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評文》~ 卷十一 (1)
卷十一 (1)
1. 卷十一
2. 官能第七十三
黃帝問於岐伯曰:「余聞九針於夫子,眾多矣,不可勝數。余推而論之,以為一紀。余司誦之,子聽其理,非則語余,請正其道,令可久傳,後世無患。得其人乃傳,非其人勿言。」岐伯稽首再拜曰:「請聽聖王之道。」黃帝曰:「用針之理,必知形氣之所在:左右上下、陰陽表裡、血氣多少。」
行之逆順、出入之合;謀伐有過,知解結,知補虛瀉實;上下氣門,明通於四海;審其所在,寒熱淋露,以輸異處;審於調氣,明於經隧,左右肢絡,盡知其會。寒與熱爭,能合而調之;虛與實鄰,知決而通之;左右不調,把而行之。明於逆順,乃知可治。陰陽不奇,故知起時。
審於本末,察其寒熱,得邪所在,萬刺不殆。知官九針,刺道畢矣。明於五輸,徐疾所在,屈伸出入,皆有條理。言陰與陽,合於五行;五臟六腑,亦有所藏。四時八風,盡有陰陽,各得其位,合於明堂,各處色部。五臟六腑,察其所痛;左右上下,知其寒溫;何經所在;審皮膚之寒溫滑澀。
知其所苦。膈有上下,知其氣所在。先得其道,稀而疏之,稍深以留,故能徐入之。大熱在上,推而下之;從下上者,引而去之;視前痛者,常先取之;大寒在外,留而補之;入於中者,從合瀉之。針所不為,灸之所宜。上氣不足,推而揚之;下氣不足,積而從之。陰陽皆虛。
火自當之。厥而寒甚,骨廉陷下。寒過於膝,下陵三里,陰絡所過,得之留止。寒入於中,推而行之。經陷下者,火則當之;結絡堅下,火所治之。不知所苦,兩蹺之下,男陰女陽,良工所禁。針論畢矣。用針之服,必有法則:上視天光,下司八正,以闢奇邪,而觀百姓,審於虛實。
無犯其邪。是得天之露,遇歲之虛,救而不勝,反受其殃。故曰:必知天忌,乃言針意。法於往古,驗於來今;觀於窈冥,通於無窮。粗之所不見,良工之所貴。莫知其形,若神彷彿。邪氣之中人也,灑淅動形;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見於色,不知於其身,若有若無,若亡若存。
有形無形,莫知其情。是故上工之取氣,乃救其萌芽;下工守其已成,因敗其形。是故工之用針也,知氣之所在,而守其門戶;明於調氣,補瀉所在;徐疾之意,所取之處。瀉必用員,切而轉之,其氣乃行;疾而徐出,邪氣乃出。伸而迎之,遙大其穴,氣出乃疾。補必用方。
外引其皮,令當其門;左引其樞,右推其膚;微旋而徐推之。必端以正,安以靜,堅心無解。欲微以留,氣下而疾出之。推其皮,蓋其外門,真氣乃存。用針之要,無忘其神。雷公問於黃帝曰:「針論曰:『得其人乃傳,非其人勿言。』何以知其可傳?」黃帝曰:
各得其人,任之其能,故能明其事。雷公曰:「願聞官能,奈何?」黃帝曰:「明目者,可使視色;聰耳者,可使聽音;捷疾辭語者,可使傳論語。徐而安靜,手巧而心審諦者,可使行針艾,理血氣而調諸逆順,察陰陽而兼諸方。緩節柔筋而心和調者,可使導引行氣。疾毒言語輕人者。」
白話文:
黃帝問岐伯說:「我從您這裡學到九針的用法,實在太多了,數都數不清。我把它們歸納整理,整理成一個系統。我會背誦這些內容,您聽聽其中的道理,如果說得不對,請告訴我,以便修正,讓這個道理能長久流傳下去,後世的人就不會再有疑惑。這個道理要傳給適合的人,不適合的人就不要告訴他。」
岐伯行禮再拜說:「請聽聖王的教誨。」
黃帝說:「使用針的道理,必須要知道人體形氣的所在,包含左右、上下、陰陽、表裡、血氣的多少,運行的順逆,出入的配合。在治療時要有計畫,知道哪裡出了問題,知道如何解開結節,知道如何補虛瀉實。要知道上下氣門,明白四肢與全身的關聯,仔細觀察病痛的所在、寒熱的變化,以及外露的症狀,然後針對不同的部位進行治療。要了解調氣的方法,明白經脈的走向,知道左右肢體的聯繫之處。寒邪與熱邪相爭時,要能協調它們,虛弱與強盛相鄰時,要能分辨並疏通。左右失調時,要一起治療。明白順逆的道理,才能知道如何治病。陰陽沒有偏頗的狀況,才能知道病發的時間點。
