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評文》~ 卷十二 (6)

回本書目錄

卷十二 (6)

1. 癰疽第八十一

黃帝曰:余聞腸胃受谷,上焦出氣,以溫分肉,而養骨節,通腠理;中焦取汗如露上注溪谷,而滲孫脈;津液和調變化而赤,是為血。血和則孫脈先滿,孫脈滿溢,乃注於絡脈;絡脈皆盈,乃注於經脈。陰陽已張,因息乃行;行有經紀,周有道理,與天合同,不得休止。切而調之,從虛去實,瀉則不足;疾則氣減,留則先後。從虛去虛,補則有餘。血氣已調,形氣乃持。余已知血氣之平與不平,未知癰疽之所從生,成敗之時,死生之期,各有遠近,何以度之?可得聞乎?(以上敘血之源流,跌入癰疽,以起下文)

岐伯曰:經脈留行不止,與天同度,與地合紀。故天宿失度,日月薄蝕;地經失紀,水道流溢,草萓不成。(萓蓋蓂之訛也,見邪客篇,萓音宜,萓莮草鹿蔥也,一名宜男)五穀不殖,徑路不通,民不往來,巷聚邑居,則別離異處。血氣猶然。請言其故。夫血脈營衛,周流不休,上應星宿,下應經數。寒邪客於經絡之中,則血泣。血泣則不通;不通則衛氣歸之,不得復反;故癰腫;寒氣化為熱;熱勝則腐肉;肉腐則為膿;膿不瀉則爛筋;筋爛則傷骨;骨傷則髓消;不當骨空,不得泄瀉;血枯空虛則筋骨肌肉不相榮;經脈敗漏,熏於五臟;臟傷故死矣。(以上承上文敘癰疽之本末,跟定血字,而緯之以寒熱,統冒下文)

黃帝曰:願盡聞癰疽之形與忌曰名。

岐伯曰:癰發於嗌中,名曰猛疽。猛疽,不治,化為膿。膿不瀉,塞咽,半日死。其化為膿者,瀉則合豕膏,冷食,三日而已。發於頸,名曰天疽。其癰大以赤黑,不急治,則熱氣下入淵腋,前傷任脈,內熏肝肺。熏肝肺,十餘日而死矣。陽留大發,消腦留項,名曰腦爍。其色不樂,項痛而如刺以針,煩心者,死不可治。發於肩及臑,名曰疵癰。其狀赤黑,急治之。此令人汗出至足,不害五臟。癰發四五日,逞焫之。發於腋下,赤堅者,名曰米疽。治之以砭石,欲細而長,疏砭之。塗以豕膏,六日已,勿裹之。其癰堅而不潰者,為馬刀俠癭。急治之。發於胸,名曰井疽。其狀如大豆,三四日起。不早治,下入腹,不治,七日死矣。發於膺,名曰甘疽。色青,其狀如榖實栝蔞,常苦寒熱。急治之,去其寒熱。十歲死,死後出膿。發於脅,名曰敗疵。敗疵者,女子之病也。灸之。其病大癰膿,治之,其中乃有生肉,大如赤小豆。銼䔖翹草根各一升,以水一斗六升煮之。竭為取三升,則強飲。厚衣坐於釜上,令汗出至足。已。發於股脛,名曰股脛疽。其狀不甚變,而癰膿搏骨。不急治,三十日死矣。發於尻,名曰銳疽。其狀赤堅大,急治之。不治,三十日死矣。發於股陰,名曰赤施。不急治,六十日死。在兩股之內,不治十日而當死。發於膝,名曰疵癰。其狀大癰。(謂鋪大而壅硬也)色不變,寒熱,如堅石。勿石;石之者死;須其柔,乃石之者生。諸癰疽之發於節而相應者,不可治也。發於陽者,百日死;發於陰者,三十日死。發於脛,

白話文:

