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評文》~ 卷八 (2)
卷八 (2)
1. 論勇第五十
黃帝問於少俞曰。有人於此。並行並立。其年之長少等也。衣之厚薄均也。卒然遇烈風暴雨。或病。或不病。或皆病。或皆不病。其故何也。少俞曰。帝問何急。黃帝曰。願盡聞之。少俞曰。春青風。夏陽風。秋涼風。冬寒風。凡此四時之風者。其所病各不同形。黃帝曰。四時之風。
白話文:
黃帝問少俞說:「有兩個人站在一起,年紀相仿,穿著相近。突然遇到大風暴雨,有人生病了,有人沒生病,也有人都生病了,有人都安然無恙。這是什麼原因?」
少俞說:「陛下為何這麼著急?」
黃帝說:「願聞其詳。」
少俞說:「春天的風是青色的風,夏天的風是陽光燦爛的風,秋天的風是涼爽的風,冬天的風是寒冷的風。這四時之風,它們所引發的疾病形態各不相同。」
黃帝說:「四時之風是怎樣的呢?」
病人如何。少俞曰。黃色薄皮弱肉者。不勝春之虛風。白色薄皮弱肉者。不勝夏之虛風。青色薄皮弱肉。不勝秋之虛風。赤色薄皮弱肉。不勝冬之虛風也。黃帝曰。黑色不病乎。少俞曰。黑色而皮厚肉堅。固不傷於四時之風。其皮薄而肉不堅。色不一者。長夏至而有虛風者病矣。
白話文:
如果患者正在服用含有鐵劑的藥物,大便可能會呈現較暗的顏色(黑色或綠色)。
其皮厚而肌肉堅者。長夏至而有虛風。不病也。其皮厚而肌肉堅者。必重感於寒外內皆然。乃病。黃帝曰。善。黃帝曰。夫人之忍痛與不忍痛者。非勇怯之分也。夫勇士之不忍痛者。見難則前。見痛則止。夫怯士之忍痛者。聞難則恐。遇痛不動。夫勇士之忍痛者。見難不恐。
白話文:
皮膚厚而肌肉結實的人,在夏季末會出現虛風。這並不是疾病。皮膚厚而肌肉結實的人,必定是因為受寒很嚴重,無論是外在還是內在。這才會生病。黃帝說:「很好。」黃帝又說:「一個人能忍痛還是不能忍痛,並不是勇氣和膽怯的區別。勇士不能忍痛,是因為面對困難時勇往直前,遇到疼痛就停步不前。怯懦的人能忍痛,是因為聽到困難就會害怕,遇到疼痛也不會動。而勇士之所以能忍痛,是因為面臨困難時不害怕。
遇痛不動。夫怯士之不忍痛者。見難與痛。目轉面盻。恐不能言。失氣驚。(句有脫字)顏色變化。乍死乍生。余見其然也。不知其何由。願聞其故。少俞曰。夫忍痛與不忍痛者。皮膚之薄厚。肌肉之堅脆緩急之分也。非勇怯之謂也。黃帝曰。願聞勇怯之所由然。少俞曰。勇士者。
白話文:
現代
遇到疼痛不會動彈。那些膽小怕痛的人,見到困難和疼痛,雙眼流轉,面色蒼白,說話都說不出來,呼吸困難,面色變化,就像死人一樣。我見過這樣的人,但不知道這是為什麼。請指教。
少俞說:忍痛和不忍痛的人,是皮膚的厚度和肌肉的強弱柔韌的分別,而不是勇敢或懦弱的區別。黃帝說:請說說勇敢的由來。
少俞說:勇敢的人,
目深以固。長沖直揚。三焦理橫。其心端直。其肝大以堅。其膽滿以傍。怒則氣盛而胸張。肝舉而膽橫。眥裂而目揚。毛起而面蒼。此勇士之所由然者也。黃帝曰。願聞怯士之所由然。少俞曰。怯士者。目大而不減。陰陽相失。其焦理縱。𩩲𩨗短而小。肝系緩其膽不滿。而縱腸胃挺。
白話文:
