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海

《內經評文》~

回本書目錄

1. 卷十一

2. 官能第七十三

黃帝問於岐伯曰。余聞九針於夫子。眾多矣。不可勝數。余推而論之。以為一紀。余司誦之。子聽其理。非則語余。請正其道。令可久傳。後世無患。得其人乃傳。非其人勿言。岐伯稽首再拜曰。請聽聖王之道。黃帝曰。用針之理。必知形氣之所在。左右上下。陰陽表裡。血氣多少。

行之逆順。出入之合。謀伐有過。知解結。知補虛瀉實。上下氣門。明通於四海。審其所在。寒熱淋露。以輸異處。審於調氣。明於經隧。左右肢絡。盡知其會。寒與熱爭。能合而調之。虛與實鄰。知決而通之。左右不調。把而行之。明於逆順。乃知可治。陰陽不奇。故知起時。

審於本末。察其寒熱。得邪所在。萬刺不殆。知官九針。刺道畢矣。明於五輸。徐疾所在。屈伸出入。皆有條理。言陰與陽。合於五行。五臟六腑。亦有所藏。四時八風。盡有陰陽。各得其位。合於明堂。各處色部。五臟六腑。察其所痛。左右上下。知其寒溫。何經所在。審皮膚之寒溫滑澀。

知其所苦。膈有上下。知其氣所在。先得其道。稀而疏之。稍深以留。故能徐入之。大熱在上。推而下之。從下上者。引而去之。視前痛者。常先取之。大寒在外。留而補之。入於中者。從合瀉之。針所不為。灸之所宜。上氣不足。推而揚之。下氣不足。積而從之。陰陽皆虛。

火自當之。厥而寒甚。骨廉陷下。寒過於膝。下陵三里。陰絡所過。得之留止。寒入於中。推而行之。經陷下者。火則當之。結絡堅下。火所治之。不知所苦。兩蹺之下。男陰女陽。良工所禁。針論畢矣。用針之服。必有法則。上視天光。下司八正。以闢奇邪。而觀百姓。審於虛實。

無犯其邪。是得天之露。遇歲之虛。救而不勝。反受其殃。故曰必知天忌。乃言針意。法於往古。驗於來今。觀於窈冥。通於無窮。粗之所不見。良工之所貴。莫知其形。若神彷彿。邪氣之中人也。灑淅動形。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見於色。不知於其身。若有若無。若亡若存。

有形無形。莫知其情。是故上工之取氣。乃救其萌芽。下工守其已成。因敗其形。是故工之用針也。知氣之所在。而守其門戶。明於調氣。補瀉所在。徐疾之意。所取之處。瀉必用員。切而轉之。其氣乃行。疾而徐出。邪氣乃出。伸而迎之。遙大其穴。氣出乃疾。補必用方。

外引其皮。令當其門。左引其樞。右推其膚。微旋而徐推之。必端以正。安以靜。堅心無解。欲微以留。氣下而疾出之。推其皮。蓋其外門。真氣乃存。用針之要。無忘其神。(此處當有岐伯讚歎數語)雷公問於黃帝曰。針論曰。得其人乃傳。非其人勿言。何以知其可傳。黃帝曰。

各得其人。任之其能。故能明其事。雷公曰。願聞官能。奈何。黃帝曰。明目者。可使視色。聰耳者。可使聽音。捷疾辭語者。可使傳論語。徐而安靜。手巧而心審諦者。可使行針艾。理血氣而調諸逆順。察陰陽而兼諸方。緩節柔筋而心和調者。可使導引行氣。疾毒言語輕人者。

可使唾癰咒病。爪苦手毒。為事善傷者。可使按積抑痹。各得其能。方乃可行。其名乃彰。不得其人。其功不成。其師無名。故曰得其人乃言非其人勿傳。此之謂也。手毒者。可使試按龜。置龜於器下。而按其上。五十日而死矣。手甘者。復生如故也。

措詞之板實。全經中無有甚於此者。而偏能運實於虛。化板為活。布局之巧。可謂妙想天開。

白話文:

黃帝問岐伯說:「我從您這裡學到九針的用法,實在太多了,數都數不清。我把它們歸納整理,整理成一個系統。我會背誦這些內容,您聽聽其中的道理,如果說得不對,請告訴我,以便修正,讓這個道理能長久流傳下去,後世的人就不會再有疑惑。這個道理要傳給適合的人,不適合的人就不要告訴他。」

