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評文》~ 卷十一 (1)
卷十一 (1)
1. 官能第七十三
黃帝問於岐伯曰。余聞九針於夫子。眾多矣。不可勝數。余推而論之。以為一紀。余司誦之。子聽其理。非則語余。請正其道。令可久傳。後世無患。得其人乃傳。非其人勿言。岐伯稽首再拜曰。請聽聖王之道。黃帝曰。用針之理。必知形氣之所在。左右上下。陰陽表裡。血氣多少。
白話文:
黃帝問岐伯說:「我聽老師說到針灸的種類很多,多得不勝枚舉,我推算起來,有十二種,我親自誦讀,老師您聽聽它的道理,如果哪裡不對,請指出來,把針灸的道理校正,讓它可以流傳很久,後世的人就不會為此而困擾,找到合適的傳人就傳授,如果不合適,就不要傳授。」岐伯叩首再次拜謝說:「請聽聖王指教。」黃帝說:「使用針灸的道理,必須瞭解人體形狀和氣血分佈的情況,它的左右上下,陰陽表裡,血氣多少。」
行之逆順。出入之合。謀伐有過。知解結。知補虛瀉實。上下氣門。明通於四海。審其所在。寒熱淋露。以輸異處。審於調氣。明於經隧。左右肢絡。盡知其會。寒與熱爭。能合而調之。虛與實鄰。知決而通之。左右不調。把而行之。明於逆順。乃知可治。陰陽不奇。故知起時。
白話文:
掌握經脈的運行規律和體表經脈的保健方法,透徹地瞭解經脈的配合應用,針對不同的病情採取相應的治療措施,知道如何化解經絡阻塞,補虛瀉實,通暢經氣。
全面掌握經絡運行,才能在人體各處發揮暢通無阻的作用。仔細辨別經絡的病症,是寒是熱,是濕是燥,並根據具體情況採用不同的治療方法。
熟練氣血運行調和之法,明瞭經脈的走向和交會之處,充分掌握經絡的連絡關係,寒熱之氣相爭,知道如何調和。虛實之證相鄰,知道如何疏通。
經絡不通,掌握推拿按摩之法,以疏通經絡。瞭解經脈的逆順運行,才能知道如何進行治療。陰陽協調,才能養生祛病。
審於本末。察其寒熱。得邪所在。萬刺不殆。知官九針。刺道畢矣。明於五輸。徐疾所在。屈伸出入。皆有條理。言陰與陽。合於五行。五臟六腑。亦有所藏。四時八風。盡有陰陽。各得其位。合於明堂。各處色部。五臟六腑。察其所痛。左右上下。知其寒溫。何經所在。審皮膚之寒溫滑澀。
白話文:
判斷疾病的本因與症狀。觀察其寒熱屬性。找出邪氣所在的位置。這樣針刺時就不會出錯。掌握九針的施針方法。針刺的方法就全部瞭解了。明白五輸穴道的特性。判斷其徐疾所在的部位。針刺的曲伸進退,都有條理依據。瞭解陰陽的特性,並與五行對應。五臟六腑,都有相應的穴位。四時八風,也都分屬陰陽。各個穴位都有其固定的位置,與明堂穴相對應。不同部位,色澤各異。根據五臟六腑,觀察其疼痛部位。左右上下,判斷其寒溫屬性。瞭解其經絡所在。檢查皮膚的寒熱、光滑和粗糙程度。
知其所苦。膈有上下。知其氣所在。先得其道。稀而疏之。稍深以留。故能徐入之。大熱在上。推而下之。從下上者。引而去之。視前痛者。常先取之。大寒在外。留而補之。入於中者。從合瀉之。針所不為。灸之所宜。上氣不足。推而揚之。下氣不足。積而從之。陰陽皆虛。
白話文:
現代
瞭解病患的疼痛部位。膈肌分上下。知道氣血所在的位置。先掌握治療方法。疏通並緩解氣血,逐漸深入,使氣血留駐。所以能夠慢慢地把氣血疏導進去。若是熱氣在上,就推壓它向下。若是熱氣從下往上,就引導它散開。根據疼痛所在的位置,通常先處理該部位。若是寒氣在外,就留針補氣。寒氣進入體內,就用合穴瀉法。針灸不適用的情況,就可以用艾灸。上焦氣血不足,就推按它,使氣血上升。下焦氣血不足,就按壓它,使氣血下行。陰陽虛弱,就都要補。