要仔細觀察疾病的根本與末梢,了解寒熱的變化,找到病邪的所在,這樣針刺才不會有危險。掌握了九針的要領,針刺之道就完整了。要明白五輸穴的特性,以及緩慢和快速針刺的運用,在彎曲、伸展、進入、取出都有規則。說到陰和陽,它們與五行相合,五臟六腑也都各有所屬。四季和八方之風都帶有陰陽的特性,並且各自有其位置,對應著明堂,以及各個色部的表現。要觀察五臟六腑哪裡疼痛,要知道左右上下的情況,知道寒溫的變化,以及病痛屬於哪個經脈。要仔細檢查皮膚的寒溫、滑澀,知道病人感到痛苦的所在。膈有上下,要知道氣的所在。首先要掌握正確的方法,針刺時要稀疏,然後逐漸加深,以便藥氣留存,如此才能慢慢地進入病處。如果熱在上部,就要引導它向下走;如果從下往上,就要引導它離開。如果前面疼痛,就先治療前面。如果寒邪在外面,就要留針並用補法;如果寒邪進入內部,就要從合穴瀉出。針刺不適合使用的情況,就用艾灸來治療。如果上氣不足,就要推拿並向上引導;如果下氣不足,就要堆積並向下疏導。如果陰陽都虛弱,就要用火來治療。如果虛脫且寒冷嚴重,骨骼邊緣陷下,寒氣超過膝蓋,就要針刺下陵三里,這是陰經所經過的地方,針刺後要留針。如果寒邪進入內部,就要推拿以疏導。如果經脈陷下,就要用火來治療。如果結節堅硬不下,就要用火來治療。如果不知道痛苦的所在,就要檢查兩腳的底部。男性的陰部和女性的陽部,是高明的醫生禁忌下針的部位。針刺的理論就講到這裡。使用針刺的方法,必須遵循一定的法則。要向上觀察天象,向下觀察地利,藉此來避開邪氣,並且關照百姓的健康。要仔細辨別虛實,不要觸犯邪氣,這樣才能獲得天地的滋養。如果遇到年歲虛弱,即使救治也無法成功,反而會招致禍患。所以說,必須要知道天地的禁忌,才能理解針刺的意義。要效法古代的經驗,並且驗證當今的狀況,觀察幽微之處,通達無窮的道理。粗淺的人看不到的東西,才是高明醫生所重視的。難以知道它們的形態,感覺好像神靈一樣。邪氣侵入人體時,會讓人感到顫抖和不安。正氣侵入人體時,症狀很微弱,一開始會表現在臉色上,但身體可能還沒什麼感覺。這種感覺時有時無,好像存在又好像不存在。它們有形或無形,很難了解實際情況。因此,高明的醫生在邪氣剛開始萌芽的時候就治療,而低下的醫生等到疾病已經形成才處理,反而會損壞身體。所以說,高明的醫生在使用針刺時,要了解氣的所在,並且堅守門戶。要明白調氣的方法,知道補瀉的部位,了解緩慢和快速的意義,以及取穴的位置。瀉法必須使用圓針,輕輕切入並轉動,氣就會運行,然後快速地取出,邪氣就會跟著出來,伸展身體並迎向氣。加大針孔,氣就會快速排出。補法必須使用方針,向外拉起皮膚,讓針位於穴位的入口,向左牽引樞紐,向右推動皮膚,輕輕旋轉並慢慢推入,動作必須端正、安靜,心中要有堅定的意念,並保持耐心,想要微微留針。當氣向下並快速排出時,推開皮膚,蓋住外面的門戶,真氣就會保留下來。使用針刺的要領,就是不要忘記要運用精神。
(此處應有岐伯讚嘆之語)
雷公問黃帝說:「針的理論說,要傳給適合的人,不適合的人就不要告訴他,要如何知道誰適合傳授呢?」
黃帝說:「每個人都有適合的任務,要任用他的才能,這樣才能完成任務。」
雷公說:「請問官能是什麼?又該如何?」
黃帝說:「眼睛明亮的人,可以讓他觀察顏色;耳朵靈敏的人,可以讓他聆聽聲音;口齒伶俐的人,可以讓他傳達議論;動作緩慢安靜、手巧且心思細密的人,可以讓他施行針灸,調理血氣和順逆,觀察陰陽和配合各種方法;關節柔軟、筋脈舒暢且心平氣和的人,可以讓他引導氣的運行;言語尖酸刻薄、輕視他人的人,可以讓他用唾液治療癰腫和念咒治病;手指尖利、容易傷人的人,可以讓他按摩積聚和抑制麻痺。每個人都有各自的才能,這樣才能發揮作用,並且顯揚功名。如果找不到適合的人,就不能完成任務,老師也會默默無名,所以說要傳給適合的人,不適合的人就不要傳授,就是這個道理。手有毒的人,可以讓他試著按壓烏龜。把烏龜放在容器下面,然後按壓容器,五十天烏龜就會死亡;手有甘味的人,烏龜又會像原來一樣活著。」
這段文字的措辭非常嚴謹,在整部經文中沒有比這更嚴謹的了。但是它卻能把實在的道理運用得靈活,把嚴謹的措辭轉化為活潑的運用。在章節的安排上,可謂是巧妙至極。