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評文》~ 卷十二 (7)
卷十二 (7)
1. 癰疽第八十一
名曰兔齧。其狀赤至骨,急治之;不治,害人也。發於內踝,名曰走緩。其狀癰也,色不變。數石其輸,而止其寒熱,不死。發於足上下,名曰四淫。其狀大癰,急治之,百日死。發於足傍,名曰厲癰。其狀不大,初如小指。發,急治之,去其黑者。不消,輒益;不治,百日死。
發於足指,名脫癰。其狀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不衰,急斬之,不則死矣。(以上只敘形名,而缺其忌,當有脫文,甲乙經中詳之)黃帝曰:「夫子言癰疽,何以別之?」岐伯曰:「營衛稽留於經脈之中,則血泣而不行;不行則衛氣從之而不通,壅遏而不得行,故熱。大熱不止,
熱勝則肉腐,肉腐則為膿。然不能陷,骨髓不不為燋枯,五臟不為傷,故命曰癰。黃帝曰:「何謂疽?」岐伯曰:「熱氣湻盛,下陷肌膚,筋髓枯,內連五臟,血氣竭。當其癰下,筋骨、良肉皆無餘,故命曰疽。」疽者,其上之皮夭以堅,堅如牛領之皮;癰者,其皮上薄以澤,此其候也。
前後總敘,中間分敘,常法也。而詞旨修潔,格律謹嚴。中間許多條目,卻首尾一氣貫注。煉氣歸神,豈徒才大!按:疽者,索而陷也;癰者,壅而盛也。林屋山人以平起、堅軟辨其形;以疼痛、麻木辨其情;以赤白、鮮黯辨其色;以陰陽、寒熱辨其氣,大致與經旨不悖。而於熱氣渾盛、下陷肌膚之義未備者。
蓋癰疽皆起於津液之燥結,而微甚判之,一寒而燥結,一熱而燥結。寒則內陷,熱則外壅,故淺深不同。經統言熱者,以其統歸於燥結也;林屋劈分寒熱者,惡其混也。
白話文:
癰疽第八十一
這種病症叫做「兔齧」,它的樣子是皮膚紅腫到連骨頭都感覺到疼痛,必須趕緊治療。如果不治療,會危害生命。如果長在腳踝內側,叫做「走緩」,它的樣子像癰腫,顏色沒有變化,可以用針刺數個穴位,來止住寒熱,就不會死亡。如果長在腳的上下部位,叫做「四淫」,它的樣子是很大的癰腫,必須趕緊治療,否則一百天內就會死亡。如果長在腳的旁邊,叫做「厲癰」,它的樣子不大,剛開始像小指頭那麼大,發現後要趕緊治療,切除黑色部分,如果沒有消除,就會不斷擴大,不治療,一百天內就會死亡。
如果長在腳趾上,叫做「脫癰」,它的樣子是紅黑色的,這種情況如果不治療就會死亡。如果不是紅黑色,就不會死亡,也不會衰弱,必須趕緊切除,不然就會死亡。(以上只是敘述了病症的名稱和外形,缺少了禁忌,應該是有文字遺漏,詳細的可以參考《甲乙經》中的記載)黃帝問道:「您說的癰和疽,要如何區分呢?」岐伯回答說:「營氣和衛氣停留在經脈之中,就會造成血的運行不順暢,運行不順暢,衛氣也會跟著不通,阻塞而無法運行,所以會發熱。大熱不止,熱盛就會導致肌肉腐爛,肌肉腐爛就會化膿。但這種情況不會深入到骨頭裡,骨髓不會被燒乾,五臟也不會受到損傷,所以叫做『癰』。」黃帝又問:「什麼叫做『疽』呢?」岐伯回答說:「熱氣非常旺盛,往下侵入到肌肉、筋骨中,導致筋骨枯竭,內部連到五臟,使得氣血衰竭。在疽的下方,筋骨和好的肌肉都會消失殆盡,所以叫做『疽』。疽的表皮會枯萎且堅硬,堅硬的像牛脖子上的皮膚一樣。癰的表皮則是薄而有光澤,這就是它們之間的區別。」
這一段文字前後總體敘述,中間又分開敘述,這是常用的寫作方法,而且文字簡潔,格律嚴謹。中間雖然有很多條目,但首尾貫通,連貫一致。這展現了作者煉氣歸神、才華橫溢的能力。按疽的特性是向下侵蝕,而癰的特性則是向上壅塞。林屋山人從腫塊的軟硬,分辨病症的形狀;從疼痛麻木,分辨病症的感覺;從紅、白、鮮、暗的顏色,分辨病症的顏色;從陰陽寒熱,分辨病症的性質。大致上與經文的宗旨不相違背。但對於熱氣盛,向下侵入到肌肉的意義,說的還不夠全面。
癰和疽都是因為津液乾燥凝結而引起的。而寒和熱,則可以區分病症的輕微和嚴重程度。寒則導致內陷,熱則導致外腫。因此病症的深淺程度不同。經典中統稱熱,是因為它們都是因為津液乾燥凝結而產生。林屋山人將其分為寒熱,是為了避免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