火自當之。厥而寒甚。骨廉陷下。寒過於膝。下陵三里。陰絡所過。得之留止。寒入於中。推而行之。經陷下者。火則當之。結絡堅下。火所治之。不知所苦。兩蹺之下。男陰女陽。良工所禁。針論畢矣。用針之服。必有法則。上視天光。下司八正。以闢奇邪。而觀百姓。審於虛實。
白話文:
-
身體出現寒症。
-
寒氣過盛,導致骨骼凹陷下陷。
-
寒氣蔓延到膝蓋。
-
順著經脈向下走,經過下陵三里穴。
-
寒氣在陰脈中停留阻止經脈運行。
-
寒氣侵入身體內部。
-
用針灸手法將寒氣驅散出去。
-
經脈凹陷的地方,可以用針灸治療。
-
寒氣凝結沉滯在下部,可以用針灸治療。
-
男人和女人的陰陽屬性相反。
-
針灸治療必須遵循一定的法則。
-
觀察天象,掌握時令變化。
-
根據病人具體情況,判斷寒熱虛實。
無犯其邪。是得天之露。遇歲之虛。救而不勝。反受其殃。故曰必知天忌。乃言針意。法於往古。驗於來今。觀於窈冥。通於無窮。粗之所不見。良工之所貴。莫知其形。若神彷彿。邪氣之中人也。灑淅動形。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見於色。不知於其身。若有若無。若亡若存。
白話文:
不要觸犯自然界的規律。這是得到了上天的恩賜。遇到人體虛弱的時候,針灸救治卻不能湊效,反而會招致災禍。因此說,必須瞭解人體的禁忌。針灸的原則來自於古代,驗證於當今。觀察病人的徵兆,洞悉到無窮的道理。細小的地方常人看不見,只有技藝高超的良醫才能把握。邪氣入體時,身形便會出現異常。邪氣和正氣互相較量時,變化很微小。在病人的臉色上可以先發現端倪,而病人在自身卻感覺不到。好像有病又好像沒有,好像消失又好像存在。
有形無形。莫知其情。是故上工之取氣。乃救其萌芽。下工守其已成。因敗其形。是故工之用針也。知氣之所在。而守其門戶。明於調氣。補瀉所在。徐疾之意。所取之處。瀉必用員。切而轉之。其氣乃行。疾而徐出。邪氣乃出。伸而迎之。遙大其穴。氣出乃疾。補必用方。
白話文:
有形的和無形的,都很難瞭解它們的本質。因此,高明的醫生會在疾病的萌芽階段就著手治療。而低明的醫生等到病情已成纔出手,結果只能治療表面的症狀。所以,醫生的用針技術,在於瞭解氣的流動,並守住氣的出入口。明白如何調和氣的運行,以及如何補瀉,並根據病情調整針刺的速度和角度。進行瀉法時,使用圓形的針頭,並且邊轉邊刺入,這樣氣才能順利運行。刺入時速度要慢,拔出時速度要快,這樣邪氣才能排出。進針時要迎著氣流,並稍稍擴大針孔,這樣氣才能快速排出。進行補法時,使用方形的針頭。
外引其皮。令當其門。左引其樞。右推其膚。微旋而徐推之。必端以正。安以靜。堅心無解。欲微以留。氣下而疾出之。推其皮。蓋其外門。真氣乃存。用針之要。無忘其神。(此處當有岐伯讚歎數語)雷公問於黃帝曰。針論曰。得其人乃傳。非其人勿言。何以知其可傳。黃帝曰。
白話文:
從外部提起它的外皮,讓它對準針孔。左手提起針柄,右手推動針身。輕輕旋轉並緩緩推入,一定要端正平穩,安靜穩定。堅定心志,不要鬆懈。想要針留住片刻,讓氣息下行而快速而出。推入它的外皮,蓋住它的外門,真氣才能保留。使用針灸的關鍵,不要忘記它的神妙作用。(此處應有岐伯讚歎之語)
雷公問黃帝說:針灸論說,得到了合適的人才傳授。如果不合適的人,就不要說話。如何知道他是否適合傳授?黃帝答道:
各得其人。任之其能。故能明其事。雷公曰。願聞官能。奈何。黃帝曰。明目者。可使視色。聰耳者。可使聽音。捷疾辭語者。可使傳論語。徐而安靜。手巧而心審諦者。可使行針艾。理血氣而調諸逆順。察陰陽而兼諸方。緩節柔筋而心和調者。可使導引行氣。疾毒言語輕人者。
