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評文》~ 卷三 (2)

回本書目錄

卷三 (2)

1. 經脈第十

賁響腹脹,是謂骭厥,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瘧,溫淫汗出,鼽衄,口喎,唇胗,頸腫,喉痹,大腹水腫,膝臏腫痛,循膺乳氣街股伏兔骭外廉足跗上皆痛,中趾不用。氣盛,則身以前皆熱;其有餘於胃,則消穀善飢,溺色黃;氣不足,則身以前皆寒慄;胃中寒,則脹滿,為此諸病。

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人迎大三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脾足太陰之脈,起於大趾之端,循趾內側白肉際,過核骨後,上內踝前廉,上踹內,循脛骨後,交出厥陰之前,上膝股內前廉,入腹屬脾,絡胃,

上膈,挾咽,連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是動則病:舌本強,食則嘔,胃脘痛,腹脹,善噫,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身體皆重。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體不能動搖,食不下,煩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閉黃疸,不能臥,強立,股膝內腫厥,足大趾不用。

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寸口大三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心手少陰之脈,起於心中,出屬心系,下膈,絡小腸。其支者,從心系上挾咽,系目系。其直者,復從心系,卻上肺,下出腋下循臑內後廉,

行手厥陰心主之後,下肘內,循臂內後廉,抵掌後銳骨之端,入掌內後廉,循小指之內,出其端。是動則病:嗌乾,心痛,渴而欲飲,是為臂厥。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黃,脅痛,臑臂內後廉痛厥,掌中熱痛,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

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寸口大再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小腸手太陽之脈,起於小指之端,循手外側,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內側兩筋之間,上循臑外後廉,出肩解,繞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絡心,循咽,下膈,抵胃,屬小腸。其支者,從缺盆循頸,

上頰,至目銳眥,卻入耳中。其支者,別頰,上䪼(䪼音拙,面骨之出者,即顴後連耳之橫骨也),抵鼻,至目內眥,斜絡於顴。是動則病:嗌痛,頷腫,不可以顧,肩似拔,臑似折。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聾,目黃,頰腫,頸頷肩臑肘臂外後廉痛,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

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人迎大再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膀胱足太陽之脈,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其支者,從巔至耳上角(謂至耳之上角,非至耳又上日角也。三焦條同)。其直者,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髆內,

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屬膀胱。其支者,從腰中下挾脊,貫臀,入膕中。其支者,從髆內左右別下貫胛,挾脊內,過髀樞,循髀外,從後廉下合膕中,以下貫腨內(踹為足跟,腨為腓腸腿肚也。原本俱誤作踹),出外踝之後,循京骨,至小指外側。是動則病:沖頭痛,目似脫。

白話文:

腹部有聲響、腹脹,這稱為「脛厥」。主要是因為血的病變引起的,會出現狂躁、瘧疾、發熱潮濕、流汗不止、鼻塞流涕或出血、口眼歪斜、嘴唇腫脹、頸部腫大、喉嚨腫痛阻塞、腹部積水腫脹、膝蓋及髕骨腫痛。沿著胸部、乳房、氣街(腹股溝處)、大腿前側、小腿外側、腳背等部位都會疼痛,中腳趾不能活動。氣過盛時,身體前面會發熱;氣過剩而進入胃時,會容易消化而很快感到飢餓,小便顏色黃;氣不足時,身體前面會感到寒冷顫抖;胃部寒冷時,則會腹脹。這些都是由經脈氣血失調引起的疾病。

氣血過盛要洩掉它,虛弱要補養它,發熱要快速導引疏散,寒冷要滯留加溫,氣陷下時要用艾灸提升,不盛不虛則按照經絡穴位治療。氣血盛時人迎脈比寸口脈大三倍;氣血虛時人迎脈反而比寸口脈小。足太陰脾經,從腳大趾末端開始,沿著腳趾內側白肉交界處,經過腳大趾骨後方,往上到內踝前緣,再往上到小腿內側,沿脛骨後方,交叉到足厥陰經(肝經)之前,往上到膝蓋大腿內前緣,進入腹部,歸屬於脾,聯絡胃。

