從咽喉向上排出,清氣中較濁的部分則向下運行。清氣和濁氣互相干擾就叫做亂氣。
黃帝說:陰經的氣清澈,陽經的氣混濁,但混濁的氣也有清的部分,清澈的氣也有混濁的部分,要如何區分清濁呢?
岐伯說:氣的區分大概是這樣,清氣向上注入肺,濁氣向下走入胃。胃中的清氣,會從口向上排出,肺中的濁氣,會向下注入經脈。然後聚集於經脈中,如同流入大海一樣。
黃帝說:所有的陽經都是混濁的,為什麼陽經中手太陽經最混濁呢?
岐伯說:手太陽經獨自承受陽經的濁氣,手太陰經獨自承受陰經的清氣。清氣向上走,進入空竅(例如眼睛、耳朵、鼻子等),濁氣向下運行到各條經脈。所有的陰經都是清澈的,只有足太陰經獨自承受濁氣。
黃帝說:要如何治療呢?
岐伯說:清氣的運行是滑利的,濁氣的運行是遲滯的,這是氣的常態。所以針刺陰經要深一點,留針久一點,針刺陽經要淺一點,快一點。如果清氣和濁氣互相干擾,就要用針刺的次數來調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