黃帝說:「我聽說腸胃吸收食物後,上焦排出氣息,溫養肌肉骨骼,使皮膚毛孔通暢。中焦吸收汗液,如同露水注入溪谷般滲入經脈,津液調和變化成血液。血液調和,則經脈先充盈;經脈充盈溢出,則流注到絡脈;絡脈都充盈了,則流注到經脈。陰陽氣機運行,循著一定的規律,周而復始,與天地運行相合,不停歇地運作。要調治疾病,就要從虛弱的地方入手,去除實邪;瀉血過多則不足,疾病則氣血減少,滯留則先後發病。從虛弱的地方調理,補充則有餘。血氣調和了,形體氣力才能維持。我已經知道血氣的平和與不平和,卻不知道癰疽從何而生,成敗的時機,死生的期限,各有遠近,怎麼判斷呢?請您告訴我。」(以上論述血液的來源流向,引出癰疽的討論)

岐伯說:「經脈運行不止,與天體運行同步,與地之節氣相合。所以,天象失常,日月蝕虧;地氣失序,河道泛濫;草木不生長,五穀歉收;道路不通,人民不能往來,聚居在城鄉,則彼此隔絕。但血氣卻仍然運行,請問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血脈營衛周流不息,上應天上的星宿,下應地上的節氣。寒邪入侵經絡,則血液凝滯不通,衛氣不能回歸,所以癰腫初起為寒邪,寒邪化為熱邪。熱邪盛則腐蝕肌肉,肌肉腐爛則形成膿液;膿液不排出則腐爛筋腱;筋腱腐爛則傷及骨骼;骨骼受損則骨髓消損;如果不排出膿液,血枯竭虛弱,則筋骨肌肉不能互相滋養,經脈敗壞,邪氣熏蒸五臟,五臟受損,就會死亡。」(承接上文,論述癰疽的本質,以寒熱為綱領,引出下文)

黃帝說:「我希望徹底了解癰疽的形態及禁忌事項。」

岐伯說:「癰疽發生在咽喉,稱為猛疽。猛疽不治,化膿,膿液不排出,阻塞咽喉,半天就會死亡。如果化膿了,就應該排出膿液,塗上豬膏,吃冷食,三天就好了。發生在頸部,稱為天疽,癰疽很大,顏色赤黑,不抓緊治療,熱氣就會下降到腋下,前面傷及任脈,內部熏蒸肝肺,熏蒸肝肺,十多天就會死亡。陽氣停留,癰疽很大,蔓延到後腦勺,稱為腦爍,顏色不好看,頸項疼痛如刺,煩躁不安,就會死亡,無法治療。發生在肩部和上臂,稱為疵癰,顏色赤黑,要迅速治療,這會使人汗出遍體,不傷及五臟。癰疽發病四五天,可以使用灸法治療。發生在腋下,顏色赤紅堅硬的,稱為米疽,用砭石治療,砭石要細而長,疏通經絡,塗上豬膏,六天就好了,不要包紮。癰疽堅硬不潰爛的,稱為馬刀俠癭,要迅速治療。發生在胸部,稱為井疽,形狀像大豆,三四天發病,不早治,就會向下蔓延到腹部,不治七天就會死亡。發生在胸前,稱為甘疽,顏色青黑,形狀像穀物栝蔞,經常寒熱交加,要迅速治療,去除寒熱,十年後會死亡,死後會排出膿液。發生在脅肋部,稱為敗疵,敗疵是女人的病,用灸法治療,這種病癰疽很大,有膿,治療時裡面會有像赤小豆大小的生肉。用銼草、萆薢草根各一升,加水一斗六升煮沸,取三升,讓病人強行喝下去,穿著厚衣服坐在鍋上,使汗出遍體。發生在股部和脛部,稱為股脛疽,癰疽的形態變化不大,但癰疽和膿液包圍骨頭,不迅速治療,三十天就會死亡。發生於臀部,稱為銳疽,癰疽顏色赤紅堅硬,很大,要迅速治療,不治療,三十天就會死亡。發生在會陰部,稱為赤施,不迅速治療,六十天就會死亡;發生在兩股之間,不治療十天就會死亡。發生在膝蓋,稱為疵癰,癰疽很大(指腫大堅硬),顏色不變,寒熱交加,像堅硬的石頭,不要用砭石治療,用砭石治療就會死亡,等到它軟化了,再用砭石治療就能活。所有癰疽發生在關節並互相影響的(指疼痛影響到相關臟腑),不能治療。發生在陽經的,一百天死亡;發生在陰經的,三十天死亡;發生在脛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