白話文:
根據每個人的能力安排工作。讓他們發揮自己的才能。就能把事情做好。雷公說:「我想了解有哪些才能。」黃帝說:「視力好的人能辨別顏色,聽力好的人能細辨聲音,反應敏捷、口齒伶俐的人能傳達言語,動作緩慢、沉著穩重、手藝巧妙且心思縝密的人能進行針灸,調理血氣,平衡身體的陰陽消長,懂得陰陽變化,善於結合各種療法,動作舒緩、筋骨柔軟、心性平和的人能引導病人進行氣功。言語輕率、刻薄的人,
可使唾癰咒病。爪苦手毒。為事善傷者。可使按積抑痹。各得其能。方乃可行。其名乃彰。不得其人。其功不成。其師無名。故曰得其人乃言非其人勿傳。此之謂也。手毒者。可使試按龜。置龜於器下。而按其上。五十日而死矣。手甘者。復生如故也。
措詞之板實。全經中無有甚於此者。而偏能運實於虛。化板為活。布局之巧。可謂妙想天開。
白話文:
(醫術)可以治療口腔潰瘍、惡咒引起的疾病。若有爪子或手受傷中毒,可用(此法)解除疼痛。遭遇不善之事而受傷者,也可以治療瘀堵疼痛。每個人都能發揮其所長,(醫術)方能順利實行。(醫者的)名聲也因此顯揚。如果沒遇到合適的人,(醫術)的作用無法發揮。傳授醫術的師父也會默默無聞。因此說,只有找到合適的人才傳授醫術,否則就不要傳授。這就是「得其人乃言非其人勿傳」的道理。受手部毒傷的人,可以讓他們試著按壓烏龜。把烏龜放在器皿下面,在上邊按壓。按壓五十天,烏龜就會死去。患手部甘疽的人,按壓後會恢復如初。
2. 論疾診尺第七十四
黃帝問於岐伯曰。余欲無視色持脈。獨調其尺。以言其病。從外知內。為之奈何。岐伯曰。審其尺之緩急。小大滑澀肉之堅脆。而病形定矣。視人之目窠上。微癰。如新臥起狀。其頸脈動。時咳。按其手足上。窅而不起者。風水膚脹也。尺膚滑其淖澤者。風也。尺肉弱者解㑊。
白話文:
黃帝問岐伯說:「我想不用觀察臉色,只摸脈搏,尤其是寸關尺脈,就能診斷疾病,從外部推知內部的情況,該怎麼做呢?」
岐伯回答說:「仔細觀察寸關尺脈的快慢、粗細、滑澀、肉質的堅韌或鬆軟,就能確定病症。查看人的眼睛,如果眼窩上有輕微的膿包,看起來像是剛睡醒的樣子,頸動脈搏動,時常咳嗽,再按壓手腳,按下去後恢復很慢的,是風水導致的皮膚腫脹。寸關尺脈觸感滑潤而水腫的,是風證。寸關尺脈的肉質鬆軟、按壓後凹陷不恢復的,是解離症。」
安臥脫肉者寒熱。不治。尺膚滑而澤脂者。風也。尺膚澀者。風痹也。尺膚粗如枯魚之鱗者。水泆飲也。尺膚熱甚。脈盛躁者。病溫也。其脈盛而滑者。汗且出也。尺膚寒。其脈小者。泄少氣。尺膚炬然。先熱後寒者。寒熱也。尺膚先寒。久持之而熱者。亦寒熱也。肘所獨熱者。
白話文:
**安臥脫皮:**因體內寒熱不平衡而脫皮。不建議治療。
尺膚(前臂皮膚)滑而滋潤: 風邪所致。
尺膚乾澀: 風痺所致。
尺膚粗糙如魚鱗: 水腫所致。
尺膚發熱明顯,脈搏強而有力: 溫病。脈搏強而滑,表明伴有出汗。
尺膚發冷,脈搏微弱: 體內氣血不足。
尺膚發紅, ابتدا發燒後轉冷: 寒熱病。
尺膚 ابتدا發冷,持續一段時間後發熱: 也是寒熱病。
僅肘關節發熱: 心火旺盛所致。
腰以上熱。手所獨熱者。腰以下熱。肘前獨熱者。膺前熱。肘後獨熱者。肩背熱。臂中獨熱者。腰腹熱。肘後粗以下三四寸熱者。腸中有蟲。掌中熱者腹中熱。掌中寒者腹中寒。魚上白肉有青血脈者。胃中有寒。尺炬然熱。人迎大者。當奪血。尺堅大。脈小甚。少氣悗。有加。
白話文:
- 腰部以上發熱:手部獨發熱。
- 腰部以下發熱:肘關節前部獨發熱。
- 胸部發熱:肘關節後部獨發熱。
- 肩背發熱:上臂中部獨發熱。
- 腰腹部發熱:肘關節後部粗糙部分以下三四寸獨發熱。