眼睛深邃而堅定。眉目舒展向上揚。三焦經絡橫布。心臟端正直立。肝臟肥大且堅韌。膽囊飽滿地貼近肝臟。發怒時氣血上湧,胸部擴張。肝氣上升,膽氣橫溢。眼眶裂開,眼睛向上看。毛髮豎起,面色蒼白。這是勇士的特徵。黃帝說:我想聽聽怯懦之人的特徵。少俞說:怯懦之人,眼睛大而無神。陰陽失調。三焦經絡縱橫交錯。腰部短小。肝臟組織鬆弛,膽囊不飽滿。腸胃挺立。
脅下空。雖方大怒氣不能滿其胸。肝肺雖舉。氣衰復下。故不能久怒。此怯士之所由然者也。黃帝曰。怯士之得酒。怒不避勇士者。何臟使然。少俞曰。酒者水穀之精。熟谷之液也。其氣慓悍。其入於胃中。則胃脹。氣上逆滿於胸中肝浮膽橫。當是之時。固比於勇士。氣衰則悔。
白話文:
肋骨下方空虛。即使很生氣,也無法氣滿胸膛。肝肺雖然激昂,但氣勢衰弱又退縮,所以不能長久生氣。這就是膽小的人容易害怕的原因。黃帝問:膽小的人喝了酒之後,敢於向勇士發怒,是由於哪個臟腑的作用?少俞回答:酒是糧食的精華,是煮熟的糧食的液體。它的性質暴烈。進入胃中,胃就會脹滿,氣向上逆,充盈胸中,肝臟漂浮,膽囊橫臥。在這種情況下,可以暫時與勇士匹敵。但氣勢一衰弱,就會後悔。
與勇士同類。不知避之。名曰酒悖也。
前後兩截不續。前論五色之人。後論勇怯之性。前論外邪之傷。後論中情之變。筆致醒快生動可喜。
白話文:
與勇士同類,不知道要避開它,這種東西叫做酒悖。
前面和後面的部分不連貫。前面討論了五種不同氣質的人,後面則談到了勇氣和膽怯的性格。前面講的是外部邪氣對人體的傷害,後面則講到內心情感的變化。文章寫得非常清晰生動,令人賞心悅目。
2. 背腧第五十一
黃帝問於岐伯曰。願聞五臟之腧。出於背者。岐伯曰。胸中大腧。在杼骨之端。肺腧在三焦之間。心腧在五焦之間。膈腧在七焦之間。肝腧在九焦之間。脾腧在十一焦之間。腎腧在十四焦之間。皆挾脊相去三寸所。則欲得而驗之。按其處。應在中而痛解。乃其腧也。灸之則可。
白話文:
黃帝問岐伯:「我想知道五臟在背部的腧穴在哪裡?」
岐伯回答:「胸部正中的大椎穴,位在肩胛骨的外端。肺腧穴位於三焦之間。心腧穴位於五焦之間。膈腧穴位於七焦之間。肝腧穴位於九焦之間。脾腧穴位於十一焦之間。腎腧穴位於十四焦之間。這些腧穴都緊鄰脊椎,互相間隔三寸左右。如果你想找到它們,用手按壓這些部位,如果按到正穴時感到疼痛,那就是你想要的腧穴了。可以用艾灸來治療。」
刺之則不可。氣盛則瀉之。虛則補之。以火補者。毋吹其火須自滅也。以火瀉者。疾吹其火。傳其艾須。其火滅也。
簡淨。揣應在中而痛。解及灸可。刺不可。句是本篇之前。當有脫簡。必是專論結痛之病也。
白話文:
不要針灸拔罐。氣盛的話就把它瀉掉。虛弱的話就補養。用艾灸補養的,不要吹熄艾火,讓它自然熄滅。用艾灸瀉火的,要用力吹艾火,直到艾絨燒完,艾火熄滅。
3. 衛氣第五十二
黃帝曰。五臟者。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受水穀而化行物者也。其氣內干五臟而外絡肢節其浮氣之不循經者。為衛氣其精氣之行於經者。為營氣陰陽相隨外內相貫如環之無端亭亭湻湻乎孰能窮之。然其分別陰陽。皆有標本虛實所離之處。能別陰陽十二經者。知病之所生。
