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海

《內經評文》~

回本書目錄

1. 卷八

2. 禁服第四十八

(經脈篇引作禁脈)

雷公問於黃帝曰。細子得受業。通於九針六十篇。旦暮勤服之。近者編絕。久者簡垢。然尚諷誦弗置。未盡解於意矣。外揣言渾束為一。未知所謂也。夫大則無外。小則無內。大小無極。高下無度。束之奈何。士之才力。或有厚薄。智慮褊淺。不能博大深奧。自強於學若細子。

細子恐其散於後世。絕於子孫。敢問約之奈何。黃帝曰。善乎哉問也。此先師之所禁。坐私傳之也。割臂歃血之盟也。子若欲得之。何不齋乎。雷公再拜而起曰。謹聞命於是也。乃齋宿三日而請曰。敢問今日正陽。細子願以受盟。黃帝乃與俱入齋室。割臂歃血。黃帝親祝曰。

今日正陽。歃血傳方。有敢背此言者。反受其殃。雷公再拜曰。細子受之。黃帝乃左握其手。右授之書。曰。慎之慎之。吾為子言之。凡刺之理。經脈為始。營其所行。知其度量。內刺五臟。外刺六腑。審察衛氣。為百病母。調諸虛實。虛實乃止。瀉其血絡。血盡不殆矣。雷公曰。

此皆細子之所以通。未知其所約也。黃帝曰。夫約方者。猶約囊也。囊滿而弗約。則輸泄。方成弗約。則神與弗俱。雷公曰。願為下材者。勿滿而約之。黃帝曰。未滿而知約之。以為工。不可以為天下師。雷公曰。願聞為工。黃帝曰。寸口主中。人迎主外。兩者相應。俱往俱來。

若引繩。大小齊等。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名曰平人。人迎大一倍於寸口。病在足少陽。一倍而躁。在手少陽。人迎二倍。病在足太陽。二倍而躁。病在手太陽。人迎三倍。病在足陽明。三倍而躁。病在手陽明。盛則為熱。虛則為寒。緊則為痛痹。代則乍甚乍間。

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緊痛則取之分肉。代則取血絡。具飲藥。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名曰經刺。人迎四倍者。且大且數。名曰溢陽。溢陽為外格。死不治。必審按其本末。察其寒熱。以驗其臟腑之病。寸口大於人迎一倍。病在足厥陰。一倍而躁。在手心主。寸口二倍。

病在足少陰。二倍而躁。在手少陰。寸口三倍。病在足太陰。三倍而躁。在手太陰。盛則脹滿。寒中。食不化。虛則熱中。出糜。少氣。溺色變。緊則痛痹。代則乍痛乍止。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緊則先刺而後灸之。代則取血絡而後調之。陷下則徒灸之。陷下者脈血結於中。

中有著血。血寒故宜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寸口四倍者。名曰內關。內關者。且大且數。死不治。必審察其本末之寒溫。以驗其臟腑之病。通其營輸。乃可傳於大數。大數曰。盛則徒瀉之。虛則徒補之。緊則灸刺。且飲藥。陷下則徒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所謂經治者。

飲藥。亦曰灸刺。脈急則引脈大以弱則欲安靜用力無勞也。

前路紆徐。後路整肅。極奔放又極謹嚴。字裡行間具陰陽開合之妙。此篇約萬病診治之法於人迎寸口。惜今失傳不能用也。合難經覆溢關格之義。參之人迎似關前寸口。似即關後。其以大小倍數分三陰三陽。當是浮中沉之事也。恨無明文可證之。

白話文:

禁服第四十八

雷公向黃帝請教說:「我這個晚輩學習醫術,精通九針的六十篇內容,早晚勤奮練習,但有些地方學得淺薄,有些地方則沒有融會貫通,雖然持續不斷地背誦,卻還是不能完全理解其中的含義。外表看來,這些理論好像是混雜在一起,不知道重點是什麼。宇宙浩大無邊,極小之物也包含其中,大小沒有極限,高低沒有限度,要如何才能將這些道理歸納整理呢?學醫的人,資質和能力各有高低,智慧和思考也可能有狹隘或不足,不能深入理解廣大精深的道理,就像我一樣,雖然努力學習。」