- 手掌發熱:腹部發熱。
- 手掌發冷:腹部發冷。
- 魚腹上白肉有青色的血脈:胃中發冷。
- 足尺脈發熱:人迎穴位置高大,應當放血。
- 足尺脈堅硬而有力,脈搏細小而無力:氣虛,病情較重。
立死。目赤色者。病在心。白在肺。青在肝。黃在脾。黑在腎。黃色不可名者。病在胸中。診目痛。赤脈從上下者太陽病。從下上者陽明病。從外走內者少陽病。診寒熱。赤脈上下至瞳子。見一脈。一歲死。見一脈半。一歲半死。見二脈。二歲死。見二脈半。二歲半死。見三脈。
白話文:
如果病人立刻死亡,觀察眼白顏色,紅色代表心臟病變,白色代表肺部病變,青色代表肝臟病變,黃色代表脾臟病變,黑色代表腎臟病變。如果眼白呈現不可名狀的黃色,則病變在胸腔。診斷眼睛疼痛時,若紅色的血管從上往下,代表太陽病;從下往上,代表陽明病;從外往內,代表少陽病。診斷寒熱時,如果紅色的血管從上往下延伸至瞳孔,並且只有一條血管,代表病人會在一年內死亡;如果有一條半血管,代表病人會在一歲半內死亡;如果有兩條血管,代表病人會在兩年內死亡;如果有兩條半血管,代表病人會在兩歲半內死亡;如果有三條血管,代表病人會在三年內死亡。
三歲死。診齲齒痛。按其陽之來。有過者獨熱。在左左熱。在右右熱。在上上熱。在下下熱。診血脈者。多赤多熱。多青多痛。多黑為久痹。多赤多黑多青皆見者寒熱。身痛而色微黃。齒垢黃。爪甲上黃。黃疸也。安臥。小便黃赤。脈小而澀者。不嗜食。人病。其寸口之脈。
白話文:
三歲的孩子死了,診斷是蛀牙疼痛。根據陽氣的流向,如果病患有過度勞累的歷史,則體內獨熱。如果左邊身體發熱,則病在左側;如果右邊身體發熱,則病在右側;如果上半身發熱,則病在上焦;如果下半身發熱,則病在下焦。診斷脈象,如果脈色偏紅,則多熱;如果脈色偏青,則多痛;如果脈色偏黑,則為久病的痹症;如果脈色同時呈現紅色、黑色和青色,則為寒熱交雜。如果身體疼痛,面色微黃,牙齒上有黃垢,指甲上也泛黃,則為黃疸。如果安臥不起,小便呈黃色或赤色,脈搏細小而澀,食慾不振,這種病人,他的寸口脈象……
與人迎之脈小大等。及其浮沉等者。病難已也。女子。手少陰脈動甚者。妊子嬰兒病。其頭毛皆逆上者必死。耳間青脈起者掣痛。大便赤瓣飧泄。脈小者。手足寒。難已。飧泄。脈小。手足溫。泄易已。四時之變。寒暑之勝。重陰必陽。重陽必陰。故陰主寒。陽主熱。故寒甚則熱。
白話文:
人迎穴的脈絡粗細等。以及其浮沉等症狀。疾病難以痊癒。
手少陰經動脈跳動得很厲害。孕婦、嬰兒患病。其頭發都豎起來,必定會死亡。
耳朵之間出現青色的脈絡,會引起抽搐疼痛。大便帶血,飧瀉。脈絡細小,手腳寒冷。難以痊癒。
飧瀉,脈絡細小。手腳溫暖。容易痊癒。
四時變化,寒暑交替。陰氣嚴重,陽氣就會旺盛。陽氣嚴重,陰氣就會減弱。所以,陰氣主寒,陽氣主熱。所以,寒氣很嚴重,就會導致熱。
熱甚則寒。故曰寒生熱。熱生寒。此陰陽之變也。故曰冬傷於寒。春生癉熱。春傷於風。夏生飧泄腸澼。夏傷於暑。秋生痎瘧。秋傷於濕。冬生咳嗽。是謂四時之序也。
條列事類而用筆之長短伸縮無理法可尋。不及前卷寒熱癲狂諸篇矣。至其事理明備業道者。宜詳察之。
白話文:
身體過熱會導致寒冷。因此有人說,寒冷會產生熱氣,而熱氣又會產生寒冷。這是因為陰陽之間的轉化。所以說,冬天受了寒氣的傷害,春天就會產生熱病。春天受了風的傷害,夏天就會產生腹瀉和腸炎。夏天受了酷暑的傷害,秋天就會產生瘧疾。秋天受了濕氣的傷害,冬天就會產生咳嗽。這就是四季的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