岐伯行禮再拜說:「請聽聖王的教誨。」

黃帝說:「使用針的道理,必須要知道人體形氣的所在,包含左右、上下、陰陽、表裡、血氣的多少,運行的順逆,出入的配合。在治療時要有計畫,知道哪裡出了問題,知道如何解開結節,知道如何補虛瀉實。要知道上下氣門,明白四肢與全身的關聯,仔細觀察病痛的所在、寒熱的變化,以及外露的症狀,然後針對不同的部位進行治療。要了解調氣的方法,明白經脈的走向,知道左右肢體的聯繫之處。寒邪與熱邪相爭時,要能協調它們,虛弱與強盛相鄰時,要能分辨並疏通。左右失調時,要一起治療。明白順逆的道理,才能知道如何治病。陰陽沒有偏頗的狀況,才能知道病發的時間點。

要仔細觀察疾病的根本與末梢,了解寒熱的變化,找到病邪的所在,這樣針刺才不會有危險。掌握了九針的要領,針刺之道就完整了。要明白五輸穴的特性,以及緩慢和快速針刺的運用,在彎曲、伸展、進入、取出都有規則。說到陰和陽,它們與五行相合,五臟六腑也都各有所屬。四季和八方之風都帶有陰陽的特性,並且各自有其位置,對應著明堂,以及各個色部的表現。要觀察五臟六腑哪裡疼痛,要知道左右上下的情況,知道寒溫的變化,以及病痛屬於哪個經脈。要仔細檢查皮膚的寒溫、滑澀,知道病人感到痛苦的所在。膈有上下,要知道氣的所在。首先要掌握正確的方法,針刺時要稀疏,然後逐漸加深,以便藥氣留存,如此才能慢慢地進入病處。如果熱在上部,就要引導它向下走;如果從下往上,就要引導它離開。如果前面疼痛,就先治療前面。如果寒邪在外面,就要留針並用補法;如果寒邪進入內部,就要從合穴瀉出。針刺不適合使用的情況,就用艾灸來治療。如果上氣不足,就要推拿並向上引導;如果下氣不足,就要堆積並向下疏導。如果陰陽都虛弱,就要用火來治療。如果虛脫且寒冷嚴重,骨骼邊緣陷下,寒氣超過膝蓋,就要針刺下陵三里,這是陰經所經過的地方,針刺後要留針。如果寒邪進入內部,就要推拿以疏導。如果經脈陷下,就要用火來治療。如果結節堅硬不下,就要用火來治療。如果不知道痛苦的所在,就要檢查兩腳的底部。男性的陰部和女性的陽部,是高明的醫生禁忌下針的部位。針刺的理論就講到這裡。使用針刺的方法,必須遵循一定的法則。要向上觀察天象,向下觀察地利,藉此來避開邪氣,並且關照百姓的健康。要仔細辨別虛實,不要觸犯邪氣,這樣才能獲得天地的滋養。如果遇到年歲虛弱,即使救治也無法成功,反而會招致禍患。所以說,必須要知道天地的禁忌,才能理解針刺的意義。要效法古代的經驗,並且驗證當今的狀況,觀察幽微之處,通達無窮的道理。粗淺的人看不到的東西,才是高明醫生所重視的。難以知道它們的形態,感覺好像神靈一樣。邪氣侵入人體時,會讓人感到顫抖和不安。正氣侵入人體時,症狀很微弱,一開始會表現在臉色上,但身體可能還沒什麼感覺。這種感覺時有時無,好像存在又好像不存在。它們有形或無形,很難了解實際情況。因此,高明的醫生在邪氣剛開始萌芽的時候就治療,而低下的醫生等到疾病已經形成才處理,反而會損壞身體。所以說,高明的醫生在使用針刺時,要了解氣的所在,並且堅守門戶。要明白調氣的方法,知道補瀉的部位,了解緩慢和快速的意義,以及取穴的位置。瀉法必須使用圓針,輕輕切入並轉動,氣就會運行,然後快速地取出,邪氣就會跟著出來,伸展身體並迎向氣。加大針孔,氣就會快速排出。補法必須使用方針,向外拉起皮膚,讓針位於穴位的入口,向左牽引樞紐,向右推動皮膚,輕輕旋轉並慢慢推入,動作必須端正、安靜,心中要有堅定的意念,並保持耐心,想要微微留針。當氣向下並快速排出時,推開皮膚,蓋住外面的門戶,真氣就會保留下來。使用針刺的要領,就是不要忘記要運用精神。

(此處應有岐伯讚嘆之語)