「我擔心這些醫術會隨著後世散失,在子孫後代中失傳,所以敢問要如何歸納總結這些道理呢?」黃帝回答說:「這個問題問得好啊!這是以前的老師們所禁止公開傳授的,只能私下傳給自己信任的學生,還要像割破手臂、用血立誓一樣保密。如果你想得到這些醫術,為什麼不先齋戒沐浴呢?」雷公再次跪拜,起身說:「我謹遵您的教誨。」於是齋戒了三天,然後請求說:「敢問今天陽氣正盛,我願意接受您的傳授,並立下誓約。」黃帝就和他一同進入齋戒的房間,割破手臂,用血立誓。黃帝親自禱告說:「今天陽氣正盛,用血立誓傳授醫術。如果有人背棄誓言,必將遭受災禍。」雷公再次跪拜說:「我願意接受。」黃帝於是左手握住雷公的手,右手將書冊交給他,說:「要謹慎,要謹慎啊!我來告訴你,凡是針刺的道理,都以經脈為基礎。要了解經脈的運行,知道其長度和度數。內刺五臟,外刺六腑,仔細觀察衛氣的變化,因為衛氣是所有疾病的根源。要調和身體的虛實狀況,虛實平衡疾病就會停止。要疏通血絡,只要血絡不堵塞,就不會有生命危險。」雷公說:「這些我都知道,但是還不知道如何歸納重點。」黃帝說:「所謂歸納重點,就像束緊袋子一樣。袋子滿了不束緊,就會洩漏;醫術道理明白卻不歸納,其精髓就不能融會貫通。」雷公說:「我這個資質差的人,希望能歸納重點,而不是等到滿了才束緊。」黃帝說:「還沒滿就懂得歸納的,才稱得上是好的工匠,但還不能作為天下的老師。」雷公問:「那要如何才能成為好的工匠呢?」黃帝說:「寸口脈主要反映身體的內部狀況,人迎脈主要反映身體的外部狀況。兩者應該相互對應,同步跳動。就像拉繩子一樣,大小應該均等。春夏時節,人迎脈略微強於寸口脈;秋冬時節,寸口脈略微強於人迎脈。這樣的人,就稱為健康的人。如果人迎脈比寸口脈大一倍,疾病在足少陽經;如果大一倍且脈搏急促,疾病在手少陽經。如果人迎脈比寸口脈大兩倍,疾病在足太陽經;如果大兩倍且脈搏急促,疾病在手太陽經。如果人迎脈比寸口脈大三倍,疾病在足陽明經;如果大三倍且脈搏急促,疾病在手陽明經。脈象強盛則為熱證,脈象虛弱則為寒證,脈象緊張則為疼痛或麻痹,脈象間歇則時好時壞。脈象強盛要用瀉法,脈象虛弱要用補法,脈象緊張疼痛要針刺肌肉間隙,脈象間歇要取血絡並配合藥物。如果脈象陷下,則要用灸法。如果不強盛也不虛弱,則要針刺經脈,這稱為經刺。如果人迎脈比寸口脈大四倍,而且脈搏又大又快,則稱為陽氣外洩,這是很嚴重的外格疾病,無法醫治。必須仔細診察疾病的本源和末端,觀察其寒熱性質,以此來判斷臟腑的病變。如果寸口脈比人迎脈大一倍,疾病在足厥陰經;如果大一倍且脈搏急促,疾病在手心包經。如果寸口脈比人迎脈大兩倍,疾病在足少陰經;如果大兩倍且脈搏急促,疾病在手少陰經。如果寸口脈比人迎脈大三倍,疾病在足太陰經;如果大三倍且脈搏急促,疾病在手太陰經。脈象強盛則會腹脹、寒冷、消化不良;脈象虛弱則會發熱、腹瀉、呼吸短促、小便顏色異常。脈象緊張則會疼痛麻痹,脈象間歇則時痛時止。脈象強盛要用瀉法,脈象虛弱要用補法,脈象緊張要先針刺後灸,脈象間歇要取血絡後再調理。如果脈象陷下,則單獨用灸法。脈象陷下表示脈血凝結在體內,因為血寒所以適合用灸法。如果不強盛也不虛弱,則要針刺經脈。如果寸口脈比人迎脈大四倍,則稱為內關,內關脈象又大又快,是無法醫治的疾病。必須仔細診察疾病的本源和末端,觀察其寒熱性質,以此來判斷臟腑的病變。疏通經脈的運行,才能傳授醫學的精髓。大數是說:脈象強盛要用瀉法,脈象虛弱要用補法,脈象緊張要針刺並配合藥物,脈象陷下則單獨用灸法,如果不強盛也不虛弱,則要針刺經脈。所謂經治,就是配合藥物,也可以配合灸刺。脈搏急促,則要引導脈搏變大而緩慢;脈搏虛弱,則要讓身體安靜休息,避免勞累。

診脈之道,前路緩慢,後路嚴謹。醫術既要極其奔放,又要極其謹慎。字裡行間都蘊含著陰陽開合的奧妙。這一篇主要講述了通過人迎脈和寸口脈來診斷和治療各種疾病的方法。可惜的是,現在已經失傳,無法應用了。這和《難經》中關於覆、溢、關、格的理論相符合,參照人迎脈,似乎就相當於關前,而寸口脈,似乎就相當於關後。以脈搏大小的倍數來區分三陰三陽,應該是指脈搏浮、中、沉三層的情況,可惜沒有明確的文字記載可以證明。

3. 五色第四十九

雷公問於黃帝曰。五色獨決於明堂乎。小子未知其所謂也。黃帝曰。明堂者。鼻也。闕者。眉間也。庭者。顏也。蕃者。頰側也。蔽者。耳門也。其間欲方大。去之十步。皆見於外。如是者。壽必中百歲。雷公曰。五官之辨奈何。黃帝曰。明堂骨高以起。平以直。五臟次於中央。