白話文:
黃帝說:五臟是儲藏人的精神、魂魄的地方。六腑是接受水穀並轉化運送食物的地方。它們的氣分通過內通五臟,外連接四肢百骸,其中不循經絡運行的是衛氣,在經絡中運行的精氣是營氣。陰陽氣分相隨,在體內外部貫通,就像環形無始無終,運轉不息。但是,在區分陰陽時,都有虛實標本之分。能夠辨別陰陽十二經脈的人,就能知道疾病的來源。
候虛實之所在者。能得病之高下。知六腑之氣街者。能知解結契紹於門戶。能知虛實之堅軟者。知補瀉之所在。能知六經之標本者。可以無惑於天下。岐伯曰。博哉聖帝之論。臣請盡意悉言之。足太陽之本。在跟以上五寸中。標在兩絡命門。命門者目也。足少陽之本。在竅陰之間。
白話文:
如何判斷身體虛實的所在?才能知道疾病的嚴重程度。如何瞭解六腑氣機的阻塞?才能知道如何解開病結,解救困境。如何分辨虛實症狀的輕重緩急?才能知道該如何補益或瀉火。如何把握六經的標本關係?才能在治療中不感到迷茫。岐伯說:「聖帝的見解廣博深遠。我將竭盡所能,詳細地闡述這些觀點。」足太陽經的根本部位,在腳跟以上五寸的部位。表現在身體上,是兩條絡脈通向命門。命門是指眼睛。足少陽經的根本部位,在耳竅和陰間之間。
標在窗籠之前。窗籠者耳也。足少陰之本。在內踝下上三寸中。標在背腧。與舌下兩脈也。足厥陰之本。在行間上五寸所。標在背腧也。足陽明之本。在厲兌。標在人迎。頰挾頏顙者也。(頰下當有脫字揣文義是申釋人迎穴在頰下挾頏顙之處也)足太陰之本。在中封前上四寸之中。
白話文:
標示在耳門前。耳門就是耳朵。足少陰腎經的原穴。在內踝上三寸處。標示在背部與舌下相連的兩條脈絡上。足厥陰肝經的原穴。在足背上五寸處。標示在背部。足陽明胃經的原穴。在厲兌穴。標示在人迎穴。在頰下一寸處,靠近下顎骨和耳垂的地方。(頰下應該有遺漏的文字,推測是補充說明人迎穴位於頰下一寸處,靠近下顎骨和耳垂。)足太陰脾經的原穴。在中封穴前上四寸處。
標在背腧。與舌本也。手太陽之本。在外踝之後。標在命門之上一寸也。手少陽之本。在小指次指之間上二寸。標在耳後上角下。外眥也。手陽明之本。在肘骨中。上至別陽。標在顏下合鉗上也。手太陰之本。在寸口之中。標在腋內動也。手少陰之本。在銳骨之端。標在背腧也。
白話文:
手太陽經:
原穴在背部腧穴,與舌根相連。原穴位於外踝後方,相應於命門穴上方一寸。
手少陽經:
原穴位於小指與無名指之間向上兩寸。原穴相應於耳後上角下方,也就是外眼角。
手陽明經:
原穴位於肘骨中間,向上延伸到別陽穴。原穴相應於面部下頜角上方,即合鉗穴上。
手太陰經:
原穴位於寸口脈搏處。原穴相應於腋窩內側的脈搏跳動處。
手少陰經:
原穴位於胸骨劍突軟骨的末端。原穴相應於背部腧穴。
手心主之本在掌後兩筋之間二寸中。標在腋下。下三寸也。凡候此者。下虛則厥。下盛則熱。上虛則眩。上盛則熱痛。故實者絕而止之。虛者引而起之。請言氣街。胸氣有街。腹氣有街。頭氣有街。脛氣有街。故氣在頭者。止之於腦。氣在胸者。止之膺與背腧。氣在腹者。止之背腧與衝脈於臍左右之動脈者。
白話文:
