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評文》~ 卷三 (1)
卷三 (1)
1. 卷三
2. 經脈第十
雷公問於黃帝曰:「禁脈之言。(經有禁服篇所敘皆脈事疑彼處服字誤有謂脈字誤者恐未必然)凡刺之理,經脈為始;營其所行,制其度量;內次五臟,外別六腑。願盡聞其道。」
黃帝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骨為幹,脈為營,筋為剛,肉為牆;皮膚堅而毛髮長。谷入於胃,脈道以通,血氣乃行。」
雷公曰:「願卒聞經脈之始生。」
黃帝曰:「經脈者,所以能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肺手太陰之脈:起於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從肺系橫出腋下,下循臑內,行少陰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內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魚,循魚際,出大指之端。其支者:從腕後,直入次指內廉,出其端。
是動則病:肺脹滿膨膨,而喘咳上氣,缺盆中痛;甚則交兩手而瞀。此為臂厥。是主肺所生病者:咳逆上氣,喘喝,煩心,胸滿,臑臂內前廉痛厥,掌中熱。氣盛有餘,則肩背痛,風寒,汗出中風,小便數而欠;氣虛,則肩背痛寒,少氣不足以息,溺色變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寸口大三倍於人迎;虛者則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大腸手陽明之脈:起於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兩骨之間,上入兩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於柱骨之會上;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其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中,還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
是動則病:齒痛,頸腫。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黃,口乾,鼽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氣有餘,則當脈所過者熱腫;虛則寒慄不復,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人迎大三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胃足陽明之脈:起於鼻之交頞中。(頞鼻莖也交頞中者鼻莖起處山根是也左右脈交於此兒科謂山根有青脈者肝熱非也人皆有脈第皮薄者脈露故易受風邪)旁納太陽之脈,下循鼻外,入上齒中,還出,挾口,環唇,下交承漿,卻循頤後下廉,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循髮際,至額顱。其支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嚨,入缺盆下膈,屬胃,絡脾。其直者:從缺盆下乳內廉,下挾臍,入氣街中。其支者:起於胃口,下循腹裡,下至氣街中而合。
以下髀關,抵伏兔,下膝臏中,下循脛外廉,下足跗,入中趾內間。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別,下入中趾外間。其支者:別跗上,入大趾間,出其端。是動則病:洒洒振寒,善呻,數欠,顏黑;病至則惡人與火;聞木聲則惕然而驚;心欲動,獨閉戶塞牖而處;甚則欲上高而歌,棄衣而走。」
白話文:
經脈第十
雷公向黃帝請教關於禁脈的說法。(經書中禁服篇所記載的,大多是脈象的診斷,有人認為「服」字是寫錯了,應為「脈」字,這未必正確。)總之,針灸的原理,以經脈為起始,循行經脈,把握其運行規律,內聯五臟,外別六腑,希望您能詳盡地講解經脈的道理。
黃帝說:人剛出生時,先形成精氣,精氣化生腦髓,骨骼作為支撐,經脈作為運行通道,筋腱作為連結,肌肉作為保護,皮膚堅固,毛髮生長。食物進入胃中,經脈暢通,氣血才能運行。
雷公說:希望您能詳細講解經脈的起源。
黃帝說:經脈能夠決定生死,診斷百病,調節陰陽虛實,經脈不通則病。肺手太陰經脈,起於中焦,向下連接大腸,回循胃口,上達膈肌,屬於肺臟。從肺系橫出腋下,沿著上臂內側,經過心包經之前,下行至肘窩,沿著前臂內側上行的骨頭下方,進入寸口(手腕內側橈動脈搏動處),向上到魚際穴(大拇指虎口處),循行魚際,到達大拇指末端。它的分支從腕後,直入食指內側,到達指尖。如果這條經脈不通,就會出現肺脹滿、膨脹,伴隨喘咳、氣短、缺盆(鎖骨上窩)疼痛,嚴重時會兩手抱頭昏厥,稱為臂厥,這是肺臟生病的表現。症狀包括咳嗽、氣逆、喘息、煩躁、胸悶、上臂內側疼痛、手心發熱。氣盛有餘,則肩背疼痛,遇風寒,出汗中風,小便頻繁,且尿少。氣虛則肩背疼痛、畏寒、氣短、呼吸困難,尿液顏色改變。治療上,實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速治,寒則緩治,陷下則灸之。如果既不實也不虛,則根據經脈取穴治療。實證時寸口脈大於人迎脈三倍,虛證時寸口脈反而小於人迎脈。
大腸手陽明經脈,起於大拇指和食指的末端,沿著手指外側,經過合谷穴(虎口),進入兩筋之間,循行前臂外側上行至肘外側,向上行於上臂外側,至肩部,從肩髃穴(肩峰前)外側上行,到鎖骨上窩,向下進入鎖骨上窩,絡屬肺,下達膈肌,屬於大腸。它的分支從鎖骨上窩上行至頸部,穿過面頰,進入下齒,再從下齒出來,沿著口角,到達人中穴,左側分支走向右側,右側分支走向左側,上行至鼻孔旁。如果這條經脈不通,就會出現牙痛、頸腫。這是津液生病的表現,症狀包括目黃、口乾、鼻衄、喉嚨腫痛、肩前臂痛、大拇指和食指疼痛。氣盛有餘,則經脈經過的地方紅腫發熱;氣虛則畏寒、肢體無力。治療上,實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速治,寒則緩治,陷下則灸之。如果既不實也不虛,則根據經脈取穴治療。實證時人迎脈大於寸口脈三倍,虛證時人迎脈反而小於寸口脈。
胃足陽明經脈,起於鼻根部。(頞是鼻樑,交頞中是指鼻樑與鼻根相交處,也就是鼻樑的起始點,也就是山根。左右經脈在此交會,小兒科認為山根有青筋是肝熱,這是不對的,每個人都有經脈,只是皮膚薄的人經脈顯露,更容易受風寒侵襲。)旁聯太陽經脈,向下循行鼻外側,進入上齒,再從上齒出來,沿著口角,環繞嘴唇,向下到達承漿穴(下唇正中),向上循行下頜後緣,到達大迎穴(下頜角),沿著面頰,到耳前方,經過客主人穴,循行髮際,到達額頭。它的分支從大迎穴前下方,經過人迎穴(喉嚨旁),循行喉嚨,進入鎖骨上窩,下達膈肌,屬於胃,絡屬脾。它的主幹從鎖骨上窩下行至乳房內側,向下經過腹部,到達氣街(腹部)。它的分支從胃口(胃部)下行至腹部,到達氣街與主幹相合,以下行至髀關(大腿外側)、伏兔(大腿內側)、膝蓋髕骨內側,下行小腿外側,到達足跗(足背),進入中趾內側。它的分支在小腿外側下三寸處分出,進入中趾外側。它的分支從足背上分出,進入大趾間,到達趾尖。如果這條經脈不通,就會出現全身發冷、發抖、善於呻吟、頻繁打哈欠、面色黑暗。嚴重時會厭惡人群和火,聽到木頭的聲音就會驚恐,心裡不安,獨自關閉門窗居住,嚴重時想爬到高處唱歌,脫掉衣服逃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