六腑挾其兩側。首面上於闕庭。王宮在於下極。五臟安於胸中。真色以致。病色不見。明堂潤澤以清。五官惡得無辨乎。雷公曰。其不辨者。可得聞乎。黃帝曰。五色之見也。各出其色部。部骨陷者。必不免於病矣。其色部乘襲者。雖病甚。不死矣。雷公曰。官五色。奈何。

黃帝曰。青黑為痛。黃赤為熱。白為寒。是謂五官。雷公曰。病之益甚。與其方衰。如何。黃帝曰。外內皆在焉。切其脈口滑小緊以沉者。病益甚。在中。人迎氣大緊以浮者。其病益甚。在外。其脈口浮滑者。病日進。人迎沉而滑者。病日損。其脈口滑以沉者。病日進。在內。

其人迎脈滑盛以浮者。其病日進。在外。脈之浮沉。及人迎與寸口氣小大等者。病難已。病之在臟。沉而大者易已。小為逆。病在腑。浮而大者。其病易已。人迎盛堅者傷於寒。氣口甚堅者傷於食。雷公曰。以色言病之間甚。奈何。黃帝曰。其色粗以明。沉夭者為甚。其色上行者。

病益甚。其色下行。如雲徹散者。病方已。五色。各有臟部。有外部。有內部也。色從外部走內部者。其病從外走內。其色從內走外者。其病從內走外。病生於內者。先治其陰。後治其陽。反者益甚。其病生於陽者。先治其外。後治其內。反者益甚。其脈滑大以代而長者。病從外來。

目有所見。志有所惡。此陽氣之並也。可變而已。(變謂移精變氣也)雷公曰。小子聞風者。百病之始也。厥逆者。寒濕之起也。別之奈何。黃帝曰。當候闕中。薄澤為風。沖濁為痹。在地為厥。此其常也。各以其色言其病。雷公曰。人不病卒死。何以知之。黃帝曰。大氣入於臟腑者。

不病而卒死矣。雷公曰。病小愈而卒死者。何以知之。黃帝曰。赤色出兩顴。大如母指者。病雖小愈。必卒死。黑色出於庭。大如母指。必不病而卒死。雷公再拜曰。善哉。其死有期乎。黃帝曰。察色以言其時。(以上為前半篇論色論部論病論死大義已晰下文乃申釋之耳)雷公曰。

善乎。願卒聞之。黃帝曰。庭者。首面也。闕上者。咽喉也。闕中者。肺也。下極者。心也。直下者。肝也。肝左者。膽也。下者。脾也。方上者。胃也。(下謂面王即鼻準也方上謂正當鼻準之上即准上低扼之處凡胃氣虛陷者其處必低陷可徵也方義與前本腧篇大陵掌後兩骨之間方下者也義相同舊以為迎香者失之)中央者。大腸也。

挾大腸者。腎也。當腎者。臍也。面王以上者。小腸也。面王以下者。膀胱子處也。顴者。肩也。顴後者。臂也。臂下者。手也。目內眥上者。膺乳也。挾繩而上者。背也。循牙車以下者。股也。中央者。膝也。膝以下者。脛也。當脛以下者。足也。巨分者。股里也。巨屈者。

膝臏也。此五臟六腑肢節之部也。各有部分。有陰陽。用陰和陽。用陽和陰。當明部分。萬舉萬當。能別左右。是謂大道。男女異位。故曰陰陽。審察澤夭。謂之良工。沉濁為內。浮澤為外。黃赤為風。青黑為痛。白為寒。黃而膏潤為膿。赤甚者為血。痛甚為攣。寒甚為皮不仁。

五色各見其部。察其浮沉。以知淺深。察其澤夭。以觀成敗。察其散搏。以知遠近。視色上下。以知病處。積神於心。以知往今。故相氣不微。不知是非。屬意勿去乃知新故。色明不粗。沉夭為甚。不明不澤。其病不甚。其色散。駒駒然未有聚。其病散而氣痛。聚未成也。腎乘心。

心先病。腎為應。色皆如是。男子色(色黑色也跟腎乘心說來)在於面王。為小腹痛。下為卵痛。其圜直為莖痛。高為本。下為首。狐疝㿉陰之屬也。女子在於面王。為膀胱子處之病。散為痛。搏為聚。方員左右。各如其色形。其隨而下至胝。為淫。有潤如膏狀。為暴食不潔。

左為左。右為右。其色有邪。聚散而不端。面色所指者也。色者。青黑赤白黃。皆端滿。有別鄉。別鄉赤者。其色赤大如榆莢。在面王。為不月。其色上銳首空。上向。下銳。下向。在左右。如法。以五色命臟。青為肝。赤為心。白為肺。黃為脾。黑為腎。肝合筋。心合脈。

肺合皮。脾合肉。腎合骨也。(以上二節為後半篇詳列面色之部詳敘察色之法皆申釋前半篇之義其詞繁不殺看似蕪雜而實句句皆指點神情)

頭緒既繁。布局亦散。然細審其賓主輕重之理。斷續脫卸之法。自覺起伏奇正。步步相生中間有正敘。有帶敘。有補敘。有插敘。忽分忽合。忽即忽離。官止神行。極行文變化之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