雷公問黃帝說:「針的理論說,要傳給適合的人,不適合的人就不要告訴他,要如何知道誰適合傳授呢?」

黃帝說:「每個人都有適合的任務,要任用他的才能,這樣才能完成任務。」

雷公說:「請問官能是什麼?又該如何?」

黃帝說:「眼睛明亮的人,可以讓他觀察顏色;耳朵靈敏的人,可以讓他聆聽聲音;口齒伶俐的人,可以讓他傳達議論;動作緩慢安靜、手巧且心思細密的人,可以讓他施行針灸,調理血氣和順逆,觀察陰陽和配合各種方法;關節柔軟、筋脈舒暢且心平氣和的人,可以讓他引導氣的運行;言語尖酸刻薄、輕視他人的人,可以讓他用唾液治療癰腫和念咒治病;手指尖利、容易傷人的人,可以讓他按摩積聚和抑制麻痺。每個人都有各自的才能,這樣才能發揮作用,並且顯揚功名。如果找不到適合的人,就不能完成任務,老師也會默默無名,所以說要傳給適合的人,不適合的人就不要傳授,就是這個道理。手有毒的人,可以讓他試著按壓烏龜。把烏龜放在容器下面,然後按壓容器,五十天烏龜就會死亡;手有甘味的人,烏龜又會像原來一樣活著。」

這段文字的措辭非常嚴謹,在整部經文中沒有比這更嚴謹的了。但是它卻能把實在的道理運用得靈活,把嚴謹的措辭轉化為活潑的運用。在章節的安排上,可謂是巧妙至極。

3. 論疾診尺第七十四

黃帝問於岐伯曰。余欲無視色持脈。獨調其尺。以言其病。從外知內。為之奈何。 岐伯曰。審其尺之緩急。小大滑澀肉之堅脆。而病形定矣。視人之目窠上。微癰。如新臥起狀。其頸脈動。時咳。按其手足上。窅而不起者。風水膚脹也。尺膚滑其淖澤者。風也。尺肉弱者解㑊。

安臥脫肉者寒熱。不治。尺膚滑而澤脂者。風也。尺膚澀者。風痹也。尺膚粗如枯魚之鱗者。水泆飲也。尺膚熱甚。脈盛躁者。病溫也。其脈盛而滑者。汗且出也。尺膚寒。其脈小者。泄少氣。尺膚炬然。先熱後寒者。寒熱也。尺膚先寒。久持之而熱者。亦寒熱也。肘所獨熱者。

腰以上熱。手所獨熱者。腰以下熱。肘前獨熱者。膺前熱。肘後獨熱者。肩背熱。臂中獨熱者。腰腹熱。肘後粗以下三四寸熱者。腸中有蟲。掌中熱者腹中熱。掌中寒者腹中寒。魚上白肉有青血脈者。胃中有寒。尺炬然熱。人迎大者。當奪血。尺堅大。脈小甚。少氣悗。有加。

立死。目赤色者。病在心。白在肺。青在肝。黃在脾。黑在腎。黃色不可名者。病在胸中。診目痛。赤脈從上下者太陽病。從下上者陽明病。從外走內者少陽病。診寒熱。赤脈上下至瞳子。見一脈。一歲死。見一脈半。一歲半死。見二脈。二歲死。見二脈半。二歲半死。見三脈。

三歲死。診齲齒痛。按其陽之來。有過者獨熱。在左左熱。在右右熱。在上上熱。在下下熱。診血脈者。多赤多熱。多青多痛。多黑為久痹。多赤多黑多青皆見者寒熱。身痛而色微黃。齒垢黃。爪甲上黃。黃疸也。安臥。小便黃赤。脈小而澀者。不嗜食。人病。其寸口之脈。

與人迎之脈小大等。及其浮沉等者。病難已也。女子。手少陰脈動甚者。妊子嬰兒病。其頭毛皆逆上者必死。耳間青脈起者掣痛。大便赤瓣飧泄。脈小者。手足寒。難已。飧泄。脈小。手足溫。泄易已。四時之變。寒暑之勝。重陰必陽。重陽必陰。故陰主寒。陽主熱。故寒甚則熱。

熱甚則寒。故曰寒生熱。熱生寒。此陰陽之變也。故曰冬傷於寒。春生癉熱。春傷於風。夏生飧泄腸澼。夏傷於暑。秋生痎瘧。秋傷於濕。冬生咳嗽。是謂四時之序也。

條列事類而用筆之長短伸縮無理法可尋。不及前卷寒熱癲狂諸篇矣。至其事理明備業道者。宜詳察之。

白話文:

黃帝問岐伯:「我想不看病人的氣色,只靠把脈,特別是診斷手腕的寸關尺部位,就能說出他得了什麼病,從外表知道內在的狀況,該怎麼做?」

岐伯回答說:「仔細觀察寸關尺部位的脈搏是快是慢,是粗大還是細小,是滑順還是阻塞,皮膚是結實還是鬆軟,這樣就能確定疾病的類型了。如果看到病人眼眶上方有細小的腫塊,像是剛睡醒的樣子,頸部的脈搏跳動,時常咳嗽,按壓他的手腳,皮膚凹陷而難以恢復的,這是風水病導致的皮膚腫脹。寸關尺部位的皮膚光滑而濕潤,這是風邪。寸關尺部位的肌肉軟弱無力,表示身體疲乏虛弱。

安靜躺臥時肌肉消瘦,這是寒熱病,難以治癒。寸關尺部位皮膚光滑且油脂多,是風邪。皮膚粗糙阻塞,這是風濕痹症。皮膚粗糙像乾魚鱗片,是水液滯留或飲水過多。寸關尺部位皮膚發熱嚴重,脈搏強盛躁動,是溫熱病。脈搏強盛且滑順,表示即將出汗。寸關尺部位皮膚寒冷,脈搏細小,表示腹瀉、氣虛。寸關尺部位皮膚發燙,先熱後冷,這是寒熱病。皮膚先冷,按壓一段時間後才發熱,也是寒熱病。只有手肘部位發熱,表示腰部以上發熱。只有手掌部位發熱,表示腰部以下發熱。手肘前方發熱,表示胸部前方發熱。手肘後方發熱,表示肩背發熱。手臂中間發熱,表示腰腹發熱。手肘後方三四寸處發熱,表示腸道有寄生蟲。手掌心發熱,表示腹中發熱。手掌心寒冷,表示腹中寒冷。手掌大魚際部位的白色肌肉有青色血管,表示胃部有寒氣。寸關尺部位發燙,人迎脈搏比寸關尺強大,表示即將失血。寸關尺脈搏堅實有力,而脈搏細弱微小,表示氣虛呼吸困難,病情加重,即將死亡。

眼睛出現紅色,表示病在心臟;白色,表示病在肺臟;青色,表示病在肝臟;黃色,表示病在脾臟;黑色,表示病在腎臟。眼睛出現無法辨識的黃色,表示病在胸中。診斷眼睛疼痛,如果紅色血管從上下延伸,是太陽病;從下向上延伸,是陽明病;從外向內延伸,是少陽病。診斷寒熱病,如果紅色血管從上下延伸到瞳孔,看到一條脈絡,病人一年內會死亡;看到一條半脈絡,一年半內會死亡;看到兩條脈絡,兩年內會死亡;看到兩條半脈絡,兩年半內會死亡;看到三條脈絡,三年內會死亡。診斷蛀牙疼痛,按壓陽脈來的時候,如果發現有發熱的位置,左邊發熱是左側疼痛,右邊發熱是右側疼痛,上方發熱是上方疼痛,下方發熱是下方疼痛。診斷血脈,紅色多表示熱,青色多表示痛,黑色多表示舊疾痹痛。如果紅色、黑色、青色都出現,表示寒熱交替。身體疼痛但臉色微黃,牙垢發黃,指甲發黃,是黃疸。安靜躺臥,小便黃赤,脈搏細小阻塞,表示不想吃東西。病人的寸口脈搏和人迎脈搏大小、浮沉程度都相同,表示病情難以痊癒。

女性病人,如果手少陰脈搏跳動劇烈,表示懷孕或嬰兒生病。如果頭髮全部逆豎,表示即將死亡。耳間有青筋隆起,表示疼痛。大便有紅色殘渣,腹瀉不止,脈搏細小,表示手腳冰冷,難以治癒。腹瀉不止,脈搏細小,但手腳溫暖,表示腹瀉容易痊癒。四季的變化,寒暑的盛衰,陰盛就會轉為陽,陽盛就會轉為陰。所以陰代表寒,陽代表熱。因此寒冷到極點就會產生熱,熱到極點就會產生寒。所以說寒能產生熱,熱也能產生寒,這是陰陽變化的規律。所以說冬天受寒,春天容易產生癉熱病。春天受風,夏天容易產生痢疾和腸道疾病。夏天受暑,秋天容易產生瘧疾。秋天受濕,冬天容易產生咳嗽。這就是四季的順序。

列舉這些病症時,筆墨的長短伸縮並沒有固定的法則可以遵循,比不上之前寒熱、癲狂等篇章的詳細。但是其中的道理和內容卻很完整,研究醫學的人應該仔細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