再往上通過橫膈膜,夾著食道,連接舌根,分散到舌頭下面。它的一支脈,從胃分出往上通過橫膈膜,注入心中。經脈氣血運行異常就會產生疾病,例如舌根僵硬、吃東西就想吐、胃脘疼痛、腹脹、頻頻打嗝,排便或排氣後會感到比較舒服,身體沉重。這些主要是因為脾的病變引起的疾病,例如舌根疼痛、身體不能動搖、吃不下飯、煩躁不安、心下急痛、腹瀉、水腫、黃疸、無法平躺、只能勉強站立、大腿內側及膝蓋腫脹麻木、腳大趾不能活動。

氣血過盛要洩掉它,虛弱要補養它,發熱要快速導引疏散,寒冷要滯留加溫,氣陷下時要用艾灸提升,不盛不虛則按照經絡穴位治療。氣血盛時寸口脈比人迎脈大三倍;氣血虛時寸口脈反而比人迎脈小。手少陰心經,從心臟開始,歸屬於心系,向下通過橫膈膜,聯絡小腸。它的一支脈,從心系向上夾著食道,連接眼球後的脈絡。它的一直行脈,從心系向上至肺部,再往下從腋下沿手臂內側後緣走,

走在手厥陰心包經之後,下到肘內側,沿著手臂內側後緣到手掌後方豌豆骨處,進入手掌內側後緣,沿小指內側到指端。經脈氣血運行異常就會產生疾病,例如咽喉乾燥、心痛、口渴想喝水,這稱為「臂厥」。主要是因為心臟的病變引起的疾病,例如眼睛發黃、脅肋疼痛、手臂內側後緣麻木疼痛、手掌心發熱疼痛。

氣血過盛要洩掉它,虛弱要補養它,發熱要快速導引疏散,寒冷要滯留加溫,氣陷下時要用艾灸提升,不盛不虛則按照經絡穴位治療。氣血盛時寸口脈比人迎脈大兩倍;氣血虛時寸口脈反而比人迎脈小。手太陽小腸經,從小指尖開始,沿著手外側,往上到手腕,通過腕骨中點,直往上,沿著手臂骨頭下緣,出於肘內側兩條筋之間,往上沿著上臂外側後緣,出肩關節,繞著肩胛骨,交匯於肩上,進入鎖骨上窩,聯絡心臟,沿著食道,向下通過橫膈膜,到達胃部,歸屬於小腸。它的一支脈,從鎖骨上窩沿著頸部,

往上到臉頰,到達眼外角,折回進入耳朵中。它的一支脈,從臉頰分出,往上到顴骨,到達鼻子的兩側,到眼內角,斜行聯絡顴骨。經脈氣血運行異常就會產生疾病,例如咽喉疼痛、下巴腫脹、頸部僵硬不能轉頭、肩膀像要脫臼、上臂像要折斷。主要是因為津液的病變引起的疾病,例如耳聾、眼睛發黃、臉頰腫脹、頸部、下巴、肩膀、上臂、肘部、手臂外側後緣疼痛。

氣血過盛要洩掉它,虛弱要補養它,發熱要快速導引疏散,寒冷要滯留加溫,氣陷下時要用艾灸提升,不盛不虛則按照經絡穴位治療。氣血盛時人迎脈比寸口脈大兩倍;氣血虛時人迎脈反而比寸口脈小。足太陽膀胱經,從眼內角開始,往上到前額,交會於頭頂。它的一支脈,從頭頂到耳朵上角。(這裡說的是到耳朵之上角,不是到耳朵又向上到太陽穴。)它的一直行脈,從頭頂進入聯絡腦部,再出來,分開向下到後頸部,沿著肩胛內側,

夾著脊椎,到達腰部中間,深入到脊柱兩側的肌肉,聯絡腎臟,歸屬於膀胱。它的一支脈,從腰部中間向下夾著脊椎,貫穿臀部,進入膝膕窩中。它的一支脈,從肩胛內側左右分開,向下貫穿肩胛骨,夾著脊椎內側,經過髖關節,沿著大腿外側後緣,向下匯合於膝膕窩中,再向下貫穿小腿內側(這裡指小腿肚子,並非腳跟),出於外踝骨後方,沿著腳外側,到達小腳趾外側。經脈氣血運行異常就會產生疾病,例如頭痛如沖擊,眼睛好像要脫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