手心部的經絡主穴本位於手掌後面的兩條肌腱之間,深兩寸。它的標絡穴位於腋下,低三寸。
診斷此經絡時,下虛(氣血不足)則會手腳冰冷。下盛(氣血過盛)則會發熱。上虛(氣血不足)則會眩暈。上盛(氣血過盛)則會發熱疼痛。
所以,氣血實盛的就瀉法治療以止住。氣血虛弱的就補法治療以振興。
再來說氣滯的部位。胸部有氣滯,腹部有氣滯,頭部有氣滯,腿部有氣滯。
所以,氣滯在頭部的,就按摩頭部。氣滯在胸部的,就按摩胸部與背部。氣滯在腹部的,就按摩背部與臍左右的動脈。
氣在脛者。止之於氣街與承山踝上以下。取此者。用毫針。必先按而在。久應於手。乃刺而予之。所治者。頭痛眩僕。腹痛中滿暴脹。及有新積。痛可移者易已也。積不痛難已也。
白話文:
當氣滯留在小腿經絡時,可用毫針治療,在氣街穴和承山穴之間,踝骨上方以下的位置取穴。
針灸時,先用手指按壓穴位,直至手上有反應,再下針施針。
此方法可以治療頭痛、眩暈、腹痛、腹部脹滿和新生的積塊。如果疼痛可以移動,則容易緩解;如果積塊不痛,則難以緩解。
文氣如天馬行空。蹈厲無前。氣盛言宜極行文之樂事。通篇是多少者。字卻不厭復以氣盛也。篇中依事理而立言。不拘拘於分應提筆也。用意與營衛生會大同。
白話文:
文章氣勢如天馬奔騰,勇往直前,氣勢正盛時,語言表達應極盡美妙之能事。通篇有多少字句,一個字也不嫌重複,因為氣勢正是如此旺盛。文章依照事件和道理而立論,不拘泥於按部就班的寫作規則。它的用意與養生之道是大致相同的。
4. 論痛第五十三
黃帝問於少俞曰。筋骨之強弱。肌肉之堅脆。皮膚之厚薄。腠理之疏密。各不同。其於針石火焫之痛何如。腸胃之厚薄堅脆亦不等。其於毒藥何如。願盡聞之。少俞曰。人之骨強筋弱肉緩皮膚厚者。耐痛。其於針石之痛。火焫亦然。黃帝曰。其耐火焫者。何以知之。少俞答曰。
白話文:
從其厚薄。腠理之疏密。各從其厚薄。 薄。
加以黑色而美骨者。耐火焫。黃帝曰。其不耐針石之痛者。何以知之。少俞曰。堅肉薄皮者。不耐針石之痛。於火焫亦然。黃帝曰。人之病。或同時而傷。或易已。或難已。其故何如。少俞曰。同時而傷其身多熱者。易已。多寒者。難已。黃帝曰。人之勝毒。何以知之。少俞曰。
白話文:
凡是皮膚上長有黑痣並具有堅硬骨質的人,耐受灼燒。黃帝問道:那些耐受不了針灸之痛的人,如何才能知道呢?少俞答道:肉堅皮薄的人,耐受不了針灸之痛,在灼燒中也是如此。黃帝問道:人的疾病,有的同時發作,有的容易痊癒,有的難以痊癒,這是什麼原因呢?少俞答道:同時發作,但身體發熱較多的,容易痊癒;寒氣較多的,難以痊癒。黃帝問道:人戰勝毒邪的表現是什麼呢?少俞答道:
胃厚色黑。大骨及肥者。皆勝毒。故其瘦而薄胃者。皆不勝毒也。
此篇起訖鶻突。義無歸宿。頗似他處錯簡。或本篇前後有脫簡也。
白話文:
胃壁厚且顏色偏黑的人,以及骨骼粗大和體型肥胖的人,都能抵抗毒素。因此,體型瘦弱且胃壁薄的人,都不能抵抗毒素。
這篇文章從開始到結束都沒有明確的主旨,很像其他地方的錯亂篇章,或者是本篇的前後有遺失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